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历史上姓崔的名人 南朝崔氏家族历史简介

导语:崔氏家族是南朝时期的一支重要家族,其成员多为高官显贵,如南朝梁朝的崔融、崔季舒等。崔氏家族曾经在南朝政治、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录导航:

  1. 历史上姓崔的名人
  2. 唐朝五大望族
  3. 崔氏祖先
  4. 崔为什么是一等姓
  5. 周生如故里的崔氏家族特别厉害吗
  6. 崔卢李郑为什么是士族世家
历史上姓崔的名人

崔浩、崔宏、崔鸿、崔颢、崔护等。

1、崔浩:清河东武城(今山东省武城西)人,后魏时官至司徒。其修史以彰直笔,因暴露“国恶”,而遭灭门之灾。

2、崔宏:南北朝时清河东武城人,官至吏部尚书,曾执掌机要,参与草创过各种制度。

3、崔鸿:今山东平原人,著名史学家,初仕魏中散大夫一职,后迁黄门侍郎,加散骑常侍、齐州大中正。撰《十六国春秋》一书。

4、崔颢: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唐代大诗人,官至司勋员外郎。早期多闺情诗,诗风浮艳,晚期诗风慷慨豪迈,后人辑其诗成《崔颢集》。

5、崔护:博陵安平(今属河北)人,唐代诗人,官至岭南节度使。其诗《题都城南庄》,有句“人面桃花相映红”千古传诵。

1.崔液:定州喜安人,崔仁师之子。及第时间无考。

2.崔曙:定州人,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戊寅科进士状元。

3.崔元翰:博陵安平人,德宗建中二年(781)辛酉科状元。(此科元翰二弟崔敫为榜眼、三弟崔备为探花。开创了“一科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均为我崔家人,并是胞兄弟。)

崔广,汉初人,字少通,号夏黄公。与东园公、绮里季、甪里先生同隐居商山(今陕西省山县东),四人须眉皆白,故称四皓。

崔琰,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人。东汉末年曹操部下。太祖破袁氏,辟琰为别驾从事。曹操征并州,留琰傅曹丕于邺。魏初,拜尚书。主曹丕为太子。操贵其公亮,迁中尉。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加魏王,以为意指意志。罚琰为隶,后赐琰死。

崔林(?-244年),字德儒。清河郡东武城(今山东诸城)人,三国时曹魏大臣。曹操平定冀州,任命崔林为坞长,后改任御史中丞。魏文帝时,为幽州刺史、大鸿胪、司隶校尉。明帝时,升任司空,封安阳亭侯,后进封安阳乡侯。正始五年(244年)卒,谥孝侯。其家族即著名北方大族“清河崔氏

崔洪(?~291),字伯良,西晋安平人,官至司农、吏部尚书。

崔悦,字道儒,清河人。崔林曾孙,崔宏的祖父。刘琨的内侄,刘群、卢谌、温峤的舅表兄弟。卢谌法钟繇,崔悦法卫瓘而俱习索靖之草,皆尽其妙。与卢谌俱为刘琨司空从事中郎,后为段末波佐史。没石氏,仕石虎,官至司徒左长史、关内侯。石虎末崔悦为新平相,为新平郡人所杀。

唐朝五大望族

唐朝初期的士族家族代表,五个姓氏,七个家族,分别为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

此七个家族自晋朝开始就是主要士族家族,南北朝时期长期占据南北方王朝要职,至隋唐时期成为朝廷中最重要的士族力量。陇西李氏为唐朝皇族。

武则天掌权后,开始大力削弱士族势力。至唐末农民起义后,士族彻底衰落,五姓七族成为历史。

1、陇西、赵郡李氏

陇西李氏一支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开创了一个文化兴盛的伟大时代。陇西李氏高官累世不断,门第高华,到唐朝时连续出了10位宰相。赵郡李氏,是李姓第二大分支,仅次于陇西李氏。赵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赵郡郡治在今河北赵县,初后魏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的次子李牧。

2、清河、博陵崔氏

在唐代,崔姓就由清河、博陵二望分出10房崔氏,累计出了29位宰相。当时天下有“言贵姓者莫如崔卢李郑王”的俗谚,崔姓被当作天下最著名的姓氏之一,公认为“天下第一高门,北方豪族之首”。

3、范阳卢氏

范阳卢氏以儒学传家,唐初,李唐政权打击山东士族,范阳卢氏暂时沉寂,直至唐代中期复又崛起,先后有八位范阳卢氏成员官至宰相,进入政事堂议事。

4、荥阳郑氏

汉末之后仍为望族,后因科举制的实行,影响逐渐衰落,但仍为天下郑氏中,最为显赫的一支。

5、太原王氏

太原王氏是王姓的肇兴之郡、望出之郡,最早登上一流门阀士族的地位。她开基于两汉之间,东汉末年的王允以他在国家、社稷上的力挽狂澜而把这一家族推为天下名门。

唐朝在李世民登基后,各势力才偃旗息鼓,暂归于平静。

战争结束了,但山东豪门骨子里的傲慢仍在,“武斗”没了,还有“文斗”。

一场“门第族姓”的明争暗斗上演了。

唐代最著名的豪门望族,莫过于“五姓七家”—崔、卢、郑、李、王这五个大姓,又因崔、李两家有分支,所以共称为“七家”,分别是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赵郡李氏、陇西李氏、太原王氏。

这“五姓”的渊源都很深,多从汉代就流传下来。

就拿崔氏家族来说吧,有“宰相之姓”的美称,人才辈出:东汉文学家崔骃、书法家崔瑗、政论家崔寔,北魏的吏部尚书崔宏、司徒崔浩、经学家崔灵恩、史学家崔鸿、书法家崔悦,唐代诗人崔颢、政治家崔仁师、崔玄、崔琳,都是出自崔氏家族,可见其家门势力多么庞大,不仅是政治家族,而且是文化望族,中华文化的传承都落在这些名门望族身上。

崔、卢、郑、李四家都是山东豪门,树大根深,与关陇集团从不交往;唯的太原王氏不属于山东势力,但亦不是关中势力,而是自成一家在山东士族眼里,李唐皇室算不得什么,只是个暴发户而已。

要知道,山东豪门都是从汉代就流传下来的,有近千年历史了,文化深厚,家学流长,相比之下,李唐皇室是什么?

李唐虽贵为皇室,只不过是在二十年前发动叛变,靠武力取胜,谁说得准几十年后李唐皇族不被别人推翻呢?

还有一点让山东豪门瞧不起的,就是李唐皇族的“攀龙附凤”,自吹自擂。

李世民家族本出自陇西李氏,是鲜卑化的“八柱国”军事集团之一,却要附会“五姓”中的赵郡李氏,声称两个“李氏”在五百年前是同一个爹妈生的,以此显示身份尊贵。

这就有些自欺欺人了,赵郡李氏乃是文化望族,书香门第,汉人的正宗,在今天的河北省;而陇西李氏却是胡汉杂糅血统,在今天的甘肃省,两地相隔十万八千里,八竿子也打不着啊!这就让山东豪门很鄙视了。

所以,崔氏、卢氏、郑氏、李氏都与关陇集团有矛盾,虽然打不过,但骨子里不服气,对中央政权也并不十分买账。

唐太宗知道这事儿的来龙去脉,表面上声称自己李氏是名门,心里却很心虚。

太宗想与他们结为亲家,可人家就是不屑于理踩。

唐太宗异常嫉妒,曾酸溜溜地风剌道:“山东豪族崔、卢、李、郑四家,他们不就是历史悠久吗?就自视甚高称自己为士大夫。”

“比有山东崔、卢、李、郑四姓,虽累叶陵迟,犹恃其旧地好自矜大,称为士大夫”。

在山东豪门眼里,李唐皇室就是“土豪”,他们从来不想“与土豪做朋友”认为这降低了自己的身价,因为他们才是真正有贵气的豪门。

崔氏、卢氏、郑氏只在内部进行联姻,身份高贵、血统纯正,讲究礼法门风,骨子里极有优越感,在他们看来,李唐皇帝不过与之前篡权夺位的拓跋氏、宇文氏、杨氏一样。

山东士族唐人柳芳曾评价:“山东之人质,故尚婚娅,其信可与也。”

唐代后妃很少出于山东士族,《新唐书》就说:王妃、驸马都是来自关陇贵族的后代,从没有来自山东豪门的。

“王妃、主婿皆取当世勋贵名臣家,未尝尚山东旧族”。

这种例子比比皆是,俨然成为唐代一大奇观了,甚至持续到两百年后的中唐时期。

有一次,唐文宗为太子李永向宰相郑覃求婚,希望可以让郑覃的女儿为太子妃。

郑覃出自荥阳郑氏,乃是上百年的文化望族,他宁愿把女儿嫁给九品官员的崔氏,也不愿意女儿当皇太子妃,唐文宗差点儿气昏了;唐文宗又想把真源、临真两位公主嫁给有名望的士族,结果人家都不愿娶,唐文宗大发牢骚:

“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重门第。我李家两百年的天下,难道还不及崔氏、卢氏吗?”

可山东豪门心想:咱家的家风传承有八九百年的历史,你李氏才两百年,“土豪”而已。

贵族都不愿娶皇室公主为妻,这种情形也就在唐朝会发生。

唐朝的贵族子弟们不仅不羡慕皇室公主,还千方百计拒绝,乃至不惜得罪皇帝。

唐宣宗曾经为女儿万寿公主选驸马,宰相白敏中推荐了一个适龄青年,叫郑灏,这个小伙子是“高富帅”,出自荥阳郑氏,名门之后啊!可是郑灏十分不愿娶公主,声称自己太倒霉了。

唐宪宗为长女岐阳公主选驸马,请公卿大臣们列出自家青年男子的名单来供挑选,岂料士族子弟都纷纷拒绝,这让唐宪宗大为光火,后来是杜牧的堂兄杜惊应了这门亲事,才让皇帝挽回面子。

唐高宗时的宰相薛元超平生享尽了荣华富贵,到老了他说:我这辈子只有件事情有遗憾,没有进士及第、没有机会修国史、没有能够娶“五姓女”。

为什么他身为宰相都娶不了“五姓女”?

因为他姓薛啊,不够资格。

唐宣宗想在当年的新科进士中选拔一位当驸马,于是便有人推荐当年的新科进士王徽,王徽虽家境一般,但好歹也是太原王氏的一支。

可是王徽拒绝当驸马,还跑去求宰相:“我王徽今年已经年过四十,年老体衰,又体弱多病,实在不适合匹配公主,恳请您在皇上面前替我解说,千万别招我为驸马啊!”

唐太宗李世民戎马一生,在战场上从未怕过,却对山东豪门无可奈何,有一次他忍受不了世家大族的傲慢,气愤地说:“他们都自诩有数百年的家族历史,骄傲清高,还自恃在自己的地盘上根基深厚,不把我皇帝放在眼里。我皇室想要通婚,竟然不给面子,其实瞧瞧他们自己,每次逢迎嫁娶,都要攀比门第,抬高自己的身价,贵不可言,这样的风气不改怎么行啊?”

“比有山东崔、卢、李、郑四姓,虽累叶陵迟,犹恃其旧地,好自矜大……每嫁女他族,必广索聘财,以多为贵,论数定约,同于市贾,甚损风俗,有紊礼经。既轻重失宜,理须改革。”

唐太宗出自关陇集团,他必须维护“关中本位”的原则,可是本集团内部子弟都只善于打仗,不善于文化,在国家承平日久之际越来越缺乏优势。

唐太宗一面拉拢山东豪门中的后起之秀,想结为亲家;一面又充满嫉妒地想在名分上抬高自身家族、打压山东士族,于是搞了一场“姓氏排序”的大型活动。

唐太宗登基后的第六年,下令让当时的吏部侍郎高士廉修撰《氏族志》,要把全国的大姓望族重新排次序。

第一次修编时,吏部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按照当时公认的标准,把山东豪门都排在了前面,尤其是把崔氏排在第一。

唐太宗看了之后,很不高兴地说:“我不知道山东士族有什么了不起的,你就这么抬举他们吗?”

“吾实不解山东四姓为何自矜,而人间又为何重之?”

高土廉会意了,于是又重新排序,提升了关陇集团的地位,把李唐皇室列为第一等,把外戚贵族列为第二等,把山东崔氏降到了第三等,唐太宗这才满意、

“于是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降崔民干为第三”

皇帝和豪门争名分,这也算是历史上头一回。

可见唐太宗在贵族门阀面前也心虚,也可见唐代豪门望族的声望有多大,连皇室都不放在眼里。

五姓七望,是唐初最尊贵的贵族体系。五姓七望,要分成两部分来看。五姓分别是:崔家、卢家、郑家、王家和李家。为啥还有七望这一说呢?原来这五家当中,崔家和李家是各有两大分支的。

所以我们俗称的五姓七望分别指的是: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这七大家族,基本上就是唐朝初年最牛掰的世家大族。其中陇西李氏,创建了李唐王朝,所以按道理要比其他几大家族更加尊贵。

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等。

1、赵郡李氏

赵郡李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古代著名大族。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的次子李牧,李玑是陇西李氏始祖李崇之弟。李牧是战国时名将,为赵国丞相,封武安君,始居赵国柏人(今河北邢台隆尧),为赵郡李氏的始祖。

至西晋时期,司农丞李楷定居于赵国平棘县南(今河北赵县西封斯村一带 ),分东祖、西祖、南祖三大房,因而赵郡李氏亦称“赵国李氏”,此三房为赵郡李氏主支。

因其族大人众,李氏族人在后期逐渐徙家至赵郡(国)各县,在平棘、柏仁、元氏、赞皇,高邑、栾城、临城等县均有分布,赵郡李氏是东汉以来山东望族,故又称“山东旧族”,至唐末时随同其他世家大族走向衰落。

南北朝时讲究士族门第,赵郡李氏史载人物尤多,各盛家风,世言高华,为第一等的高门大族,至唐代又被列为七姓十家之一的“禁婚家”,势力达到顶峰。

共有17人出任宰相,出身赵郡赞皇西祖李氏的李吉甫、李德裕父子,辅佐唐宪宗、武宗等帝王创造了晚唐时期的“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其中李德裕历仕四朝,被后人誉为“万古良相”。

2、博陵崔氏

博陵崔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大族,源自姜姓,因封地崔邑而得姓,春秋时为齐国公卿之一,齐景公时因政治斗争,崔明逃往鲁国避难,为鲁国世卿,一直到秦统一。

秦代,崔良十五世孙崔意如任秦大夫,其次子崔仲牟,在西汉时定居于涿郡安平县(河北省安平县),逐渐发展壮大,因西晋时安平县属博陵国,其家族后人遂称“博陵安平人”。

西汉昭帝时,崔朝任幽州从事,其子崔舒、其孙崔篆等人世吏2000石级别的官职,至东汉时,有崔骃、崔瑗、崔寔、崔均、崔烈,曹魏有吏部尚书崔赞,西晋时有大司农崔洪。

南北朝时有车骑大将军崔孝芬,骠骑大将军崔宣猷等人物,隋唐时有礼部尚书崔仲方、博陵郡王崔玄暐、大文豪崔护、黄门侍郎崔民干等人物,唐末白马驿之变后走向衰落。

3、清河崔氏

清河崔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名门望族,源自姜姓,因以封地崔邑而受姓 ,崔氏在春秋时为齐国公卿之一,齐景公时因政治斗争逃往鲁国避难,继任鲁国卿大夫,仕宦罔替,至秦统一。

秦朝时崔意如担任秦大夫,其长子崔伯基在西汉时期,定居于清河郡东武城县(治今河北省故城县西半屯镇),因此家族后人遂称“清河东武城人”。

东汉以后成为山东望族,其中崔琰相继为袁绍、曹操门下官员,在冀州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崔林任曹魏司空,开三公封列侯之端,清河崔氏从此跻身魏晋顶级门阀之列。

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原士族大规模南渡,而清河崔氏仍根植于河北,具汉魏礼法传统,以儒家经学为本,排斥玄学,力图对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进行汉化改造。

至南北朝时,清河崔氏进入鼎盛时期,崔宏于北魏开国前期参与制定律令、官制、国号、朝仪等,崔浩辅佐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被誉为“南北朝第一流军事谋略家”,父子二人为北魏王朝立下了不世之功。

并积极推动了鲜卑汉化改革,北魏孝文帝时将清河崔氏列为四姓高门“崔卢王郑”之首,清河崔氏与范阳卢氏并称为“崔卢”,有“天下盛门”之称,成为山东士族的代表,影响深远。

唐代,清河崔氏出了12位宰相,并被列入五姓七望(七姓十家)之一的“禁婚家”,在社会上享有极高的声望,家族中还涌现了如崔颢、崔融、崔园等一大批诗人、文学家、文武状元等。

4、范阳卢氏

范阳卢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名门望族,崤山以东的著姓,源自姜姓,齐国公卿高傒为卢姓始祖,其后人因封地卢邑而受姓卢氏,田氏代齐后,卢氏族人散居燕、秦等地。

其中一支便居于燕地,秦朝时有世祖卢敖(约公元前275-前195),号雍熙,秦始皇召为五经博士,徙居范阳(今河北省定兴县固城镇),子孙迁居至涿水(今河北涿州)一带之后,定居涿地,以范阳为郡望,后世遂称范阳涿人、范阳人(即范阳卢氏由来)。

范阳卢氏以儒学、礼学、书法等为家学名著于世,在东汉时即有海内儒宗之大儒卢植,曹魏时有司空卢毓,在南北朝时期达到鼎盛,北魏孝文帝时定崔卢王郑四姓高门,范阳卢氏与清河崔氏并称为“崔卢”,有“北州冠族,天下盛门”之称。

北魏太常丞卢静的三个儿子分别为北魏、北齐、北周三朝之帝师,其中卢景裕为北齐文襄帝高澄的老师、卢辩为北周武帝宇文邕的老师、卢光为北魏恭帝拓跋廓的老师,因而家族号“帝师房”。

唐代,范阳卢氏有三房位列“七姓十家(五姓七望)”之一的禁婚家,为世人所推,无比显赫,有“八相佐唐”的佳话。

其中在兴元元年(784年)至乾符二年(875年)的九十二年中,范阳卢氏家族仅考中进士科者就有116人,文学上有“初唐四杰”之卢照邻,“大历十才子”之卢纶等等人物。

崔氏祖先

崔姓的祖先是姜太公。

崔姓是汉族、朝鲜族等民族的姓氏之一,汉族崔姓主要来源于姜姓,始祖传为姜太公,鼻祖为炎帝神农氏,山东临淄(淄博)为崔姓的发源地。少数民族崔姓则为汉化改姓。

崔姓在南北朝、隋唐时期达到极盛,崔姓在宋代版《百家姓》中排第189位。在今中国姓氏中排行第54,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8%。今日崔姓尤以山东、河南、河北,黑龙江、辽宁、江苏等省多此姓,上述六省约占全国汉族崔姓人口的60%。海外分布则以朝鲜半岛和越南为多。历代名人有清官崔篆、文学家崔骃、书法家崔瑗、政论家崔寔、诗人崔颢、崔护等。

崔为什么是一等姓

古时的说法,西晋时讲究士族门第,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崔卢王谢」之首。

清河崔氏在春秋时乃齐国公卿之一,至西汉时居住在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县),东汉以后成为山东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门下。西晋时讲究士族门第,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崔卢王谢」之首。

清河崔氏后长仕北朝,北魏时一度与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四大族」。

唐代崔氏仍然显赫,有23人做过宰相。唐初官员修订《氏族志》,把崔氏列为第一,唐太宗知后大怒曰:「崔氏早已衰微,既无显官,又无人才,凭什么列为第一?难道我李氏贵为天子,还比不上崔氏吗?」下令改以李氏第一,皇后氏族长孙氏第二,崔氏列第三。虽然如此,崔氏仍为士族高门。

清河崔氏曾分出一支为博陵崔氏,也为隋唐著名士族之一。

崔姓在中国有3000年的历史曾经是山东望族和中国著姓。被冠以一等姓是有道理的。

崔姓在南北朝、隋唐时期达到极盛,崔姓在宋代版《百家姓》中排第189位。在今中国姓氏中排行第54,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8%。今日崔姓尤以山东、河南、河北,黑龙江、辽宁、江苏等省多此姓,上述六省约占全国汉族崔姓人口的60%。海外分布则以朝鲜半岛和越南为多。历代名人有清官崔篆、文学家崔骃、书法家崔瑗、政论家崔寔、诗人崔颢、崔护等。

周生如故里的崔氏家族特别厉害吗

肯定厉害啊

据古书记载,崔氏是姜子牙的后代,自然注定不会平凡。崔氏的政治势力到了南北朝时,已经达到了顶峰。即使是在政权并不强大的唐朝,也有十二位宰相,可见崔氏是很厉害的

崔卢李郑为什么是士族世家

崔卢郑三姓的崛起是在南北朝时代。到了唐朝,重修《氏族志》,崔卢郑王排在最前面,李世民看了大怒,下令把李排在前面。

因为是五姓

五姓七望,又作五姓七族。隋唐时代是身份制的社会,世家大族在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在所有尊贵的世家大族中有五支最为尊贵。即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70120.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朱元璋和传奇皇帝朱元璋这两部电视剧哪部好看呀?哪部更接近历史 历史剧奇传朱元璋下一篇:南唐时的皇帝称号是什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