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中州与西周的区别 要了解反映西周的历史知识

导语:中州与西周的区别在于,中州是商朝的都城,而西周则是周朝的都城。周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其政治制度、文化传承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特点。本文将介绍西周的历史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

目录导航:

  1. 中州与西周的区别
  2. 周朝政治经济文化全部总结
  3. 西周制度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4. 西周制度有哪些
中州西周的区别

您问的不是中州与西周的区别,而是东周与西周的区别吧!

西周和东周统称为周王朝,西周自公元前1046年建立一直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为止,历史上将东迁之前那一时期的周朝称为西周。而东周,是自公元前770年,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宜臼为王,建立东周。

1、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和洛邑;东周由周平王姬宜臼建立,定都洛邑。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

2、西周时,周朝鼎盛,四方诸侯都望之臣服,天下还算和平。东周时,周朝衰微,朝纲不振,四方诸侯各自为政,互相侵略吞并,争霸称王。

3、西周时完全是奴隶社会,而东周是向封建社会转化的过渡阶段。

4、西周时文化历史留下的典籍与东周相比,显得极少,在文化科学方面都没有东周活跃。

西周是一个整体的国家 皇帝的权利很大

东周诸侯分裂 有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不是一个整体的国家了 皇帝权利丧失

先有西周然后才有东周的,而且这两个时期的社会性质也是有那么一点不一样的。

就地理位置而言,夏商西周皆处于中国的中部地区,历史上称之为中原、中土、中州。中原有广狭两义,狭义专指“豫州地”(今河南省一带),因豫在九州⑫之中而得名。广义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中原是以别于边疆地区而言的。夏商西周时,其“王畿之地”(王朝直接统治的中心地带)四周分布有一些少数民族或游牧民族,对此,中原地区的人称它们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据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解释:“夷、蛮、戎、狄是因其方

周朝政治经济文化全部总结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西周从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东周自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56年。周朝共传30代37王,延续约800年时间。下面是有周朝的经济和文化,欢迎参阅。

周朝的经济简介

周初大分封

东征结束后,周公按原来的计划,在东方修建洛邑(河南洛阳市东),以加强对东方的监督。又在洛邑以西修建王城(洛阳市内),以军队八师驻守,作为朝会东方诸侯的东都。

于是,西起岐阳,东到圃田,所有渭、泾、河、洛地带,都成为周的王畿。关中的镐京被称为“宗周”;东都王城被称为“成周”。

周公为了加强对全国广大地区的统治,便实行大分封,以作为王室的屏藩。首先,对于殷都旧地,以朝歌为中心,封给武王弟康叔,建立卫国。

分封七十一国

东方以商丘为中心的商代宗邑,分封给旧殷贵族中反对纣王的微子启,称为宋公,使他保持商人的宗祀。

周公自己受封以今天山东曲阜为中心的鲁国,命长子伯禽前往。受封时,又分有“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具备有周王室的各种文物制度。鲁国成为代表王室镇抚东方的大国。

在海、岱之间的薄姑故地,由师尚父受封,在营丘(山东临淄北)建立齐国。对于违抗王室的侯伯之国,齐国有征伐的特权。

河东地区,是北通太原防御群翟部落内侵的前哨。为了加强镇守,封成王同母弟叔虞于唐国故地,建立晋国。

据荀子说,周初分封了七十一国,姬姓之国共有五十三个,占了其中的绝大部分。而在姬姓之国中,属于文王诸子的有十六国;属于武王之子的有四国;属于周公后裔的有六国。这些封国大小不等,有的是畿内的采邑。它们广泛地分布在中原地区内,与众多的旧国错杂在一起,这就直接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力量。

四方统治

周王室除了加强广大“东土”的统治之外,又扩展了它的“北土”和“南土”。在北方,为了加强控制燕山南北和辽西一带的戎翟部落,周王封召公奭于蓟(北京市西南),建立燕国。

在南方,为了加强对巴、濮、楚、邓等部的控制,在淮水上游建有蒋、息等同姓国,在唐、白河流域建有申、吕等姜姓国,还在淮、汉之间建有“汉阳诸姬”,在大江下游的江东地区,在文王以前,就有太王的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渡江南下,在太湖沿岸建立吴国。

在周王朝统治下,还有大量的旧国。仍然保持原来的地位不变。

周朝的文化简介

西周金文

西周流传下来的甲骨文与青铜铭文,与商代基本相同,但西周时期出土的器物较多,铭文的篇幅也较长,所以成为金文的主要部分。

容庚《金文编》收录了20世纪50年代以前出土的铜器铭文近3000个单字,近数十年间又出土了大量的商周铜器,又增加了不少金文新字。这就说明西周时期是中国古文字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世传周太史籀作大篆,经过长期流传下来的籀文,在书法上与金文或有某些不同之处,但在当时是一般比较通行的文字,与铭刻在器物上的金文是一致的。

西周金文一般有较长的篇幅,如毛公鼎近500字,记述了有关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史实,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临潼出土的记武王伐商的利簋,岐山董家村出土的裘卫诸器等器,都载有铭文,更加丰富了关于西周社会历史研究的内容。

西周诗文

现存《尚书》中的《周书》和《逸周书》等,就是经过后人选编而保存下来的西周文献典籍的一部分。这些篇章是当时的重要历史文献,文章结构复杂,文辞简练,表现了当时严谨的文风。

《诗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有西周的诗歌三百余篇。其中的《周颂》、《大雅》、《小雅》和《国风》中《周南》、《召南》以及其他部分篇章,是西周时期的作品。

这些篇章,有的是王室用于庙堂的颂歌,有的是贵族们的欢乐和怨尤声,而国风中的大部分篇章是下层庶民的真情流露和对贵族统治者的愤怒控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面貌。这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文化进步的重要表现。

十五国风

十五国风是十五种地方性的民歌,各有不同特点的声调和风格。

雅与颂,也各有不同的格律,都能配乐歌唱,组成一定的乐章。这些乐章是国家制定的礼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相当广泛。不仅国家的祭祀、朝会等重大典礼,需要有繁缛的舞乐;而且在一般贵族的社交宴享之中,也要应酬演唱一定的乐章。

所以,在当时的贵族教育中,对诗与音乐都非常重视,这对文学与艺术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音乐发展

西周音乐的发展,表现在乐器种类的增多和音乐理论的发展。

当时的乐器除编钟、编磐和大小不同的鼓等打击乐器之外,像琴、瑟等弦乐器,笙、竽等管乐器,也都出现。所谓金、石、丝、竹、瓠、革之音,大都齐备。

乐器增多,必须注意演奏的和谐,音律的理论也随之有进一步的发展。中国古代有宫、商、角、徵、羽五声,即五个音阶。后来发展为十二律,分为六律六吕。由此形成了中国传统的律吕学。

周朝是封建制做得最好的一个朝代,家、国、天下之间保持契约精神,"制礼作乐"管理和教化天下,经济上大力发展农业,靠收取公田粮食维持社会运转。

西周制度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奠定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礼乐制度促进了儒家学说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为中国长时期政治结构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这为后来中国疆域、民族发展都有影响,当然其分封制与宗法制在后来逐渐废止,尽管宗法观念仍存在,西周的礼乐制经孔夫子整合成为儒家学说这些都对整合中华文明均有重大影响。

相关信息:

公元前367年周王室内乱,京畿之内分出东周、西周二侯国。两国以伊洛河交汇处为界,西属西周都王城,东属东周都巩,经东西周一分,天子周赧王失去了养生地,孤居成周城,经济依赖于西周。

秦昭襄王于公元前256年破周王城洛阳,攻灭西周国,周赧王及西周君被废为平民,迁出成周城与王城,不久寄居在西周国的周赧王卒,挂名天子不复存在,秦取象征天子权力的“九鼎”宝器置于咸阳。周不在称王, 史家开始以秦纪年。

西周制度有哪些

西周作为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有许多影响后世的制度。

一个是农业上的井田制,属于经济制度。

二是在政治制度上,实行诸侯分封制。

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宗法制和井田制是当时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1、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他们在各自封国内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王位也是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卿大夫。

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是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异姓功臣贵族、同姓王室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远氏族部落首领)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被封诸侯的义务是:要服从国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

分封的作用是: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拓展了疆域。春秋时期,分封制崩溃。崩溃的原因是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葵丘会盟,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标志着分封制崩溃。秦朝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分封制结束。

2、宗法制度:宗法是中国古代社会血缘关系的基本原则,其主要内容是嫡长继承制。宗法制度是在父权家长制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和发展起来的,由它构成了等级阶梯,形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商代已有嫡长继承的雏形,到了西周时期,这一制度得到充分的发展,达到完备的程度。

3、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旨在维护宗法血缘关系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和言行规范的总陈。

4、井田制度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主要部分。它与宗法制度紧密相连,在西周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制度:分封制,宗法制 西周分封制: ①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王把某一地区的土地连同该土地上的人民封赐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侯国,拱卫王室。②受封的诸侯要承担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③受封的诸侯有权利把自己封区内的土地和人民封赐给自己的家族和亲信以为卿大夫,并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权利。

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①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紧密,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基础,分封制基于宗法制而产生,与宗法制互为表里。②从根本上说,分封制就是宗法制作用于国家地方政治制度的重要举措和体现。 积极作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61408.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西汉时期的历史大事有哪些?下一篇:六年级考试文天祥诗句 深圳文天祥小学方向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