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胶东民间故事:清代于七起义时 胶东民间故事:清代于七起义时 有位莱阳商人做了件大好事

导语:清朝第七次起义期间,一位莱阳商人救下了不少人。他在战争来临之际,以一己之力,帮助乡亲顺利迎接清军,避免了更多的牵连。这位商人的事迹被老莱阳县志称之为叫做「 ”贾人卓识」。

胶东民间故事:清朝第七次起义期间,一位莱阳商人做了一件大事。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看!

《左传》和《东周列国》里都讲过一个「 ”弦高犒师”的故事,内容大致是秦穆公派兵攻打郑国,半路上遇到一位叫做弦高的郑国商人,弦高为了救国,假装为郑国的使者,将随身带的牛皮和牛作为犒劳物资送给秦军。秦军以为郑国有防备,于是舍弃攻打郑国的计划,郑国 因此免受一次涂炭之苦。 历史总是有相似之处,查阅胶东史料可以发现,在清初的莱阳,也曾发生过一个类似的事情,故事的主角也是一位商人,他也是在战争来临之际,以一己之力,救下了不少人。弦高的典故被称作「 ”弦高犒师”,而这位莱阳商人的事迹被老莱阳县志称之为叫做「 ”贾人卓识”。 事情发生的年代为清朝初年,当时第二次于七起义在胶东爆发,与第一次起义时以招抚为主的态度不同,清廷处理第二次于七起义时,采用的是强硬的镇压态度,委任八旗宿将济席哈为靖东将军,率领大军进驻胶东。 古代交通条件有限,胶莱河上无大桥,因此大部队过河,通常都是在北部搭浮桥通行,线路大致是后来的烟潍公路走向。济席哈大军的行军线路,应该就是从山东内地至潍县、昌邑,从昌邑过胶莱河,经平度北境入掖县,从掖县郭家店入莱阳,由莱阳至栖霞。这位莱阳商人,就是去外地经商路过掖县时,遇到向东开拔的清军。 清军来势汹汹,沿途风言风语,有种说法传到清军当中,即「 ”莱民已变”,清军将领闻讯大怒,声称「 ”至境即大屠杀”。时过境迁,春秋时期,一个商人假装国君使者还有人信,而到了清代,空口无凭,见了公文大印,说话才算数。在这种情况下,探听到消息的莱阳商人别无选择,唯有昼夜兼程,回莱阳报信。 这位商人叮嘱沿途乡亲,清军过境时,千万不要惊慌逃走,而要「 ”箪食壶浆”在路边相迎,以示顺从。莱阳县城以西,基本按此而行。后数日,清军入境,发现当地无人造反且供应周边,因此未按照原计划行事。莱阳县志记载道:「 ”东过南务始开刀。”南务位于清水河中游,从此沿河北上,就可进入栖霞境内,于七根据地之牙山,即在清水河上游。 在镇压于七起义的过程中,栖霞、莱阳死难者甚多,而清代县志多避讳此事,只在部分资料中可见侧面记载,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的《公孙九娘》文中写到:「 ”于七一案,连坐被诛者,栖霞、莱阳两县最多。一日,俘数百人,尽戮于演武场中。碧血满地,白骨撑天。上官慈悲,捐给棺木,济城工肄,材木一空。” 从史料记载来看,受战乱影响的主要是莱阳东部地区,而如果没有这位商人的大义之举的话,恐怕牵连的人会更多。正如民国《莱阳县志》所言:「 ”微贾人,死者更不堪设想。” 可惜的是这位商人的姓名佚失,有可能在清代这属于忌讳话题,因此不敢留名。而史料亦有说法为,其实是当时的莱阳县令向清军将领作保求情,这才使得部分黎民免遭涂炭。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288303.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开国大典阅兵总指挥聂荣臻为何将大典定在下午3点 开国大典阅兵总指挥聂荣臻为何将大典定在下午3点下一篇:孔府在哪 孔府在哪 中国三大孔庙分别在哪里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