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唐代宰相制度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唐朝著名宰相初一历史

导语:唐代宰相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由皇帝任命的宰相负责处理政务,辅佐皇帝治理国家。唐朝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宰相,他们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

目录导航:

  1. 唐代宰相制度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2. 魏征在唐朝是宰相吗
  3. 唐朝宰相的权力有多大
  4. 唐朝皇帝如何称呼宰相
  5. 唐姓有多少宰相
  6. 唐宰相官位排名
  7. 唐朝宰相张九龄的文学不输李白,他为什么被称为唐朝第一宰相
  8. 唐朝左丞相,右丞相,丞相哪个大?有区别
  9.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的特征和原因
唐代宰相制度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唐代相制的创设精神,一方面在谨慎大政;另一方面在使君主与权臣俱不能独断,因此,一切政令,由中书进拟,经门下审议后,天子不得轻易改动,而「不经凤阁(中书)鸾台(门下)」,未得为敕(资治通鉴唐纪)充份,显示上述的设制精神. 三省权责分明凡有单国大事,先由中书全人草拟,经中书令,待郎决定了审议后,进呈画押,敕旨即下;送门下省驳止;然后送尚书执行.故君主、权臣无由专断.

魏征在唐朝是宰相吗

魏征,唐朝宰相,又名魏徵,字玄成,唐代非常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与史学家,以直言进谏著称,辅佐李世民创建贞观之治,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钜鹿郡(河北省)人。都说时势造英雄,在隋唐之间的时间觑隙里成长起来的一群人演绎着属于他们的传奇人生。他们经历着兵荒马乱、烽火连月的动荡不安,却创造出百业俱兴,人民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而魏征就是其中一位,生于隋末,长于唐初,盛名于大唐的他可谓风光一世,赚尽了风头。

魏征早年跟随李密,投身瓦岗起义军,后来在李建成身侧做太子洗马。无奈魏征几易其主都始终无法充分发挥其才识。其主李密时,壮大瓦岗的十条计策不被采纳;其主李建成时,建议将李世民调离到别处的谏言也不被认可。历史巨大的年轮将时间精准地推到玄武门事变面前。若无玄武门事变,魏征和李世民的交集也不过初相识这般如此,他或许终其一生平淡简单专心于文史,在文学思想领域更有建树。然而李世民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任命魏征为詹事主簿后任谏议大夫。魏征一路高升最后官至宰相。

素来以直言进谏,耿直不阿的形象示人的魏征有很多称号。他不畏权贵,犯言直谏,板着一张脸直面正义,太宗亲切称他为“羊鼻公”;他鞠躬尽瘁,体恤民情,和唐太宗李世民一起开辟了“贞观之治”之盛世,世人敬称他为“一代名相”。

李世民为打消大臣们的猜忌,保全皇太子李承乾,任命晚年的魏征为太子太师。居庙堂之高就要尽力辅佐君王,并体察民间疾苦,魏征为李世民、为大唐奉献了一生的精力。劳累成疾的魏征死后,其妻裴氏按其遗愿从简举行葬礼。

魏征是侍中,负责门下省事务,职同宰相。

魏征,字玄成,在唐朝时是宰相,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病死。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 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

魏征是宰相。魏徵,现作“魏征”(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贞观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阳县(现晋州市) 。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大业十三年(617年),魏徵在武阳郡丞元宝藏帐下为官。

元宝藏起兵响应瓦岗李密,元宝藏给李密的奏疏都是魏徵所写,李密见魏徵非常有文才,于是召见魏徵,魏徵献上壮大瓦岗的十条计策,但李密不用。

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登上帝位,任命魏徵为尚书左丞。

李世民有志建立盛世,多次于卧榻召见魏徵询问得失,魏徵直言不讳,前后上谏两百多事,李世民全然接纳。

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葬礼从简。 同年入凌烟阁。扩展资料:魏徵以直言敢谏而闻名,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徵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

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难以伦比的。

李世民问魏徵:“君主怎样能够明辨是非,怎样叫昏庸糊涂?”

魏徵答:“广泛地听取意见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个人就会昏庸糊涂。

从前帝尧明晰地向下面民众了解情况,所以有苗作恶之事及时掌握。

舜帝耳听四面,眼观八方,故共、鲧、欢兜都不能蒙蔽他。

秦二世偏信赵高,在望夷宫被赵高所杀;梁武帝偏信朱异,在台城因受贿被下臣侮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死于扬州的彭城阁兵变。

所以人君广泛听取意见,则宦官不敢蒙蔽,下面的情况得以反映上来。”

唐朝宰相的权力有多大

唐朝宰相的权力都很大,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这一贬谪形同流放。如果换成一个意志不坚的人,也许只能在条件艰苦的大漠西域抑郁而终了,可裴行俭不是一般人,他非但没有怨天尤人,反而以巨大的热情和勇气投入到了经略西域的事业中。

此后十年间,裴行俭在西域边陲多有建树,终于在麟德二年(公元665年)被朝廷任命为安西大都护。在此任内,裴行俭统驭有方,政声卓著。

唐朝皇帝如何称呼宰相

新唐书·百官志》:舍人六人,正五品上。掌侍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制敕、玺书册命,皆起草进画;既下,则署行。其禁有四:一曰漏泄,二曰稽缓,三曰违失,四曰忘误。制敕既行,有误则奏改之。大朝会,诸方起居,则受其表状;大捷、祥瑞,百寮表贺亦如之。册命大臣,则使持节读册命;将帅有功及大宾客,则劳问。与给事中及御史三司鞫冤滞。百司奏议考课,皆预裁焉。以久次者一人为【阁老】,判本省杂事;又一人知制诰,颛进画,给食于政事堂;其余分署制敕。以六员分押尚书六曹,佐宰相判案,同署乃奏,唯枢密迁授不预。姚崇为紫微令,奏:大事,舍人为商量状,与本状皆下紫微令,判二状之是否,然后乃奏。开元初,以它官掌诏敕策命,谓之「兼知制诰」。肃宗即位,又以它官知中书舍人事。兵兴,急于权便,政去台阁,决遣颛出宰相,自是舍人不复押六曹之奏。会昌末,宰相李德裕建议:台阁常务、州县奏请,复以舍人平处可否。先是,知制诰率用前行正郎,宣宗时,选尚书郎为之。

唐姓有多少宰相

唐姓有2名宰相

唐休璟(627年-712年),名璿,字休璟,以字行,京兆始平(今陕西兴平)人,唐朝宰相、名将。唐休璟,京兆始平人。少以明经擢第,后来做了营州都督府(治今辽宁朝阳)的户曹参军。唐高宗时被破格提拔为丰州(治今内蒙古五原南)司马,委以在中路抵御突厥的重任。垂拱年间(685-688年)迁为安西副都护。永昌元年升任西州都督后,积极筹划收复安西失地。他上表请求收复弃于咸亨元年(670年)的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后来武则天命王孝杰率军击吐蕃,于长寿元年(692年)冬收回了四镇。

唐休璟早年以明经擢第,历任营州户曹、丰州司马、安西副都护、西州都督、卫尉卿、凉州都督、持节陇右诸军州大使等职,后在洪源谷大败吐蕃,升任右武威、右金吾二卫大将军。

长安三年(703年),唐休璟拜相。担任同凤阁鸾台三品,寻转太子右庶子,后加位辅国大将军,累封宋国公。神龙二年(706年),致仕,但不久又被起复为太子少师、同中书门下三品。

延和元年(712年),唐休璟病逝,追赠荆州大都督,谥号忠

唐介(1010年-1069年5月4日),字子方,江陵(今属湖北)人。北宋著名谏臣。唐介从小深明大义,德行高尚,幼时父亲卒于漳州任上,州人知其贫困,集资相助,他谢绝不取。后应试,中进士,自此深得朝廷器重,步步高升。他为官清正廉明,与同朝包拯一样刚正不阿。宋神宗时拜参知政事(副相),后因生背疽而死,终年60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质肃”。唐介以“直声动天下”。朝臣皆称:“真御史必曰唐子方

唐宰相官位排名

第一位、房玄龄是中国唐朝时的开国宰相.。隋末大乱之际,李渊率兵入关,玄龄于滑北投李世民,展从奉王出征参谋划策,典管书记,任秦王府记室。

第二位、中功臣重臣:长孙无忌

第三位、中流砥柱:狄仁杰

第四位、姚崇

第五位、开元盛世名相:张说

第六位、李林浦

第七位、中唐权臣:元载

第八位、李沁

李沁是个很具有传奇色彩的丞相,精通黄老之术,懂得儒家思想。

第九位、裴度

唐朝宰相张九龄的文学不输李白,他为什么被称为唐朝第一宰相

张九龄比李白大22岁,29岁进士登科,历任朝官。主张改革,强调保民育人,回岭南数年,开凿梅关古道,开通大峪冷路,政绩蜚然。开元午间为相,与姚崇,宋璟为三杰。他的诗作《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颇为后人应用。

李白是诗人,虽然有才干,但与张九龄境遇不一样。张九龄在公元740年去世了,又过了两年李白才奉诏入京“余亦辞家西入秦"虽然皇帝赐以韩林,却是御用文人,没有实权。故只有诗仙酒仙之各留世。而张九龄确实是一位贤相,二人没有可比之处。还是李白在后世名望大,影响深远。

你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

第一、且不说张九龄的文学造诣是否超过李白,即便是超过李白,和他被称为唐朝第一宰相有什么关系吗?

第二、没听说过张九龄是唐朝第一宰相,张九龄确实是名相,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做出了一定贡献,但是唐朝宰相里面牛人辈出,比如魏征、狄仁杰、房玄龄、姚崇、宋璟、杜如晦等等。现在比较公认的唐朝第一宰相是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并称唐朝四大贤相,张九龄在唐朝宰相里面并不是特别突出的。




唐朝左丞相,右丞相,丞相哪个大?有区别

唐朝以右为尊,故右丞相大。

至于区别:

右丞相的就是在皇帝右手站立的丞相,也称主相

左丞相的就是在皇帝左手站立的丞相,也称副相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的特征和原因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宰相作为官制首次确定下来。废分封,设郡县,废诸侯,设官吏,皇帝不再通过宗法亲缘关系进行统治,改为任命官僚向全国发号施令,因此有必要组织一套官僚机构,并借助于宰相大臣辅佐政务。宰相就在这一历史条件下产生了。随着封建国家的发展,宰相制一直沿袭了两千年。

汉朝与秦朝相仿,只是如果称为相国的话地位更高一些,并以御史大夫为副职。汉武帝时,起用了一批儒生当丞相,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而政务中心则转到了内廷。

宰相的职权逐渐转移到了尚书台长官的手中。汉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由司徒、司空、太尉共同执政。汉献帝时,复置丞相,由曹操担任。

魏晋南北朝时,丞相或相国多为权臣自命,成为了一种篡位夺权的手段。南北朝制度多变,皇帝所与议论政事或委以机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或将军。其位最尊、权最大者则为录尚书事。

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都是宰相。 唐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内史令为中书令,纳言为侍中。唐高宗后,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

五代的宰相制度基本上沿袭唐代,但是也有很多自己的特色。 五代基本都是以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各部尚书、侍郎及他官加同平章事均为宰相。其中例外的,只有后唐和后周。 后唐明宗长兴四年 ( 933年 )九月敕:“冯?有经邦之茂业,宜进位于公台,但缘平章字犯其父名,不欲斥其家讳,可改同平章事为同中书门下二品”。

后周显德年间,枢密使吴廷祚曾加“同中书门下二品”的名号。 其他的宰相名号仍为“同平章事”。 五代时期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大,宰相的权力被皇帝侵夺的同时,本身开始插手各部司的事务。宰相往往另判、领使、分管某一部门的工作,特别是一些重要的部司,几乎都是由宰相领判。 与唐代相比,五代时期宰相制度的一大变化是,宰相的品级得到统一固定和提高。 后晋天福五年(940年)二月,“升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正二品”,同时规定“以中书门下侍郎为清望三品”。

从此,宰相的品级提高和固定到正二品,而中书侍郎、门下侍郎一旦加同平章事为宰相,其官品也由正三品升为正二品。 后晋这一宰相制度的变革,彻底改变了唐以来宰相品级较为混乱和不尽合理的局面。 与唐代的宰相制度相比,最大的一个变化是,五代时期,宰相制度出现了首席宰相的制度,并被沿袭下来。

后唐庄宗时,“豆卢革时为首相,故称之为首座相公”被认为是有史可查的五代首相制度的开始。 宋朝以同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以参知政事为副。从汉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礼,逐渐降级,至宋太祖废“坐论”之礼,使宰相地位大降。

元丰改制,设宰相二人,首相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另设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政和时,改左仆射为太宰兼门下侍郎,右仆射为少宰兼中书侍郎。建炎间,再改宰相官名为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相为参知政事。乾道间又改为左、右丞相。 宋太祖建国后,不断加强皇权,分化、削弱相权。

宰相并不是一个正式官名,它实际上在隋代就是一个群体,是除皇帝之外的最高领导层。宋初实行“二府三司制”,宰相职权被一分为三。中央虽设三省,但三省及六部长官不经特许不得管理本司事务,成为闲职。实际权力归属“中书门下”这一机构,又称政事堂、都堂等,管理国家行政事务,以同平章事为长官,多由中书、门下两省侍郎担任,无定员。此外,以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行政权。

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机构,长官为枢密使,与政事堂合称东、西“二府”。“三司”(户部、盐铁、度支)主管财政,号称“计省”,长官为“三司使”,号称“计相”,地位略低于“二府”。二府三司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构成最高辅政机关。

宋神宗元丰改制,废除二府三司制,以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兼任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任中书侍郎。 南宋初,左、右仆射加同平章事,为正宰相,不再兼任二省侍郎,两省侍郎改为参知政事。南宋孝宗以后,正宰相为左右丞相,副宰相仍复参知政事。此外宗、宁宗、理宗都曾设“平章军国重事”和“同平章军国重事”,由老臣或权臣担任,处理军国大事,位高宰相。

辽朝设立北南两个官制 北面:北面又分北南两枢密院,北院掌军事,南院掌内政。 北、南枢密院分别下设北、南宰相府和宰相(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宰相”作为正式官名)。 南面:南面官多仿唐制,也有三省六部、各台、院、寺、监、诸卫等官,地位与北院面一样崇高,却并无实权。

是国家用来养士的崇高机构。 金朝以尚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不设中书、门下二省。以尚书令为宰相。 元朝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主官中书令常由皇太子兼领,下为左右丞相,再下为平章政事,副职为左右丞及参知政事。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56210.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三国时期开战日期是多少?下一篇:自古人生多磨难什么意思 曾国藩的人生哪有多如意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