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东汉从何时衰败 三国演义东汉衰落的人物

导语:东汉王朝从3世纪初开始衰败,到3世纪末正式灭亡。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孙权等人物的兴起和争霸,正是东汉衰落的缩影。

目录导航:

  1. 东汉从何时衰败
  2. 东汉由兴盛到衰落各经历了哪些阶段呢
  3. 东汉为什么会灭亡
  4. 东汉衰败的原因和表现
  5. 东汉的兴衰归纳总结
  6. 东汉的衰败的原因
  7. 三国演义阴后是谁
  8. 东汉从哪个皇帝开始走下坡路
  9. 东汉光武中兴后期的社会问题
东汉从何时衰败

东汉(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中原王朝,传八世共十四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与西汉统称两汉。

新朝末年爆发绿林赤眉起义,西汉宗室刘秀趁势而起。公元25年,刘秀称帝于鄗城,后定都于雒阳 ,延续"汉"的国号,史称东汉。 东汉时,三公权力被大幅削弱,尚书台权力得到提升。 汉明帝、汉章帝在位期间,东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明章之治。 汉章帝后期,外戚日益跋扈。汉和帝继位以后,扫灭外戚,使东汉国力达到极盛,史称之为永元之隆。

东汉中后期太后称制、外戚干政,幼君多借助宦官才能亲政,史称戚宦之争,朝政日益腐败,豪强势力大肆兼并土地。汉桓帝、汉灵帝在位时期,昏庸无道、横征暴敛、卖官鬻爵,农民在多重残酷压榨下不堪重负,公元184年爆发黄巾之乱,朝廷令各州郡自行募兵,方将民变基本平定,却导致地方豪强拥兵自重。初平元年(190年),董卓挟献帝迁都长安 ,自此朝廷大权旁落,揭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序幕。 董卓被杀死后,建安元年西归(196年) ,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昌。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覆灭,进入三国割据时期。

东汉在文化、科技、军事、佛教等方面成就突出,文化上郑玄将经学推向高峰并开创郑学,科技上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发明地动仪和浑天仪,军事上迫使北匈奴西迁,佛教在此期间经白马寺传入中国。东汉豪强地主势力扩张并形成门阀士族,匈奴、羌族、氐族等民族内迁,北匈奴西迁后鲜卑人占据漠北,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东汉由兴盛到衰落各经历了哪些阶段呢

啊,从兴盛到衰落经历了4个时期。

一、建国时期

光武帝建国,扫灭群雄,恢复经济生产,草创各项制度。东汉后来制度上的的利弊都在此时埋下伏线。

二、上升时期

汉明帝与章帝时代,两位属于有作为的皇帝。明帝在位时,吏治比较严明,赋税比较少,人民生活安定。章帝“好儒术”,并且实行与民修养的政策,人口增长.在位时有班超出师西域。

总之,东仍然属于上升时期。

三、衰落时期

汉和帝到汉质帝时期。由于皇帝寿命短与政治体制隐患显性化,外戚与宦官专权的弊病出现并且恶性发展,政治腐败,经济衰落,豪强坐大。东汉衰落了。

四、末期是桓帝、灵帝和献帝时期,这是东汉大厦将倾到灭亡的时期。这是东汉已经病入膏肓,发生了黄巾起义,而后军阀割据,最后曹丕自立为帝,建立魏国,汉亡。

东汉为什么会灭亡

东汉后期的几位皇帝胡作非为,荒淫无道,对天下治理没有半点能力。而且宠信宦官,太监专权,著名的“十常侍”飞扬跋扈,没人敢惹,权倾朝野。朝庭卖官鬻爵盛行,贪污腐化,各个溜须拍马,不思为民造福,大臣为了把买官花的钱挣回来就进行贪污,鱼肉百姓,以至于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一年收的粮食都不够交税的!每年饥民无数。

后期百姓被逼导致张角“黄巾起义”,虽说经过朝廷的镇压起义失败了,但它动摇了汉朝的统治。

朝廷为了剿灭农民起义,放权地方,让地方势力逐渐形成了类似军阀的割据,袁绍、曹操、刘表、孙策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发家的!

何进被杀后,董卓进京,掌握朝廷权力,地方势力各自为政,不受朝廷控制,各路诸侯进京联合讨伐董卓。从那时候开始,东汉末年就开始形成了混乱不堪的局面了。

历朝历代地主经济导致土地兼并严重,大量人口失去耕地,朝廷赋税无法从地主手中获得,只有向一般农民加重,桓灵二朝大量卖官鬻爵就是因为赋税问题,桓灵二帝又为了巩固权力利用官宦、外戚与日以做大的士族斗争,宦官外戚本身品质不高,做法简单粗暴,制造党锢之祸,在民间作威作福,激化了政权内部的矛盾,也降低了当时舆论的评价,更被士族利用,宦官外戚被当做祸国殃民的根本。但是本身士族带来的社会结构固化,寒族平民毫无希望并被严重倾轧才是问题所在。

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延续了405年。它是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帝国之一,但和所有帝国一样,它最终垮台了。但是汉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汉代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帝国灭亡的共同原因,有的则是汉代特有的原因。这是汉代灭亡的10个原因。

10黄巾起义/权力下放

黄巾起义,这是当时许多叛乱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汉灵帝的大臣们说服他,起义是因为监察人员缺乏行政权力。皇帝决定给巡视员更多的权力,甚至指挥武装力量的权力,这是一个错误。尽管黄巾最终被打败,但是皇帝已经给了各个军阀接管中国的权力。

9领导能力差

起义、灵帝的天真和缺乏远见的事实表明,汉族的许多问题都是由于领导和决策不力。这是因为汉灵帝是宦官养大的,宦官腐化了他。当时人们普遍认为,一个不能生育孩子的人永远也不会寻求权力,但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太监们教导他要害怕,每个人都是敌人。他只信任培养他的太监,并依赖他们作出决定。

8腐败

太监们完全腐败了,花了一大笔钱买了一些可笑的奢侈品。宦官会贪污钱财,甚至买卖政府和军事职位。他们完全无视人民为自己建造大厦的需要。人民急需帮助,他们正在遭受饥荒和自然灾害。为了给皇帝的新花园买单,太监没有想出办法帮助皇帝,而是提高了税收来勒索农民。

7党派禁令

当一系列事件导致被称为董卓的强大暴君崛起时,权力从汉朝手中跌落,董卓的统治因其残暴而被人们铭记。189年,灵皇帝去世,他的儿子只有13岁,继承了王位。他的名字叫少帝刘辩,他的母亲因为他的年龄而担任摄政王。却说何进、袁绍二人合谋杀了十个太监。何进既是大将军,又是皇太后的兄长,但她拒绝批准他的计划。何进召董卓入洛阳,威胁太后肃清宦官。这造成了很大的反效果。太监们发现他的计划考虑不周,就杀了他。袁绍乱杀宦官。一些宦官勉强挺过了这一关,无奈之下绑架了少帝和弟弟。在黄河被逼得走投无路之后,他们放弃了一切希望,跳进黄河自杀了。这种混乱为董卓掌权创造了机会。

6董卓掌权

宦官自杀后,董舟在黄河找到了年轻的皇帝和他的弟弟。刘协看起来很紧张,也很震惊,因为哥哥更严厉,也更冷静。董卓护送他们到安全的地方,却乘机夺权。他废黜了少帝,把刘协放在了王位上,这位皇帝后来被称为献帝。献帝没有实权,只是董卓的傀儡,董卓州成了独裁者。他引军入京,以保安全。

5孙坚战胜董卓

董卓不可能永远掌权,最终发现自己与军阀联盟开战,军阀联盟的目的是消灭他,恢复汉室。。他强迫政府、皇帝和所有市民前往长安,甚至把洛阳夷为平地。军阀联盟领导不善,组织混乱。众将争得不可开交,孙坚决定冒险攻打洛阳附近的董卓。他的进攻很成功,成功地把洛阳置于联军的控制之下。董卓被迫逃走。董卓的生存可能性似乎越来越小,这就激起了汉朝人夺回政权的希望。

4未能抓住机会

汉代灭亡的原因之一,是失去了孙坚创造的机会。董卓逃到长安后,继续对臣民采取残暴的行动,最终导致政变。朝廷的官员们最终开始了一场针对他的阴谋,由大臣王允领导。吕布最终也加入了阴谋。他是一个可怕的战士,董卓的养子。吕布既恨董卓暴跳如雷,又恐董卓知道他与丫鬟私通。他们一起设法杀死了暴君,并在192年5月消灭了他的整个军队。

董卓死了,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汉回到原来的样子,也许再延续1000年,但这个机会被傲慢和无能所挫败。王允自高自大,未能消除一切威胁。他拒绝赦免董卓的追随者,因此董卓的追随者相信他们会被屠杀。结果他们造反了,攻占了长安,控制了整个城市。王允被处死,失去了恢复汉室的机会。

3刘备的失败

刘备是一个著名的军阀,他的目的是恢复汉室。曹操、孙权、刘备三权分立。刘备与皇帝有亲戚关系,与列强作战,但最终失败了,汉朝垮台了。他一生都在组建军队,获得土地,并为统一国家而进行激烈的战斗。最后他失败了,他的兄弟被杀后,他愤怒地攻击孙权,失败了。刘备死了,他的部队最终被打败了。没有他们,就没有人能恢复汉室。

2诸葛亮计划的缺陷

诸葛亮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战略家之一,他想出了一个恢复汉室的计划。他在刘备手下工作,以实现这个计划,称为隆中计划。他的计划是控制中国南方的土地和中国中部的荆州。这将为他们提供一个平台,对曹操发起双管齐下的进攻。不幸的是,这个计划从一开始就有缺陷,因为他应该知道不可能保住荆州,因为荆州是孙权为了妥善防守而必须守住的一个关键省份。

1颓废

所有文明的最后阶段是颓废。统治精英和皇帝变得颓废,不再关心国家。他们会贪污钱买昂贵的房子。他们还将把政府和军方的职位卖给出价最高的人。得到这一职位的人往往不能立即付款,而必须分期付款。这使他们负债,导致他们腐败,接受贿赂和贪污,以偿还债务。他们太懒了,完全无视他们下面的起义。

黄巾叛军首领张角获得了权力,他们没有采取任何措施阻止他。他的军队扩充到了一个庞大的规模,许多人加入是因为他们生活在暴虐的环境中。张角组建了一个影子政府,即将接管这个国家。他的计划被皇帝发现了,他不得不提前发动叛乱。虽然它是突然的和无序的,这才会失败,但是腐朽的汉已经是大厦将颓了。

天灾人祸动摇了东汉刘氏政权的统治地位,拉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三国大局。

各地军阀的崛起加速了刘氏政权的动荡不安。对于政权的渴望最终使得老曹家篡位。

如果老曹家不篡位,刘氏政权还可以延续下去……

如果一定要说原因的话,能让一个持续了那么久的东汉政权被推翻,个人觉得与王莽篡政有一定的关系。毕竟曾经老王家确实夺过位子,后面的人又不是瞎子,既然老王家能够篡权,老曹家为啥不行呢?

东汉的灭亡有着一定的历史原因,朝代更替本是天理,没啥好说的。

炎黄子孙,华夏弟子,一路走来约二十个朝代有余。纵观五千年历程,鼎盛期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百姓路不拾遗,家不闭户;然衰败之势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故:百姓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四处兵戈相向,狼烟再起。

东汉为什么会走向灭亡,这里的因素很多,下面我们就来谈谈东汉王朝风雨飘摇、每况日下、走向没落的主要原因?

一、外戚专权

外戚一般指皇帝的母亲或是妻子那边的亲戚,每个朝代都有外戚当政的事例,唯独汉朝较为明显,东汉王朝的动摇与没落与外戚专权密不可分。

汉章帝刘炟继位后,为了报答马皇后的养育之恩及其获得皇位,曾多次让自己的舅舅们当官,虽然被马皇后拒绝,可最终还是封了诸侯。破除了刘秀的规则后,外戚高官厚禄开始加剧。

东汉第一个外戚窦现,依仗着窦皇后的权势总揽朝中大小事宜,私下暗杀异己,扩大窦氏政权。

窦家子弟更是飞扬跋扈,残害百姓,无人敢惹,只好忍气吞声,导致怨声四起。

汉安帝刘沽去世,阎皇后与兄长阎显立刘懿为少帝,独揽朝政,作威作福。

本初元年,梁太后辅助汉质帝临时把持朝政,梁太后的哥哥梁冀肆意妄为,目中无人,8岁的汉质帝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指着梁冀曰:此为跋扈将军也!结果梁冀直接毒死汉质帝,立汉桓帝刘志为帝,梁太后继续把持朝政。

熹平元年,董太后干政,重用董家子弟。朝廷祸患不断,四处狼烟再起,百姓苦不堪言。董太后却怂恿汉灵帝卖官鬻爵,收获大量金钱,世人均认为汉灵帝为卖官鬻爵的始作俑者。

可见,195年的东汉历史中,除了刘秀和刘庄时期,都是在外戚的干预下艰难度过的。权利旁落,帝王无实权,是每一个朝代衰落的征兆之一。

二、宦官干政

宦官掌权在东汉尤其明显,这个还要在汉和帝时期说起。汉和帝实权窦太后把握,并且窦宪肆意妄为,导致民怨官愤。让汉和帝掌握实权,摆脱窦太后的控制的是一群宦官,故此宦官登上了历史的最高峰。

在汉桓帝时期更是将宦官的地位提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将单超、唐衡、徐璜、具瑗等五人在一日内封侯,时称“五侯”

“五侯”任人唯亲,排除异己,为所欲为,权势浩大,直接对皇权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桓帝期间,尤其窦武,陈蕃被害后,宦官可以自行封赏,实则控制了整个东汉王朝。桓帝将朝中大小事都交给宦官处理,整日沉迷酒色。

三、皇帝寿命短

皇帝寿命短,幼年继位者有9人之多。作为这个结果,皇太后临朝听政,主持大局,外戚与皇族对立等,朝剧日日可危。

如:孝殇帝刘隆在位220天,

汉少帝刘懿在位206天,

孝冲帝刘炳在位148年,

孝质帝刘缵在位2年,

少帝刘辩在位136天等。

东汉的灭亡还和匈奴,鲜卑,羌族等的打扰和入侵有很大关系。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东汉的这些不足就遗忘了它的文明等。





王朝有盛必有衰,封建王朝都不能逃离覆灭的命运。

东汉也不能例外,封建王朝家天下,利益始终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王朝伊始,统治者会分配土地利益,可是时间一长,特权主义又使得土地圈回少数人手中,人民流离失所,衣不蔽体,但凡有人举旗起义,必定从者如云。宋明清这些后期王朝,统治者也明白这个道理,也会支持名望大臣主持变法,例如王安石,张居正等人,不过封建体制禁锢了它们的格局,无论怎么变法,特权者一定会合力把你打回原形,统治者的统治基础就是这些所谓的士大夫权贵们,所以,也不敢在继续支持,王朝覆灭也不会远了。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以后,地方势力割据,中央王朝被架空,对于国家的控制力大大减弱,谁能控制土地,就可以拉起队伍搏命上位,东汉灭亡也就自然而然。

古代王朝的灭亡不外乎天灾人祸,东汉历史的存在感一直较弱,反而是三国演义让人对其有些许的了解,简单来说,外戚宦官轮流当政,后期皇帝大多年幼即位,长大后又昏庸无道,灭亡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提到汉朝的历史,一般会跳过东汉。对于很多人来讲,西汉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丝绸之路、封狼居胥、昭君出塞,但是东汉末年和三国这段时间,群雄争霸、三国鼎立,人们都熟知,但是东汉却被人们忽略了。曾经把匈奴打败的是西汉,但是把匈奴赶出中原的却是东汉。西汉有封狼居胥,东汉有勒石燕然。“十三勇士归玉门”是在东汉,“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也是在东汉,东汉的强盛不容小觑。那么东汉为什么会灭亡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东汉的时候,皇权专制已经名存实亡了,权力在东汉的门阀士族手里。东汉的门阀可谓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汉和帝时期的司徒鲁恭,他的祖先是鲁国的皇室,鲁国被楚国消灭后,他的族人就搬去了下邑,世代担任2000石官员。鲁恭的父亲曾经担任武陵的太守,弟弟鲁工是侍中,儿子鲁谦担任陇西的太守,可谓父子兄弟都在朝当官。再说南阳的阴识,他的祖先出自管仲,上百年来积累了家业千万,到西汉的时候,阴子方有田地七百多公顷,和马匹、仆人、奴隶相当多。刘秀和刘縯起兵的时候,阴识带领宗室的子弟和宾客一千多人跟随着。门阀士族在春秋战国时期萌芽,经过西汉一个朝代的上百年发展,最后在东汉时期事情爆发了。

第二个,前朝的黑锅之后的王朝背。西汉初期朝廷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禁止商人当官,商人还不能穿丝质的衣服,出门不能乘车等。到了西汉中期,汉武帝一开始还想想尽办法来打压商人富家,但是因为汉武帝后期的军资耗费和宫廷的奢靡浪费,一度让国家的财政都紧张了。为了缓和状况,朝廷采取了入粟补官和卖官鬻爵的办法,富豪地主们就此有了进入仕途的机会。西汉后期,富豪们的仕途之路没有阻碍了。汉高祖刘邦还曾经下诏“复故爵田宅”,承认了秦国因公所赐田宅爵位的合法性,给了秦朝的旧贵族旧地主继续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这些掌权的地主豪强在西汉慢慢壮大,连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也是豪强地主家族出身。所以门阀士族在东汉发展壮大得很明显,眼看着门阀士族都壮大了,帝王们不是全没有作为,东汉初期的前三代君主不断出台各类地方政策打压门阀士族们。门阀的壮大预示着东汉王朝命不久矣,最后黄巾军起义爆发,冲击了东汉外强中干的军事体系。朝廷为了挽救危机,允许各地募兵。这样,门阀们趁机扩张势力。后来地方割据势力因此形成,起义虽然被镇压了,最后却是东汉的灭亡和群雄争霸。






东汉衰败的原因和表现

汉献帝昏庸无能,任凭董卓、曹操把持朝政,对内不能除奸佞,对外不能御强敌,最终导致东汉衰落,三分天下。

东汉的兴衰归纳总结

1.西汉灭亡: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西汉是我国历史上唯一横跨公元前后的朝代(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

2.东汉建立:刘秀于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3.光武中兴:措施:①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②合并州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③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表现: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4.东汉后期政治的特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危害:动摇了东汉的统治,是东汉王朝走向灭亡的最主要原因。

5.黄巾起义的原因: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政腐败;②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民流离失所。时间及领导人:184年,张角等人;结果:失败。

6.黄巾起义的特点:①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②利用宗教太平道动员群众起义。

7.黄巾起义的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瓦解了东汉政权。


主要原因为:政治腐败、土地高度集中。 ①政治腐败。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朋党之争,政治日益黑暗。②土地高度集中,阶级矛盾尖锐。东汉后期更加严重

归纳总结:

①地主阶级作为封建统治阶级,不能从政治上抑制自身的腐败

②地主阶级作为封建统治阶级,不能从经济上遏制自己的贪欲。

因此,任何封建王朝必然由盛而衰而亡,这是其阶级局限性所决定的。

东汉的兴衰

一、东汉建立

1、公元9年,王莽篡汉。在绿林军和赤眉军的打击下,新朝政权迅速覆灭。

2、公元25年,南阳豪族刘秀重建汉朝,史称光武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二、东汉的衰败

1、地方豪族实力强大

刘秀的“柔道治天下”有对贵族官僚和地方豪强妥协的一面,东汉后期,地方豪强势力不断膨胀,主要表现在:

(1)经济上:土地兼并现象愈演愈烈,不少豪强地主拥有大庄园,经济上自给自足。

(2)军事上:组建“家兵”、“部曲”之类的私人武装。。

(3)政治上: ① 把持地方舆论。

② 有些名门望族数代位居高官。

2、影响:

(1)豪强地主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后,对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构成巨大威胁

(2)黄巾起义爆发后,朝廷束手无策,各地豪强纷纷起兵,以镇压起义为名,行争权夺利之实,终于演变为一场军阀大混战。东汉王朝分崩离析,名存实亡。

东汉的衰败的原因

主要原因为:政治腐败、土地高度集中东汉王朝走向衰落的原因详解:

①政治腐败。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朋党之争,政治日益黑暗。

②土地高度集中,阶级矛盾尖锐。东汉后期更加严重得出如下结论:①地主阶级作为封建统治阶级,不能从政治上抑制自身的腐败②地主阶级作为封建统治阶级,不能从经济上遏制自己的贪欲。因此,任何封建王朝必然由盛而衰而亡,这是其阶级局限性所决定的。

三国演义阴后是谁

阴丽华(公元4—64年),南阳新野人。东汉王朝开国皇帝刘秀的第二任皇后,刘秀的结发妻子,为春秋时代著名的齐相管仲之后。

阴丽华在历史上以美貌著称。史载,刘秀还是一个没落皇族之时,十分仰慕阴丽华的美貌,不禁叹曰:“娶妻当得阴丽华”。刘秀称帝之后,阴丽华成为了他的宠妃,备受光武帝的宠爱。建武十七年,即刘秀扫灭群雄、统一天下之后的第5年,阴氏被册封为皇后。永平七年,阴丽华逝,在位二十四年,与刘秀合葬于原陵。

史载:阴后在位之时,端庄贤淑,不喜言笑,有母仪之美。皇后内持恭俭,外抑宗族,为一代贤后。

东汉从哪个皇帝开始走下坡路

东汉皇帝到第四位皇帝,汉和帝继位时,皇权就开始衰落了,汉和帝继位时,窦太后把持朝政,外戚弄权,和帝长大后,联合宦官干掉了外戚,随即便是宦官当权。

东汉光武中兴后期的社会问题

东汉乱世背后三大问题的根源,来自于光武帝建国初始的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在当时的环境下,或许是合适的,但是随着时间向前推移,弊端逐渐显现,历经百年后终于病入膏肓,积重难返。

一、政务改革导致皇权加强,相权削弱,最终产生外戚宦官携主专权

东汉初建时,针对西汉和新朝出现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社会问题做了深刻反思,为了这种历史情况不至于重新上演。光武帝极力促使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便于后期统治。

东汉初年,光武帝重赏功臣,其中封侯者百余人,并且将功劳较大的二十八人画像列入云台,史称“云台二十八将”。光武帝虽然重赏了功臣封地,但是在职务上却剥夺了他们军权,只有少数人得以参与政事。这种做法避免了功臣掌握大权,对皇权产生威胁。

刘秀对中央政府的官职进行了调整,鉴于西汉前期号称三公的太尉、司徒、司空的权力过重,所以对三公的权力进行下放。虽然设立了三公的职位,但是把一切行政大权归之于设在中朝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尚书台,相当于尚书台更有实权。

其中尚书台设尚书令一人,秩千石,尚书仆射一人,六曹尚书各一人,秩皆为六百石,分掌各项政务。皇帝亲自挑选亲信大臣进入尚书台,为皇权进行服务。这样一来,他们的地位也就相当于皇帝身边的秘书,朝廷的政务全部集中于尚书台。

在宫中,刘秀还设立了中常侍、黄门侍郎等职务,负责直接传达皇帝的指令,这些职位通常由宦官担任,并且有权传递尚书台的诏令。

皇权的加强,相权的衰落,使得东汉三代后,即位皇帝年幼,群臣无权处理朝政,往往由外戚和宦官共摄尚书台,这也就造成了外戚宦官携主专权的局面。

二、光武帝对地方豪强治理不彻底,未能解决土地兼并现象

光武帝建国后,便对地方豪强采取了削弱的手段。东汉王朝延续了西汉的名田制度和户籍制度,但是对于豪强们效果不理想。

公元39年,光武帝下达了著名的“度田令”用来制止土地兼并的现象。度田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真实的垦田数目,除了增加税赋以外,更重要的是限制豪强兼并土地和奴役人口的数量。

“度田令”的推行不仅在朝堂之上遭到了强烈的反对,在地方上也难以施行。大司徒欧阳歙带头闹事,结果被刘秀处死。河南尹张伋和十余个地方郡守也都因为测量田地弄虚作假而被下狱杀死。为了对抗这一政策,各地豪强纷纷武装暴乱。

“郡国大姓及兵长、群盗处处并起,攻劫在所,害杀长吏”。

刘秀虽然派兵进行剿灭,把捕获的大姓兵长迁移到其他地区,割断他们与故乡的联系。虽然暂时平息了叛乱,但是豪强的势力实在太大,无法彻底进行更治。以致于刘秀即位三十年后,看到广大农民生活仍然很痛苦,忧心忡忡的说道“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气满腹,吾谁欺,欺天乎!”

光武帝在任期间,始终没有解决地方豪强土地兼并的顽疾。此后,各地豪强的力量日益增强,利用自己的行政权力和专营手段,形成了强大的地方势力,并与中央政府进行逐利。广大农民创造的社会财富没有进入国库而是纳入了豪强的口袋当中,造成了贫富差距加大和社会不公。

中央集权政府无法对地方势力进行收权后,必然会导致地方分裂或者地方自治的情况产生。强大的地方势力必然会导致各种暴力或战争的威胁,影响东汉王朝的稳定。

三、东汉对兵制的改革,导致军事实力大幅下降

公元三十年,刘秀废除西汉时的地方兵制,撤销内地各郡的地方兵,把在郡县服兵役一年的制度也取消,地方防务改由招募而来的职业军队担任。

建武六年,始罢郡国都尉,并职太守,无都试之法,惟京师肄兵如故。明年,罢天下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及军侯吏,尽还民伍,唯更践如故。

东汉初年,刘秀对兵制的改革给社会的生产提供了劳动力,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是也出现了各郡国罢兵,导致东汉王朝的国防实力严重下降,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这种弊端越发显露无疑。

时兵革既息,天下少事,文书调役,务从简寡,至乃十存一焉。

采取“募兵制”后的东汉王朝,遇到边境有事,只能依靠募兵来进行战斗。但是这些士兵是招募而来,缺乏军事训练,素质不高,战斗力很弱,所以往往对外征战失败。

同时士兵一旦加入军队,便终身从军,导致军中经常可以见到年老的士兵充斥其中,使得军队战斗力严重下降。

正因为刘秀建国后对兵制进行改革,导致东汉军事实力大幅下降。不仅国内平叛不利,而且面对少数民族,更是陷入了常年征战当中,耗费了无数钱粮,极大地消耗了东汉王朝的力量,从此一蹶不振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66863.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古代战争中为何兵多必败?下一篇:南宋和北宋的都城 南宋建立时间人物和都城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