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苏东坡与海南的历史渊源 架空历史南宋逃海南

导语:苏东坡南宋时期曾经到过海南,此次架空历史中苏东坡逃至海南,探寻其与海南的历史渊源。

目录导航:

  1. 苏东坡与海南的历史渊源
  2. 苏轼1097年的主要事件
  3. 苏轼被被贬儋州的经过及原因
  4. 海南清补凉的历史典故
  5. 发配海南的历史名人
  6. 苏轼被贬海南背景
苏东坡海南历史渊源

苏东坡被贬的三年,在儋州所居的“载酒堂”给海南学子讲学,使得这块“蛮慌之地”开始“书声琅琅,弦声四起

苏东坡与海南

公元1097年,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谪居儋州,贬谪儋州三年间,苏东坡讲学明道,使儋州教化日兴,“书声琅琅,弦歌四起”,海内外名士接踵而来,从师东坡。儋州从此时开始成为海南文化的中心,也培养了海南民众尊师重教的传统。苏东坡北归九年后,儋州人符确成为海南第一个进士,此后,儋州人才辈出,名声远播,在海南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受此历史文化熏陶,儋州文化底蕴厚重,人文鼎盛,许多儋州人都会吟诗作对,善写对联,能歌善舞,儋州因此而荣获“全国诗词之乡”、“中国楹联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以及“诗乡歌海”等美称,儋州民歌种类繁多,其中儋州山歌和调声最为盛行。 公元1098年,儋州人民为纪念苏东坡而修建东坡书院,书院旧址至今已经历了900多 年的风雨侵蚀,几番修建、扩建,东坡书院成为当地颇具规模的旅游点。 书院大门轩昂宏阔,院内古林静谧,曲径通幽,载酒亭、载酒堂等建筑古色古香。 载酒亭为重檐歇山顶结构,上下两层,上层四角,下层八角,各角相错,角角翘起呈欲飞之势,亭东西两侧是莲花池,亭、池相依,倒影成趣。 载酒堂则是当年苏东坡被贬昌化军(现儋州市)时居住、讲学的场所。书院内大殿和两侧厢房,展出苏东坡许多书稿墨迹、文物史料和著名的《坡仙笠民图》。还有郭沫若、邓拓、田汉题咏的诗刻及书画名家的艺术作品。 书院大殿在载酒堂后面,两者相隔一庭院,左右两侧是廊舍,与载酒堂相连,形成一个四合院,庭院中有一棵上百年的芒果树,叶茂荫浓。东坡讲学的彩雕陈列大殿正中,苏东坡、苏过、黎子云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如今,儋州人爱好吟诗作对,有许多民间诗社,可见东坡遗风深植儋耳延绵不息,东坡书院也成为海南重要的人文景观之一。

苏东坡(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等多方面的才华出众的人物。他与海南的历史渊源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1. 海南岛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岛屿,历史上曾经有过不少文化交流和联系。苏东坡生活在北宋时期,北宋政权在中国大陆东南部的疆域中也包括了海南岛。虽然苏东坡本人并没有直接与海南岛有过深入的联系,但作为北宋时期的知名文化名人,他的文学作品、政治思想等对于后来海南文化的发展可能会有一定影响。

2. 苏东坡对海南地理的描述。据史书记载,苏东坡在水西滨海(福建东南海域)官署工作期间,曾担任福建观察使。观察使是当时的官职之一,主要责任是巡视和管理辖区的地理资源和防务。作为观察使,苏东坡可能对包括海南岛在内的海洋地理有所了解,并有可能在其著作中留下相关描述。

3. 海南岛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海南岛历史上有着丰富的土著文化,包括黎族、苗族等民族文化的形成与传承。这些文化与海南地域的自然环境、地理特点密切相关,与苏东坡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的差异。然而,苏东坡的文学作品和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文化发展,也为海南岛的文化交流与交融提供了一种思想启示。

总的来说,虽然苏东坡与海南岛直接的历史渊源不太明显,但其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名人,无论是其文学作品、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影响,还是其对地理资源的了解和描述,都可以为海南岛的文化发展提供一定的背景和启示。同时,海南岛自身的地域特色和土著文化也与苏东坡的文化背景有所不同,呈现出独特的发展路径。

苏轼1097年的主要事件

被贬谪海南儋州。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被朝廷贬谪到了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州)。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

1097年,苏轼被再贬至更远的儋州(昌化军,今海南)。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后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

苏轼被被贬儋州的经过及原因

流落儋州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元祐六年八月调往颍州任知州、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扬州知州、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

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阳)。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州)。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

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在宋代一百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

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传下来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海南清补凉的历史典故

清补凉是海南岛经典的汉族小吃之一,历史悠久,极具海南特色。

较为有名的一个典故是,公元一〇九七年,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流放海南期间,品尝过当地百姓制作的椰奶清补凉后极为称叹,当场盛赞:椰树之上采琼浆,捧来一碗白玉香。

此后,苏东坡在琼期间每日必食一碗,堪称东坡最爱!

发配海南的历史名人

海南有一个特别有名的五公祠,都是被贬到海南的历史名臣,他们分别是唐朝的李德裕(唐朝宰相)、宋朝的李纲和赵鼎(均为宋朝宰相)、李光和胡铨(均为宋朝的大学士),这五位啊,全部都是被发配边疆,在历史上都有名气的。

苏轼被贬海南背景

在被贬儋州之前,苏东坡在广东境内的惠州生活了四年。东坡花掉所有的积蓄,盖了一所房子,与红颜知己朝云、长子苏迈、三子苏过和孙子们一起生活,过着不宽裕但还算清净的日子。当时已经五十多岁,他想,大概这里就是自己最后的归宿之地了。

后来朝云因病去世,苏东坡倍感心痛,以参悟佛道来寻求安慰。直到他做了一首描绘日常生活的小诗:

白头潇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

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这首诗本来是说,虽然苏翁头发白了,身体也不好,不过还能美美地睡上一觉,听几声钟声,也是不错的。表达了作者宁静的心境、豁达的人生态度。

不料传到朝中政敌耳中,其中一个叫章惇的宰相就说,看来苏轼过得还挺悠闲呢!章惇对皇帝说,苏轼字子瞻,琼崖有个地方叫儋州,想必与苏东坡挺有缘分,就把他贬去那里吧!

于是,苏东坡只得告别了家人,带上幼子苏过,打点些简单的行李,一路跋涉,往儋州去了。

因名字巧合被贬的致命玩笑

这个理由与苏辙字子由,而被贬到雷州去是一样的。只是没想到,一个看似随意的理由,其实大有深意,多半就是想折磨死苏东坡,让他有去无回。

因为北宋时期,海南还是一个孤悬海外的蛮荒之地,传说这里的瘴气能杀人。再加上与中国大陆之间相隔一道海峡,被称为域外之地。

从苏东坡的诗词作品中得知,他在儋州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极其艰苦,已经达到了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几乎饿死的境地。

因为他的名声很大,关心他的读书人和老百姓非常多,但是由于难通消息,很多人都以为他已经死在海南了。

不过,苏东坡的才华和精神力量是十分强大的,他后来逐渐适应了海南生活,与当地百姓相处得非常融洽,获得很多当地人的帮助。他还开设了学堂,向当地读书人传授知识,海南第一个举人姜唐佐就是他的学生。

最可怕的是“朋友”

据记载,这个陷害苏东坡的章惇,还是他的好友。二人年轻时曾一同出游,章惇胆大过人,敢独自一人横跨悬崖上的独木桥,苏东坡曾预言他日后敢杀人。

没想到一语成谶,章惇想杀的人就是他。真是世事多变,造化弄人。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70436.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古埃及法老图腾卡蒙的诅咒是真的吗 古埃及法老图坦卡蒙的诅咒 挖掘者的离奇死亡下一篇:太空垃圾为什么不能让宇航员带回地球处理掉 2030年太空垃圾将增长三倍:扩散不可逆清理昂贵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