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朱元璋开国六大功臣 明朝皇帝功劳排行

导语:朱元璋开国六大功臣中,以徐达、常遇春、李景隆、张士诚、俞汝弼、陈友谅为最,他们的功劳在明朝皇帝中排名也是有顺序的。朱元璋六大功臣的功绩,不仅开创了明朝的基业,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目录导航:

  1. 朱元璋开国六大功臣
  2. 明朝陈王廷的功劳
  3. 明朝开国功臣排序
  4. 明初功臣排名
  5. 胡惟庸对明朝有哪些功绩
  6. 明初开国功臣
  7. 明朝首辅排名
朱元璋开国六大功臣

1.广德侯华高,洪武三年(1370年)封,洪武四年(1371年)死,无子,爵除;

2.宣宁侯曹良臣,洪武三年(1370年)封,洪武五年(1372年)战死;(二代侯爵受蓝玉案被诛)

3.淮安侯华云龙,洪武三年(1370年)封,洪武七年(1374年)因僭用元宫之物召回南京,死于途中,42岁;(二代侯爵受胡惟庸案被诛)

4.德庆侯廖永忠,洪武三年(1370年)封,洪武八年(1375年)因私自穿龙案衣服被赐死,52岁;

5.诚意伯刘基,洪武三年(1370年)封,洪武八年(1375年)病逝,64岁;

6.卫国公邓愈,洪武三年(1370年)封,洪武十年(1377年)病逝,40岁;(二代公爵受胡案被诛)

第一是李善长,定远人。在明太祖朱元璋夺取天下过程中,有汉朝萧何之功绩。

第二是大将徐达,濠州人。徐达可谓明朝开国武将之首,勋臣第二,徐达名列六大国公之第二位,封魏国公。

第三是大将李文忠,盱眙人。李文忠是朱元璋政权的核心班底,因战功卓越而被朱元璋赐"国姓",更名为朱文忠。

第四为冯胜。冯胜,定远人,和李善长为同乡。洪武三年明太祖大封功臣,冯胜以其德高望重、功勋卓越,封为宋国公。

第五是邓愈,虹人。初名友德,明太祖赐名为愈。洪武三年因功晋封为卫国公、右柱国、荣禄大夫。

第六为常茂,怀远人。常茂能在诸多文武勋臣添列国公之位。

徐达:本位置第二,次于李善长。李善长后坐罪,进位第一,初封信国公。

常遇春:本位列第三,次于徐达。李善长有罪,进位第二。1370年,改封其子常茂为郑国公。

李善长:1364年,封为宣国公,本位列第一,坐胡惟庸案被杀,爵除。崇祯二年(1629年),裔孙李世选持明太祖手书进,为御史劾,免死为民。

其中最尊贵的是六大国公,分别是魏国公徐达、韩国公李善长、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

李善长(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

徐达 (1332-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市)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败陈友谅。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以为左相国。二十七年(1367年),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同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军常遇春一起挥师,北伐中原,推翻元朝的统治。

曹国公是公爵位第一等,历朝封曹国公者凡11人。其中出名的有徐世绩、完颜雍

明朝陈王廷的功劳

陈王廷在搜集、研究民间武术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河图》、《洛书》之太极阴阳学说与导引、吐纳以及中医经络学说化于武术之中。

从而,他创编出一种阴阳开合、虚实转换、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老少咸宜,既有实战功能,又能强身健体的拳术。

这种新拳术,据太极之理,由无极至太极,由无相而生有相,由静而生动,每个招式均分阴阳(即虚、实、柔、刚),动作多以弧形、曲线为基础。

此拳,由于结合了导引、吐纳,加强了柔化刚发的力量;由于结合了经络学说,具有了缠绕运转的缠丝劲;由于采用了阴阳学说,才有了阴阳、虚实、柔刚俱备的拳理。因此,陈王廷将此拳定名为太极拳,即后人所称的陈式太极拳。陈王廷新创的太极拳,共分五路和炮捶一路、一百零八势长拳及双人推手等。

他又据此理创编了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其中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方法,是他的**性成就。

它以粘连黏随、不丢不顶、柔中寓刚、无过不及为其本原则,成为前无古人的独有的竞技方法,解决了不用护具设备也可以练习徒手搏击技巧和提高刺枪技术的难题。

这是我国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造性成就。

明朝开国功臣排序

大明开国功臣的排名是:明朝开国功臣有徐达、常遇春、李善长、李文忠、冯胜、邓愈、汤和、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华云龙、顾时、耿炳文、陈德、郭兴、王志、郑遇春、费聚、吴良、吴祯、赵庸、廖永忠等等。

魏国公徐达,字天德,濠州钟离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淮西二十四将之一。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洪武十八年,徐达去世,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

鄂国公常遇春,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国公。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军中,年仅四十。

郑国公常茂,明代开国名将常遇春长子,其荫父功,继承郑国公爵位。当时纳哈出投降,在酒宴时,因得知纳哈出欲逃跑,常茂上前捉捕,砍伤纳哈出,导致纳哈出部溃散。冯胜因此上奏常茂激变,两人在南京城互相推委。朱元璋收冯胜兵权,并安置常茂到龙州,四年后去世。

韩国公李善长,字百室,濠州定远人。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

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可谓位极人臣。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党追问,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年七十六岁。南明弘光政权追谥襄愍。

曹国公李文忠,字思本,小名保儿,江苏盱眙人,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十二岁时,母亲曹国长公主就去世了,父亲李贞带着他辗转乱军之中,多次濒临死亡。二年之后才在滁州见到舅舅朱元璋。朱元璋见到李文忠,十分喜爱,便将他收为养子,跟随自己姓朱。

明朝建立后,李文忠多次领兵出塞征讨元军残余势力,战功显赫,获封曹国公。1379年(洪武十二年),明太祖又诏命李文忠主持大都督府(最高军事机构),兼主管国子监(全国最高学府)。

1384年(洪武十七年),李文忠病逝,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肖像挂在功臣庙里,位次第三。赐葬钟山。

你好,明朝开国功臣排名如下

1、徐达

徐达(1332-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市)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淮西二十四将之一。

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败陈友谅。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封为左相国。二十七年(1367年),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同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军常遇春一起挥师,北伐中原,先后攻占了元大都、元上都,推翻元朝的统治。

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以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洪武十八年卒,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

2、李善长

李善长(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

跟随朱元璋征战时,出生入死,功劳颇多,可比肩汉代丞相萧何。李善长是明朝初年的文臣之首,也是明朝的第一任丞相。李善长善于国政,筹措军饷,裁决事务迅速。因此,朱元璋的后方非常的稳定,将吏顺从,居民安然,军饷充足。甚至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李善长,就没有朱元璋稳定的后方。

李善长在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奉命监修《元史》,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可谓位极人臣。

流年运程2022解读八字密码,分析命局喜忌,揭示您一生命运、事业财帛、情感婚恋以及未来发展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长被卷入胡惟庸案,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年七十六岁,南明弘光政权追谥襄愍。

3、常遇春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朱元璋建国过程的历次大战,常遇春几乎都是先锋官,军中号称常十万,后随徐达北伐灭元,破元大都、上都。常遇春是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

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国公。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军中,年仅四十,用宋太宗丧韩王赵普故事,追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

4、刘伯温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大明王朝并尽力维持国家稳定。元至顺间举进士。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测爱情运天象签约老师朱五九从自己最擅长的姓名学领域,为你揭开爱情的面纱。

朱元璋即皇帝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诚意伯,岁禄240石。四年,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寻以旧憾为左丞相胡惟庸所讦而夺禄。入京谢罪,留京不敢归,以忧愤疾作,胡惟庸曾派医生探视。八年,遣使护归,居一月而卒。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着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

刘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着称于世。从中可以看出刘伯温个人能力超群,不过由于朱元璋的打压,没有得到完全的施展。

9、邓愈

邓愈(1337年-1377年),汉族,明朝开国名将。原名邓友德,字伯颜,虹县(今安徽省泗县)人。他16岁领兵抗元,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率所部万余人从盱眙投奔朱元璋,任管军总管,朱元璋将他改名为邓愈。

邓愈跟随朱元璋渡长江,攻克太平(今安徽当涂)、集庆(今南京),直取镇江,屡立战功,升为广兴翼元帅。

邓愈转战浙西,屡败元军。因为军功屡次升官,历官佥行枢密院事、江西行省参知政事、江西行省右丞、湖广行省平章、右御史大夫、太子谕德。邓愈为人简重慎密,智勇兼备,严于治军,善抚降者,功着一时。

1370年(明洪武三年),邓愈跟随徐达远征甘肃,击败北元军,招降吐蕃、乌斯藏诸部。晋封为荣禄大夫、右柱国,封卫国公。1377年(明洪武十年)十一月初九日,邓愈病逝于寿春(今安徽寿县)。追封为宁河王,谥武顺。

10、冯胜

冯胜,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初名国胜,又名宗异,定远(今属安徽)人,与兄长冯国用都爱读书,通晓兵法,元末筑寨自保。明太祖攻战至妙山时,冯胜随兄长一同归附,受到重用。冯国用累立军功,升至亲军都指挥使,去世后由冯胜袭其官职,典掌亲军。

冯胜曾大破陈友谅于石灰山,解安丰之围,取淮安,克平江(今江苏苏州)等,之后被升为右都督。洪武二十年(1387年),以冯胜为大将军,与傅友德、蓝玉等率兵二十万远征辽东,降伏纳哈出,肃清元朝在辽东的势力。因累积军功而受封宋国公,“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女婿朱橚亦曾因秘密会见冯胜而被朱元璋严惩,后以功高遭太祖猜忌,赐死。崇祯十七年(1644年),追封宁陵王,谥号“武壮”。

明初功臣排名

1、徐达

徐达(1332-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市)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淮西二十四将之一。

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败陈友谅。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封为左相国。二十七年(1367年),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同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军常遇春一起挥师,北伐中原,先后攻占了元大都、元上都,推翻元朝的统治。

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以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洪武十八年卒,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

2、李善长

李善长(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

跟随朱元璋征战时,出生入死,功劳颇多,可比肩汉代丞相萧何。李善长是明朝初年的文臣之首,也是明朝的第一任丞相。李善长善于国政,筹措军饷,裁决事务迅速。因此,朱元璋的后方非常的稳定,将吏顺从,居民安然,军饷充足。甚至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李善长,就没有朱元璋稳定的后方。

李善长在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奉命监修《元史》,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可谓位极人臣。

流年运程2022解读八字密码,分析命局喜忌,揭示您一生命运、事业财帛、情感婚恋以及未来发展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长被卷入胡惟庸案,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年七十六岁,南明弘光政权追谥襄愍。

3、常遇春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朱元璋建国过程的历次大战,常遇春几乎都是先锋官,军中号称常十万,后随徐达北伐灭元,破元大都、上都。常遇春是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

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国公。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军中,年仅四十,用宋太宗丧韩王赵普故事,追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

4、刘伯温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大明王朝并尽力维持国家稳定。元至顺间举进士。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测爱情运天象签约老师朱五九从自己最擅长的姓名学领域,为你揭开爱情的面纱。

朱元璋即皇帝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诚意伯,岁禄240石。四年,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寻以旧憾为左丞相胡惟庸所讦而夺禄。入京谢罪,留京不敢归,以忧愤疾作,胡惟庸曾派医生探视。八年,遣使护归,居一月而卒。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着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

刘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着称于世。从中可以看出刘伯温个人能力超群,不过由于朱元璋的打压,没有得到完全的施展。

9、邓愈

邓愈(1337年-1377年),汉族,明朝开国名将。原名邓友德,字伯颜,虹县(今安徽省泗县)人。他16岁领兵抗元,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率所部万余人从盱眙投奔朱元璋,任管军总管,朱元璋将他改名为邓愈。

邓愈跟随朱元璋渡长江,攻克太平(今安徽当涂)、集庆(今南京),直取镇江,屡立战功,升为广兴翼元帅。

邓愈转战浙西,屡败元军。因为军功屡次升官,历官佥行枢密院事、江西行省参知政事、江西行省右丞、湖广行省平章、右御史大夫、太子谕德。邓愈为人简重慎密,智勇兼备,严于治军,善抚降者,功着一时。

1370年(明洪武三年),邓愈跟随徐达远征甘肃,击败北元军,招降吐蕃、乌斯藏诸部。晋封为荣禄大夫、右柱国,封卫国公。1377年(明洪武十年)十一月初九日,邓愈病逝于寿春(今安徽寿县)。追封为宁河王,谥武顺。

10、冯胜

冯胜,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初名国胜,又名宗异,定远(今属安徽)人,与兄长冯国用都爱读书,通晓兵法,元末筑寨自保。明太祖攻战至妙山时,冯胜随兄长一同归附,受到重用。冯国用累立军功,升至亲军都指挥使,去世后由冯胜袭其官职,典掌亲军。

冯胜曾大破陈友谅于石灰山,解安丰之围,取淮安,克平江(今江苏苏州)等,之后被升为右都督。洪武二十年(1387年),以冯胜为大将军,与傅友德、蓝玉等率兵二十万远征辽东,降伏纳哈出,肃清元朝在辽东的势力。因累积军功而受封宋国公,“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女婿朱橚亦曾因秘密会见冯胜而被朱元璋严惩,后以功高遭太祖猜忌,赐死。崇祯十七年(1644年),追封宁陵王,谥号“武壮”。

李善长,徐达,常遇春,冯胜,刘伯温。

排名第一的李善长,一生从未领兵打仗,却位列功臣之首,《明史》中用十个字说出了原因:“预机画,主馈饷,调和诸将”。他在这三方面的功劳无人可比。

胡惟庸对明朝有哪些功绩

胡惟庸是淮西勋旧的重要成员之一。胡惟庸早年随朱元璋起兵,历任元帅府奏差、宁国主簿、知县、吉安通判、湖广佥事、太常少卿、太常卿等职。洪武三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论才能,胡惟庸远在李善长和刘伯温之下,但胡惟庸善于逢迎,加上同属淮西勋旧,因而深得朱元璋和李善长的赏识。朱元璋开国后,在确立左右丞相的过程中,朱元璋一度想让刘伯温出任右丞相,以制衡担任左丞相的李善长,刘伯温有自知之明,为了避免遭到淮西贵族的排挤和嫉恨,刘伯温拒绝了朱元璋的美意,并很快以年老为由辞职还乡,朱元璋同意了刘伯温的请求,但同时向刘伯温请教谁可以出任右丞相一职,在问及胡惟庸是否能够担当右丞相一职时,刘伯温向朱元璋直言绝对不可以任用胡惟庸这样的小人,一旦任用必会招致很大的祸患。

但是胡惟庸还是凭借李善长的强力推荐之下坐上了中书省左丞相地官位。在朱元璋这个猜忌心如此之重的皇帝手下,要想自保必须得有强大的实力,当时的胡惟庸就是这样想的,怀揣着极强的政治野心、利用身居的高位,他大肆地广招门徒、安插亲信,即使是开国的骄兵悍将因犯法而被朱元璋处理过的(如赵庸、朱亮祖等人),也都被胡惟庸一一拉拢过来,如此地费尽心机为的就是在灾难来临时,能够永保荣华富贵。

精明朱元璋眼里是揉不进沙子的,胡惟庸的小动作早就被他察觉了,之所以没有将其扼杀在摇篮中是皇帝心中有更大的谋划——朱元璋要废除这个制约着皇权达上千年的丞相制度。胡惟庸不是结党营私吗?那朱皇帝就让他继续结(要结就结个大的),并且很是放纵他,最后即使胡惟庸擅自决定官员的生杀升降,朱元璋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表面上不予理睬。各级官员把朱元璋对胡惟庸的欲擒故纵,当做成对他的宠信纷纷依附,胡惟庸的势力也越来越大了。

当胡惟庸的势力扩张到一定程度,朱元璋也认为影响力足以告诫天下人的时候,就以结党营私、意图谋反地罪名将胡惟庸及其党羽三万人尽数屠杀,并借助此次案件的影响废除了丞相制度。可怜胡惟庸为了自保,为了能有要挟皇帝的实力机关算尽,也只不过是朱皇帝玩弄的一个小丑罢了!

在胡惟庸为提升成为太常少卿的时候,朱元璋就开始注意到了胡惟庸这个人。太常少卿是负责皇帝的祭祀工作还有皇帝的礼仪问题的,胡惟庸在这方便表现的非常出色,让朱元璋很是赞赏。除此之外也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是胡惟庸能够快速爬上去的,那就是胡惟庸和李善长是同一个地方的人,是老乡,所以李善长也很愿意帮自己这个老乡一把。因为李善长的帮助,加上胡惟庸自身的本事,又很快的晋升成中书省参政,胡惟庸离皇帝的身边就越来越进了,很快就要进入到当时政治权利的中心。

他最大的功劳是用他的死让朱元璋达到了他的一系列目的,比如废除丞相制度啦,杀掉老臣啦

明初开国功臣

明朝开国功臣一共有34位,分别是徐达、常遇春、李善长、李文忠、冯胜、邓愈、汤和、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华云龙、顾时、耿炳文、陈德、郭兴、王志、郑遇春、费聚、吴良、吴祯、赵庸、廖永忠、俞通源、华高、杨璟、康茂才、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韩政、黄彬、曹良臣、梅思祖、陆聚。

明初最著名的开国功臣有徐达、常遇春、常茂、李善长、李文忠。

1、魏国公徐达,字天德,濠州钟离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淮西二十四将之一。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洪武十八年,徐达去世,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

2、鄂国公常遇春,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国公。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军中,年仅四十。

3、郑国公常茂,明代开国名将常遇春长子,其荫父功,继承郑国公爵位。当时纳哈出投降,在酒宴时,因得知纳哈出欲逃跑,常茂上前捉捕,砍伤纳哈出,导致纳哈出部溃散。冯胜因此上奏常茂激变,两人在南京城互相推委。朱元璋收冯胜兵权,并安置常茂到龙州,四年后去世。

4、韩国公李善长,字百室,濠州定远人。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

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可谓位极人臣。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党追问,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年七十六岁。南明弘光政权追谥襄愍。

5、曹国公李文忠,字思本,小名保儿,江苏盱眙人,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十二岁时,母亲曹国长公主就去世了,父亲李贞带着他辗转乱军之中,多次濒临死亡。二年之后才在滁州见到舅舅朱元璋。朱元璋见到李文忠,十分喜爱,便将他收为养子,跟随自己姓朱。

明朝建立后,李文忠多次领兵出塞征讨元军残余势力,战功显赫,获封曹国公。1379年(洪武十二年),明太祖又诏命李文忠主持大都督府(最高军事机构),兼主管国子监(全国最高学府)。

1384年(洪武十七年),李文忠病逝,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肖像挂在功臣庙里,位次第三。赐葬钟山。

明初的开国功臣有军师刘伯温、徐达、常遇春等等。刘伯温是朱元璋的第一军师,为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功成后退隐山林,徐达朱元璋的第一元帅,替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了大功,建立明朝后背疮发作,吃了蒸鹅肉而死,传说是被朱元璋派人毒死的,常遇春明朝第一大将,武功盖世40时暴病而死。

1、徐达

徐达 (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市)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又是开国六王之一。

2、常遇春

常遇春,(1330~1369) 字伯仁,号燕衡。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安徽省怀远县常家坟镇永平岗人,明朝开国名将。

3、李文忠

李文忠(1339~1384) 明代开国著名将领,字思本,汉族,江苏盱眙人。朱元璋外甥(母亲曹国长公主),十二岁丧母,由朱元璋抚养长大。喜爱读书,作战骁勇,治军严明,尝下令擅入民居者死,一卒借民釜,斩以徇,城中帖然。史称“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临阵踔厉历风发,遇大敌益壮。

明朝34个开国功臣有:

徐达:本位置第二,次于李善长。李善长后坐罪,进位第一,初封信国公。

常遇春:本位列第三,次于徐达。李善长有罪,进位第二。1370年,改封其子常茂为郑国公。

李善长:1364年,封为宣国公,本位列第一,坐胡惟庸案被杀,爵除。崇祯二年(1629年),裔孙李世选持明太祖手书进,为御史劾,免死为民。

李文忠:1370年,封为曹国公。

冯胜:洪武28年, 赐死,爵除。

邓愈 :1380年,子邓镇嗣,改封申国公,坐李善长党死,弟子邓源嗣。

汤和:1370年,封为信国公。

唐胜宗 :坐为胡惟庸案被杀,爵除。

陆仲亨:坐胡惟庸案被杀,爵除。

周德兴:以罪诛,爵除。

华云龙:子华中坐胡惟庸案被杀,贬死。

顾时:1370年,封为济宁侯。

耿炳文:永乐二年自杀,爵除。

陈德:洪武28年,陈镛战死,后涉胡惟庸案,爵除。

郭兴:坐胡惟庸案,爵除。

王志:洪武21年王威去世,追坐胡惟庸案,爵除。

郑遇春:坐胡惟庸案被杀。

费聚:坐胡惟庸案被杀。

吴良:吴高洪武17年(1384年袭爵,永乐12年有罪,免,爵除。

吴祯:坐追吴祯为胡惟庸党,吴忠被处死,爵除。

赵庸:坐胡惟庸案被杀。

廖永忠:1370年,封为德庆侯。

俞通源:坐党附胡惟庸,已死不予追究,爵除。

华高:1370年,被封为广德侯。

杨璟:坐追杨璟党附胡惟庸,爵除。

康茂才:未及封而死,子康铎受封。康铎去世,子康渊受谴,爵除。

朱亮祖:有罪,被朱元亲自鞭打而死。

傅友德:初封颖川侯,洪武17年进封。洪武27年赐死,爵了除。

胡美:初封颖川侯,洪武17年进封。洪武17年赐死,爵了除。

韩政:韩勋坐蓝玉案被杀,爵除。

黄彬:坐胡惟庸案被杀。

曹良臣:曹泰坐蓝玉案被杀,爵除。

梅思祖:坐胡惟庸案被杀。

陆聚:坐胡惟庸案被杀。

唐胜宗(1335—1390),字克家,号芝卿,濠州人,元末明初著名大将、明朝开国军事将领,被封延安侯。

唐胜宗早期就归附朱元璋打天下,屡立战功。洪武三年(1370)冬,封为延安侯,食禄一千五百石,给予世袭的凭证。后期因擅驰驿骑,被削去爵位,降职为指挥。

洪武二十三年,因是胡惟庸同党而被杀,削去了爵位。

明朝首辅排名

明朝的首辅指首席内阁大学士,称之为“辅臣”,也称“首揆”、“元辅”。首辅主持内阁大政,权力最大,到明中期后,内阁大学士又成实际宰相,首辅有宰相之权而无宰相之名。其排名如下:1、杨士奇;

2、张居正;

3、杨荣;

4、解缙5、商辂;

6、杨廷和;

7、叶向高;

8、徐阶;

9、申时行;

10、李春芳。

在明朝78位首辅中选择最有影响力的10位:

No.1 张居正

若论能力和历史功绩,张居正绝对能排明朝所有首辅中第一位,后世学者更是尊其为大明王朝续命五十年!万历皇帝在位之初年幼,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掌管一切军政大事,对内他力行改革,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使明朝国库充裕,打造了万历新政;对外他任用戚继光、殷正茂等名将平定边疆。

No.2 杨士奇

在明朝内阁首辅中,杨士奇任期是最长的,高达21年,先后历经五朝,乃是缔造大明盛世“仁宣之治”的重要成员。杨士奇勤政爱民,执政期间谏言停止对外用兵,与民休息,明代国力也在他任期内达到了鼎盛。明史评价,明称贤相,必首三杨,而杨士奇作为三杨之首,自然是明朝最有能力的首辅之一。

No.3 张璁

在明朝78位首辅中,张璁能排第三,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他是嘉靖皇帝时首辅,当时明朝社会贫富差距大,土地兼并严重,天下额田减半,他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力主改革,坚决清理庄田,相对地缓和及消除了土地兼并的冲突和百年积弊,使社会秩序趋向稳定,为明王朝统治的延续起到了重要作用。

No.4 高拱

高拱于嘉靖末年入阁,于隆庆时期,在徐阶和李春芳之后,成为内阁首辅。高拱跟张居正一样都比较强势,他任首辅期间,朝廷基本都是他的人,不过高拱善于用人,选用了一批文臣武将,使得隆庆朝吏治焕然一新。不仅如此,高拱还解决了大明王朝与蒙古之间的边患问题,促成隆庆和议,息明塞五十年之烽烟。

No.5 杨廷和

在明朝一众首辅中,杨廷和也是非常亮眼的一个,他执政时,正德皇帝朱厚照长期不理朝政,所以朝政大权实际掌握在杨廷和手上。之后迎立新君,在新君未到之前,杨廷和总揽朝政一个多月,铲除姜彬等奸佞,改革了武宗时期的诸多弊政。在政治上,他拨乱反正、平反冤案,选拔人才,裁汰冗官、冗兵;在经济上,减免税赋,缓和阶级矛盾,恢复发展农业生产。

No.6 刘健

刘健,史学家称为明代第二首辅,辅佐明孝宗“弘治中兴”,其能力在明朝首辅中排在前列,他历仕英宗、宪宗、孝宗、武宗,为四朝元老,入阁十九年,任首辅八年,对明朝中叶弘治、正德两朝政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刘健是一个很强的谏官,因为其意见的准确性极高,所以明孝宗无不纳。

No.7 徐阶

徐阶在嘉靖后期至隆庆初年任内阁首辅,其政治水平属于整个大明的巅峰,在明朝十大首辅可排第七位。徐阶的功绩是任首辅期间,革除严嵩弊政,大力恢复明朝的政府职能,选拔人才,拨乱反正,把威权和福祉归还皇帝,把政务归还政府各部门,使在严嵩时期即将没落的大明王朝恢复了生机,为之后的隆庆万历新政打好基础。

No.8 王家屏

明朝首辅78位,王家屏可以说是最正派的,他称得上是天下文官祖。王家屏公道正派,推诚秉公,每议事秉正持法,不亢不随,是明朝后期难得的良臣。王家屏不仅品德高尚,气节高古,而且能力也极强,在争国本事件中,始终坚持原则和自己的立场,但其在民生政治方面,建树一般,所以排名居后。

No.9 李廷机

在明朝十大首辅中,李廷机是排的上名号的清官贤相,他推行廉政,关注民生,立志于减少苛捐杂税,鼓励商家发展经济,甚至把全部家财都捐赠了出来,而这一行为,无疑惹怒了东林党,他们上奏换掉李廷机,成天写奏折、泼口水,导致李廷机5年写了123封辞呈,万历皇帝都懒得批复,最后还是李廷机索性自己把自己解雇,两袖清风的回到老家,万历竟然也没有追究。

No.10 叶向高

叶向高,万历、天启年间两度出任内阁辅臣,他也是明朝唯一一个两次出任首辅的大臣。叶向高有“独相”的称呼,不过这个独并不是把控朝政,而是由于其他内阁大臣不理朝事,阁务仅靠叶向高一人主持达7年之久!

明朝十大首辅排名

1、张居正张居正可谓明朝最重要的大臣之一了,他在任期间推行新政,一时间朝廷上下颇有中兴的面貌。万历皇帝因为年纪小,对张居正可谓言听计从。但不仅张居正便去世了,万历皇帝亲政后推翻张居正所有举措,改革终以失败告终。

2、解缙

解缙自小就非常聪明,写得一手好字。他在洪武年间便看中了进士,,当时才22岁,真实年轻有为,后来一路升任内阁首辅。但解缙有些恃才傲物,因为学识高,常常直言进谏,引起旁人的记恨和皇帝的厌恶。最终在永乐年间被埋入雪中冻死。虽然下场很惨,但其堪称明朝十大首辅之一了。

3、杨士奇

杨士奇曾经参加《明太祖实录》的编修,他进入官场后先后当过许多官职,最终被任命为内阁首辅。杨士奇在首辅的位子上呆了21年之久,可谓德高望重。他历经五朝,见证了大明王朝从鼎盛走向衰弱。

4、杨廷和

杨廷和在12岁时便考中额巨人,19岁时便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任职,可谓年轻有为。他在正德年间开始进入内阁,其在任期间努力革除弊政,受到朝廷内外的一致赞扬。但不久,嘉靖皇帝即位,新皇帝不喜欢杨廷和,于是随便找个接口便将其降为庶民,不久便去世了。

5、叶向高

叶向高是万历后期的重要辅臣,当时内阁其他辅臣或因去世,或拒绝进入内阁,故叶向高成为最高掌权者,被称为“独相。”天启年间,叶向高二度为相, 但当时阉人当道,叶向高处境十分艰难,他接连上疏请求返乡,之后不久便去世了。虽然他名气不算高,但也足以入选明朝十大首辅之列了。

6、万安

万安是明朝成化年间的内阁首辅,其虽然当上首辅但名声却很差,时常排除异己。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他不禁巴结当时受宠的万贵妃,自称是万贵妃的侄子。其所作所为实在盯人咋舌。

7、李东阳

李东阳小时候非常聪明,被称作神童,后来考中了举人,第三年又考中了进士,由此进入中央做官。弘治年间,李东阳开始进入内阁,先后在内阁首辅上呆了18年。他在任期间颇有政绩,做出了不少的贡献,堪称明朝十大首辅之一了。

8、申时行

申时行也是万历年间的重要辅臣,他曾经在嘉靖年间参加殿试,考中状元。此后进入仕途,先后在翰林院、礼部等地方供职。后来得到张居正的举荐,进入内阁,并最终当上内阁首辅。

9、高拱

高拱是隆庆皇帝时期的重要首辅大臣。在隆庆皇帝还是太子的时候,高拱便是他的老师,因此两人关系亲密。后来隆庆皇帝即位,便任命高拱为首辅。而高拱本人也十分有才能,在任期间做出不少贡献。

10、严嵩

严嵩是明朝著名的奸臣,人人得而诛之。但严嵩却非常善于迎合皇帝,因此深得皇帝喜爱,得以把持朝政20年之久。其在任期间一位剥削民脂民膏,来百姓怨声载道。

明朝第一首辅非张居正莫属,张居正,字成志,生于1558年成化十四年,张居正前后辅佐了三位明朝皇帝,功劳和知名度位居第一,

首辅排名如下:

1、杨士奇,名寓,字士奇,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他精心辅佐明宣宗励精图治,为仁宣之治立下功劳。正统九年,杨士奇去世。赠太师,谥文贞。

2、张居正。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万历登基后,张居正为首辅。在任内阁首辅10年中,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挽救大明颓势。1582年7月9日卒,年五十八,赠上柱国,谥文忠(后被褫夺)。

3、杨荣。杨荣,字勉仁。明初著名政治家,内阁首辅,与杨士奇、杨溥并称“三杨”。杨荣性警敏通达,善于察言观色,谋而能断,老成持重,擅长谋划边防事务。被比作唐代的姚崇。正统五年,杨荣病逝,年七十,赠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敏。

4、解缙。解缙,字大绅,官至内阁首辅、右春坊大学士,参预机要事务。一生最大的功绩是亲自主持编纂了《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类书,被学术界称为“辑佚古书的渊薮”。解缙因为才学高而好直言被忌惮,永乐十三年冬被埋入雪堆冻死,卒年四十七。

5、商辂。商辂,字弘载,号素庵。明代首辅。仕英宗、代宗、宪宗三朝,历官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太子少保、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时人称“我朝贤佐,商公第一”,卒谥文毅。

6、杨廷和。杨廷和,字介夫。明代著名政治改革家,历仕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正德七年(1512年)出任首辅。年革除武宗时弊政为己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积极倡导励行“新政”,对明朝中衰起到一定振治作用。嘉靖三年,因“大礼议”事件与世宗意不合,罢归故里。嘉靖七年,被削职为民。嘉靖八年卒于新都。

7、叶向高。叶向高,字进卿,万历、天启年间,叶向高两度出任内阁首辅大臣。在任期间大败倭寇、驱赶荷兰入侵者。任首辅期间,为明神宗出谋划策,对维护太子正统、遏制魏忠贤的势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卒于明熹宗天启七年。崇祯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8、徐阶。徐阶,字子升。明代名臣,在嘉靖朝后期至隆庆朝初年任内阁首辅。嘉靖四十一年,取代严嵩而为首辅。执政期间,减轻百姓负担,清理盐税。顺利完成嘉靖、隆庆两朝的政治交接,万历十一年病卒,赠太师,谥号文贞。

9、申时行。申时行,字汝默,明代大臣。历任翰林院修撰、礼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首辅、太子太师、中极殿大学士。他某种程度上的“不作为”使大明帝国的经济和民生得以短暂的休养,继续大明日后的发展。

10、李春芳。李春芳,字子实,明朝内阁首辅。以善写青词得明世宗赏识,隆庆二年,代徐阶为首辅,累官至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李春芳性恭谨,而清廉过之。与严讷、郭朴、袁炜同有“青词宰相”之称,也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状元宰相。万历十三年,李春芳去世,追赠太师,谥号“文定”。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73091.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古代女性生日怎样庆祝?下一篇:求希腊神话中全部神仙的名字 雅典娜是古埃及的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