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吕氏春秋,的历史贡献有哪些 能获得秦朝的哪些历史信息

导语:《吕氏春秋》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兵书兼纪传体史书,其历史贡献体现在对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事件、人物、政治制度等方面的详细记录和研究上。对于研究秦朝的历史,吕氏春秋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信息,包括秦国的政治制度、军事制度、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内容。

目录导航:

  1. 吕氏春秋,的历史贡献有哪些
  2. “商君治秦”的历史作用
  3. 秦朝建立了什么制度
  4. 秦朝有哪些礼仪
吕氏春秋,的历史贡献有哪些

吕氏春秋的历史贡献是通过吸收百家思想,从而建立了一套新的思想体系,也为即将统一的秦帝国提供了一套的治国方略。

《吕氏春秋》的历史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百家争鸣的同时,各家思想之间是存在着排他性的。在吕不韦为秦相的十余年间,他看到了秦国统一的大趋势。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思想从分流走向统一也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吕氏春秋》的诞生,让先秦时期各家思想逐渐走向合流,在相互争辩的过程中,补短取长补。通过吸收百家思想,从而建立了一套新的思想体系,也为即将统一的秦帝国提供了一套的治国方略。

“商君治秦”的历史作用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

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商鞅失去变法的强有力支持者,有口难辩,只得逃亡。

最后,商鞅在秦军追捕中毙命,只落得个“车裂”的下场。

但变法得以继续实行下去。

秦朝建立了什么制度

秦朝建立了以下制度:

1、政治上,设立丞相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大一统制度,此外,郡县制并不是秦朝建立的,秦朝以前就已经设立了郡县制,但秦始皇为了巩固皇朝才加强郡县制。

2、经济上,设立了统一货币制度。

3、文化上,焚书坑儒,专制思想。

4、军事上,设立了军功军爵制。

秦朝(前221年~前207年)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人的祖先大费是黄帝之孙颛顼的后裔,舜赐其嬴姓。秦穆公时,任贤使能,虚心纳谏,灭国十二,开地千里,国力日盛。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重用商鞅两次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

秦王嬴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大业。前221年,嬴政称帝,史称“秦始皇”。秦朝在中央设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筑长城以拒外敌,凿灵渠以通水系。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中国2000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奠定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故称“百代都行秦政法”。秦朝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前210年,秦始皇巡游途中病死于沙丘(今河北省广宗县)。其子胡亥即位,为秦二世。秦王朝虽在历史上拥有巨大影响,但滥用民力,统一仅十五年。前209年,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天下响应,刘邦、项羽起兵江淮共抗秦。前207年,秦朝灭亡。

秦朝有哪些礼仪

中国古代秦朝礼仪的特征

礼仪制度是华夏文明的根本特征之一,它具有“名位不同,礼亦异数”的等级性、尚文饰物的象征性和“经国序民”的政治性三个特点,这从礼器、礼物、礼辞、礼仪动作、行礼的时间和空间等要素中都可得到说明。

中国古代礼制的繁复程度及其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之深巨,它与专制政治、宗法社会结构结合之紧密,都为世界其他文明所罕见。由之可以透视中国传统文明的其他特点。

秦朝关于礼仪的历史故事

1、孔子尊师

公元前521 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 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

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

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

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 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

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

2、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 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

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 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3、玉帛成干戈

公元前592年,当时的齐国国君齐顷公在朝堂接见来自晋国、鲁国、卫国和曹国的使臣,各国使臣都带来了墨玉、币帛等贵重礼品献给齐顷公。

献礼的时候,齐顷公向下一看,只见晋国的亚卿郁克是个独眼,鲁国的上卿是个秃头,卫国的上卿孙良夫是个跛脚,而曹国的大夫公子首则是个驼背,不禁暗自发笑:怎么四国是使臣都是有毛病的。

当晚,齐顷公见到自己的母亲萧夫人,便把白天看到的四个人当笑话说给萧夫人听。萧夫人一听便乐了,执意要亲眼见识一下。

正好第二天是齐顷公设宴招待各国使臣的日子,于是便答应,让萧夫人届时躲在帷帐的后面观看。第二天,当四国使臣的车子一起到达,众人依次入厅时,萧夫人掀开帷帐向外望,一看到四个使臣便忍不住大笑了起来,她的随从也个个笑得前仰后合。

笑声惊动了众使者,当他们弄明白原来是齐顷公为了让母亲寻开心,特意做了这样的安排时,个个怒不可遏,不辞而别。四国使臣约定各自回国请兵伐齐,血洗在齐国所受的耻辱。四年后,四国联合起来讨伐齐国,齐国不敌,大败,齐顷公只得讲和,这便是春秋时著名的“鞍之战”。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58980.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前时代少年团成员资料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陈俊下一篇:凉山哪里最适合游玩又能适合拍摄的好去处呢 四川凉山千年奇观:男女看过脸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