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看高跷主要内容概括 北魏石棺人物介绍

导语:北魏石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墓葬之一,其中保存了大量精美的石雕,包括高跷、戏剧人物、马车等,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生活和文化情况。这些石雕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资料。

目录导航:

  1. 看高跷主要内容概括
  2. 高跷走兽是几个人
  3. 玉兔捣药的故事
高跷主要内容概括

汉魏的高跷称为“跷技”,宋代叫“踏桥”。清代以后才称为“高跷”的,不过历代都是用一米左右长的条木制成的,高跷上面都有木托。

表演的人将双脚分别绑在木棍上,然后化装成各种人物,旁边有人用唢呐伴奏,表演有趣的动作或故事。此外,汉代高跷还有文跷、武跷之分。文跷主要表演走唱,有简单的舞蹈动作。武跷则是表演倒立、跳高桌、叠罗汉、劈叉等动作。

古代的高跷都是木制的,是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将腿绑在木棒上。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

在古代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僧人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

古代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比如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等。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

还有,踩高跷在山西的延续历史悠久,后来,在晋中一带出土的北魏石棺上也可看到高跷、杂技的图画,虽然山西的高跷并没有文字记载,但根据这个图画,推断高跷最迟也应该从北魏时期就有了。

高跷走兽是几个人

两个人。

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文字见于《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500多年,高跷就已流行。

在山西省境内榆社县出土的北魏石棺上就可以看到高跷、杂技的图画,说明我国的高跷表演最迟也应从北魏就开始了。

两个人

高跷走兽是由兽头、兽身和表演人员组成的,表演时两人足踩高跷同演骑兽状,演员负重荷,按曲牌节拍行走1。因此,高跷走兽的人数应该是两个人。

高跷走兽是一项传统的民间表演艺术,通常需要至少两个人来完成。其中一个人站在高跷上,另一个人则扮演走兽,两人通过紧密的合作完成各种动作和技巧。高跷走兽需要高度的协调和平衡能力,表演者必须相互配合,保持稳定的姿势和动作。这项表演形式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非常流行,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体现。

通常由12人表演。这12个人物分别为:“开路先锋”、“迎祥贺岁”、“大红灯笼”、“贺喜元宵”、“金鸡报晓”、“五福临门”、“红旗飘飘”、“福如东海”、“长春藤”、“花开富贵”、“喜上眉梢”、“大团圆”。

表演者穿着精美的传统服饰,扮相富有寓意,非常具有欣赏价值。

高跷走兽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通常由一人以上扮演,并且扮演方式和人数因地区、习俗、场合等而异。

在某些地区,高跷走兽表演是由孩子们进行的,而在某些地区则是由成年人演出的。一般来讲,高跷走兽表演者人数不是固定的,可以由多人或少人来完成展示活动。

玉兔捣药的故事

玉兔捣药

嫦娥身边有只可爱的玉兔,这是民间公认的。据说嫦娥身体变轻,开始升空时,惶恐中的她想抓住什么压下身子,便抱起了一直喂养的白兔。白兔儿当然无法留住嫦娥,随她一起上了月亮,成为神话中一抹可爱温馨的色彩。

玉兔在月宫有一只捣药杵,夜晚在药臼中捣制长生不老的灵药。《西游记》中也有这只小玉兔任性溜下凡间,还挥舞起捣药杵与孙悟空对战的情节。我们在月夜中抬起头来,也许能从月亮上找到那只可爱的兔子。

玉兔捣药是为了嫦娥重返人间啊,看样子也是没有成功的,要不也就没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诗句了。

现实中出土文物也有关于捣药玉兔的形象出现,如北魏洛阳出土石棺及北周匹娄欢石棺的伏義女娲面像中,女娲所捧之月里面的兔子,便是捣药玉兔。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64601.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驰骋三国神魔武将哪个好 三国页游人物选择下一篇:东周时期的考试时间是什么时候?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