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前额剃发 前额剃发 脑后垂辫的装饰 给晚清外交人员带来了什么烦恼

导语:晚清外交官的冠服制度给他们带来了不便和尴尬,甚至是羞辱。剃发、挂辫子的装饰常被外国人视为怪异,甚至误认为是女子。清政府外交人员在日常生活和外事公务中也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麻烦。

额头剃发、后脑勺挂辫子的装饰给晚清外交官带来了哪些烦恼?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长袍马褂,顶戴花翎,前额剃发,脑后蓄辫,这是清代的冠服制度。这种带有明显满族传统特色的服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让人感觉到不便,甚至还是人人追求的目标,因为一套体面的官服代表着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但是,到了晚清时期,当清廷官员走出国门,开始与世界各国发生广泛外交关系的时候,这种服饰制度给人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麻烦、尴尬,甚至是羞辱。自19世纪70年代开始,清代的服饰制度与世界礼仪发生了冲突。 1864年7月,葡萄牙与清廷就两国条约交换进行磋商时,就发生过所谓的「 ”服饰纠纷”。葡萄牙国使臣阿穆恩在照会中指责清廷大臣:中葡双方已经商定换约之时,两国官员皆穿公服。但是,第二天,葡萄牙使臣身着公服而至,而清大臣仍是便服,这引起了葡方的极大不满,虽然这次服饰纠纷没有引起外交争端,但已预示清廷外交人员的服饰必须进行某种改变。 1866年春,清政府派遣斌椿率领数名同文馆学生,随英国人赫德赴欧洲各国考察。这是清政府官方派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一个团队。没想到,他们刚一走出国门,便因服饰的怪异而陷入令人极为尴尬的境地。 当年7月17日,斌椿带领的考察团刚到俄国圣彼得堡,当地的妇女看到这些学生时无不惊讶,还一度被认为是中国女郎,直呼「 ”中国的美女子”,甚至还有不少俄国人上前询问为何男人要留着辫子,结果场面搞得十分尴尬而狼狈。 无独有偶,1871年,当中国的第一批幼童留学生到达美国后,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蒙受了同样的羞辱。当地的美国人同样因幼童身穿宽大长袍,留着辫子,将其误认为是女子。每当这些幼童外出时,后面总会跟着一群人高叫:「 ”中国女孩子!”使得他们感到无比尴尬。 这些出国的幼童,并不像其他清廷官员那样长年受着传统礼俗的束缚,更没有种种仕途禄位的顾忌,因此很快产生了对传统礼仪,首先是传统服饰的叛逆行为。他们大胆提出要求,改穿美式服装。 如果说清廷官员和留学生在服饰大多是出于文化的隔膜和误会的话,那么到了后来,清政府的外交人员、留学生,甚至是普通侨外华人,却因传统服饰而蒙受外国人的恶意嘲讽和羞辱。中国人在国外,常因男人前额剃发,脑后垂辫而被辱骂为「 ”半边和尚”或「 ”拖尾奴才”。 清廷一位驻欧洲使馆参赞,因为皮肤白皙,又颇爱打扮,未留胡须。一次,他去公厕,有人见他「 ”面洁如玉,唇朱如樱,乌辫垂垂,纱衫宛宛,疑为女子误入男厕也,为之殷勤握手,携入女子厕中。” 不料自女厕而出的一位外国妇女认出其为中国参赞,不禁失声大笑,故意嘲讽说:你到底是真正的女人呢,还是贵国的宦官太监?我们欧洲的妇女长期争取选举权等政治权利而不可得,而「 ”支那女子竟得为外交官,吾辈当开会欢迎矣”。该参赞自遭受此次羞辱后,「 ”数日不敢入厕”到了使署后,赶紧留须,借以表示自己是男身。 清政府所派出的外交人员蓄留发辫,不但无端给他们带来了以上种种窘困和耻辱,而且也给日常生活和外事公务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麻烦。 1905年,清政府驻比利时公使杨兆鋆离任回国途中,恰遇出国考察政治的端方等人。有一次,在与人共同会餐时,杨兆鋆以发辫有碍进食,一时有失检点,将发辫盘于头顶之上,结果被人笑话。端方又不好明说,便问他:你是否刚从厕所回来,怎么辫子盘于头顶?这时杨兆鋆才恍然大悟,急忙除下。 还有一次,驻英公使郭嵩焘出席举办的茶会,一位外国妇女「 ”忽觉有触其颈者,觉其物松软,奇痒不可耐,按之不得,四顾又无所见。再三察之,始知中国钦使之花翎左萦右扩拂也。”这样的遭遇,同样令郭嵩焘感到颇为尴尬和难堪。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277212.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香港的金融风暴在那年 香港的金融风暴在那年下一篇:铠历史 铠历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