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真正的三寸脚 裹小脚的历史 古代男性为何十分喜爱三寸金莲

导语:缠足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受诟病的毒刺之一。尽管缠足的弊端显而易见,但是缠足的习俗却屡禁不止,盛极一时。缠足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随着其最后一代从业者的减少而消亡。文章还介绍了古代女人的高跟鞋是什么样的。

你什么时候开始裹脚的?小脚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受诟病的毒刺之一。从王公贵族、富裕家庭、深宅大院,下至普通街道、普通妓女,都以缠足为关切,甚至以不缠足为耻。虽然缠足的弊端显而易见,但是缠足的习俗却屡禁不止,盛极一时。缠足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随着其最后一代从业者的减少而消亡。以前女生一般五六岁就开始缠足。他们用长布条把除了大脚趾以外的四个脚趾折断,弯曲到脚的中央,形成“竹笋”状的“三寸金莲”。可以想象是痛苦不堪的,而且这一般都是在长辈的胁迫下做的。母亲或祖母无视孩子的眼泪和呼喊,履行自己的责任,保证孩子未来的婚姻生活。

其实这种人为的残疾行为很流行,其中包含着强烈的性意识。清代学者李煜甚至在他的《吾爱》中公开宣称,缠足的最高目的是为了满足男性的性欲。因为脚小,所以“嘴甜”。玩弄它就足以让人“出卖灵魂千古”。在古典名著《金瓶梅》中,有一句话叫“袜子弯,金莲三寸,筑坑破土的铁锹锄头”。即使是穿在小脚上的绣花鞋,也被赋予了性的内涵。清朝时,日本海关官员要求一名中国学生解释为什么他带着一些小的针织绣花鞋。这个学生害羞地说,他希望在业余时间享受爱人的双脚。

除此之外,缠足似乎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因为脚小走路不方便,可以通过让女人缠脚来防止“出轨墙”。这类似于古埃及男人不给老婆穿鞋,中世纪欧洲男人给女人做贞操带。事实上,在贫穷落后的中国,除了少数富有的女性,大多数小脚女性都要谋生,她们的艰辛远远超过一个正常女性。缠足作为一种习俗,也引起了其他习俗的形成,如古代山西大同农历六月初六的赛脚会。在这一天,女性向人们展示她们的小脚,并以赢得赞美为荣。

缠足在历史上也曾被禁止。清朝康熙皇帝曾明令禁止,太平天国也颁布过类似的法律。直到清朝末年,闭关锁国的大门才打开,随着外来文化和先进知识分子的不断呼吁,缠足的趋势才非常缓慢地消亡。特别是辛亥革命后,缠足从城市到农村逐渐被废除。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被称为“解放脚”或“半吊子脚”的女性,那些真正的“三寸金莲”几乎消失了。缠足习俗体现了中国古代独特的审美标准和男尊女卑的社会结构。它的消失表明了妇女地位的解放和提高,也标志着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

秘诀:古代女人的高跟鞋是什么样的?

据媒体报道,一名女孩从16岁开始穿高跟鞋,到31岁时,她的脚已经变形,不得不拄着拐杖走路。网上称之为“高跟鞋事件”,让很多热爱高跟鞋的女性“谈鞋变色”。

古往今来,女人穿鞋不仅是为了走路,也是为了“第一步发光”。据有关记载,2200多年前,周朝妇女所穿的礼仪鞋是圆头高底鞋,被称为“古代高跟鞋”。

《鱼台新语》中有一首诗《湘东岳青城与王》:“随波逐流,乘风而行。”写得很传神,“高跟鞋”挺高的,不然脚还没抬起来,怎么让人看着像达到了更高的境界?这就是1500多年前梁代妇女穿鞋的情况。

唐宋时期也有“高跟鞋”。宋代书法家米芾在《唐文德皇后传》的后记中写道,唐代长孙皇后的鞋子是“于丹制,前后饰以金叶,足长三寸。”这种“高跟鞋”,底部高三寸多,底部窄。人们有时会给这样的鞋子起一个诗意的名字,叫做“夜间下霞”,意思是鞋子的底部在慢慢下落,很高,很危险。

这种鞋适合“个子矮的女人”,很受女士和宫廷女士的欢迎。现在流行的女式坡跟鞋类似于这种叫做“夜间下潜”的高跟鞋,脚底像是踩在了一块砖头上,视觉上让人感觉沉重。但是,女性却“增加”了近10厘米。那些不是高底的鞋,当时统称为“旅游鞋”,相当于运动鞋。

中国古代伦理讲究女装拖地,但这不是为了美观,而是为了防止“脱光”。在封建专制严重的明朝,女人的着装是包裹身体的每一个部位,最好不要妨碍走路。所以,“衣服穿在地上,屁股高。”可见明代女鞋的底高不仅仅是为了增加美观。

明清时期,缠足之风盛行,尤其是山西、陕西、甘肃,几乎是疯了。“即使脚巨大,也比美德之美重要。否则,母亲惭愧,丈夫惭愧。”。缠足的女性也有适合自己脚的“高跟鞋”。

清代刘廷骥在《弓脚》一文中说:“自缠足以来,妇女穿弓鞋、绣花鞋、凤头鞋,但鞋后铲木圆,垫高,称为高底。脚趾从高到低降低,弓更小。”这种“高底”比以前的“高底”更接近现代的“高跟鞋”。

穿这么“高底”,小脚女的全身重量都集中在“小弓”的脚趾上,挺疼的。所以,她走路的时候颤抖着,尖叫着,很难走远,但却让女人看起来高大可爱。当时的时尚是女人取悦自己,把小脚穿在“高底”上。

清朝统治者对妇女缠足极为反感,禁止满族妇女缠足。满族女性也有自己民族风格的“高跟鞋”。“八旗女子鞋底三四寸厚,前面圆,上衣长,遮脚。”它们的形状在鞋底中间高几英寸,也叫“高跟鞋”。

满族“高底鞋”的鞋跟有两种形状:一种是鞋跟开折,是一个倒梯形的花盆,称为“花盆底”;另一种是鞋跟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它的形状和落地痕迹像马蹄形的印痕,所以被称为“马蹄形底”。

满族“高底鞋”木跟的高度一般为5-10厘米,最高可达25厘米。这种身高恐怕会让现在的“高跟鞋迷”大吃一惊,羡慕不已。

清代爱美的满族妇女,在“高底鞋”的鞋面上饰有蝉、蝴蝶等刺绣图案或装饰件,木头跟不上地面的部位也饰有刺绣或珠饰,有的鞋还饰有丝线编织的耳朵,平易近人,别具一格。

穿这种“高帮鞋”的女性多为13、14岁以上的中青年满族贵族女性。因为厚底、面积小、辛苦,穿鞋的人走路一定要慢而稳,但要优雅、端庄、漂亮。这在清代中叶的宫廷中相当流行,并逐渐传播到民间。

满族女性为什么要穿“高帮鞋”,众说纷纭。有一种说法是,满族人自古就有“削木为鞋”的习俗。在古代,满族妇女经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打柴。为了防止昆虫和蛇的叮咬,他们在鞋底绑上木块,越做越漂亮,发展成后来的“高底鞋”。

另一个传说是,满族先民为了渡过一个泥塘,夺回被敌人占领的城市,学了白鹤的样子,在鞋底绑上高高的树枝,成功渡过泥塘,取得了胜利,达到了复仇的目的。为了“忆苦思甜”,为了纪念高木鞋的功绩,未来的满族女性穿上了这些“高跟鞋”。这个故事赋予了英雄史诗女性爱美之美,很有意思。

作家亦舒说:“女性堕落始于高跟鞋。”爱美,有罪吗?其实任何时代的女性穿“高帮鞋”和高跟鞋,无论怎么说,肯定和追求美、吸引人的注意力有很大关系。

古今中外的女人,都是为了美而吃苦,却又渴望得到。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309630.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三个土读什么 三个土是什么字 三个相同的字组合成新字大集锦下一篇:墨子简介 墨子非乐简介 战国墨子的非乐思想是什么意思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