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历史上不重视人才的例子 历史上曹魏无一人

导语:历史上曹魏时期因不重视人才而导致无一人可称为卓越人才,这一例子警示我们,人才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目录导航:

  1. 历史上不重视人才的例子
  2. 魏国公子卬是怎样一个人
历史上不重视人才的例子

答:历史上不重视人才的例子很多,比如:后唐的统治者李存勖是一位野心很大的君主,当时他为了扩张自己的领土,想获得更多的土地,于是他就向外扩张自己的势力。

他的首选目标就是后梁,后梁的最后一位皇帝朱友贞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心中只剩惊慌。

朱友贞统治很多年,但是他却没有伯乐的眼光,能重用的人才都是一些昏等闲之辈,让后梁这个国家也摇摇欲坠。

楚虽有才,晋皆用之,春秋时期楚国的大量人才都进去晋国任职,导致在晋楚交战中常常败于本国人才之下。

魏国弃用商鞅,魏国不充分挖掘本国人才,致使大量魏国人进入秦国。

文字狱

文字狱历朝皆有,例如,中国史学家顾颉刚形容清朝文字狱在二百多年间基本上没间断:“清代三百年,文献不存,文字狱祸尚有可以考见者乎?曰:有之,然其严酷莫甚于清初。

宋代文字狱较多,诸如奏邸之狱、乌台诗案、同文馆之狱、车盖亭诗案、胡铨奏疏案、李光《小史》案、《江湖集》案等等,几乎尽人皆知。宋代的文字狱以宋高宗一朝最多,宋高宗时“察事之卒,布满京城,小渉讥议,即捕治,中以深文。据赵翼《廿二史札记》卷25《秦桧文字之祸》考述,不下20起。

宋代禁书、焚书的事件不时发生,私史往往是禁毁的主要对象。如崇宁二年(1103)四月,“诏毁刊行《唐鉴》并三苏、秦、黄等文集。”诸如《东斋记事》、《湘山野录》、《刘贡父诗话》、晁补之文集以及程颐的著述都在禁毁之列。

魏国公子卬是怎样一个人

魏昂,又称作“公子昂”,也写作“公子卬”,战国时期魏国的王族公子,是魏惠王的同母弟,性格豪爽有才,还擅长吟诗作画,是一位标准的才貌双全的贵公子,有古君子之风。

秦商鞅带兵进攻魏河东,魏国派公子卬迎战,商鞅派使者送信,欺骗公子卬前来赴会。公子卬在宴会中被商鞅埋伏的猛士乌获所俘,公子卬最后投降秦国。

一般提到公子卬,基本上说的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宗室名将魏昂(和魏惠王同辈的可能性较大,一种说法认为他是魏惠王的弟弟),魏惠王之所以能延续魏国初期称霸战国的霸业,军事上主要依靠的是庞涓、魏昂和龙贾三人。

公元前341年马陵之战魏国遭遇惨败庞涓身死,同年9月秦国趁魏国大败之际发动第五次河西之战,此战双方的主将秦国是商鞅,魏国就是魏昂(公子卬),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实力大增,魏国虽然在中原争霸中遭遇重大挫折,但是虎威犹在,商鞅面对魏军并无必胜把握。

关于此战史书中的记载大都相同,无一例外的认为商鞅赢得极不光彩,比如《吕氏春秋》记载:“公孙鞅之居魏也,固善公子卬,使人谓公子卬曰:「凡所为游而欲贵者,以公子之故也。今秦令鞅将,魏令公子当之,岂且忍相与战哉?公子言之公子之主,鞅请亦言之主,而皆罢军。」于是将归矣,使人谓公子曰:「归未有时相见,愿与公子坐而相去别也。」公子曰:「诺。」魏吏争之曰:「不可。」公子不听,遂相与坐。公孙鞅因伏卒与车骑以取公子卬”。

商鞅赴秦之前曾在魏国相国公叔痤门下担任中庶子,那时的商鞅和公子卬交好,两人关系相当不错,很显然商鞅使诈利用了这种关系诱俘了公子卬才使得魏军战败,此后史书中并没有明确交代魏昂(公子卬)去了秦国后结局如何。

公子卬又称魏卬,是战国初期的魏国公子,同时他私下与商鞅私交甚好,但是在河西之战中被商鞅所骗最后被俘虏,在电视剧《大秦帝国》中对公子卬的描写是非常负面的,电视剧中的公子卬不但愚蠢无知而且十分胆小,并且公子卬还十分喜欢音乐,对音乐的造诣很高,。

公子卬名魏昂,是魏惠文的同母弟,商鞅当初在魏国国相公叔痤门下任中庶子的时候和公子卬交好,这种关系日后被商鞅利用:公元前341年第五次河西之战之际,当时魏国虽然经过马陵之战之败但是霸主虎威犹在,公子卬也是时之名将,正面交战商鞅未必有胜算,于是商鞅以叙旧为由“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破之以归秦”,也就是说公子卬被他的老朋友商鞅使诈不仅俘虏了他还击溃了魏军;十几年后的公元前331年,《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惠文王)七年,公子卬与魏战,虏其将龙贾,斩首八万”。

公子卬也叫"魏卬",战国时期魏国公子,秦国大良造商鞅的老朋友。但是在商鞅攻魏时却被商鞅给坑了,最终受骗被俘。在《史记·商君列传》中有关于他的这么一段记载:“使卫鞅将而伐魏。魏使公子卬将而击之。军既相距,卫鞅遗魏将公子卬书曰:"吾始与公子驩,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魏公子昂以为然。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可见,商鞅利用了和公子卬的友情,坑了他,从而战胜了魏军。

至于公子卬被秦国俘虏之后,到底是投降了秦国还是怎么着的,在史书记载中有一定的争议。《史记·秦本纪》有一段记载:"(秦惠文王)七年,公子卬与魏战,虏其将龙贾,斩首八万。"依据这段记载,很多人认为公子卬投降了秦国,并帮助秦国与魏国战斗。而在《史记·苏秦列传第九》还有这么一段记载:"是时周天子致文武之胙於秦惠王。惠王使犀首攻魏,禽将龙贾,取魏之雕阴,且欲东兵。"这里攻魏并把龙贾俘虏的变成了犀首。因此,对于公子卬到底投没投降秦国,而且最后结局如何,应该是没有确切的答案的。

公子卬又称作“魏卬”,中国战国时代初期魏国公子,秦相商鞅旧友。商鞅攻魏时公子卬于河西迎战,最终受骗被俘。相关事件马陵之战、河西之战。

生平

史料考证

前341年,魏国在马陵之战遭受齐国重创,秦国趁魏国实力尚未恢复之际,大举攻魏。同年九月,秦孝公派商鞅进攻魏河西(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魏派公子卬迎战。两军对峙时,商鞅派使者送信给公子卬,说:“我当初与公子相处的很快乐,如今你我成了敌对两国的将领,不忍心相互攻击,我可以与公子当面相见,订立盟约,痛痛快快地喝几杯然后各自撤兵,让秦魏两国相安无事”。公子卬赴会时被商鞅埋伏的甲士俘虏,商鞅趁机攻击魏军,魏军大败。魏惠王被迫献河西部分土地求和。秦惠文君继位后,商鞅被公子虔等诬告谋反,被迫逃亡魏国。魏惠王怨恨商鞅欺骗公子卬击败魏军,将商鞅驱逐回秦国,致使商鞅兵败被杀后遭车裂。

《史记·商君列传》 : 『卫鞅说孝公曰:“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何者?魏居领阨之西,都安邑,与秦界河而独擅山东之利。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今以君之贤圣,国赖以盛。而魏往年大破於齐,诸侯畔之,可因此时伐魏。魏不支秦,必东徙。东徙,秦据河山之固,东乡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孝公以为然,使卫鞅将而伐魏。魏使公子卬将而击之。军既相距,卫鞅遗魏将公子卬书曰:“吾始与公子驩,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魏公子昂以为然。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吕氏春秋·慎行·无义》 『公孙鞅之于秦,非父兄也,非有故也,以能用也。欲堙之责,非攻无以。于是为秦将而攻魏。魏使公子卬将而当之。公孙鞅之居魏也,固善公子卬。使人谓公子卬曰:“凡所为游而欲贵者,以公子之故也。今秦令鞅将,魏令公子当之,岂且忍相与战哉?公子言之公子之主,鞅请亦言之主,而皆罢军。”于是将归矣,使人谓公子曰:“归未有时相见,愿与公子坐而相去别也。”公子曰:“诺。”魏吏争之曰:“不可。”公子不听,遂相与坐。公孙鞅因伏卒与车骑以取公子卬。秦孝公薨,惠王立,以此疑公孙鞅之行,欲加罪焉。公孙鞅以其私属与母归魏,襄疵不受,曰:“以君之反公子卬也,吾无道知君。”故士自行不可不审也。』

降秦之谜

公子卬被俘后是否降秦?史料中并没有任何关于公子卬降秦的记载。但《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惠文王)七年,公子卬与魏战,虏其将龙贾,斩首八万。”很多人认为这里的公子卬就是河西之战时被商鞅俘虏的公子卬,认为他是投降秦国后立了战功,俘虏了龙贾。然而对于此次伐魏战役史记中还有另外两个记载:

《史记·卷四十四 魏世家第十四》:“(襄王)五年,秦败我龙贾军四万五千于雕阴,予秦河西之地。”

《史记·卷六十九 苏秦列传第九》:“是时周天子致文武之胙於秦惠王。惠王使犀首攻魏,禽将龙贾,取魏之雕阴,且欲东兵。”

其中魏世家并未记载是谁打败了龙贾,而苏秦列传的记载中擒获龙贾的人又变成了犀首,犀首与公子卬显然不可能是同一人。前后矛盾正在于此。因此,对于公子卬是否降秦,他的结局又如何,我们依然不能做出确切判断。其中疑团众多,仍待考证。

文学形象

长篇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公子卬于第八十七回《说秦君卫鞅变法 辞鬼谷孙膑下山》中登场,篇中记载公子卬与商鞅私交很好,公叔痤病重时向魏惠王推荐商鞅,公子卬也参与推荐,但魏惠王没有重用商鞅。在第八十九回《马陵道万弩射庞涓咸阳市五牛分商鞅》时,商鞅带兵进攻魏河东,魏派公子卬迎战,两军在吴城对峙。商鞅派使者送信,欺骗公子卬前来赴会。公子卬在宴会中被商鞅埋伏的猛士乌获所俘。商鞅命军士押解公子卬回秦国,又命任鄙、乌获带领公子卬的部下撞开城门,占领吴城。魏惠王被迫献河西之地求和,公子卬最后投降秦国。

影视形象

2009年首播的电视剧《大秦帝国·第一部·裂变》中公子卬由王辉饰演。

在电视剧《大秦帝国之纵横》中,公子卬与魏章是同一人。然而史书中他们二人毫无关联,因此这只是电视剧艺术化的处理而非史实。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57132.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隋朝有哪些杰出人物?下一篇:北宋朱姓的来源及其历史名人有哪些?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