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武汉名小吃热干面到底是谁发明的?热干面是如何诞生的?

导语:热干面是武汉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早餐食品,每天吃热干面的人数超过一半。关于热干面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包利发明,另一种认为是黄陂蔡发明。热干面的制作方法为面条煮熟后加入芝麻酱和香油。武汉于2014年申请将热干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边肖整理了热干面的来历,并向大家详细讲解。过来看看。

对于武汉人来说,热干面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武汉很多人把热干面作为每天早餐的首选。

数据显示,武汉人每天吃600万碗热干面;其他种类的早餐食品的销量没有热干面大。武汉常住人口约1120万。这意味着,每天都有超过一半的武汉人过早地吃一碗热腾腾的美味热干面。武汉作家池莉说得好:“我在武汉,吃热干面。只要有可能,我就努力吃下去,开心起来。”

于是一段话就产生了。

一个武汉人和一个北京人在聊天。武汉人问:“你们北京人天天吃烤鸭吗?”

北京人回答:“当然不是。你们武汉人天天吃热干面吗?”

武汉人回答:“对,天天吃。”

那么,谁发明了里根面条?有两个版本。一种理论认为热干面条是包利发明的;根据一种理论,热干面是蔡发明的。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说法。

号称“九省通衢”的武汉,在清代就已经是商贾云集的重要商业重镇,使得武汉的餐饮业相对发达,武汉人也形成了过早的习惯。当时武汉人过早吃的就是面。这种面条添加了一定量的食用碱,以防止它因夏季炎热的天气而变质。为此产生了一首诗《汉口支竹词》:“三日为时过早,一顿狼饭可忘。刀豆丝主线粉,鱼粉饺子卷鸡汤。”

20世纪30年代初,在汉口常棣街,有一个叫包利的小贩,他在关帝庙卖面条等早点为生。有一天,因为天气太热,生意不好,很多片都卖不出去,剩下了。当时没有冰箱。如果第二天把这些切片卖了,它们就会变质,不能食用。怎么办?

包利非常担心。突然,他灵机一动,把剩下的切片全部放进锅里煮熟,然后沥干水分,放到案板上晾干。他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不小心把案上的油锅撞倒了,把油锅里的香油倒出来溅到了切面上。包利别无选择,只能用芝麻油搅拌切好的面条,然后再次风干。

第二天早上,包利把剩下的切片放入沸水中,然后捞出,放入碗中,加入香料,使它们闻起来很香,吸引食客购买。没多久这些切片就卖干净了。有人问包利这是什么面条。包利几乎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里根面条!”

于是,武汉人津津乐道的热干面诞生了。

我们来看看第二种说法。

20世纪30年代初,黄陂蔡闸镇有一个叫蔡的摊贩。蔡擅长做面汤,在当地很有名。来这里的食客很多,有时候要排很久的队才能买到。有的食客不耐烦,等了一会就走了。

商人不想失去顾客,蔡也不想。蔡心想,你能不能想办法加快煮面条的速度来缩短食客的等待时间?蔡试了又试,试图找到一种方法来改善面条的烹饪过程:当面条煮到70-80%熟时,捞出面条,冷却并上油,面条根据其自身的剩余温度烹饪。这样一来,煮面条的时间缩短了很多,每天的出货量也增加了很多。

蔡是一个非常善于思考的商人。他每天都在努力改进技术,提升面条的口感。有一次,蔡路过汉口街,看见一个香油作坊把芝麻榨出香油,把芝麻糊扔到一边。蔡闻到了这些芝麻酱的味道,马上想到把它们加到面条里一定会使面条更香,于是他请芝麻油作坊的老板买一些芝麻酱。

回家后,蔡在面条里加了芝麻酱,面条变得“凉性浓、黄而油、香而可口”,受到食客的称赞。蔡随即在中山大道与路口开了一家名为“记”的热干面店,成为武汉最早经营热干面的名店之一。“蔡林记”之所以得名,是因为蔡家门前有两棵郁郁葱葱的大树,说明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然而,当时蔡把这种麻酱面命名为“麻酱面”。1950年,在工商注册时,正式命名为“热干面”。

正是因为武汉人对热干面的热爱,2014年,武汉正式申请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挖掘热干面的文化内涵,进行传承保护。同批还有重庆火锅等。但后来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却没有武汉热干面和重庆火锅的名称。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4843.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汉末众多名士之一,管宁为什么能独善其身?下一篇:范孟端是如何靠着假的金牌当上一方之王的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