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东都洛阳西都长安什么意思 唐朝皇帝的洛阳情结

导语:东都洛阳西都长安什么意思 唐朝皇帝的洛阳情结

目录导航:

  1. 东都洛阳西都长安什么意思
  2. 唐朝为什么迁都洛阳
  3. 唐朝与洛阳有什么关系
  4. 唐朝洛阳和长安的关系
  5. 唐朝迁都原因是什么
东都洛阳西都长安什么意思

东都洛阳西都长安意思是:唐朝前期国家定都西安,时称长安。武则天执政时多在洛阳居住,处理朝政,将洛阳定为陪都。根据两城的方位又称东都洛阳西都长安。

盛唐是两京制,皇帝在洛阳的时间有近50年,隋唐所有史书只有两京,没有陪都概念

唐代是典型的两京制

唐太宗: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洛阳长安)。

唐高宗:两京(洛阳长安)朕东西两宅,来去不恒,卿宜善思修建。洛阳长安两京都,朕东西之宅也。

唐睿宗~九月,大赦天下,改元为光宅(684年唐睿宗)…改东都为神都~《旧唐书》

唐玄宗:三秦九洛(长安洛阳),咸曰帝京

东都洛阳西都长安是什么意思?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唐朝建国后定都长安,武则天执政后长住洛阳,为了政务把洛阳当成了第二都城,史称东都洛阳,但史书没有记载,史称两都。当今的长安即现在的西安是陕西省的省会,洛阳是河南省的第二大经济强市。

唐朝为什么迁都洛阳

洛阳本是隋朝东京,619年隋皇泰主禅位于王世充,洛阳成为王郑政权的都城,621年,唐灭郑后不久,洛阳成为李世民秦王府的所在地。李世民的大本营。唐太宗时期,洛阳改名为洛阳宫,政府曾三次搬迁到洛阳办公,历时两年有余,657年,唐高宗又把洛阳定为永久性的东都,被正式定为第二个都城。后来武则天登基做了皇帝,改“唐”为“周”,定都在洛阳,名义上不算迁都,实际上应该算是“定都”。从地理方面来讲~洛阳北枕黄河,隔河遥峙太行、王屋等山,又有北面的邙山作天然屏障;南有险峻的伊阙,再南遥峙熊耳、少室诸山;西控崤、函之险;东扼虎牢、黑石等关;中有土壤肥沃的伊、洛平原,粮食足以自给。故洛阳是一个“控以三河,固以四塞”的形势要地。

迁都洛阳是一代女皇的杰作。她要实现改朝换代,建立大周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就必须要展现新朝的气象,因此迁都洛阳。同时,长安作为唐朝都城,被统治阶级关陇贵族包围,迁都洛阳后可以有效的监控关中地区同时也能摆脱关陇贵族的包围,又能实现对东部地区乃至全国的控制,因此迁都。

第一:洛阳是唐帝国的中心地带,迁都洛阳更利于皇帝统御四方

第二:洛阳是隋唐大运河的中心,交通便利,经济发达文化昌盛,物资供应充足,没有迁都洛阳的隋文帝等多次因长安"粮荒"到洛阳"就食",解决粮荒的根本措施就是迁都洛阳

第三:关陇贵族因循守旧阻碍帝国的发展,唐高宗、武则天等帝王为了更有作为,迁都洛阳可以摆脱守旧贵族的掣肘

因此公元657年唐高宗下《建东都诏》,把洛阳提升为唐朝国都,唐朝正式开始实行两京制,公元684年(武则天尚未称帝),唐睿宗就将洛阳该称为神都,直到706年唐中宗才再次改称洛阳为东都,安史之乱中,唐朝皇帝一直把收复两京(长安洛阳)作为平叛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和主要任务!

唐朝第一次迁都至洛阳,是因为武则天登基做了皇帝,改“唐”为“周”,定都在洛阳,名义上不算迁都,而应该是“定都”。但是武则天的登基并没有造成朝廷太大的动荡,并且“武周”只存在了一世,所以很多人觉得武则天就是唐代的皇帝,其实个人觉得不是,按照朝代算,武则天算是开国皇帝,建立的是自己的朝代“周”朝!但很多史学家不承认武则天的“周”为独立的朝代,而是唐朝的一部分,因为武则天最后还是传位给了李显,并没有传位给武氏族人,所以武则天算是为李唐守江山,只因为她姓武不姓李,所以无法沿用“唐”的国号,只好自己建立“周”···武则天退位后传位给其儿子李显,李显登基后又将“周”改为“唐”,武则天驾崩后,李显才正式宣布迁都回长安···所以一定要算是迁都的话,也是李显在洛阳登基,将京都迁回长安。所以如果要问迁都的原因,那只能算是“朝代的更替”了。虽然更了一下,又更回来了!京都也是迁了一下,又迁回来了!第二次迁都是在唐末公元904年,在位的皇帝是唐昭宗李晔(867~904)。当时的唐政府已经名存实亡,唐昭宗根本没有实权,一直是藩镇手中的傀儡。唐昭宗被当时最大的藩镇朱温控制着。朱温为了篡权,先杀掉宫里所有宦官,再不顾大臣反对迁都洛阳,接着镇压各地藩镇,最后又于天佑元年(904年 )杀害了唐昭宗,立唐昭宗的第九子李柷为皇帝,仅仅三年后,李柷被废,次年被杀,享年17岁,唐朝灭亡了。所以,唐朝在690年,武则天改国号“唐”为“周”,迁都洛阳,史称武周,也称“大周”。705年唐中宗李显恢复大唐国号,恢复唐朝旧制,还都长安。904年二次迁都洛阳。

通俗的讲:皇帝在长安过不下去了呗:粮食不够,遇到旱灾年份饿的慌,另外洛阳地位居中,大运河中心,物产丰富,粮食充足,环境好,否则唐高宗、唐玄宗、中宗之类的皇帝不会愿意跑到洛阳定都的除非吃饱撑得慌,总之,概括一句话:洛阳比长安好。

唐朝与洛阳有什么关系

洛阳是唐朝的都城。

武则天专政,长驻洛阳,于684年九月改东都为神都,另派官留守长安。690年,武则天平定徐敬业反叛,废唐睿宗,继皇帝位,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定都洛阳,改洛阳为神都,降李旦为皇嗣,武则天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女皇帝。

自684年至706年,洛阳作为事实上的首都二十二年。

883年四月,唐军收复长安,随后收复洛阳。904年正月,唐昭宗迁都洛阳,至907年四月唐亡,洛阳为首都三年。

唐朝洛阳和长安的关系

唐朝虽然定都长安,但李唐家的皇帝经常驾幸洛阳,武则天时代直接迁都洛阳,将长安作为了洛阳的陪都,长安与洛阳,似乎永远都是相伴相生,两京并重的。

不仅是安全,曾经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沃野千里水源充沛,是最早的“天府之国”,从各方面来说都是极其理想的定都所在,因此从先秦到唐朝,这里都被历代王朝所看重。

唐朝迁都原因是什么

武则天迁都:天授二年(691年)正月,圣神皇帝在万象神宫接受尊号,规定旗帜以赤色为上,定都在神都洛阳。其实,从麟德二年(665年)开始高宗与武后就长期居留在洛阳,除了国家大典之外,很少回到长安。

有史记载,武则天迁都洛阳,是因为她把王皇后和萧淑妃残忍折磨陷害致死后,心中十分不安,好像是王、萧的鬼魂在作祟,经常在梦中出现王皇后和萧淑妃披头散发、血流满面、张牙舞爪的影子,使她惶惶不可终日。先是搬进了大明宫去居住,结果没有一点效果,恶梦仍然每天困扰着她,让她惊恐不安。为了躲避王、萧的冤魂,武则天才长期居住洛阳并迁都洛阳的。当然,长安的宫殿不仅给予她甘霖,也曾给予她苦水,留下一段坎坷的如泣如诉的回忆。离开长安这块伤心之地,到八百里以外的洛阳宫,武则天感到安宁和舒适。因而,迁居洛阳至少是躲避亡灵的一种办法。但事实上,武则天之所以迁都洛阳,更有其重要的原因。

第一是政治上的原因。当时虽说天下太平,但也存在不稳定因素,山东一带的强盗时时出没,凡官兵到了,他们就骚扰不已,或拦路截车,或挖地为坑,或暗箭伤人。就连高宗要去洛阳休养,路途都难保平安,只好用盗贼头目与官兵一路同吃同住来保驾,才可平安到达。有一回高宗去洛阳,就是请万年县监牢中一位盗贼保驾的。天子行幸,竟由盗贼头目途中保护,这是有失体统之事,武则天哪能容得。如果迁都洛阳,则有利于对这些盗贼严加防范,促使社会稳定而巩固统治地位。

第二是经济上的原因。洛阳风调雨顺,积蓄充实,粮食和物资的储备较为充足,四面的运输条件也都便利,还有运河这条大动脉,很容易将长江以南的稻米及其它物资运送到洛阳,不像长安经常饥馑,有时就连皇宫内都吃不饱肚子。高宗就曾率百司禁军等人四次到洛阳“就食”,再加上官位机构逐渐庞大,官吏日益增多,官禄开支也日益增大,所以迁都洛阳就可以摆脱经济上的困境,使朝中人心稳定。

第三个原因就是军事上的原因,洛阳能攻能守,战略地位优越。

这些才是武则天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

武则天迁都洛阳是符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和人民愿望的。牛致功在《武则天与洛阳》一文中认为:“如果说武则天对历史的发展有过积极作用,首先应该肯定她建都洛阳,至少说建都洛阳期间,大大减少了劳动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洛阳就是在武则天的设计下一年年地繁盛起来。

唐朝洛阳迁都原因如下:

1、地理位置:北枕黄河,隔河遥峙太行、王屋等山,又有北面的邙山作天然屏障;南有险峻的伊阙,再南遥峙熊耳、少室诸山。

2、难攻:西控崤、函之险。

3、易守:东扼虎牢、黑石等关;

4、资源丰富:中有土壤肥沃的伊、洛平原,粮食足以自给。故洛阳是一个“控以三河,固以四塞”的形势要地。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73237.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地位是怎样的?下一篇:稀疏疏落落的反义词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