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明清时期农物种植的特点和原因 关于明朝历史的小知识

导语:明清时期农物种植的特点和原因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内容。在这个时期,农业生产技术逐渐提高,种植业逐渐向粮食、经济作物和果树种植转型,同时政府的税收政策也影响了农民的种植选择。

目录导航:

  1. 明清时期农物种植的特点和原因
  2. 中国在明朝时期怎么传播西方科技知识的
  3. 历史常识书籍
明清时期农物种植的特点和原因

土地大开发,人口大增加。

明清时期我国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农业的发展使手工业出现繁荣,私营手工业在明中后 期占主导地位,并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手工业的繁荣再加上世界白银的流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商业资本活跃、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区域性商人群体的形成。但统治阶级却采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从而使中国失去发展经济的大好机遇。另外这一时期,虽然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但只出现在局部地区、个别行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全国仍居主导地位。总之,在明中后期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时候,西方已经开辟了新航路,对外殖民扩张。当清朝中国闭关锁国愈演愈烈的时候,西方已开始进行工业革命,并四处抢占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中国才日益落后于西方。

一、农业中新因素的出现

明清时期。 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政府推行了一系列重农政策、同时对与农业关系密切的赋税和徭役制度进行了必要的改革、如明朝的“一条鞭法”和清朝的“摊丁入亩”,对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农业生产的这种区域性分工更进一步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

明清农业的另一重大成就是新作物的引进和推广、如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烟草和甜菜等。因这些作物大多具有高产、耐瘠、适应性强的特点。

二、传统农业的纵深发展

明清是我国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全国人口为5987万。相当于西汉时的人口峰值。到了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人口猛增至4.01亿, 400年中人口增长了近6倍。人口过速的增长使原已紧张的人地矛盾加剧,因而明清时期的山区开发与边疆垦殖的力度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在广大平原地区。 因可供耕垦的荒地已经告罄。

而围湖造田又加剧水患之害人们不得不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如何充分利用土地和提高土地的生产率。因而农业经营朝着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其主要措施之一是大力推行多熟种植,努力提高复种指数。这一时期、北方黄河流域普遍形成了二年三熟或三年四熟制,多种形式的一年二熟在长江流域渐居主导地位,双季稻栽培由华南扩展至华中。珠江和闽江流域部分地区发展了三季稻栽培。

耕作制度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促使田间作业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安排与配合更为紧密,也促进了栽培、灌溉、施肥和病虫防治等技术的发展。套犁深耕、浅耕灭茬、沙田栽培、亲田法、看苗施肥、小麦移栽等技术多形成或完善于这一时期。

中国在明朝时期怎么传播西方科技知识的

有历史学者认为:明代历史是中国历史从“区域史”向“世界史”迈进的关键时期,揭开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相互交融的新篇章。

而17世纪德国科学家莱布尼茨说:“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仿佛今天汇集在我们大陆的两端,即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的欧洲——中国”。

传教士利玛窦

明朝中后期,随着国内外商业贸易的发展,中西文明开始了更为广泛和频繁的交流。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给中国带来了西方诸国的文化、科技理念,同时也把中国的文化和科技向西方传播。据史料记载,从16世纪末到17世纪,到中国来的西方传教士多达500多人。这些传教士固然是带着宗教目的来到中国,但他们在客观上起到了相互传播文化的作用。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西学东渐的高峰之一,学术氛围开放,政府大力支持,士大夫阶层接受、翻译、研究西方著作,这一时期传入中国的图书共7000多种。

明代探求西方思想第一人徐光启

而交流亦是双向的,在明朝时期的中国涌现出一大批集大成式的科学家和科技巨著,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方以智的《物理小识》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朱载的《乐律全书》、罗洪先的《广舆图》、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等,这些著作经过传教士们扩散传播到西方,对当时西方的近代数学、化学、物理、哲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这些西方传教士不断向西方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在欧洲兴起了一股中国文化热。比如中国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的方式引起西方各国统治者的高度重专视,成为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重要借鉴。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等法国启蒙思想家都曾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

17世纪欧洲的“中国热”

除了由西方传教士及中国上层知识分子的翻译把文化和科技经典介绍到欧洲,还有一个重要的传播途径和层面,就是随海上贸易而侨居海外的民众层面所促进的文化、科技传播,虽然不具官方性质,但因其移民群体的数量大和范围更广、时间更长,其作用也不容忽视。

明朝以前中国文化所影响区域多集中在在东亚、东南亚、西亚一带,明朝中后期的文化传播才是真正世界范围的。

中国在明朝时期通过撰写相关科技书籍和制造器物传播西方科技知识。意大利耶稣会会员利玛窦和徐光启在一起研究火器,他们制造出威力巨大的红衣大炮。徐光启还编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本系统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书籍农政全书。利玛窦将大量的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传入中国。

历史常识书籍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历史常识书籍:

* 《中国历史》:共六册,包括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辽、宋金、元、明、清、晚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 《东周列国志》:选择《东周实录》,从周宣王到秦始皇统一六国。

*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以“讲透中国历史”为重点的中国通史。

*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版《中国近代史》是民国时期的权威畅销书。

* 《细说宋朝》:叙述了自宋太祖统一全国至元灭南宋期间的历史,涉及两宋、西夏、辽、金等政权。

这些书籍可以帮助您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常识。

历史常识的书籍如下:

1、《大一统史》:为历史学家杨祚康撰写,旨在总结中国古代历史,为历史学家所公认的“历史学必读”。全书十三册,涵盖6000多年中国历史,从尧舜时代至清末,现已成为历史学习的重要参考书籍。

2、《史记》: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历史著作,书中包含了中国几千年以来一系列关于文化、宗教、战争等各种历史事件的故事。全书共五十二篇,涵盖从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09年,被誉为古代历史文学的经典之作。

3、《汉书》:汉书,是由司马炎撰写的五十四篇历史著作,收录了从汉高祖到汉哀帝(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5年)间的历史事件,有助于人们了解古代汉朝的历史情况,也是历史学者们必不可少的参考书籍。

4、《三国志》:三国志,是由司马光撰写的三部古代历史著作,把三国时代分别以《汉书》、《魏书》和《吴书》来记录,总结了从曹魏、吴越和蜀汉三国时代的历史情况,也成为了历史学家能够掌握三国历史知识的重要参考书。

5、《春秋》:春秋,是由孔子撰写的一部关于春秋时期历史的著作,全书共256篇,把从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76年这些年间的历史情况,尤其是政治、社会及文化方面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对此时期中国历史有着很重要的研究价值。

6、《战国策》:战国策,是中国古代一部描述战国时期历史的著作,记录了从公元前403年至公元前221年的历史情况,特别是政治形势。书中被称为“策”的内容,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当时国家之间的竞争以及军事战略。

7、《晋书》:晋书,是由陈寿编著的一部古代历史著作,把从晋朝前后百余年里的历史状况,如政治、社会、文化等等都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记述,使其成为了历史学家们值得参考的经典书籍。

8、《宋史》:宋史,是由赵构编著的一部关于宋朝历史的著作,把从宋太祖到宋孝宗(公元960年至公元1279年)间的历史全部涵盖在内,而且把记载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做了详尽的记述,使它成为了历史学者深入研究宋朝历史的重要素材。

9、《明史》:明史,是清王朝编撰的一部古代历史著作,书中涵盖了从明朝首创者朱元璋至明代灭亡之前的历史情况,是历史学家们研究中国明朝历史的重要参考书籍。

10、《红楼梦》:红楼梦以其优美的笔触和精彩的情节,记录了清朝贵族家庭中的悲剧故事,是中国历史学家们必读的重要书籍。

有明史,史记,资治通鉴,历史常识,唐宋词三百首,明朝那些事儿,半小时漫画中国史,山海经,大秦帝国,未来简史,人类简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等书籍。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58086.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1695年哪些历史事件值得我们关注?下一篇:刘诗诗穿的蓝色冲锋衣是什么牌子 可隆三合一刘诗诗同款黑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