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丽江的地理环境和人文风情 隋朝时期的纳西族人物

导语:丽江位于云南省北部,素有“江南水乡”之称,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人文风情。隋朝时期,纳西族人物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

目录导航:

  1. 丽江的地理环境和人文风情
  2. 云南哈尼族从哪里出来的
  3. 朱姓的历史
丽江地理环境人文风情

丽江有着悠久的历史,隋唐时曾为姚州都督府邸,后为吐蕃,南诏属地,属宁州云南郡西姑复县,成为著名的茶马互市的重要枢纽。

丽江古城分属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丽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东部,滇西北中部。丽江东部及东北部与四川攀枝花市和凉山州毗邻,西部与云南怒江州兰坪县及迪庆维西县接壤,西北部与迪庆州中甸县隔金沙江相望,南部与大理和楚雄相连,全市总面积2.06万平方公里。

丽江地处滇西北的金沙江上游,其历史悠久,风景秀美,是古代羌人的后裔——纳西族的故乡。“丽江”地名的由来最早起源于金沙江的别称“丽水”。丽江是纳西文化的中心,又是汉族,藏族,白族和纳西族等民族文化的交汇点,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

在丽江境内,居住着纳西族,彝族,傈僳族,普米族等21个少数民族。纳西族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神奇的东巴象形文字,被称为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大妍古镇,千年历史,风景别致。

云南哈尼族从哪里出来的

两向族源多种文化融合说认为今天从事山居农耕的哈尼族是“由青藏高原南下的北方游牧部落与云南高原北上的南方稻作民族――夷越融合而成的新型稻作农耕民族”。就族源论,“当是双向的、复合的,即南方土著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汇与融合”。就文化论,是一种“南方夷越海滨文化与北方游牧部落的高原文化的化合体。”

相传哈尼族的祖先,曾游牧于遥远的北方一个名叫“努玛阿美”的地方,尔后逐渐南迁,居住在“谷哈”和“轰阿”(指滇池、洱海沿岸)广大地区,与“昆明种人”相互交错杂居。

后因遭异族侵扰,分两条路线往南迁徙:一条即早先“和夷”自川西南迁经滇池昆明一带,再经南迁至滇东南的六诏山区;一条自滇西北迁经大理湖滨平坝,然后分别南下到今哀牢山、无量山区的景东、景谷、镇沅、新平至石屏、建水、蒙自、开远,继而至元江、墨江、红河、元阳、绿春、江城及西双版纳等地

对哈尼族的历史渊源,民族学和历史学界大致有四种观点:

①东来说;

②两向族源多种文化融合说;

③红河两岸土著说;

④“氏羌系统”南迁说。东来说以滇南地区部分哈尼族采用父子连名谱系追根溯源到南京应天府柳树湾,或山西、河南、江西、贵州等地。并以此为依据,认为哈尼族与汉族的渊源同出一辙。

两向族源多种文化融合说认为今天从事山居农耕的哈尼族是“由青藏高原南下的北方游牧部落与云南高原北上的南方稻作民族——夷越融合而成的新型稻作农耕民族”。

就族源论,“当是双向的、复合的,即南方土著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汇与融合”。

就文化论,是一种“南方夷越海滨文化与北方游牧部落的高原文化的化合体

哈尼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彝族、纳西族、拉祜族等民族同源于古代的氏羌族群。

隋唐时期,哈尼族先民与彝族先民同被称为“乌蛮”。公元10世纪中叶,哀牢山区因远、思陀、溪处、落恐、维摩、强现、王弄七部哈尼族因助段思平建立大理国有功,得到大理国段氏的分封,开始建立领主制度。在哈尼族地区,元朝设“和泥路(“和泥”一词是哈尼族从唐代到清代年间最普遍的历史名称,也是自称之一),

明初改为和泥府,后来又分别设纳楼、溪处、思陀、左能、落恐等长官司,隶属临安府。哈尼族首领被任命为大小土司。

清代一部分土司被改土归流,一部分地区仍保留土司制度。

哈尼族是云南特有民族,我国哈尼族总人口有166万人(2010年),居于云南省的有163万人,绝大部分集中分布于云南南部元江(红河)、澜沧江两江的中间地带。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普洱市的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等县有较多分布。此外,在峨山彝族自治县、建水县、景东彝族自治县、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等县也有少量分布。

朱姓的历史

朱姓始成于西周,是古帝颛顼高阳氏之后。朱姓顼的玄孙陆终有6个儿子,第五子名安,大禹赐曹姓。

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封安的后裔曹挟在邾(今天山东省邹城市一带),建立邾国,附庸于鲁国。邾国又作邹国,亦称邾娄,有今山东费县、邹城、滕州、济宁金乡等县地市,建都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公元前614年邾文公迁都于绎(今山东邹城东南纪王城)。

到了战国中叶为楚所灭,邾国贵族以国为氏,就是邾氏,后邾国君主支庶子孙又去邑为朱姓。

1、源于朱襄氏,以先祖名字为氏。朱襄氏是伏羲氏的大 臣,被封于朱(今河南商丘柘城),以赤心木朱为图腾,后来朱襄氏成为“炎帝”,三代炎帝朱襄氏均活动于今河南柘城一带,其后代以朱为姓氏。朱姓的第一个名人是虞舜的大臣朱虎。朱虎氏族或为朱襄氏的后裔,朱虎的子孙表现不俗,西周的名隐士朱张、战国时齐人朱毛、魏国大力士朱亥、西汉中邑侯朱进等名人均称是朱虎的后代。在先秦时一直活跃在冀鲁豫地区。

2、源于曹姓,以国名为氏(因得姓始祖是曹挟,该支系也被认为是源出于曹姓)。传周武王封曹挟于邾国,建都于邾。他的遗族以国为姓,称邾氏。战国时,楚国灭了邾国,邾国的贵族四处逃散,为不忘祖国,因此去掉耳旁,改姓朱。[1]

3、源于子姓,以先祖名字为氏。出自宋国君主微子启的后裔公子朱之后。西周初期,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以奉商祀。宋微子的后裔公子朱死后,公子朱的子孙后代就以其名字为氏,称“朱氏”。

4、源于姬姓,以国名为氏。古代的邾氏族主要集中生活在今山东省邹县一带。

5、源于祁姓,以先祖名字为氏。源自尧帝之子丹朱,以丹朱为开姓始祖,属尧帝的嫡传后裔。当舜败丹朱于丹浦后,丹朱后裔分支中,有一支向中国西南迁徙,先秦时主要分布在苍梧之野(今湖南宁远九嶷山一带)。他们在社会进化演变中生存下来,在隋唐时期还发展成沛国郡的望族,并构成为今日朱氏大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支派。

6、源于改姓而来:

①鲜卑族改朱姓: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族诸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拓拔宏在迁都洛阳后,开始推行大规模的汉化改革政策。其中,将改北方胡人复姓为汉族单姓是一项重要举措,这一时期,有大量的北方少数民族多将复姓改为汉姓朱氏。

②蒙古族改朱姓:出自元朝时期蒙古主儿乞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珠尔吉特鄂谟克氏,世居锡喇塔拉(今甘肃张掖永固镇),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朱氏;蒙古族珠尔奇氏,世居萨尔哈占(今内蒙古通辽),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朱氏、邓氏;蒙古族卓尔古特氏,世居科尔沁(今吉林科尔沁),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朱氏、周氏、康氏等。

③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仫佬族、苗族、瑶族、土家族、纳西族、东乡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朱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朱氏。

④源于改姓,属帝王赐姓为氏。当明朝建立后,便有赐他姓为朱氏以示恩宠之举。赐姓朱氏有两类,一为赐外族夷蛮为朱氏,借以笼络,以示怀柔;另一种赐姓是为了褒奖臣下,以示恩宠。[2]

• 得姓始祖

朱襄氏、朱挟、朱兴镜、朱振等为得姓始祖。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63968.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古代的地主现代叫什么 古代多杀地主吗现在下一篇:秦始皇陵的地宫位置到底在哪里?揭开扑朔迷离的谜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