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上海租界 上海租界是怎样一步步成为“国中之国”的

导语:“十里洋场曾梦,又曾梦,千里忆上海”。十里洋场是指开埠后外国人的到来和活动形成的梦幻般的“租界上海”。了解近代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西方国家在中国各地划分的租界就像一个“独立王国”,那么上海租界的独立国家是如何建立的呢?18

“十里洋场曾梦,又曾梦,千里忆上海”。十里洋场是指开埠后外国人的到来和活动形成的梦幻般的“租界上海”。了解近代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西方国家在中国各地划分的租界就像一个“独立王国”,那么上海租界的独立国家是如何建立的呢?

1845年,上海被迫开埠后的第三年,时任上海道台的龚牧久与英国第一任领事巴福尔经过多次协商,签订了《土地约章》,规定将黄浦江周边约0.5平方公里的土地划为租界,作为英国商人的住所。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土地约章》本质上是为了限制外国人的活动范围,实行所谓的“中西分离”原则。

英租界建立后,1848年和1849年,先后在英租界北界吴淞河对岸的虹口地区和南界洋泾浜对岸建立了美国租界和法租界。这三个租界成为上海租界的雏形。此时租界虽有一定的自治权,但仍归清政府管辖。

导致“中外分离”原则崩溃和租界性质转变的事件是1853年9月在上海爆发的武装起义。刀会占领上海县城一年半,大量难民涌入邻近的租界。“中外分离”变成了“中外混合居住”的局面。

1854年7月,为应对新形势,时任英国领事的阿里戈与美国、法国领事谈判沟通,单方面修改了《第一土地约章》,向清政府颁布了《第二土地约章》。章程包括承认1848年商定的英国租界新边界、默许中国人在租约中居住、设立“巡逻队”等。

然而,最重要的条款是由三国领事召开相当于市议会的“承租人会议”,并设立工贸部作为执行机关。特别是工商部门几乎被赋予了“市政府”的职能。工信局的设立和租借几乎完全脱离了中国政府的管辖,开启了“自治”的进程。

1862年,以太平天国攻打上海为契机,租界迎来了更大的变化。为了防备太平天国的进攻,加强对租界的整体防御,1863年9月,英美租借地正式合并为工商部名下,改名为外国租界。法租界因不满英国主导的租界经营而失去信心。1862年5月,它脱离了统一管理,成立了一个独立的行政机构——公共管理局。

面对“自治”记录模糊的《第二土地宪章》,租界当局于1869年再次单方面修改并公布了《第三土地宪章》。在新章程中,将原来的承租人会议扩大为纳税人会议,赋予其审查特许权预算和选举工商部董事会的权力,使其充分拥有市议会的职能。

与此同时,工商部的权威得到加强,各委员会之间分享各种权力,赋予工商部市政府的所有职能。根据它,警察,卫生部门,教育部门,财政部门和其他市政相关机构成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行政系统。

早在《第三次土地宪章》公布之前,工商部于同年4月颁布了《洋泾浜官员联合审查宪章》,规定了对居住在租界的中国人司法权的司法规定。对租界内华人的审判,由上海道台派出的“同治”在租界内设立的“公审庭”进行。如果一方当事人是外国人或受雇于外国人的中国人,必须与领事或领事承认的陪审团官员一起考虑。

这样,两部新章程颁布后,虽然在司法权上有一些模糊的味道,但在立法和行政领域,可以说租界已经完整地建立了一个“独立王国”。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下一篇:上海有多大 上海法租界的范围到底有多大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