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蒙古族与通古斯民族 蒙古族与通古斯民族 。蒙古族也是通古斯人种吗 看长相像是通古斯

导语:蒙古人和通古斯人。蒙古人也是通古斯人吗?看,像通古斯卡。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让我们快速看一下!。蒙古人也是通古斯人吗?看起来像通古斯卡你说得很对。“通古斯”一词来源于通古斯语“东基”,意为“人”。有学者认为,这源于汉语中秦汉时期的“东湖”,因为现代汉语中“东湖”的读音接近通古斯语。在蒙古族真正的民族起源问题上,现当代学者大多认为蒙古族来源于东湖人。东湖人是同民族起源、不同方言、不同名

蒙古人和通古斯人。蒙古人也是通古斯人吗?看,像通古斯卡。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让我们快速看一下!

。蒙古人也是通古斯人吗?看起来像通古斯卡

你说得很对。“通古斯”一词来源于通古斯语“东基”,意为“人”。有学者认为,这源于汉语中秦汉时期的“东湖”,因为现代汉语中“东湖”的读音接近通古斯语。在蒙古族真正的民族起源问题上,现当代学者大多认为蒙古族来源于东湖人。东湖人是同民族起源、不同方言、不同名称的大小部落的总称。

蒙古语和满语有什么区别

蒙古语和满语的区别如下:

第一,民族血统不同。

1.蒙古族起源于古代王剑河东岸。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各部,逐渐形成了新的民族共同体。

2.东北的“白山黑水”是满族的故乡。满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肃慎,后来又可以追溯到鼓楼、布吉、漠河、女真。

第二,语言不同。

1.蒙古族有自己的蒙古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系。有四种方言:内蒙古语、卫拉特语、巴鲁布里亚特语和科尔沁语。

2.满语有自己的语言,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的满语分支。

满文创立于16世纪末。宋金时期,女真有自己的文字,早期的女真文字是从汉字中脱胎出来的音节词,但长期失传。16世纪末,努尔哈赤统一东北诸部后,用蒙古字母拼出满语读音,形成了一个新字,叫“老满语”。

皇太极时期,借用的蒙古语声母被圈起来区分读音,称为圈满或“新满语”。

第三,风俗不同。

蒙古族的祭祀习俗有:祭祀腾格里可汗、祭祀火神、祭祀敖包。

祭祀腾格里可汗,蒙古语音译,意为“天帝”。蒙古萨满教的概念之一。指上层世界,即天空;也指主宰一切自然现象的“祖先”;也是“缘分”的意思。

祭祀腾格里汗皇帝是蒙古人要做的祭祀之一。祭天有两种方式:传统乳制品祭出的“白祭”和屠宰羊血祭出的“红祭”。近代东联旗的祭天民间活动多在七月七日或八日进行。

牺牲火。

蒙古牧民和猎人非常崇拜火,因为他们的祖先信奉具有自然属性和万物有灵的萨满教,认为火是天地分离时产生的,所以对“沃德加莱可汗埃赫”比较尊敬。火祭分为年祭和月祭。

一年一度的祭祀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举行。在长老们的主持下,将黄油、白酒、牛羊肉等祭品放入火中,感谢火神的祝福,祈求来年人畜吉祥兴旺。农历节日通常在每月的第一天和第二天举行。此外,还有很多关于火的禁忌,体现了蒙古族人民对火的崇敬,比如不要往火里泼水,不要用刀或棍在火里捣,不要往火里吐痰。

牺牲袋子

祭祀敖包是蒙古族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宗教习俗,每年在水生植物丰富的季节举行。奥宝的意思是石堆。也就是说,在地势开阔、风景秀丽的高山上,用石头堆成一座圆形的实心塔,塔顶竖起一根长杆,上面插着经文布条或牲畜角。

到时候会献上煮熟的牛羊肉祭祀,主人会做祷告,男女老少都会膜拜,祈求好天气和人畜平安。祭祀仪式后,经常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竞技活动。

敖包节是蒙古族为纪念蒙古族发源地埃尔贡的山带而设立的节日,表达了对祖先土地的眷恋和对祖先的无限崇敬。萨满教最重要的崇拜和清扫仪式现在已经演变成一年一度的节日

2.满族岁时的习俗大多与汉族相似,但保留了许多满族特色。

正月十六,北方各地满族妇女盛行卧冰和“滚冰”,象征厄运的消除;正月二十五,"加仓",祈年好;二月初二,“龙抬头”,祈求好天气;3月3日《驱马》;清明节“祭祀”,去坟插柳。

端午节出去郊游,打球,荡秋千等等。近年来,全国各地的满族人都在庆祝“金像奖节”。

后金,皇太极于1635年农历10月13日给满族命名,满族人以这一天为满族的诞生日,举行满族的“命名日”庆典,即“金奖节”。

参考来源:百度百科-蒙古语

参考来源:百度百科-满语

中国古代有哪些突厥、蒙古和通古斯民族

突厥和匈奴同属一个家族。历史上匈奴西迁后,留在蒙古高原的都是匈奴人。蒙古人是突厥人的后代,也就是匈奴人的后代。

通古斯人是雅库特人对鄂温克人的称呼,俄罗斯人沿用了这一称呼,俄罗斯境内的鄂温克人被称做通古斯人,中国境内被称做鄂温克人,通古斯有养猪的人、善于蓄猪的人的意思。 通古斯人生活在中国东北及俄罗斯远东日本海一线,他们的语言与东北南方的满族语言有一定的关联,故这个语言群体被成为通古斯-满语族。 通古斯人跟蒙古人的血缘关系很远,远不如其实就是一家人一脉相传的匈奴人、突厥人、蒙古人。 不过通古斯人蒙古人一样,同属一个人种。

通古斯卡到底是什么民族

通古斯民族是指阿尔泰语系使用满-通古斯语的所有民族,一般不包括朝鲜语和日语。

对于朝鲜语的系属划分直到现在还没有明确的定论,一般划为语系未定的孤立语言。有部分学者主张属于阿尔泰语系。有人认为朝鲜语属于阿尔泰语系,但朝鲜语跟阿尔泰语系的其他语言之间的同源词汇却非常少,反对该观点的学者一般都以此作为反驳的力证。另一种观点认为朝鲜语跟日语共属于一个新的语系。持该观点的学者们认为朝鲜语的语法与日语的语法有着惊人的相似度,两者历史上又共同受过古汉语的影响。但是朝鲜语跟日语之间缺乏同源词也成了异议的学者们反驳该观点的力证。 日本语的语言系属也有争议,有人认为可划入阿尔泰语系,也有学者认为是扶余语系,也有日本学者认为是孤立语言或日本语系。关于日本语的起源有多种理论。许多学者认为,从句法上说,日语接近诸如土耳其语和蒙古语之类的阿尔泰语言。日语在句法上与朝鲜语相似是得到广泛认可的。也有证据表明,日语词法和词汇在史前受到南面的马来-波利西亚语言的影响。 通古斯民族主要居住在中国,俄罗斯,朝鲜和韩国四国境内。 在中国和俄罗斯都有分布的民族有: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满族、锡伯族、达斡尔族。 主要居住在俄罗斯的是:埃文人、乌德盖人、奥罗奇人、奥罗克人、涅吉达尔人、乌尔奇人。  人数第一多的是满族,有将近一千万人口。一般认为满洲人是女真人的后裔,发源于东北平原,而满族人亦普遍视长白山为民族发祥地。不过另有一种说法称爱新觉罗一族发源于西伯利亚通古斯河一带,后至满洲与朝鲜一带,具体范围有待确定。满洲从16世纪开始逐步征服明朝等地而往西南迁移,自19世纪以来逐渐与汉族混居,并扩散至整个中国大陆。不过,主体人口仍在东北平原。    通古斯人一般被认为是公元前2000-1000年形成,大约是肃慎时代。通古斯最早其实是雅库特人对鄂温克人的称呼。语言上满-通古斯语族分为通古斯语支和满-锡伯语支,赫哲语大体介于两者之间,有时候也单立一个东南语支,所以有南北通古斯之分,南支以松花江、混同江流域为中心分布,其代表是满族和赫哲族,北支的范围比较广泛,分布在黑龙江、勒拿河、叶尼塞河三大流域及周边贝加尔湖、堪察加半岛等地也有分布。

土耳其人、蒙古人、通古斯人有什么区别,怎么定义

在中国历史上,突厥是指突厥汗国的人民,或者被突厥汗国征服同化的部落和国家。其汗国以阿希纳西为主,阿希纳西是一个以长寿为主的可汗家族,使用突厥语和突厥语,在回纥汗国的建立中灭亡。因为自称是突厥后裔的民族和泛突厥主义的兴起,民族是图兰。

蒙古人是东北亚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除蒙古国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及临近省份以及俄罗斯联邦。全世界蒙古人约为一千万人,语言为蒙古语。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国境内。 ”通古斯人“是雅库特人对鄂温克人的称呼,俄罗斯人沿用了这一称呼,俄罗斯境内的鄂温克人被称做通古斯人,中国境内被称做鄂温克人,通古斯有养猪的人、善于蓄猪的人的意思。 通古斯人是渔猎民族生活在中国东北及俄罗斯远东日本海一线,他们的语言与东北的满族语言同源,故这个语言群体被称为通古斯-满语族。 通古斯--满语族是发源于贝加尔湖附近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共同体,如今属于这个语族的包括满洲人、锡伯人、赫哲人、鄂伦春人、鄂温克人及生活在俄罗斯境内的奥罗奇人、那乃人、乌德盖人、乌尔奇人、雅库特、鄂罗克人、涅吉达尔人、埃文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北部,南起北纬40度,北至北冰洋,西至叶尼塞河,东迄太平洋。

蒙古族和满族同属一个氏族?

满族和蒙古族是两个不同的相邻民族。满族起源于中国东北长白山下的松华回盆地。从近年来的DNA遗传学研究结果来看,发现满族的父系Y染色体与北方汉族的Y染色体非常接近,满汉之间存在一定的同源关系。两个Y染色体分别在公元前83000年至75000年间发育,表明满族先民在汉族中原文化萌芽前北移至东北,与汉族同源但文化语言不同。满语属于通古斯语,很可能是满语的祖先苏神北移后形成的。所以满语与纯粹的通古斯语鄂温克语有很大的不同,这也说明满语中含有较老的南方语音成分。满族先民从南方迁到东北,接受了南北北方文化语言的融合。所以满语发音缺乏北方阿勒泰语严格的元音和谐律,但其语法是典型的阿勒泰语法。所以中原史记载贝吉语与东夷语不同,说明蒙古DNA中的满语和Y染色体性状与黑龙江下游的伏牛族最为接近,两个民族的划分时间大约在公元前二世纪。蒙古族y染色体与古代柔然人和鲜卑人的相似性很高,超过了47℅,表明这三个民族是同源的,出现在匈奴衰落后不久的中国史书上,离遗传学推测的时间不远,表明蒙古族先民沿东北海岸由东向西迁入蒙古草原,而早期分支柔然人和鲜卑人则分别向西迁移, 需要指出的是,蒙古人中有相当多的突厥成分,其中鞑靼人、克里人、乃满人的比例比当初蒙古本部的多,所以今天蒙古人和哈萨克人在基因相似性比较上也非常接近,但蒙古人与突厥语系有相当大的差异,这说明历史上突厥成分的人口已经被人口比自己少的蒙古本部人同化了。 这与满族人将少数汉族八旗和蒙古族八旗同化于女真人人口大多数的现象正好相反。

达斡尔族和蒙古族在民族特征上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1.地区

蒙古族是主要分布在东亚的传统游牧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蒙古的主要民族。此外,蒙古人还分布在俄罗斯等亚欧国家,鄂温克族和土族有时被认为是蒙古人的分支。

达斡尔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莫里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和鄂温克族自治旗。少数生活在塔城、新疆、辽宁等地。

2.语言

达斡尔族有自己独立的语言,达斡尔语是阿尔泰语系蒙古语系的一个独立分支。达斡尔语与蒙古语系的其他语言有许多共同的语法特征和相似的词汇。

蒙古人有自己的语言。蒙古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系。有四种方言:内蒙古语、卫拉特语、巴鲁布里亚特语和科尔沁语。

3.婚姻

蒙古人通常通过男方父母或委托媒人去女方家。如果妻子同意,他们可以结婚。根据蒙古族的传统婚俗,男方必须多次向娘家求亲求友,才能得到娘家的承诺。

达斡尔族:新中国成立前,达斡尔族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根深蒂固,父母包办婚姻被视为理所当然。年轻人无权选择自己的配偶,也不能在婚前从事自由的社会活动。其传统婚俗通常包括择偶、订婚、仪式、结婚等程序。人们选择配偶是为了注意自己的年龄和外貌。

从年龄上来说,要求男女双方大致相似,男方可以和女方同岁,也可以比女方大一到三岁。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婚姻法的颁布实施,传统婚俗中的封建包办婚姻和买卖婚姻被彻底废除,青年男女可以通过自由恋爱为自己选择一个满意的配偶。

4.结构

达斡尔族传统房屋多以松木或桦木梁为框架,土坯或土块为墙体,内外抹少量黄泥,顶部种草,从两室、三室、五室不等。两个房间是西房的卧室,东房的厨房;三五个房间,中间的是厨房,两边是客厅。房屋一般朝南,注意采光,窗户是达斡尔族房屋的一大特色

蒙古包是草原上一种圆形尖顶的圆顶形房屋,由栅栏杆、罩门、顶圈、内衬毡、罩毡、皮绳、鬃绳等部件组成。

参考百度百科-蒙古语

参考百度百科-达斡尔族

突厥人、匈奴人、通古斯人和蒙古人是什么关系?

自汉代《史记》、《匈奴传》、《南匈奴传》问世以来,中原社会对北方民族有了系统的认识。传统史学中的“匈奴”在秦汉时期被视为“北方家族”的代名词,而以西方理论为基础的现代史学家和语言学家则普遍认为匈奴是突厥民族的始祖。其实匈奴的血缘关系和语言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它与入侵欧洲和南亚的匈奴人的关系急需辩证。

  中国北方诸族之裔呈通古斯、蒙古、突厥三大语族并存的局面,是上古语言生态融合而成的较为简单的表象。以匈奴之庞大,其语言和血缘必然混杂;说它是一个多血缘多语言的部落联盟,或许更为恰当。而要把两千年前的整个中国北方说成是单一的「匈奴语」或者「突厥原语」的世界,那就不仅违反了事实,而且违反了人类语种逐步减少的历史。   匈奴是从河套—阴山地区发育壮大起来的,两汉更替的时代,它分裂成南、北两部。《后汉书》以「南匈奴」为正统,其实它是附庸东汉的一个小朝廷;河套至河西走廊的游牧部落仍归「北匈奴」控制。而漠北则为种属混杂的高车、柔然、回纥等无数族落盘踞。   从匈奴将月氏和乌孙等西戎民族逐出河西走廊,渐次深入西域之态势,可以窥见这些前追后赶民族,原本都是北方民族的同类,而今世西北汉、回、藏三大民族中,必然都有这些北狄或西戎的血缘。   司马迁记载的匈奴,不是最初称霸的匈奴部落,而是它立国后的广大属族,或不妨谓之「广义匈奴」,因此它不可能仅仅使用一种突厥语。本文以为匈奴民族的语言更接近蒙古语和通古斯语,而它的统治部落,或曰「狭义匈奴」的血缘和语言,可能含有更多通古斯系成分。   匈奴民族的内涵   《史记.匈奴列传》开篇即说:「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对于此中的族名,学界至今没有准确认识。其实,「夏后」就是「回纥」;「唐虞」即是「唐兀」,亦指今山西、陕北地方,「唐虞以上」即是其正北的河套地区,其时「山戎」、「猃狁」、「荤粥」正在那里游牧。从读音上看,「猃狁」乃是「室韦」,「荤粥」就是「弘吉」;而从语义上看,蒙古语的「山」字是「乌洛」,「山戎」当是「乌桓」或「乌洛浑」。   《匈奴列传》述有戎狄民族的分布态势:「晋文公攘戎翟,居于河西圁、洛之间,号曰赤翟、白翟。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故自陇以西有绵诸、绲戎、翟豲之戎,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而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因此,中原正北方的「晋北」、「燕北」,以及和黄河上游「河西」「陇西」都为他们盘踞;乃至发源周、秦两代宗室的「岐、梁、泾、漆」,也是戎狄之地。   对于戎狄族名,传统学术常以语义解释,如「赤翟」是「尚红之戎」,「白翟」是「尚白之狄」。于是说来,「荤粥」是否就是「食肉粥之族」,而「党兀」就是「结党营私之胡」了呢?我作此夸张之辩说,是为突显以汉语语义释戎狄族名之荒谬。事实上,即便有些族名有其汉语语义,但其真实戎名的认识,还是有待深化的语言问题,前述「山戎」是「乌桓」,即是一例。   说来,貌似「东方之胡」的「东胡」之名,就是一个艰深的问题,它既可能是辽东古族「屠何」,亦可能是西域古国「大宛」和「大夏」,或是西夏原名「党兀」;山东地名「东阿县」,新疆库车「东胡乡」,都是它的遗迹。我以为「东胡」、「东郭」、「东阿」、「屠何」、「徒河」、「大宛」、「大夏」等,可能都与族名「达斡尔」或「吐火罗」有关。   如果注重研究司马迁择列的这十几个部落名的读音,它们与北方民族族名的对应就一目了然了:   赤翟 即「车臣」,白翟 即「博尔吉齐」,由余 即「回纥」,义渠、乌氏 即「兀者」或「讹斥」,绵诸 即「靺羯」或「蔑里乞」,绲戎 即「浑」,翟豲 即「昭武」,大荔 即「沓卢」或「吐如纥」,朐衍 即「呼延」,楼烦 即「陆浑」或「陆和」。   此中「由余」之为「回纥」,是循了yu-yu读u-u的规律。唯「林胡」无类音族名对应,然稍解其意,则豁然释通。清代学者何秋涛着《朔方备乘》首先辩认出满语中「窝集者,盖大山老林之名」的语义,故尔通古斯族名「兀者」当是「林胡」。此言也有旁证,匈牙利语「林中人」适为erdesz。   「东胡」、「乌桓」属鲜卑—蒙古系民族,「兀者」、「靺羯」属通古斯系民族,是早已明确的结论。而突厥语「浑」是「太阳」,「呼延」是「绵羊」;「吐如纥」即是匈牙利姓氏Torok,也是「突厥人」的意思。因此,「浑」、「呼延」、「吐如纥」可能是突厥语系部落。因此,匈奴民族包含了突厥、蒙古、通古斯诸语族的先民部落。   《汉书》记载了一则历史上非常着名而有趣的事件。那是刘邦去世后,匈奴冒顿单于向吕后发来一封言辞唐突的求爱信,信中说:「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吕后阅后大怒,要斩其使者,发兵出击匈奴。后来群臣审度时势,才平息了吕后的火气。   信中「生于沮泽之中」这句话,对于解释冒顿的身世很有作用,但「沮泽」长期被望文生义为「沼泽」,其语音信息却被忽略。说来,「平野牛马之域」何来泥泞的水泽?其实,「沮泽」并非「沼泽」,而是族名「女直」,冒顿是女直部落中人,统治匈奴的是通古斯民族。于是「冒顿」一字也可予通古斯语诠释,《北史.勿吉传》曰「渠帅曰大莫弗瞒咄」;《新唐书.黑水靺鞨传》亦云「其酋曰大莫拂瞒咄」,「冒顿」当是「瞒咄」也。   我们多次注意到,「月氏」和「乌孙」就是「兀者」和「爱新」;现代国名「乌兹别克」即是「月氏别克」,张骞笔下的「安息国」就是「爱新国」。今次我们又认识到领袖匈奴的是「女直」部落,因此匈奴将月氏、乌孙逐出河西走廊,实际是以「女直」、「爱新」、「兀者」为首的部落联盟间的斗争和迁徙,而通古斯民族是东北亚土着的传统见解,也就需要修正了。   匈奴语中的多语成分   从族名上认识到的匈奴民族血缘的多元性,在语言上也可以得到证明。汉籍记载的匈奴语仅是「单于」、「撑犁」、「孤涂」、「阏氏」、「居次」、「头曼」、「屠耆」、「瓯脱」、「若鞮」等几个字而已。然而,这几个字却费尽了各国学者的智慧和心机,其中以日本学者白鸟库吉的成就最大。   《汉书.匈奴传》说的「单于姓挛鞮氏,其国称之曰『撑犁孤涂单于』。匈奴谓天为『撑犁』,谓子为『孤涂』,单于广大之貌也,言其像天,单于然也」。道明了「单于」、「撑犁」、「孤涂」三字的语义。   「撑犁」,显然就是蒙古语的「天」字tangri,我以为汉语「天」和「青」二字,就是「腾」和「撑」的转音,它们既是汉语中的北方民族语言成分,也是蒙古语民族祖先是从中原出走的证据。   「孤涂」的究析,须先明「孤」字的读音。《前汉书》的西域「狐胡国」,《后汉书》记作「孤胡国」,古代「孤」字是读「狐」的;而将「孤涂」读「狐涂」,其语属也就明确了。欧洲学者发现西伯利亚通古斯部落语言的「儿子」一字为kutu、gutu、uta、utu、ute等,白鸟库吉则迅速达成「视为通古斯族,则问题容易解决矣」的结论。我查鄂伦春语之「儿子」一字确为ut'er,白鸟氏的见解实在非常有道理。   「单于」源于「广大」不足为奇,中原语言的「皇恩浩荡」不也是同样的意思吗?但因它过早就被人训读作chan-yu,而后人又一味因循这种误导,自然就找不到它的语源线索了。蒙古语的「广大」是delger,「酋长」是darga,两字的确非常音近,甚至可能是同根的。蒙古语g音常转读颚音gh,进而转为u或f。若将「单于」读作da-ghu或da-u,它的蒙古语源就一目了然了。   《汉书》有「昭君出塞」的事迹,那是王昭君后宫寂寞,自愿出塞和亲,她先嫁「呼韩邪单于」,号「宁胡阏氏」,生有一子「伊屠智牙师」;老单于死,复株累若鞮单于立,「复妻王昭君,生二女,长女云为须卜居次,小女为当于居次」。   「居次」是「女儿」,同今世突厥诸语之kiz一字无疑。   「阏氏」是「夫人」,这个平常的字却也被传统学术误导了一番,唐代《史记索隐》引了一个出处不明的说法:「匈奴名妻作『阏氏』,言其可爱如烟肢也。阏音烟。」根据这个随意的附会,戎狄语言的「阏氏」竟被训作汉语的「烟肢」,中国学术之落后,可见一斑。其实,将「阏氏」读作「于支」,它与满语「福晋」的关联就立即显现了。   「瓯脱」出自《匈奴列传》「东胡王愈益骄,西侵。与匈奴间,中有弃地,莫居,千余里,各居其边为瓯脱」的记载。我以为它就是游牧民族的「帐幕」或「蒙古包」,该字蒙古语谓chachir,,土耳其语谓chadir或otag,前者同蒙古语,后者正是「瓯脱」   「头曼」,已被确认是数词「万」。满、蒙二语之「万」均为tuman,而突厥语只有「千」字,「万」字是「十千」。春秋宋国末代诸侯「宋景公」亦名「头曼」,宋王室是商纣王的后裔,商人是东夷,tuman出于东夷—通古斯系语言的可能较大,但不能排除出自「蒙古原语」的可能性,但它至少不会是出于「突厥原语」的。   《史记.匈奴列传》说:「匈奴谓『贤』为『屠耆』,故以太子为左屠耆王。」「贤」可能是「聪明能干」的意思,上古社会「聪明能干」的人,莫如知悉前人经验的「历史学家」,而蒙古语之「历史」为「屠兀赫」,「历史学家」为「屠兀耆」,「屠耆」当是「屠兀耆」。匈奴「左贤王」和「右贤王」,就是上古中原的「左史」和「右史」。   《汉书》说「匈奴谓孝曰『若鞮』」。「孝」是中原农业社会的文化辞,在其它的语言中很难找到准确的对应,而之于「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贵壮健,贱老弱」的匈奴民族而言,更没有实际的意义,因此我们就不予讨论。   综上所述,以近代阿尔泰语的状况来解析古代匈奴语,八个匈奴语字分属于突厥语、蒙古语和通古斯语:   突厥语: 居次、瓯脱,蒙古语: 单于、撑犁、屠耆,通古斯语: 孤涂、阏氏、头曼。   看来,匈奴语的这三种语言成分似无主次之分;说匈奴语是后世突厥语的祖先,实在是太草率了。   而「匈奴」之名何来?是颇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我们没有发现与之相关的北方民族族名。四、五世纪欧洲出现了Huns,南亚地区涌入了Huna,它们都是来自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故尔「匈」是与Hun有关联的。有人类学者认为,民族的族名往往是该民族语言中的「人」或「百姓」一字;因此,蒙古语的「人」字hun就是「匈奴」的「匈」,自然是一个较合理的猜测。   南北匈奴的分裂   匈奴对中原的入侵,在汉孝文帝年间登峰造极,匈奴军直逼京畿,长安局面非常紧迫。到了汉武帝时,匈奴强人凋零,中原却走向强盛,军事形势也终于逆转了。汉朝政府在战事大体顺利的形势下,同时开展了孤立匈奴的外交活动,张骞通使西域即是之一。《匈奴列传》记载:「西置酒泉郡以鬲绝胡与羌通之路。汉又西通月氏、大夏,又以公主妻乌孙王,以分匈奴西方之援国……自此之后,单于益西北,左方兵直云中,右方直酒泉、敦煌郡。」这表明因军事失利,匈奴政治重心开始西倾,其统治部落出走态势露头。   公元前五十八年,匈奴汗庭出了一个亲汉的「呼韩邪单于」,他多次至长安朝觐。前三十三年,汉帝赐王昭君与呼韩邪,两年后他即死去。昭君所生「伊屠知牙师」,必是呼韩邪的幼子。继位的「复株累若鞮单于」再娶王昭君,又生二女。昭君一人夫事二单于,竟为中原和匈奴换来了一段双赢的太平时期。   中原发生「王莽之乱」时,内争也导致了匈奴的分裂。北方民族的王位继承首先是在兄弟间进行的;而呼韩邪单于多妻多子,自复株累若鞮单于后,单于位在兄弟间传了五次。及至「伊屠知牙师」快八十岁,还是一个储君,可是老哥哥「单于舆」还是起了私心,死前将老弟弟杀了,把位子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于是一统的匈奴,也就分裂成南、北两大阵营了。   《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记载了这件事情:「初,单于弟右谷蠡王伊屠知牙师以次当为左贤王。左贤王即是单于储副。单于欲传其子,遂杀知牙师。……比见知牙师被诛,出怨言曰:『以兄弟言之,右谷蠡王次当立;以子言之,我前单于长子,我当立。』……春,八部大人共议立比为呼韩邪单于,以其大父尝依汉得安,故欲袭其号。于是款五原塞,愿永为籓蔽,扞御北虏。」「比」是呼韩邪单于的长孙,但他也把自己叫做「呼韩邪单于」。   从此,匈奴南边八部成为中原的屏障,东汉专设了一个「护匈奴中郎将」,率军保护这些南匈奴部落。然而,北匈奴对河套和河西,远至西域诸国,仍有实际的控制。在南北匈奴的内战中,南匈奴初战有利,却未能维持战果;南单于庭从「五原西部塞八十里」,南撤到「西河美稷」自保。顺便说一下,古之「美稷」与邻近的今世陕北地名「米脂」,均为通古斯民族族名「靺羯」或「篾里乞」的别写。   北匈奴的溃逃   在中原复苏和鲜卑民族兴起后,北匈奴四面受敌,《后汉书》说的「党众离畔,南部攻其前,丁零寇其后,鲜卑击其左,西域侵其右,不复自立,乃远引而去」,正是一世纪末北匈奴面临的困境。然而,天灾人祸又接踵而来,公元八十八年,南匈奴新立单于「屯屠何」,向临朝的窦太后出谋划策讨伐北匈奴。于是窦宪、耿秉受命,率汉军与南匈奴连手,经三年讨伐,北匈奴败遁。   《后汉书》有了决战的战情:「 二年……南单于复上求灭北庭,于是遣左谷蠡王师子等将左右部八千骑出鸡鹿塞,中郎将耿谭遣从事将护之。至涿邪山,乃留辎重,分为二部,各引轻兵两道袭之。左部北过西海至河云北,右部从匈奴河水西绕天山,南度甘微河,二军俱会,夜围北单于。单于大惊,率精兵千余人合战。单于被创,堕马复上,将轻骑数十遁走,仅而免脱。得其玉玺,获阏氏及男女五人,斩首八千级,生虏数千口而还。」   《窦宪传》则有更详细的记载:「宪与秉各将四千骑及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万骑出朔方鸡鹿塞,南单于屯屠河,将万余骑出满夷谷,度辽将军邓鸿及缘边义从羌胡八千骑,与左贤王安国万骑出稒阳塞,皆会涿邪山。……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虏众崩溃,单于遁走,追击诸部,遂临私渠比鞮海。斩名王以下万三千级,获生口马、牛、羊、橐驼百余万头。于是温犊须、曰逐、温吾、夫渠王柳鞮等八十一部率众降者,前后二十余万人。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   显然,战事发生在河套地区。「鸡鹿塞」即今之五原,「稒阳塞」即固阳,「河云北」就是呼和浩特以北的地方,而「天山」即是大青山或阴山,「涿邪山」和「稽落山」则是阴山山脉的两个山名,「西海」是乌梁素海,「私渠比鞮海」是杭锦后旗境已淤塞的屠申海,「燕然山」即是贺兰山。   东汉—南匈奴联军的战略企图是:多路出击,聚歼北单于庭于阴山之南,然而北单于轻骑脱逃,窦宪、耿秉军西追至今杭锦后旗,获匈奴降众二十余万。北单于率少数部落沿「居延道」西逃,越地广人稀、防御疏怠的居延塞,抵今新疆东部伊吾地区。汉军则沿黄河南追至贺兰山,勒石记功,军止。   次年,窦宪耿夔再剿,《耿夔传》记曰:「宪复出河西,以夔……将精骑八百,出居延塞,直奔北单于廷,于金微山斩阏氏、名王以下五千余级,单于与数骑脱亡,尽获其匈奴珍宝财畜,……会北单于弟左鹿蠡王于除鞬自立为单于,众八部二万余人,来居蒲类海上,遣使款塞。」   「蒲类海」是哈密西北的「巴里坤湖」早有定论,「金微山」则应是哈密、伊吾间的「扎木尔提山」,这一带是新疆东部着名的牧场。北单于逃亡后,不知所终;其弟「于除鞬」聚集残部在巴里坤湖周边喘息,汉军则屯驻伊吾予以监视;一年后于除鞬再叛,被杀。   公元二一六年,南匈奴呼厨泉单于从他的王庭平阳到邺城去拜会曹操,曹操把他留了下来,并将他的属众分成五部,历时四百三十年的「匈奴帝国」,终告灭亡。   结束语   中国史籍对匈奴民族有丰富的记载,但对它的血缘和语言,活动的地域、战争乃至迁徙,史家还没有一个具有宏观格局的正确理解。《中国历史地图集》将「单于庭」置于外蒙乌兰巴托;台湾学者柏阳在《中国人史纲》中说「北匈奴汗国残余部落,在漠北不能立足,只得向西流亡」,还将战场「涿邪山」、「稽落山」、「燕然山」、「金微山」,定位于外蒙地区,都是非常不当的说法。其实,即便北匈奴的统治中心,也不在漠北的外蒙,而在河套的内蒙。   匈奴民族无疑是血缘混杂的,东胡、月氏、乌孙在它的两侧,鲜卑和山戎曾经是它的臣民。从不多的语言信息来看,匈奴语含阿尔泰语系诸语的成分,说它是突厥语民族的祖先,是一个误判,拙着《中国北方诸族的源流》也曾经循了这种说法,看来都须予以修正。总的来看,它人种和语言已经接近后世蒙古民族的形态;又由于通古斯部落是它的统治集团,其核心部落的语言可能更偏向于通古斯语。   在史前期,北方诸族就播迁到欧亚大陆的各个角落,把四世纪开始冲击欧洲的Hun人都指认为是「北匈奴」之裔,是一种夸大了的结论。事实上,在三世纪前的一千年中,南俄草原已早是Cimmerian、Scythian、Sarmatae等亚洲游牧民族的栖息地,后到的「北匈奴」部落可能是凝聚它们的核心,从此他们就以Huns的名义,横行欧洲了。 通古斯人种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刘玄 刘玄下一篇:世界各阶段历史特征 世界各阶段历史特征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