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如何评价岳飞 北宋最难评价的人物

导语:岳飞是北宋最难评价的人物之一,他既有功勋也有过失,既是民族英雄也是政治烈士。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目录导航:

  1. 如何评价岳飞
  2. 如何评价宋朝名相范仲淹
如何评价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岳飞有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千百年来一直激励无数的中华儿女不畏强权、自强不息的尽忠报国的思想,并且岳飞廉洁奉公、行若宁静、事母至孝、严于利己、奖赏分明、爱兵如子等优点,岳飞的品质已经深深的扎紧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中华儿女的优良传统,不光如此,在当时岳飞是为国家驱除侵略者的英雄,还是为百姓驱除侵略骚扰的功臣。

岳飞当时和抗金义军互相配合,严厉打击金兵,收服大量失地,体恤百姓,并且提出:“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的称号,深受老百姓爱戴。而且作为对手的金军也有高度的评价:“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对岳飞的高度敬佩。

岳父还留下了著名的词作《满江红·怒发冲冠》极为让人触动,是千古爱国名篇,后人不断传颂。





岳飞是南宋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以收复失地;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

金军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以示对岳家军的由衷敬佩。

岳飞是南宋军事家、战略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他精通韬略,并长于诗词、书法,其高尚品格和爱国主义精神为历代的人民群众所敬仰、爱戴,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不畏艰难困苦,自强不息的精忠报国情怀。岳飞的义举,已经化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可贵精神。这种精神集中表现为爱国主义。岳飞廉洁奉公、行若明镜、事母至孝、严以律子、厚以待人、令出如山、赏罚分明、身先士卒、骁勇善战等优良品质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仍然符合我们当代人的道德标准,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需的重要元素。

华夏杰出先烈。

岳飞虽然被杀害了,但他的精忠报国的业绩是不可磨灭的。正是他表达了被压迫民族的要求,坚持崇高的民族气节,在处境危难的条件下,坚持了抗金的正义斗争,并知道爱护人民的抗金力量,联合抗金军民一道,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使南中国人民免遭金统治者的蹂躏,从而保住了高度发展的中国封建经济和文化,并使之得以继续向前发展。岳飞不愧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抗金英雄,其一生中有“还我河山”和“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人。

毛公:岳飞流了血,这血就渗透到我们民族体内,世世代代传下来,岳飞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爱国英雄。而且毛喜欢听满江红是世人皆知。毛也多次手书满江红送给友人。

邓公:英雄永远为后人所纪念,坏人永远为后人所唾弃。

叶剑英手书岳王庙:天日昭昭。







岳飞(1103一1142),字鹏举,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反对朝庭议和主张,坚决抗敌,先后数次大败金兵,以致金兵哀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最后被宋高宗和秦桧以十二道金牌从前线召回,贯之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于风波亭。至今西湖边上有岳王庙、岳王坟,还有秦桧等四人塑像跪在那里。岳飞是千古英雄人物,也是一个生不逢时的战将。

北宋平时地方沒有军队,而骁勇善战的女真人组成的金兵,采取的战术类似于"闪电战",一支精锐部队,远道奇袭,乘虚而入,攻陷了汴梁,抓走了徽钦二帝,灭了北宋。南宋成立后,民间自己组成了以岳飞韩世忠等"四大将",岳飞是其中之一,实力最强,也是一个小军阀。但他很会打仗,队伍纪律严明不扰民,深得百姓爱戴和支持,被收编为国军后,宋高宗对他本十分信任,曾亲笔御书嘉奖他。但他和其他三位大将关系并不好,还建议取而代之,引起了高宗的猜忌,勇于任事、勇于求功种下了祸根。再加上高宗耽于声色,担心迎回二帝自己皇位不保,南宋朝庭的整体气氛又是求和不主战,尽管他确实想打金人,收复国土,并不是想扩大自已的实力,但还是被皇帝疑心想排除异己,扩大自己的军权,最后被秦桧迎合帝意而害死。

如何评价宋朝名相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古名句家喻户晓,而便作者名扬四海。

范仲淹祖籍陕西彬县,后南迁江苏吴县。由于父亲去逝过早,家庭生活非常艰辛。但他心性要强,聪明好学,劳动中求学不惰,使之才华出众。

通过长期努力,考中进士。当时有位颇有威望的朝中权贵名晏殊的上司非常欣赏他的学识和才华,推茬他入朝议政。

范仲淹为人刚直宁折不弯,他的性格曾一度对他的士途有所影响,但他为官确实清廉,尽职尽责享誉任上。最终得到宋仁宗的赏识。

范仲淹文武兼备智慧过人,无论在朝主政,还是领兵出师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

生登宰辅,死谥文正,从成就来看,范仲淹已经是千古士臣的巅峰和楷模,真正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的“三达德”的至高境界。


文武兼备的古人印象中最深的有两个:一个是辛弃疾;一个是范仲淹。对范仲淹当官戍边了解不多,但对他的文章《岳阳楼记》、《渔家傲•秋思》倒背如流,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国忧民之语有几人能企及?《渔家傲•秋思》也是我非常喜欢的词,塞下秋来风景异…将军白发征夫泪,先从边塞秋天到了秋色中的南飞雁入笔,然后再点出号角声里的长烟、落日、孤城,凉荒一片。一杯浊酒,两鬓白发,几声羌笛,多年戍边,有家不能回,谁能不伤心落泪?

1岁丧父,2岁母亲改嫁,他凭什么奋斗成千古流芳的北宋名人?

在有着求全责备传统的中国,一个人物无论多么优秀,总能被人挑出这样那样的毛病。唯有范仲淹,似乎很少有人能够找到他的缺点来做文章,可以说近乎完美了。

以“三不朽”标准衡量范仲淹

在立德方面,他自幼失父,随母改嫁,苦学得仕,复姓、养母;为朝官直言敢谏,为地方官则为民兴利;可谓忠孝皆全。范仲淹生不谋利,死无余财,“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宋史·范仲淹传》)于公于私,其高风亮节为世人所公认。——是其德之立也高。

在立功方面,范仲淹从27岁踏入仕途,37年间共担任过京官20个,地方官35个,最后在青州任上因忙于赈灾而患重病,死在迁官路上,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套用一句小说家的俗话,他武能安邦:组织了抵御西夏的军事防御体系,扭转了宋朝屡战屡败的局面,迫使西夏停止入侵,与宋议和;文能治国:他担任宰执时,发动庆历新政,这是继北魏太和年间冯太后之后,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史上又一次全面的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每到一任都有德政惠民,民间立祠达十八处之多。如在兴化县主持兴修的捍海堤,今尚存其遗迹,民受其惠,以至当地多有以范为姓者。——是其功之立也大。

在立言方面,范仲淹成就也不凡。其为一代文学大家自不必说,从学术史的角度来讲,范仲淹亦不愧为一大家。——是其言之立也重。

范仲淹文学成就为人所熟知,他的《岳阳楼记》,他的《渔家傲·秋思》,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常人不知他另一方面的成就:一代大儒,宋学开山

他在学术史上的成就,往往不为人知。下面重点介绍一下范仲淹在儒学发展史上的功绩。

儒学发展到宋朝,产生了一个转折点——宋学。

宋学是儒家发展的一个繁荣阶段,理学、心学等各家都包括在内。在宋学兴起的过程中,范仲淹扮演了一个“历史推手”的角色。

其一,他以体制的力量推动宋学的兴起。

学校与科举是宋学兴起的重要因素,而范仲淹对学校和科举制度都向着有利于宋学发展的方向施以过改进。范仲淹平生极为重视教育兴学。天圣四年,他母亲去世,他丁忧守制三年。守母丧期间,他受晏殊之邀,主持早年曾就读的应天书院(又称睢阳学舍或南都学舍,是宋初四大书院之一)的教学工作。

在教学中,“仲淹常宿学中,督训学者,皆有法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由是四方从学者辐凑,其后宋人以文学有声名于场屋者,多其所教也。”

这说明他对教育有着较深切的实践经验。他在地方官任上,以兴学为急务,如在睦州(1034年)、苏州(1035年)、饶州(1037年)、润州(1039年)、越州(1040年)、邠州(1045年)等地,都有兴学之举。宋代有四次兴学运动,第一次是天圣、景祐年间,是各地方政府自发的兴学运动,第二次是庆历、嘉祐年间,朝廷下诏令天下州县都立学,使得教育机构全面普及。天圣、景祐的兴学运动中,范仲淹是一个身体力行者。而庆历兴学,则是他登高一呼的功效了。

庆历兴学运动的另一项措施是建立太学。宋代国子监本有国子学,是教学机构。但它只面向高级官员子弟招生,学生很少,教师也由出身传统的科举得第者出任,在社会上影响很小。庆历新政期间,诏立太学,面向底层官员及庶人子弟招生,生源大为扩大。教学方法也得到改进:

“庆历四年,…建太学于京师,而有司请下湖州,取先生(胡瑗)之法以为太学法。”

而后石介、孙复、胡瑗、李觏等人先后经他推荐到太学出任教官(直讲)。这几个人在经学上的立场,都主张义理之学的,他们在最高学府执教,对于学风改变之力可想而知了。

其二,为宋学兴起准备了一批人才。

范仲淹一生“乐得天下之英材,异于世俗之常见”,举荐贤人不遗余力。而且范颇有识人之明。他举荐的武将,如狄青、种世衡后来都成为一代名将;而他拒不推荐石介担任台谏,其后石介的表现果然如他所言。他对致力于学问的人才关注更多,宋学早期人物多曾受过他的影响,如李觏、欧阳修、孙复、胡瑗、石介、张载、王安石等,或游其门下,或曾受其荐引、鼓励。范仲淹实为当时文坛领袖。李白求见韩朝宗,有“生不愿封万户侯,只愿一识韩荆州”的名句。用之于韩朝宗,实属夸张;若以之况范仲淹,则恰如其分。

其三,从学术思想来讲,范仲淹本人即是宋学之重镇。

范仲淹自幼苦读,治学本诸《六经》,以义理见长。据《宋史》载:

“仲淹泛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

由于长期从事军政实务,他没有太多撰述。但为数不多的篇章,已经足以开启一代学风了。范仲淹治学最重《易》,其次是《春秋》。史称范仲淹长于《易》,其来有自,非妄言也。范仲淹有“忘忧曾扣《易》,思古即援琴”之句,说明他以《易》作为个人修养之助。在他的各类文章中,援《易》之处比比皆是。

他对《易》的研究成果,较为集中的体现在《易义》、《四德说》、《易兼三材赋》、《制器尚象赋》、《穷神知化赋》、《蒙以养正赋》等篇目中。

他涉猎又广,于释、老皆有很深的造诣,与佛、老、隐逸之士的交游颇多,是以他虽崇儒,排释、老则不如后来者那么激烈。

钱穆先生指出:

“盖自朝廷之有高平,学校之有安定,宋学规模遂建。后人以濂溪为为宋学开山,乃或上推之于陈抟,皆非宋儒渊源之真也。”

钱先生以胡瑗和范仲淹并列为宋学渊源,否定周敦颐为宋学开山,已发前人之未覆。若从以上所列诸项综合考之,则惟有范仲淹才当得起宋学开山之语。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父亲范墉,曾任成德军、武信军、武宁军等地节度掌书记。公元989年,范仲淹诞生于成德军(今河北正定)节度掌书记官舍。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丰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的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的思想和仁人志士的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

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范仲淹于1015年考上进士,历任广德军司理参军、兴化县令、苏州知州、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参知政事等职,一生勤勉,忠心报国,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是中国历史上最知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之一,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范仲淹的政绩,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最大的有两件事:一是抵抗西夏,二是推行“庆历新政”。

在范仲淹和韩琦主持下,边城日固,士气日盛,军备日精,陕西四路立体纵深攻防体系初步构筑完成,西夏再也不敢小视宋朝军队,当时民谣可以为证:“军中有一韩(韩琦),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范仲淹),西贼闻之惊破胆。”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64624.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谁被叔叔抢了王位并最终在皇宫消失?”下一篇:贵清山导游介绍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