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唐朝李治后谁继位的 唐朝有哪些皇帝年号

导语:唐朝李治去世后,他的弟弟李旦继位成为唐玄宗,后来唐朝还有许多著名的皇帝,如唐肃宗、唐玄宗、唐宪宗等。他们的年号分别是开元、天宝、宝应等。

目录导航:

  1. 唐朝李治后谁继位的
  2. 中国皇帝简史之唐朝
  3. 后唐朝历代皇帝顺序
  4. 唐朝历代皇帝年号庙号谥号
  5. 唐朝皇帝为什么都是“宗”
  6. 唐代有什么著名的音乐作品
  7. 唐朝各皇帝的年号
唐朝李治后谁继位的

唐朝李治后李显继位的

唐高宗李治死后,李显继位。这个时候的李显明显没有经历大风大浪,朝政大权都掌握在武则天手中,而且满朝文武大臣,都听武则天的话,根本不听他这个皇帝的。

于是刚刚当上皇帝的李显很不服气,决定要建立自己的班底,首先就从自己老婆韦后的亲戚入手。李显于是把韦后的父亲韦玄贞由一个小小的普州参军直接跳过几级提拔为豫州刺史,就这还不满意,李显打算把自己岳父直接升职为侍中也就是宰相职。

唐高宗李治死后,由其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李显继位,封号唐中宗,改年号为嗣圣。 唐中宗李显(656年—710年),原名李哲,唐朝第四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683年至684年、705年至710年两度在位。 显庆元年(656年)十一月五日,李显生于长安,初封周王,后改封英王。章怀太子李贤被废后,李显被立为皇太子。弘道元年(683年)即皇帝位,武后临朝称制。 光宅元年(684年),被废为庐陵王先后迁于均州、房州等地。圣历二年(699年)召还洛阳复立为皇太子。神龙元年(705年)复位。李显在位期间,恢复唐朝旧制,免除租赋。 设十道巡察使,置修文馆学士,发展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往,实行和亲政策,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保证了边疆地区的稳定。 唐中宗李显前后两次当政,共在位五年半,景龙四年(710年)去世,终年55岁,谥号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初谥孝和皇帝),葬于定陵。

唐朝高宗李治后是中宗李显,然后是睿宗李旦,之后是玄宗李隆基,再后是肃宗李亨。

唐中宗李显(656年—710年),原名李哲,陇西成纪人,656年出生于长安。唐朝第四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683年至684年、705年至710年两度在位。

高宗李治(628-683)

649年即位,在位34年 高宗李治,李世民第九子。政治上无所作为,后期被武则天把持朝政。683年病死,时年56岁。

中国皇帝简史之唐朝

唐朝皇帝简史

高祖李渊(566年~635年),618年—626年在位,共8年。是唐朝的开国皇帝,在玄武门之变后,被迫将皇位传给李世民,自己做太上皇,他的管理为贞观之治打下了基础。635年病死,享年69岁,谥号太武皇帝,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葬在献陵。朝代故事:玄武门之变。

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626年—649年在位,共23年。唐高祖李渊 第二子。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的名字意思是“济世安民”,他是唐朝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617年,李世民随父亲、刘文静起兵反隋,攻入长安,并且灭隋。李世民被封为秦王。他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鼎盛时期。病死,享年50岁,谥号为文皇帝,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今中国陕西礼泉县东北50多里的山峰上)。朝代故事:贞观之治。

高宗李治(628年~683年),649年—683年在位,共34年。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字为善。贞观五年(631)封晋王,十七年(643)立为太子,二十三年(649)即位。病死,享年55岁,谥号: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葬于乾陵。

中宗(为武后所废)李显(656年~710年),684年在位,(以及705年—710年)原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被毒杀,时年54岁,谥号: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葬于定陵(今陕西省富平县龙泉山上)。

睿宗(为武后所废)李旦(662年~716年)684年在位,高宗第九子,(以及710年-712年)唐朝第五位皇帝,他的在位时间是684年-690年和710年-712年。其父为唐高宗李治,母为武则天,唐中宗是其兄长。享年54岁,谥号: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葬于桥陵(今陕西省蒲城县北之丰山)。

武周(690年—705年)

则天顺圣皇后武曌(624年~705年),690年—705年在,位16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尊为武周圣神皇帝。本名武媚娘,即位后改名武曌,取意;日月当空;并州文水人(今山西文水)她的国号为周,她是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的母亲。高宗死后,她把持朝政。690年,废睿宗,自称圣神皇帝,改洛阳为神都,国号为周,史称南周或武周。705年去世时发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享年81岁,葬于乾陵。

中宗(重祚)李显(见684年)705年—710年,在位5年。705年,武则天去世,唐中宗复位,710年,中宗被毒杀。

少帝(殇帝)李重茂(694年~?)710年,在位1个月,唐中宗幼子,为韦后所生,前身为温王。710年中宗被毒死以后,韦后立时年仅16岁的李重茂即位,1个月后,韦后被杀,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联合废掉了李重茂,并将李重茂赶出长安,恢复其温王爵位。后事不详。

睿宗(重祚)李旦(见684年)(662年—716年),他的在位时间是684年-690年和710年-712年。

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712年—756年在位,共44年。李隆基为睿宗李旦第三儿子,庙号“玄宗”,得名“唐玄宗”,又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后封元圣文神武皇帝。玄宗在位年间,是唐代由盛变衰的关键时期。病死,享年78,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葬于泰陵(今陕西省蒲城县东北金粟山)。朝代故事:开元之治、安史之乱。

肃宗李亨(711年~762年),756年—762年在位,共6年。唐玄宗第三子。病死,享年52岁,谥号: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葬于建陵(今陕西省礼泉县东北之武将山上)。

代宗李豫(726年~779年),762年—779年在位,共17年。唐肃宗长子,初名俶,封广平王。病死,享年54岁,谥号:睿文孝武皇帝。葬于元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之檀山上)。

德宗李适Kuò(742年~805年),780年—805年在位,共26年。唐代宗长子,病死,享年64岁,谥号:为神武孝文皇帝,葬于崇陵(今陕西省泾阳县北嵯峨山)。

顺宗李诵(761年~806年),805年—806年在位,1年。唐德宗长子。病死,时年46岁,谥号: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葬于丰陵(今陕西省富平县东瓮金山)。朝代故事:永贞革新、永贞内禅、八司马事件。

宪宗李纯(778年~820年),806年—820年在位,共15年。唐顺宗长子,先被封为广平郡王,28岁即位。被宦官杀害,时年43岁,谥号: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葬于景陵(今陕西省蒲城县西北金帜山)。朝代故事:元和中兴。

穆宗李恒(795年~-824年),821年—824年在位,共4年。原名宥。在位期间荒于朝政,奢侈放纵,措施不当,导致河北三镇再度背叛,直到唐朝灭亡。服长生药而死,时年30岁,谥号:睿圣文惠孝皇帝,葬于光陵。

敬宗李湛(809~827年),824年—826年在位,共2年。穆宗长子。被杀,时年18,谥号:睿武昭愍孝皇帝,葬于庄陵。

文宗李昂(809年~840年),826年—840年在位,共14年。唐穆宗第二子,唐敬宗之弟,受制于宦官。郁郁病死,时年32岁,谥号:元圣昭献孝皇帝,葬于章陵(今陕省富平县西北之天乳山)。朝代故事:甘露之变。

武宗李炎(814年~846年),840年—846年在位,共6年。本名瀍,临死前改名炎,唐穆宗第五子,文宗弟。时年33岁,谥号:至道昭肃孝皇帝,葬于端陵。朝代故事:会昌法难。

宣宗李忱(810年~859年)847年—859年在位,共13年。初名怡,前身是光王,唐宪宗李纯十三子,唐穆宗李恒的弟弟,唐武宗李炎的叔叔。是唐朝历代皇帝中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因此被后人称之为小太宗。享年50岁,谥号:圣武献文孝皇帝,葬于贞陵(今陕西省泾阳县西北)。

懿宗李漼(833年~873年),859年—873年在位,共14年。李漼初名温,是唐宣宗的长子。病死,时年41岁,谥号:昭圣恭惠孝皇帝,死后葬于简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

僖宗李儇Xuān(862年~888年),873年—888年在位,共15年。十五岁时被宦官拥立为帝,政事全交给宦官田令孜掌握,自己却玩物丧志。时年27岁,谥号:惠圣恭定孝皇帝。葬于靖陵(今陕西省乾县东北)。朝代故事:黄巢起义。

昭宗李晔(867年~904年),888年—904年在位,共16年。原名杰,又名敏,他是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弟。唐昭宗在他即皇帝位以来16年间,一直是藩镇手中的傀儡。904年被藩镇朱温杀,时年38岁,谥号:圣穆景文孝皇帝。葬于和陵(今河南省偃师县太平山)。

废帝李裕(?~905),900年—901年在位昭宗光华元年(898)十一月,发生了神策军中尉刘季述等人的政变,昭宗被软禁,太子李裕开始监国,同一天宦官假传圣旨,说昭宗已自称太上皇,并令皇太子即位,年号光化。到了天复元年(901)年,宰相崔胤联合禁军将领孙德昭打败了刘季述,迎昭宗复位,李裕复降德王。后被朱温杀害。

哀帝李柷(892年~908年),904年—907年在位,共3年。原名祚,唐昭宗第九子,907年被废。908年被朱温毒死,时年17岁,谥号:昭宣光烈哀孝皇帝,葬于温陵(今山东省定陶县)。

后唐朝历代皇帝顺序

1、唐高祖李渊。唐朝开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李渊出身于北朝的关陇贵族,七岁袭封唐国公。隋末天下大乱时,李渊乘势从太原起兵,攻占长安。

2、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他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3、唐高宗李治是第三位登基的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字为善。应该说,作为一个唐朝的皇帝,李治是幸运的,因为,他继承了父亲太宗的辉煌基业。

4、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谥号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唐中宗李显是一代女皇武则天惟一的亲生儿子,因母亲的权力欲极强,在他当皇帝不久便被废了。武则天病死后,李显二度登基。

5、唐睿宗李旦,唐朝第五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第八子。前后两次称帝,共在位2年,禅位于玄宗李隆基,后病死,终年55岁,葬于桥陵。

6、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尊为武周圣神皇帝。本名武媚娘,即位后改名武曌(zhào),取意“日月当空”,并州文水人,她的国号为周,不是唐。

7、李重茂(唐少帝)唐中宗幼子,为后宫所生,温王。710年中宗被毒死以后,韦皇后立时年仅16岁的李重茂即位,改元“唐隆”。李重茂即位后1个月,韦后被杀,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联合废掉了李重茂,并将李重茂赶出长安,恢复其温王爵位。

8、唐玄宗李隆基,亦称唐明皇。712年至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庙号玄宗,得名唐玄宗,亦称为唐明皇,后封元圣文神武皇帝。玄宗在位年间,是唐代由盛变衰的关键时期。

9、唐玄宗第三子,唐朝第八位皇帝。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即位,史称肃宗。遥尊玄宗为太上皇,改年号为“至德”,在位6年,死于762年,时年52岁。

10、李豫 (唐代宗)唐肃宗长子。初名俶,封广平王,唐朝第九位皇帝,在位17年,享年54岁。死后谥号睿文孝武皇帝。

11、李适(唐德宗)唐代宗长子,唐朝第十位皇帝,在位26年。死后谥号为神武孝文皇帝。其在位期间,时局稍为稳定,勒索地方官进奉物资,在长安征收间架、茶叶等杂税,民生更加困苦。

12、李诵(唐顺宗)唐德宗长子,唐朝第十一位皇帝。死后谥号为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在唐朝皇帝中,唐顺宗李诵是特征颇为鲜明的一位。

13、唐宪宗李纯是唐顺宗长子,先被封为广平郡王,805年初顺宗即位后,李纯被立为太子,顺宗试图进行改革,威胁宦官利益,被逼迫退位给宪宗,同年八月,宪宗继位,顺宗被尊为太上皇。

14、李恒 (唐穆宗)他是唐朝第十三位皇帝(820年-824年在位),在位4年,享年30岁。死后谥号为睿圣文惠孝皇帝。

15、湛 (唐敬宗)唐穆宗长子。他是唐朝第十四位皇帝(824年-826年在位),在位3年,享年19岁。即位后,只知在后宫嬉戏,奢侈荒淫。

16、李湛 (唐敬宗)唐穆宗长子。他是唐朝第十四位皇帝(824年-826年在位),在位3年,享年19岁。即位后,只知在后宫嬉戏,奢侈荒淫。

17、李炎(唐武宗)唐穆宗第五子,文宗弟。唐朝第十六位皇帝,死前十二天改名李炎。唐武宗崇信道教,且鉴于佛教势力泛滥,损害国库收入,在道士赵归真的鼓动和李德裕的支持下,于845年下令拆毁佛寺,并派御史分道督察。

18、李忱 (唐宣宗)初名怡,前身是光王,在位13年。唐宪宗李纯十三子,唐穆宗李恒的弟弟,唐武宗李炎的叔叔。大中十三年(859年),唐宣宗去世,享年50岁。谥号圣武献文孝皇帝。

19、李漼(唐懿宗)唐朝第十八位皇帝,在位14年,终年41岁。李漼初名温,是唐宣宗的长子。宣宗病死后,被宦官迎立为帝,是为唐懿宗,改元“咸通”。死后葬于简陵,谥号昭圣恭惠孝皇帝。

20、李儇 (唐僖宗)唐朝第十九位皇帝。唐懿宗第五子,初名俨。873年-888年在位,在位13年,享年27岁,死后谥号为惠圣恭定孝皇帝。

21、李晔(唐昭宗)原名杰,又名敏,是唐朝第二十位皇帝(889年—904年在位),在位16年,享年38岁。他是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弟。葬于和陵,死后谥号为圣穆景文孝皇帝。

22、李柷 (唐哀帝)唐昭宗第九子,唐朝末代皇帝。在位3年,被废。次年被朱温毒死,享年17岁,葬于温陵。唐哀帝死后谥号为昭宣光烈哀孝皇帝。

后唐(923年-936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由沙陀族(唐末节度使,因功赐国姓)李克用(后唐太祖)建立的,传亲子(后唐庄宗)李存勖。

李存勖因伶人之乱而亡,由义兄,(后唐明宗)李嗣源继承,李嗣源病死后传第三子(唐闵帝)李从厚,李从厚被义兄(唐末帝)李从珂干掉了,李从珂最后就是被鼎鼎大名的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联合契丹人灭掉了。后唐二世四帝,总存了14年。

唐朝历代皇帝年号庙号谥号

唐高祖 姓名 李渊 庙号 高祖 谥号 神尧大圣大光皇帝 唐太宗 姓名 李世民 庙号 太宗 谥号 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唐高宗 姓名 李治 庙号 高宗 谥号 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唐中宗 姓名 李显 庙号 中宗 谥号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唐睿宗 姓名 李旦 庙号 睿宗 谥号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武则天 姓名 武?? 谥号 则天顺圣皇后 唐玄宗 姓名 李隆基 庙号 玄宗 谥号 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唐肃宗 姓名 李亨 庙号 肃宗 谥号 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唐代宗 姓名 李豫 庙号 代宗 谥号 睿文孝武皇帝 唐德宗 姓名 李适 庙号 德宗 谥号 神武孝文皇帝 唐顺宗 姓名 李诵 庙号 顺宗 谥号 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 唐宪宗 姓名 李纯 庙号 宪宗 谥号 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唐穆宗 姓名 李恒 庙号 穆宗 谥号 睿圣文惠孝皇帝 唐敬宗 姓名 李湛 庙号 敬宗 谥号 睿武昭愍孝皇帝 唐文宗 姓名 李昂 庙号 文宗 谥号 元圣昭献孝皇帝 唐武宗 姓名 李?e 庙号 武宗 谥号 至道昭肃孝皇帝 唐宣宗 姓名 李忱 庙号 宣宗 谥号 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 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 唐懿宗 姓名 李?y 庙号 懿宗 谥号 昭圣恭惠孝皇帝 唐僖宗 姓名 李儇 庙号 僖宗 谥号 惠圣恭定孝皇帝 唐昭宗 姓名 李晔 庙号 昭宗 谥号 圣穆景文孝皇帝 唐哀帝 姓名 李祝 庙号 哀帝 谥号 昭宣光烈哀孝皇帝 。

唐朝皇帝为什么都是“宗”

在唐朝以前基本是XX王,XX帝,而唐开始都是祖、宗,其实“XX帝”、“XX王”是谥号,而“X祖”“X宗”是庙号。

庙号在唐代以前并非每个皇帝都有,因此史书记载皇帝多用谥号;唐代以后由于每个皇帝都有庙号,且谥号开始变得繁杂或过褒,不能体现时人对皇帝的评价,因此史书记载皇帝多用庙号。

谥号是对其一生进行评价,而庙号是供奉在太庙时用的。尊号是臣下尊上的。某某帝是"谥号",如汉武帝的谥号是"孝武皇帝",而某某祖,某某宗呢是庙号,如唐太宗的庙号就是"太宗"。在唐朝以前,多用谥号称皇帝,是因为谥号比较短,而且,并非每个皇帝都有谥号。比如汉朝,只有比较英明的皇帝才有庙号。如汉文帝的庙号是太宗,汉武帝的庙号是世宗。而从唐朝开始,皇帝们的谥号,失去原有的对皇帝进行评价的意义。都变成美号,尊号,华而不实,字数比较多.如明朝,一般皇帝的谥号的字数都是17个字,(除了明代宗和建文帝)。而每个皇帝从唐朝开始,一般都有庙号,除了一些亡国之君之类的皇帝除外。所以,从唐朝开始,一般就称其庙号,所以叫某某宗。而之前,称其谥号,叫某某帝。

到了明清两朝,皇帝一般来说,都只有一个年号,明朝的英宗和清朝的皇太极除外。所以,又用年号称呼皇帝,如嘉靖,康熙之类。




我们先要搞清楚古代皇帝常用的三种尊号,分别是:年号、谥号、庙号。其中年号是皇帝在位时使用,而谥号与庙号是在死后才有的。

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君主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的年号就有十几个,武则天即位后几乎每年都要更改年号。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常以年号作为明清皇帝的称呼,我们比较常见的年号有:洪武、永乐、嘉靖、康熙、雍正、乾隆等等。

谥号

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古代在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评价一个人物的是非功过,往往不是只言片语就能叙述清楚,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选择用谥号来进行概括。总的来说,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通常意义的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对于两汉、两晋时的皇帝,后世常称谥号,比如西汉的刘启,谥号孝景皇帝,故称汉景帝;刘彻,谥号孝武皇帝,故称汉武帝;

庙号

隋以前,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一般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但在几代之后就必须毁去原庙,而于太庙合并祭祀。如果每个君王的庙都留下,数代之后为数众多的家庙会有祭祀上的困难。而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另外,由于后世皇帝谥号字数膨胀,且几乎只要是后人接位的皇帝子孙都会给父祖上美谥,故谥号实际上无法显示皇帝评价,庙号反而取代了谥号起到盖棺定论的功用。对于唐宋时期的皇帝,后世通常称庙其号,比如,唐太宗、宋仁宗等等。

唐朝皇帝为什么都是“宗”?

为何不用谥号:?

唐朝和宋朝的皇帝,之所以多用庙号来称呼,直接原因是,这些皇帝的谥号实在太长了,也即不够简单。

如唐太宗李世民,初谥文皇帝,葬于昭陵。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加谥文武圣皇帝。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加谥文武大圣皇帝。天宝十三年(754),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为何不用年号?

这个就更简单了,因为唐朝皇帝的年号老是变,例如唐高宗李治,其年号有永徽、显庆、麟德、总章、弘道等等。

所以,对于唐朝的皇帝,我们通常称其庙号,也就是唐x宗了。

史书上对皇帝的称呼,一般是用谥号某帝(汉武帝)或庙号某宗(唐太宗)。

继任皇帝与大臣们根据前任皇帝生前的品德功绩来评定其谥号。

庙号是太庙里供奉皇帝用的,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庙号,只有评价高的才有。比如汉朝只有极少数皇帝拥有庙号,因此汉朝都用谥号称呼,如汉武帝、汉文帝、汉景帝。

隋唐以前对皇帝的谥号与庙号的评定非常严格,一般用一两个字,唐朝以后,谥号开始泛滥,并失去其本意,多为赞扬之词,而且字数也越来越多。

比如李世民,庙号太宗,谥号文皇帝,后来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加谥文武圣皇帝,唐玄宗天宝七年(749年)又加谥文武大圣皇帝,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4年)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而到唐朝时,每个皇帝都有庙号,庙号便于记忆,因此唐朝都用庙号称呼,比如唐太宗、唐高宗、唐中宗。

此后的宋元明清也都沿用此例,如宋高宗、元成宗、明英宗、清仁宗。

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历代皇帝遇到大事要事都喜欢更改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而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固定为二个字,所以后世以年号做为皇帝的称呼,简单易记。

“祖”是开创者,“宗”是继承者。在明清以前,基本每个朝代都只有一个始祖,其他都是继承的宗。

明朝时期,因为永乐以旁系继承大统,其后人为了彰显这一世系的合法性,所以将其定庙号为“成祖”,清朝时期为了彰显顺治和康熙的功德,所以均将其庙号视为“祖”,实际上这些都是特例。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王朝历史中,古代皇帝们所拥有的三个称号;谥号、庙号与年号。

我国几乎所有的封建王朝皇帝都具有谥号,那么,什么是谥号呢?比如宋朝的开创者赵匡胤,他的庙号就是“太祖”,谥号初为“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后世又添加很多字。

年号在登基之初则为“建隆”。

再比如说崇祯帝的谥号,就是“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庙号则为“思宗”,年号为崇祯。

这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谥号与庙号都是皇帝死后由后人给添加上去的,年号则不同。

谥号属于对逝者的一种定论,谥号的拥有,不局限于皇帝,帝王将相,后妃诸侯,都可以有谥号。

谥号一说,只有在秦始皇一朝被祛黜,因为始皇帝认为,谥号属于“子议父,臣议君”为大不敬。

那么,我们回答“唐朝皇帝为什么都是“宗”?这个问题;

在唐朝以前,人们称呼皇帝基本上是以谥号做称谓。可是,到了唐朝,却称谓大变了。

唐之前,皇帝之谥号尚且没有长到饶舌的地步,而有唐一朝,从李渊开始,谥号就变得渐渐长大,一开始,李世民给李渊的谥号是“太武皇帝”,这样的情况下,称呼之时就可以称之“唐太武帝”,也算不错。

可是,后世这些唐朝皇帝,竞赛一样的往上面加字,加到没办法概括称谓。

后世皇帝,各个效仿,有唐一朝,谥号冗长,终于不能见于称呼。

到了最后,唐朝所有的皇帝都具有了庙号,这可不是一个小事,我们知道,在汉朝,28位皇帝当中,只有7位皇帝才保有庙号。

在两汉时期,对于庙号及其重视,对于守成皇帝,和在位时间很短的皇帝就不加与谥号,甚至于对于前代皇帝还有剥夺其庙号的做法。

对于汉献帝我们都很熟知,在献帝一朝,当时就发生过大臣们上书汉献帝,他们认为汉和帝、汉安帝、汉顺帝、汉恒帝四位汉朝皇帝庸碌无为,不应该享有庙号。

这样的事,在我们看来简直是匪夷所思,典型的臣子议君,可是,这样的建议就真的被采纳了,汉和帝、汉安帝、汉顺帝、汉恒帝这四位汉朝皇帝的庙号真的就被宣布撤除。

而东汉的光武帝刘秀也曾剥夺西汉的几位皇帝的庙号。

所以说,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皇帝对于庙号及其重视。

而在唐朝,在唐玄宗、唐高宗两朝的谥号追加大赛之后,终于谥号称谓难于使用的情况之下;唐朝开始使用庙号称谓皇帝。

因为在唐朝所有的皇帝当中,均有庙号,就这样,从唐朝开始,以庙号称呼皇帝这种方式,一直延续到以后的中国历代封建王朝。






唐代有什么著名的音乐作品

唐人薛用弱《集异记》中有这样的故事: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到旗亭(酒楼)小酌,恰逢四位歌妓赛歌。有唱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有唱高适“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的,唯独没有王之涣的诗作。王之涣自负才名,指着“诸妓中之最佳者”对两位诗友说:“她若不唱我的诗,我甘拜下风;若唱,你俩尊我为师。”而那位“最佳者”,果然就唱起了“黄河远上白云间……”

这就是唐朝的流行歌曲。

有不少唐诗是当时的流行歌曲。据文献所载,王维的“西出阳关无故人”一诗谱曲后不胫而走,很快就成为饯别的名歌。白居易有诗曰:“高调管瑟吹银字,慢拽歌词唱《渭城》”,以及“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因为歌中有叠唱,第四声乃“劝君更尽一杯酒”,以此歌劝酒,其效率不言而喻。刘禹锡也有诗称:“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何戡是唐朝著名歌唱家,尤以唱《渭城曲》知名。而今,这首古歌仍魅力不减。

说到刘禹锡,他被贬巴山蜀水时,写过一首“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竹枝词》,当时很流行,直到宋朝还有人传唱。南宋文献《苕溪渔隐丛话》有记述:“余当夜行苕溪,闻舟人唱渔歌,歌中有此两句,余皆杂俚语,岂非梦得(刘禹锡的字)之词自巴逾传至此乎?”从唐朝到宋朝,从巴蜀到吴越,一曲竹枝数百年,无论时间和空间,就影响来说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唐朝流行歌曲最青睐的诗人是白居易,凡歌妓无不知其名。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谈到一件事:“……诸妓见仆来,指而相顾曰:此是《秦中吟》、《长恨歌》主耳。”可见白居易的知名度有多高。有歌妓讨价还价时自夸说:“我会唱白学士《长恨歌》,岂等同于一般歌妓?”徐州名妓关盼盼,唱此歌也很出色,与白居易还有一段悲情故事。《长恨歌》是长篇叙事诗,共120句,一气唱下来颇有难度,所以歌妓以唱此歌为荣。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每每传唱于“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一时蔚然成风。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长沙出土的唐代铜官窑瓷器上题有一首诗:“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这首诗一经出土便引起关注,不仅为《全唐诗补编》一类的工具书采用,更耐人寻味的是,现在竟被改编为通俗歌曲。文学史专家认为,“君生我未生”很可能是当时的里巷谣曲,所以才被陶工题在瓷器上。唐朝的流行歌曲,历经一千多年后再度流行,这是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说来也巧,晋陕蒙一带有一首民歌,其内容与之相近,唱的也是忘年恋:“骑上骡子马跑了,妹妹年轻哥老了。我不嫌你老来你不嫌我小,咱二人这辈子往老交。”虽然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不同,但不论长安还是长沙,不论京师的才子佳人还是西北的村姑莽汉,年代和年龄都不能成为爱情的障碍,永恒的题材果然名不虚传。

大唐文化是开放型的,音乐的繁荣达到了顶峰;不仅《凉州词》、《杨柳枝》这样的乐府歌曲远播四海,西域歌曲也成为时尚,乃至形成“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唐·王建)的风景。虽然这些唐朝歌曲的乐谱早已失传,但却给我们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盛世当歌,这就是唐朝的魅力。

唐朝各皇帝的年号

姓名 庙号 登基时间(年号)

李渊 唐高祖 公元618年(武德)

李世民 唐太宗 公元626年(贞观)

李治 唐高宗 公元649年(永徽)

李显 唐中宗 公元683年(嗣圣)

李旦 唐睿宗 公元684年(文明)

李隆基 唐玄宗 公元712年(先天)

李亨 唐肃宗 公元756年(至德)

李豫 唐代宗 公元762年(宝应)

李适 唐德宗 公元779年(建中)

李诵 唐顺宗 公元805年(永贞)

李纯 唐宪宗 公元805年(元和)

李恒 唐穆宗 公元820年(长庆)

李湛 唐敬宗 公元824年(宝历)

李昂 唐文宗 公元826年(大和)

李忱 唐宣宗 公元846年(大中)

李漼 唐懿宗 公元859年(大中)

李儇 唐僖宗 公元873年(乾符)

李晔 唐昭宗 公元888年(天祐)

李柷 唐哀宗 公元904年(天祐)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74441.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姜子牙在历史中的真实身份是什么?下一篇:明朝前,北京的历史起源与演变是怎样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