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大周是什么时候灭亡的 西周的结束时间是

导语:大周是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771年的中国历史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它是由周武王建立的。而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从公元前1046年开始,到公元前771年结束。

目录导航:

  1. 大周是什么时候灭亡的
  2. 东周灭亡的时间和灭国之君
  3. 西周和东周的分界时间是
  4. 西周分封制的起止时间
  5. 西周的灭亡因果
  6. 夏商周开始时间和灭亡时间
  7. 周朝政治经济文化全部总结
大周是什么时候灭亡的

公元前256年,即周赧王59年,秦国要攻打韩国,西周君害怕,于背叛秦国,与其他六国合纵.秦国大怒,派将军摎攻打西周,西周君吓得立马跑到秦国向秦王谢罪,把自己的辖地献给了秦国.秦国把西周君和周赧王迁到了秦国,把他们变成了普通百姓.不久,西周君和周赧王就都死了,历史上认为周朝于这一年灭亡.西周亡后,原西周的人民投奔东周.但是七年之后,即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元年),吕不韦又灭东周,把东周君迁于阳人.

东周灭亡的时间和灭国之君

东周公元前256年灭亡的,被秦国灭的。亡国之君是东周的亡国之君是姬延。姬延,即周赧王,姬姓,名延,洛邑人,战国时期周朝第37任君主。周显王的孙子,周慎靓王的儿子。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西周覆灭后,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

东周的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称为春秋时代;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手灭智氏家族后,三家分晋,各诸侯相互征伐,称为战国时代。周平王东迁以后,管辖范围大减,形同小国,而春秋时共有140多个诸侯国。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和兼并,天子不能担负共主的责任,经常要向一些强大的诸侯求助。在这情况下,强大的诸侯便自居霸主,中原诸侯对四夷侵扰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团结自卫。

周襄王十七年(公元前635年),发生子带之乱,周襄王不能平,求救于晋文公,文公诛叔带,遂为伯而得河内地。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襄王为晋文公所迫,于河阳践土会盟。

周考王时,国势益弱,分为东周国和西周国[7]。

周赧王八年(公元前307年),秦国借道东周攻打韩国,周人两边都不敢得罪,左右为难。东周国与西周国位于诸强国之间,不能同心协力,反而彼此攻杀。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西周国为秦国所灭,同年周赧王病死,周亡。七年后,东周国亦为秦所灭。

东周共传25王,历时515年,这一时期是中国的社会制度剧烈转变的时期,以铁器的广泛使用为标志。

周考王二年(前440),当秦昭王派兵入侵洛邑,周王室只能接受战败。七年后,秦庄襄王又覆灭了周王室仅剩的一脉。周王室的宗庙彻底被毁,领土全部归于秦国,战国还未结束,周即正式覆灭。

从创造了一个时代的天下共主,到被曾经的手下轻松覆灭,以致连宗庙都无法保留的时代弃儿,周王室无疑是一个悲剧。自秦庄襄王以后,周王室立即从历史舞台上消失。只余下一些血缘疏远的姬姓子弟,以其他的身份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东周建立的标志是周平王东迁洛阳,约为公元前770年为东周的建立时间。灭亡时间约为公元前476年。战国以后周国本来就很小很弱,在考王时(前440-前426)他自居洛阳,封其弟揭于河南(王城),是为西周桓公,前367年西周威公去世,少子根和公子朝争立,韩赵两国帮助根在河南巩即位,是为东周惠公,从此分裂为东、西周两个小国。前256年西周亡,前249东周亡。重要制度,东周是王室衰落,诸侯渐强的过程,主要是继承了封建制度。

东周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前256年被秦所灭为止,共传25王,前后经历了515年。东周实际上分为两个时期,以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为春秋时期;因孔子改编的鲁史《春秋》而得名,其特点是天下权力重心由天子下移到诸侯;周元王元年到东周灭亡(公元前256年)35年后的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21年)为战国时期。因西汉刘向所编《战国策》一书而得名,其特点是权力重心继续下移,由诸侯而卿大夫而士,布衣即平民阶层兴起。

春秋时期,是中国封建制的瓦解时期。而战国时期,是中国君主集权制的开始。

周赧王姬延(?-前256年),姬姓,名延,亦称王赧(nǎn),周慎靓王之子,东周第25位君主,也是东周最后一位君主,公元前315-前256年在位,共59年。公元前256年,周赧王崩,宣告东周覆灭,周民东亡。后七年,秦庄襄王灭东周国。

周赧王在位时期,周王室的影响力仅限于王畿(现在的洛阳附近,当时是东周的首都)。早在他的祖父周显王在位期间,秦国的势力迅速膨胀,以西戎霸主自居。周赧王时期,秦昭襄王基本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所以无论周赧王是不是一个有道明君,对于挽救危亡的周朝都没有什么作用了。王五十九年,驾崩。是年,秦昭襄王迁九鼎,占王畿,灭东周。周赧王五十九年,西周公降秦,尽献其邑三十六城、民三万,秦尽收其献,归其君于西周国。

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周赧王郁愤而终,

公元前256年,周赧王姬延

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周赧王姬延命西周文公率五千兵马,并约合六国诸侯讨伐强大的秦国。这一军事行动立即遭到了秦国强有力的反击。当时只有楚、燕两国派兵前来增援,而其余四国因为惧怕秦国的强大而没有出兵。东周被秦国所灭,同年周赧王病死,东周覆亡,作为天子之国的周朝不复存在。东周共传25王,历时515年。

当时秦国为秦昭襄王五十一年。

周赧王59年(西元前256年),东周为秦所灭,共传25王,历时515年。

东周时期又分为春秋(西元前770年—西元前403年)与战国(西元前403年—西元前221年)两个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的社会制度转变的时期。这一转变是以铁器的广泛使用为标志的。

在周幽王死后,太子宜臼即位,是为周平王。鉴于镐京残破,又处于犬戎威胁之下,周平王于西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卫护下,迁都洛邑,建立了东周王朝。据《左传》记载,春秋时共有140多诸侯国。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齐、晋、楚、秦、鲁、宋、郑、卫、邢、陈、蔡、吴及越等国。

西周和东周的分界时间是

西周和东周划分原因是平王东迁。

平王东迁是东周初期周王室把都城由镐京迁到洛邑的历史事件。

周幽王时,废掉申后及太子宜臼,立其宠爱的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公元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勾结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点起烽火求援,众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戏而不加理会。周幽王最后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其后众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因镐京曾发生过地震受损,残破不堪,又接近戎、狄等外患威胁之下,于是平王在即位后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迁至洛邑,开始了东周的历史。

平王东迁是历史学家划分时段的重要事件,亦是周朝国势的转折点。平王迁都之后的周朝被称为东周,而由周武王立国至周幽王被杀的时期则称为西周。平王东迁后,周天子王权开始衰落,不能担当共主的责任,诸侯势力不断坐大。因为平王是由申侯拥立的,间接犯了弑父罪名,开始得不到诸侯的尊重。而且,周天子无力自保和抗拒外族入侵,须依赖诸侯国保护,致周天子地位不断衰落,最终形成春秋时期群雄争霸的局面。

周朝分为“西周”(前1046-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宗周)(今陕西西安西南);

周成王五年,营建都城洛邑(成周)(今河南洛阳);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雒邑(成周)(今河南洛阳),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史书又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

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诸侯常不来朝贡,战争连年,国力贫穷。公元前771年,西方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国号仍为“周”,史称东周。 先西周后东周

因为周朝的国祚太长,为了方便后世研究,历史上又习惯把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而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

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建立周朝算起,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攻破国都镐京所杀结束,历时275年,这段时期史称“西周”。

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姬宜臼把都城从残破的镐京迁到洛邑起,到公元前256年周赧王姬延去世结束,历时515年,这段时期史称“东周”

西周分封制的起止时间

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崩解、秦朝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分封制结束

一、西周的分封制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实行分封制。内容为: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被分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服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的义务。

2.春秋时期的楚王问鼎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

西周分封制的时间是从周朝初期开始的,西周建立以后,周武王姬发和其弟周公旦辅政期间先后两次大规模实行分封。分封自己的子弟姻亲和异姓贵族,到指定的地点建立起西周的属国,统治当地的部落和人民,这叫做“封建亲戚,以藩屏国”,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分封制。

一般情况下,任何一种制度都不会凭空产生,都必然有诞生的社会根基和土壤。周武王建立西周后,就面临着如何构建国家治理结构以及更好地维护周王室统治的问题,到了他儿子的时候形势更加严峻。

据史料记载,周武王病死后,子成王诵继立,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辅政,而带兵驻守在殷都周围的管叔、蔡叔等贵族怀疑周公有夺取王位的意图,对周公极为不满,致使纣子武庚有机可乘,拉拢二叔,又联合东方的徐奄等部起兵反周,经过三年苦战,才被平定,战后,周公意识到分封势在必行,在“吊二叔之不咸”之余,“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西周分封制的时间是从周朝初期开始的,西周建立以后,周武王姬发和其弟周公旦辅政期间先后两次大规模实行分封。分封自己的子弟姻亲和异姓贵族,到指定的地点建立起西周的属国,统治当地的部落和人民,这叫做“封建亲戚,以藩屏国”,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分封制。

春秋时期,随著井田制的瓦解和争霸战争的发展,周朝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分封制”开始破坏。秦始皇统一中国後,取消“分封制”,秦王朝在全国推行单一的“郡县制”。

周朝初期

西周分封制的时间是从周朝初期开始的,西周建立以后,周武王姬发和其弟周公旦辅政期间先后两次大规模实行分封。

分封制结束于秦朝。

秦始皇统一全国,普遍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建立了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此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的事例,但性质不完全相同。

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分封诸侯的制度。商代已开始分封诸侯,称号有侯和伯。西周灭商后,便大规模地以封地连同居民分赏王室子弟和功臣,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维护周室安全的责任。春秋战国时,适应中央集权的郡县制逐渐取代分封制。

分封制是从周朝开始的。

在周以前的诸侯都是然形成的部落,大的部落首领就成了中国最古老原始的贵族诸侯。从周开始,因为它是趁着纣王带着军队出去平叛的机全,鼓动其它诸侯和一些小部落联手推翻了商朝,但由于其本身实力并不足以镇压天下,于是它就采取分封天下诸侯的方法还换取其它势力支持他称王。

在秦始皇一统天下后,看出分封制的害处,于是就废除了分封制,改用郡县制。再后秦末群雄逐鹿,楚汉争霸,终于把中国最古老正统的贵族都杀光了,最后一个平民混混刘邦一统天下。那时剩下的贵族也已经元气大伤没有实力了。

西周的灭亡因果

,我们梳理《国语》、《竹书纪年》和《史记》等古籍可以归纳出有关西周灭亡的三个事实:

其一、自然灾异频发。幽王二年(前780年),发生了大旱灾,泾河、渭河和洛河枯竭,《谷风》中描绘说“习习谷风,维山崔嵬。无草不死,无木不萎”,岐山崩(大地震)。《十月之交》对此进行了描绘中:“烨烨震电,不令不宁,百川沸腾,山冢皋崩。高山为谷 ,深谷为陵”。

幽王三年(前779年),冬天有大雷电。

幽王四年(前778年),夏天六月下霜,《正月》中描绘道“正月繁霜,我心忧伤”。

幽王六年(前776年),冬天发生了日食。

幽王十年(前775年),秋天九月桃杏结果。

《桑柔》中记载了一场大蝗灾:“天降丧乱,灭我立王。降此蟊贼,稼穑卒痒。哀恫中国,具赘卒荒。靡有旅力,以念穹苍”。

在古人看来,灾异连连是因为君王无道,获罪于天,无疑是昏君祸国论、女色亡国论的铁证,幽王时的讽刺诗作者们就直接称为“天降丧乱”。但从今天来看,这只能表明幽王时期自然灾害频发,自然会带来经济的凋敝、人口的死亡和逃亡,给风雨飘摇中的周王朝带来更大的压力。但毕竟这些自然灾害不是幽王带来的,而且自然灾害也不足以直接毁灭一个王朝。可以作为反证的是宣王时期的灾害尤其是旱灾也十分严重:“旱既大甚,涤涤山川。旱魃为虐,如惔如焚”(《云汉》),但却迎来了中兴之世。因此,自然灾害实际上只能作为西周灭亡的一个大背景。

而另两个和西周灭亡的事实就是——

其二、幽王易储,申侯联合曾侯和西戎夹击;

其三、当宗周遭到攻击时,诸侯大多袖手旁观。

传统上都把幽王三年(前779年)褒姒入宫视作西周末日的开始。但实际上真正解开西周灭亡之谜的关键时间点却是幽王五年(前777年),因为在这一年有两个重要人物被迫离开镐京。这两个人物的离开证明了幽王并非传说中仅仅贪恋女色的昏庸无为之君,但也正因此加速了西周国祚的结束。

夏商周开始时间和灭亡时间

1、夏 (公元前2070—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朝是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从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止,中国奴隶社会延续了一千五六百年左右。

建立者:禹

亡国者:桀

2、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公元前十六世纪,商汤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公元前十四世纪,商王盘庚迁殷,因此商朝也叫殷朝。

商朝时,奴隶制经济有了发展,农业是当时的主要生产部门,畜牧业也占有重要地位,手工业也很发达,最重要的是青铜器制造业,如商朝后期制造的司母戊大方鼎是现今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商朝人在龟甲和兽骨上刻的文字,叫做“甲骨文”。它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就是从它发展而来的。甲骨文为人们研究商朝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所以商朝是中国目前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的一个朝代。

建立者:汤

亡国者:帝辛(纣)

3、西周(前1046—前771)

建立者:周武王

亡国者:周幽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打败纣王,灭了商朝,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农业是社会经济的主要部门,土地制度是以井田制为主的奴隶主贵族国家所有制。井田制在西周以前已产生,到了西周有了较大的发展。

在农业生产中,青铜工具逐渐增多。青铜器制造业也比商朝更加发达。西周由于实行分封制,不但巩固地统治了原来商朝地区,而且发展成为一个比商朝疆域更加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西周末年,社会矛盾进一步加深,公元前771年,少数民族犬戎攻入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幽王的儿子周平王继位后,将王都迁到洛邑(今洛阳),史称东周。

夏朝的开始时间是公元前2070年,灭亡时间是公元前1559年,开国君王是夏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商朝的开始时间是公元前1559年,灭亡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开国君主是商汤

周朝的开始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灭亡时间是公元前256年,开国君王是周文王姬昌,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王朝

周朝政治经济文化全部总结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西周从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东周自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56年。周朝共传30代37王,延续约800年时间。下面是有周朝的经济和文化,欢迎参阅。

周朝的经济简介

周初大分封

东征结束后,周公按原来的计划,在东方修建洛邑(河南洛阳市东),以加强对东方的监督。又在洛邑以西修建王城(洛阳市内),以军队八师驻守,作为朝会东方诸侯的东都。

于是,西起岐阳,东到圃田,所有渭、泾、河、洛地带,都成为周的王畿。关中的镐京被称为“宗周”;东都王城被称为“成周”。

周公为了加强对全国广大地区的统治,便实行大分封,以作为王室的屏藩。首先,对于殷都旧地,以朝歌为中心,封给武王弟康叔,建立卫国。

分封七十一国

东方以商丘为中心的商代宗邑,分封给旧殷贵族中反对纣王的微子启,称为宋公,使他保持商人的宗祀。

周公自己受封以今天山东曲阜为中心的鲁国,命长子伯禽前往。受封时,又分有“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具备有周王室的各种文物制度。鲁国成为代表王室镇抚东方的大国。

在海、岱之间的薄姑故地,由师尚父受封,在营丘(山东临淄北)建立齐国。对于违抗王室的侯伯之国,齐国有征伐的特权。

河东地区,是北通太原防御群翟部落内侵的前哨。为了加强镇守,封成王同母弟叔虞于唐国故地,建立晋国。

据荀子说,周初分封了七十一国,姬姓之国共有五十三个,占了其中的绝大部分。而在姬姓之国中,属于文王诸子的有十六国;属于武王之子的有四国;属于周公后裔的有六国。这些封国大小不等,有的是畿内的采邑。它们广泛地分布在中原地区内,与众多的旧国错杂在一起,这就直接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力量。

四方统治

周王室除了加强广大“东土”的统治之外,又扩展了它的“北土”和“南土”。在北方,为了加强控制燕山南北和辽西一带的戎翟部落,周王封召公奭于蓟(北京市西南),建立燕国。

在南方,为了加强对巴、濮、楚、邓等部的控制,在淮水上游建有蒋、息等同姓国,在唐、白河流域建有申、吕等姜姓国,还在淮、汉之间建有“汉阳诸姬”,在大江下游的江东地区,在文王以前,就有太王的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渡江南下,在太湖沿岸建立吴国。

在周王朝统治下,还有大量的旧国。仍然保持原来的地位不变。

周朝的文化简介

西周金文

西周流传下来的甲骨文与青铜铭文,与商代基本相同,但西周时期出土的器物较多,铭文的篇幅也较长,所以成为金文的主要部分。

容庚《金文编》收录了20世纪50年代以前出土的铜器铭文近3000个单字,近数十年间又出土了大量的商周铜器,又增加了不少金文新字。这就说明西周时期是中国古文字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世传周太史籀作大篆,经过长期流传下来的籀文,在书法上与金文或有某些不同之处,但在当时是一般比较通行的文字,与铭刻在器物上的金文是一致的。

西周金文一般有较长的篇幅,如毛公鼎近500字,记述了有关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史实,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临潼出土的记武王伐商的利簋,岐山董家村出土的裘卫诸器等器,都载有铭文,更加丰富了关于西周社会历史研究的内容。

西周诗文

现存《尚书》中的《周书》和《逸周书》等,就是经过后人选编而保存下来的西周文献典籍的一部分。这些篇章是当时的重要历史文献,文章结构复杂,文辞简练,表现了当时严谨的文风。

《诗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有西周的诗歌三百余篇。其中的《周颂》、《大雅》、《小雅》和《国风》中《周南》、《召南》以及其他部分篇章,是西周时期的作品。

这些篇章,有的是王室用于庙堂的颂歌,有的是贵族们的欢乐和怨尤声,而国风中的大部分篇章是下层庶民的真情流露和对贵族统治者的愤怒控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面貌。这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文化进步的重要表现。

十五国风

十五国风是十五种地方性的民歌,各有不同特点的声调和风格。

雅与颂,也各有不同的格律,都能配乐歌唱,组成一定的乐章。这些乐章是国家制定的礼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相当广泛。不仅国家的祭祀、朝会等重大典礼,需要有繁缛的舞乐;而且在一般贵族的社交宴享之中,也要应酬演唱一定的乐章。

所以,在当时的贵族教育中,对诗与音乐都非常重视,这对文学与艺术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音乐发展

西周音乐的发展,表现在乐器种类的增多和音乐理论的发展。

当时的乐器除编钟、编磐和大小不同的鼓等打击乐器之外,像琴、瑟等弦乐器,笙、竽等管乐器,也都出现。所谓金、石、丝、竹、瓠、革之音,大都齐备。

乐器增多,必须注意演奏的和谐,音律的理论也随之有进一步的发展。中国古代有宫、商、角、徵、羽五声,即五个音阶。后来发展为十二律,分为六律六吕。由此形成了中国传统的律吕学。

周朝是封建制做得最好的一个朝代,家、国、天下之间保持契约精神,"制礼作乐"管理和教化天下,经济上大力发展农业,靠收取公田粮食维持社会运转。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57589.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武则天属于哪个朝代的皇帝 武者天是唐朝第几代皇帝下一篇:古代人对饮食的重视程度如何?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