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春秋一乘代表多少人 西周车战一般采用阵型

导语:春秋时期一般认为一乘代表100人左右,而西周车战一般采用的是方阵阵型,这种阵型在战场上具有较强的攻击力和防御力。

目录导航:

  1. 春秋一乘代表多少人
  2. “万乘之国”中的“乘”指什么
  3. 古代双轮战车介绍
  4. 我国西周时期的车站一般采用的阵型是
  5. 西周打仗礼法
  6. 临阵倒戈典故出自哪场战役
  7. 商周之战叫啥
春秋一乘代表多少人

根据历史记载和文献,春秋时期一乘的人数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一乘包括一辆战车和三名车上甲士,以及侧翼保护100人左右。而具体的人数也有一些变化,如楚国的一乘有100人,而中原地区的七国的一乘则为75人。因此,春秋时期一乘的具体人数并不是固定的,但大致在100人左右。

根据历史记载,春秋时期一乘代表十人。
这是因为在春秋时期,社会等级非常严格,人们按照身份和地位分为不同的等级,其中最高的等级是一乘,代表十人。
这种分等级的制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观念和等级秩序。

一百二十五人左右。

一乘攻车包括:四匹马、一辆战车、三名车上甲士、侧翼保护100人左右。据《左传·宣公十二年》记:“广有一卒,卒偏之两”。一卒,《司马法》说:“百人为卒。”就是说楚军一乘攻车(广)配备一百名步卒,比中原七十五人的编制要多。

一卒,包括三名甲士在内。另外,据说一辆守车有二十五名役徒,从属于攻车。这样,楚军一乘兵力总计就为一百二十五人了。二十五人为一两,二两一偏,二偏一卒。两下有伍,五人为伍。卒、偏、两、伍即楚军年战兵的结构层次。

扩展资料:

“乘”是当时军队的基本编制;以战车为中心配以一定数量的甲士和步卒(徒兵),再加后勤车辆与徒役编组。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千乘之国即诸侯国。

自商﹑西周以迄春秋,战车一直是军队主要作战装备。以马拉木质战车交战的作战方式叫“车战”,战车成为战争主力和衡量“国家”实力的标准。

商代晚期一些遗址中已发现战车痕迹。周武王伐纣“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其后,逐渐有了“千乘之国”、“万乘之国”之称。

春秋时期的“一乘”通常指一辆马车及其马夫、随从等人员。在古代,马车是贵族和官员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因此,一乘往往代表着一定的地位和身份。然而,关于一乘所代表的具体人数,因时代和地域的不同可能有所差异。

在春秋时期,一乘可能包括1-3辆马车及相应的随从,但确切的人数难以确定。建议查阅相关资料以获取更详细的信息。

“万乘之国”中的“乘”指什么

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兵马。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许多兵马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春秋时指中等诸侯国。万乘之国,汉语成语。拼音:wànshèngzhīguó释义:原指周朝,后泛指大国。有趣的是,虽然此形容历经了千年之久,到今日也仍旧实用,我国与美俄的坦克都在一万辆左右。自商﹑西周以迄春秋,战车一直是军队主要作战装备。以马拉木质战车交战的作战方式叫“车战”,战车成为战争主力和衡量“国家”实力的标准。

商代晚期一些遗址中已发现战车痕迹。

周武王伐纣“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

其后,逐渐有了“千乘之国”、“万乘之国”之称。“乘”是当时军队的基本编制;以战车为中心配以一定数量的甲士和步卒(徒兵),再加后勤车辆与徒役编组。

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千乘之国即诸侯国。

古代双轮战车介绍

中国古代在战争中用于攻守的车辆。攻车直接对敌作战,守车用于屯守并载运辎重。一般文献中习惯将攻车称为战车,或称兵车、革车、武车、轻车和长毂。夏朝已有战车和小规模的车战。从商经西周至春秋,战车一直是军队的主要装备,车战是主要作战方式。

我国西周时期的车站一般采用的阵型

我国西周时期的车战一般采用的阵型是:横阵。

西周初期的车战一般采用大型的横阵,战车一字排开,不做纵深配置,把徒卒部署在战车的前方。这就是所谓的堂堂之阵。春秋以后的车战有了较大的发展,阵型较以前更灵活多变,不再是单一的列成密集的横阵,而是分散部署,并形成多排的纵深部署。

西周打仗礼法

西周时期礼乐制度十分盛行,礼法繁多,即使打仗也有礼法。打仗前两方要互下战书,规定打仗的时间、地点、方式方法等。所以打仗也必须讲礼法。

1、吉礼

中国古代宇宙观最基本的三要素为天、地、人,《礼记·礼运》称:“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吉礼为五礼之冠,即祭祀之礼。为敬奉神与鬼的典礼,祭祀对象分为人鬼、天神、地示等三类。主要有祭天地、祭日月星辰、祭先王、祭先祖、祭社稷、祭宗庙等礼仪活动。

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或许有其时代的特点和局限性。然而时至今日,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加以传承和发扬,对于提升个人修养,协调人际关系,创建和谐社会具有意义深远的现代价值。

2、凶礼

凶礼即有关哀悯、吊唁、忧患的典礼。《周礼·春官·宗伯》记载:“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襘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意为以凶礼哀吊救助邦国的忧患,以丧礼来哀吊死亡,以荒礼来救助饥荒与疫病的流行,以吊礼哀吊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水火灾祸,以襘礼相助被围而遭祸败的盟国,以恤礼慰问国内的动乱或曾遭寇乱的邻国。

虽然近代礼仪中,省去了很多凶礼的礼节,但是古礼的内在精神依旧对现代文明有着深远的意义。俗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皆乐生恶死,好治厌乱。洪荒之世,人类与自然相需而存,敬天法地而礼生,文明得以进化。于今亦然,困顿危难之时,社会各阶层,从上至下都能伸出关爱的手,依靠爱心和团结的力量,有助于尽快恢复信心,度过难关。此敬天法地爱民之心,无论何时何境都历久弥新。

3、军礼

军礼即有关军事活动的礼仪。王者以礼治国,使天下归于大同,难免会遇到内部和外部的干扰,甚至兵火的威胁。《礼记·月令》记载:“以征不义,诘诛暴慢,以明好恶,顺彼远方。”礼乐与征伐,犹如车之两轮,不可偏废。

而军队的组建、管理等,也都离不开礼的原则。例如军队的规模,天子为六军,根据礼有等差的原则,诸侯的军队不得超过六军,而必须与国力相称,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当时的军力往往用战车的多少来衡量,故而,又有天子万乘,诸侯千乘,大夫百乘的说法。军队必须按照礼的原则,严格训练,严格管理。

军礼分为大师之礼、大均之礼、大田之礼、大役之礼、大封之礼。

此外,军队的车马、旌旗、兵器、军容、营阵、校阅等无不依一定的仪节进行。

中国兵学思想发源较早且著述颇丰,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军礼亦在兵学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虽然时代不同,人类的活动范围扩大,人口增多,衣食住行之生活迥异,处今之世,欲行古之礼,或有不合时宜处。古云:“随时而变,因俗而动。”对于通乎人情,诚而不伪的中国古礼,择其善者而从之,加以必要的改进予以传承和发扬,不但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需要,亦是社会安定和谐的需要。

4、宾礼

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即邦国间的外交往来及接待宾客的礼仪活动。如天子受诸侯朝觐、天子受诸侯遣使来聘、天子遣使迎劳诸侯、天子受诸侯国使者表币贡物、宴诸侯或诸侯使者。此外,王公以下直至士人的相见礼仪,也属宾礼。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说,孟子曰“有礼者敬人……敬人者,人恒敬之”。而事业非礼不能兴旺,社会非礼不能安定,国家非礼不能强盛,礼之用,难以尽述。礼以伦理道德的外化形式对人们的行为规范进行指导,不但是一种文化积累,更是社会秩序稳定的保障。时至今日,礼之具体仪式,虽已随时代改革有所损益,而礼之原理和精神,不可偏废。

5、嘉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嘉礼亲万民。嘉礼为古代礼仪中内容最丰富的部分,上至王位承袭,下至乡饮酒礼,婚冠、贺庆等无所不包,其最主要的内容有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脤膰之礼,贺庆之礼,即位改元礼等。

嘉礼是用来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古人通常以饮食之礼来亲睦宗族兄弟,以婚冠之礼来成全男女婚配,以宾射之礼来联络故旧朋友的感情,以飨燕之礼亲睦四方之宾客,以贺庆之礼亲和异姓之国。虽然君主专制已经废除,但是很多礼仪的礼义还是被保留下来,特别是婚礼,成为了现代人一生中最重大的礼仪之一。

临阵倒戈典故出自哪场战役

临阵倒戈也称阵前倒戈,成语故事出自:牧野之战。

殷商末年(公元前11世纪),以纣王为首的奴隶主统治集团日益腐败,逐渐在内外矛盾交织中走向崩溃。而崛起于商国西面的周族方国,在周太王、王季时,已将势力伸入江、汉流域。

周文王转移商纣视线,暗中积蓄力量,积极争取与国,各个击破商西部属国,奠定了灭商基础。周武王又与诸侯结盟,向朝歌派遣侦探,加紧灭商准备,待机兴师。

周武王继位后四年(公元前1057年,一说公元前1027年),得知商纣王统治集团分崩离析,王族重臣比干被杀,箕子被囚,微子出奔,而商军主力远征东夷,朝歌空虚,即率兵伐商。

周武王利用商地人心归周的有利形势,率本部及八个方国部落军队,于十二月二十八冒雨继续东进。从汜地(今中国中部河南荥阳汜水镇)渡河水(黄河,一说由孟津渡河)后,兼程北上,至百泉(今河南辉县西北)折而东行,于一月初四拂晓进至牧野。

商纣王惊闻周军来袭,仓促武装大批奴隶,连同守卫国都的军队,开赴牧野迎战。初五凌晨,周军布好阵,庄严誓师,史称“牧誓”。武王在阵前声讨商纣罪行以激励将士斗志,统一战斗动作以保持阵形严整,严格申明不准杀降以瓦解商军。

随后武王命吕望率一部精兵冲击商军前阵。商军纷纷倒向周军,(此即历史上有名的"阵前倒戈")。武王乘势以主力猛烈突击,商军土崩瓦解。纣王仓皇逃回朝歌,见大势已去,登鹿台自焚而死。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

临阵倒戈是牧野之战,商朝的军队在牧野交战时投降周武王。

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淇县南、卫河以北,新乡市附近)进行的决战。由于帝辛(商纣王)先征西北的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最后兵败自焚,商朝灭亡。故《左传》称:“纣克东夷而损其身”。

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也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牧野之战中所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商周之战叫啥

叫牧野之战。

商周之战也就是牧野之战,它发生于公元前1046年,距3068年。

牧野之战,它这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于公元前1046年在牧野(今淇县南、卫河以北,新乡市附近)进行的决战。由于帝辛(商纣王)先征西北的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最后兵败自焚,商朝灭亡。

牧野之战是我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殷商王朝的六百年统治,确立了周王朝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秩序,为西周奴隶制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对后世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59973.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多夫多妻的国家有哪些 古代的多妻多夫下一篇:古印度笈多泥塑佛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是什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