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耆英 中国兵船远航:英国人带着耆英号开向英国

导语: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两种人,一种是保守的,一种是开放的;一部分向内,一部分向外;有的有内陆性格,有的有海洋性格。不幸的是,前者始终主导着中国政治。老年公民本文摘自张明《帝国的崩溃》,东方出版社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两种人,一种是保守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两种人,一种是保守的,一种是开放的;一部分向内,一部分向外;有的有内陆性格,有的有海洋性格。不幸的是,前者始终主导着中国政治。

老年公民

本文摘自张明《帝国的崩溃》,东方出版社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两种人,一种是保守的,一种是开放的;一部分向内,一部分向外;有的有内陆性格,有的有海洋性格。不幸的是,前者始终主导着中国政治。

鸦片战争后,中英关系相当融洽。英国人利用了一切,得到了他们应得的和不应得的。让我感到满意的是,马戛尔尼没有敲开的中国之门已经打开。被打之后,中国人也学到了很多。

与英国人打过交道的一等钦差大臣来到了香港,英国人在这里盘踞了几年,拥有中国最高的官阶和满人的尊重。虽然排场仍然是中国的排场,但礼仪仪式却排了一英里多。宴请英国人,能奢就奢,洋鬼子死的菜太多了。但礼尚往来,但对于外国人的风情,可以迁就迁就。不仅要拥抱外国人,还要和女士握手。我的老人给了一个漂亮的外国女孩一条手帕,并要求别人还给我,这让人们认为我的老人情绪激动,脸色苍白,所以我很尴尬。在外国人的宴会上,老年公民唱了一首情歌,让观众大开眼界。

特别是在香港期间,我还拍了一张小照片。据说这是中国人拍的第一张照片。要知道,在那之后,四十年过去了,很多八旗官兵都以为拍照会带走灵魂,可见老人的勇气。老年人唯一不能适应的就是舞蹈。当他遇到这样的好事,即使有外国音乐的伴奏,有外国女孩的邀请跳舞,他还是避而远之。他说他不舒服,就溜走了。

在公开场合与英国人打交道时,老公民不仅没有介意英国国王和清朝皇帝并列的想法,还高呼万岁,还特意培养了自己与英国使臣、将军的私人感情,频频互赠礼物、互留照片。不要以为不懂外交是什么的中国官员,一上手就不区分公私,以私为由浪费公共事务。其实在英国人的背后,他还是愉快地表达了自己对英国人的不屑。所有的善意和迁就都只是权宜之计。

当然,经过一顿毒打,中国人变了一点。战争结束时,道光想在广东和福建模仿外国军舰。我也拿到了英语软件,在我欣赏它之后,我说我会复制它。然而,这两项改革都以失败告终,因为战争结束得太快。忘记雨后的雷声,或者尽快忘记不愉快的事情。相反,这是一艘中国军舰的长途航行。

这艘中国军舰被英国人称为老年公民。这样的命名,显然是对开明长者的致敬。这艘船确实是一艘中国船,属于海军,但船主已经是英国人了。战后,这艘船被几个英国商人从广东海军手中买下。不用说,这是一个绝对私人的生意。这一事件已经输掉了中英战争,否则一艘700-800吨级的军舰也会损失,就算海军老爷腐败,也可能还是有麻烦。战争结束后,据说它被击沉了,将被注销。大胆一点,编一些英勇抵抗的故事,或许你也能乐在其中。

英国商人将船只带到香港,并招募了一些水手。英国人是船长、大副、二副和三副……中国人是水手。事实上,驾驶这种中国船是中国人的事。中国船和西方船完全不是一回事。船上的一切都不一样。英国人只是带路。当年,在南方沿海,中国水手招募并不困难。吃这碗饭的人多,不怕走远。出发前,对船进行了精心修复,尽可能保持中国军舰的原汁原味。然后船主带着船出发去英国。他们的意思是向好奇的英国人展示什么是中国船,什么是中国人,什么是中国东西。当然,你不会白看。鸦片战争的剩余商业价值可以尽量压榨。

客观地说,到了清朝,由于长期的海禁和闭关锁国,中国的造船业已经大幅度退化。郑和下西洋时,那种巨轮已经不存在了。然而,这艘中国军舰相当精致坚固。不像西方的船,靠龙骨支撑,整艘船上上下下都没有钉子,但即使穿越海洋,也什么都没有。

1846年12月6日,老人从香港出发,绕过好望角,遇上飓风。在这艘船悲伤的地方,这艘中国船的抗风暴能力丝毫不亚于一艘优秀的英国船,而且它们安然无恙。只是离开圣赫勒拿后,赶上了逆风和不利的洋流,导致船偏离方向,驶向美洲。这时,由于路途遥远,出现了淡水和食物的危机,于是船长不得不将船驶往纽约,然后在纽约补充了食物和淡水后前往伦敦。航行一年多,绕了大半个地球,比郑和还远。当我们到达伦敦时,船仍然完好无损。整艘船都是用上等楠木做的,非常合身,多年后也不会腐烂。关键是经得起风浪。

这种船是用来运输货物的,在海洋贸易中没有问题。但是当它被用作军舰时,就有一个很大的问题。由于中国造船业兴盛于宋元时期,当时的中国基本上还处于冷兵器阶段。即使是战舰,也是冰冷的战舰,在船上互相战斗。这种模式在没有重大改变的情况下得以传承。

西方进入火器时代后,人们把大炮搬到军舰上,进而研制出适合装炮的军舰。大炮布置在甲板下的两侧。大船可以分成几层,每艘军舰最多能装几百门大炮。当它们一起发射时,它们非常壮观。

然而,即使中国军舰使用大炮,它也只是甲板上的两三个门,就像电池一样。开炮有后坐力,所以甲板上开炮一定不能再有门了。如果门太多,船就会有危险。每次开一枪,船都摇得很厉害,开第二枪也要半天。在西方军舰上,甲板下的炮用链条固定,后面安装有棉花垛防止碰撞。当然,这种甲板上只有两三门大炮的中国军舰,吓唬海贼可能还行。说到英国军舰,人们只需要一排炮就能呼叫,只能钻到海底。这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多次发生。就算中国军舰越打越少,偷袭也没用。一旦别人的枪走火,我们的船就白搭了。

精明的英国商人把中国军舰“老年公民”号变成了一个流动的中国博物馆。船帆、船舵、船锚、大炮、桅杆上的装饰品、汉字,以及船上厨房里用来烹饪和炒菜的锅都成了参观的对象。船上甚至还有一口中国棺材。船上的客厅摆满了中国家具、灯笼和各种古董。佛教圣地、香炉和一对中国鸦片烟盒。船上的中国水手,连同他们的服装和脑后的辫子,成了活生生的展品。幸运的是,他们没有让一两个小脚的中国女人去,否则展览会更热。

停泊在泰晤士河上的中国军舰吸引了大量游客。各行各业的人都竞相观看这场激动人心的比赛,包括著名的惠灵顿公爵、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和阿尔伯特王子。我和遥远的中国打了一场战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别的不说,真的激发了英国人对中国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被这艘看似不可能的中国军舰、扎着辫子的中国人和鸦片烟枪极大地满足了。不用说,孕育了这种商业理念的英国商人赚了大钱。后来这艘中国军舰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展厅,真的让小脚粤剧女演员唱戏,邀请中国武林英雄在船上表演武术和中国功夫。

但是,这艘基本上由中国人建造和驾驶的船与中国人无关。中国政府对这次航行一无所知。这些去过英国,见过世面的中国人,从那以后就沉默了,没有任何外国信息发回。即使它回来了,也可能仅限于他们的家人和老乡。这对一个必须改变的中国没有影响。

事实上,甚至从宋元时期开始,东南沿海的中国人就开始在海洋中漂泊。他们不仅去了南阳,还去了印度,甚至美洲和欧洲。有人出去,有人回来。然而,这些出国的中国人对于这个国家的主流人群来说并不存在。不管他们有什么经验或知识,他们与这个国家没有什么关系。只有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了自己的自强运动,新工商业才会想到这些人。他们有的以买办身份与外国人共事,华侨商人开始进入社会上层,有的工匠和水手成为开放的长三角最早的产业工人。

其实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两种人,一种是保守的,一种是开放的;一部分向内,一部分向外;有的有内陆性格,有的有海洋性格。不幸的是,前者始终主导着中国政治。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诛三 夷三族是哪三族下一篇:琦善 抠门皇帝查抄琦善:所得财产只能养400披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