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元代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及意义 元朝在世界历史的地位

导语: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的文化发展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这个时期,元朝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些成就对于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录导航:

  1. 元代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及意义
  2. 元朝大都在水陆交通中地位
  3. 元朝时满族人地位高吗
  4. 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5. 蒙学在古代的地位与在现代的地位
元代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意义

13世纪初,蒙古族统治者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征服战争,先后消灭西夏、金、大理、吐蕃、南宋等政权,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空前统一,形成了有利于各民族文化交流发展的有利环境。

中国多民族文化并存的格局进一步得到肯定。自春秋时代开始,中原地区所形成的“夏夷”之说,强调“尊夏攘夷”、“以夏变夷”的思想,对各民族之间的平等交往形成障碍。例如在史学领域极具影响的“正闰”说。

主张“四夷不得正统”,将北方民族入主中原的政权,与“窃国”、“篡国”者并列,纳入非“正统”序列,事实上对其他民族政治文化形成排斥。由于元朝亦属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为了确立自身地位的合法性,需要努力扭转这一传统观念。

在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元朝政府官员的民族成份最为复杂;元朝也是中国统一王朝史上第一个多民族文字并用的王朝;《辽史》、《宋史》和《金史》,是廿四史中仅有的、由多民族史家共同编修的史籍,也在中国史学史上首开一朝官修三朝历史之先河,为后世保存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中原文化在边疆民族地区得到广泛传播,儒家经典著作被翻译成蒙古文出版,漠北、云南等偏远地区首次出现了传授儒家文化的学校。

中国首次出现了由中央政府批准成立的、全国性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育机构——蒙古国子学和回回国子学,蒙古、契丹、女真和色目人中间涌现出一大批汉文著述家。

西域各民族文化进一步向中原社会流传,藏传佛教在中原得以传播,海南黎族的木棉种植和纺织技术推动了中国棉纺业的发展。

在宽松的政治文化氛围下,各民族间的交融也进入又一个高潮期,契丹、女真、党项等民族悄然融入到蒙古族、汉族和周边其他民族之中,而一个全新的民族——回回族在中华大地上诞生。

对于元朝各种文化和谐并存的局面,中世纪欧洲“四大旅行家”之一的鄂多利克,曾感慨地称之为“世界上最大的奇迹”。

由此可见,元朝的建立,打破了此前历史上出现过的人为的文化屏蔽现象,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现实得到普遍认可,“四海为家”、“天下一家”的观念深入人心,多元一体格局在统一的环境里变为事实。

元朝大都在水陆交通中地位

北京地区自古以来就有着非常优越的交通环境:向南,有许多条道路直通中原各地。向东,也有许多条道路直达海边。向西,经紫荆关可直达晋陕地区。向北,出居庸关、古北口可达蒙古大草原。向东北,出山海关(古称榆关)可达东北各地。因此,北京是华北地区最大的陆路枢纽。到了元代,蒙古帝王把这里定为都城,使元大都城成为全国的陆路交通中心。

(一)陆路交通与驿站

元朝政府在全国各地设置了上千座驿站,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庞大的交通网络,其网络的末端甚至能延伸至境外很远的地方。而这个网络的中心,就是元大都。这个网络加强了全国各地与大都城的联系,也加强了元朝政府与周边各国的联系。

在这个庞大的交通网络中,有着大大小小的网点,也就是那上千座驿站。元朝政府规定,要由百姓为驿站提供服务,在当时被称为“站户”。一座小驿站要由几十户民众为其提供服务,而一座大驿站则需要数百户甚至上千户民众为其提供服务。

这些服务主要有:为来往的政府官员和使臣提供免费的住宿和食物,为政府运送各种物资。据《析津志辑佚》记载,元代的大都驿站,按照规定应该有1000余匹马和700余辆车。据此估算,为大都驿站提供服务的站户百姓应该有数千户之多,这些百姓为保证交通网络的畅通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二)京杭大运河的开通

北京地区不仅是陆路交通的中心,而且有着十分便利的水路交通。早在隋代,隋炀帝为了远征辽东,开凿了一条人工大运河,其北端就在今天北京的通州境内,史称“隋唐大运河”。这条大运河的开凿对北京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进一步加强了北京与中原地区的联系。

到了元代,中央政府为了更好地发挥这条大运河的作用,对其加以改造,特别是对长江以北的河段进行了较大调整。原来的隋唐大运河自长江以北即向西开凿,到了河南境内,再向北延伸。元朝政府将河道直接向北开凿,经江苏、山东等地,进入河北,然后与原河道相接,大大缩短了从江南到达京城的距离。同时,也免去了隋唐运河北上时的一段陆路运程,这条改造后的大运河被称为“京杭大运河”。

隋唐大运河的北端在通州,而其到京城又有40里路程,没有水路相接。早在金代,金朝政府就开凿了一条新运河,引卢沟河水途经京城,下接隋唐大运河,使其运输物资可以直达京城。到了元代,在著名科学家郭守敬的主持下,政府又开凿了一条新运河,其线路差不多与金朝的运河相重叠,但是其所引用的水源是不同的。

这条新运河源自京城北面的昌平白浮泉,汇集西北诸水,穿过京城内的积水潭(当时称为“海子”),然后从城南向东,直达通州,与京杭大运河相接。元世祖将郭守敬主持开凿的这条运河命名为“通惠河”。从此,从江南水运北上的船只,可以一直行驶到京城内的积水潭,不仅加强了京城与江南的经济联系,而且促进了京城的商业繁荣。

(三)海运的成效

元朝政府在改进运河漕运的同时,还尝试了更加便捷的海路运输。在攻灭南宋、统一天下之后,元朝政府获得了巨额的赋税收入,如何把这笔巨大的财富运送到北方的京城来,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显然,仅仅依靠京杭大运河的漕运能力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在江南海边民众的建议下,元朝政府在上海打造了一批海船,又成立了专门负责海运的官僚机构,称“海道运粮万户府”,开始试行海运。

这时海边的民众虽然有些在海洋中的行驶经验,却不敢离开海岸线太远,故而运输效果不是很明显。至元十九年(1282年),第一批海运的粮食从江南出发,直到第二年才抵达大都城,共运送粮食46000余石。这次尝试得到了元朝政府的肯定,为此后海运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经过近十年的海运实践,负责海运的朱清、张瑄等人开辟了一条新的航线。从平江刘家港起航,经万里长滩及青水、黑水二洋,直到成山,再由成山入莱州大洋,入界河口,可直抵大都城,大大缩短了海运的时间。此后,海运千户殷明略又开辟出一条新航线,利用海洋季风的作用,加快海船的行驶速度,从江南运粮食到京师,只需十日左右。而此后运送的粮食数量也在猛增,从最初的每年4万余石增加到了每年100余万石,最多时可达300余万石。

海运的开通也为另外两座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动力,一座是上海,另一座是天津。上海是江南海运的起点之一,当时只是一座小镇,因为有了海运,才开始被设置为县城。天津则是海运的终点,当时称为直沽镇。两座当代大都会的出现,溯其源头,始于元代的海运。

大都地区南接中原,东依大海,北靠草原,便利的水陆交通,使大都成为整个华北地区的交通枢纽。

元朝政府在全国各地设置了上千座驿站,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庞大交通网络,这个网络的中心就是元大都。为了保证大都粮食及其它物资的供应,元政府开辟了海运航线。漕运和海运是整个大都地区乃至元朝政府的两大经济命脉。

元朝时满族人地位高吗

元朝是忽必烈建立的,也就是蒙古族建立的国家,元朝是把统治下的民族分为四类,其中最高的是蒙古人,最低的是南部汉族人。而对于满族人,主要是分成两种,一种是野人女真,也就是没有被汉族同化的满族人,他们和蒙古人享受相同的待遇。

而和汉族接触,或者已经同化的满族人,比如建州女真,地位处于第三等,只比汉族人高一点点地位。

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元朝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加速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元朝统治者实施的民族政策和文化政策,使古代中国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气象。蒙古族文字产生于这一时期,并沿用至今;北方游牧民族历史上第一部用本民族文字撰写的历史著作《蒙古秘史》诞生

蒙学在古代的地位与在现代的地位

蒙学在古代的地位不高,但是到了元代时成了蒙古人,成了统治者地位就不一样了,现在研究萌学是为了研究历史,然后是盟主,蒙古族人与汉族人更好的融合在一起。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63873.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为什么孔子要说三人中有一个人是师傅 古代可以有多个老师吗吗下一篇:《明朝那些事儿》一共有几部 明朝那些事历史信息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