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琴和筝的区别 俗乐在秦朝的发展历史简述

导语:琴和筝是中国传统乐器中的两种代表性乐器,它们在音色、结构和演奏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琴是中国古代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而筝是流传至今的乐器。在秦朝时期,俗乐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目录导航:

  1. 琴和筝的区别
  2. 乐府是民歌,属于民间文学对吗
  3. 不同朝代的汉乐府代表什么
  4. 简述汉乐府的成立及其兴废历程
  5. 乐府在两汉时期是负责干什么的 三个
  6. 汉乐府指什么
  7. 乐府是什么团体
  8. 为什么说汉代是我国古代舞蹈发展史的集大成的时代
区别

筝和琴有音色、音域时间、演奏方法不同。

1、音色不同

古琴的音量较小,音区低沉,音色明净浑厚,风格古朴。

古筝发音相对来说比较洪亮,旋律性比较强,轻巧灵动。

2、音域不同

古琴有七根弦,但一弦多音,其音域达四个八度,并且可以弹奏出众多泛音和按音。

古筝通过移动弦马调整,可以弹奏不同的音高,音域虽然也算宽广,但表现力上比古琴差了一个档次。

3、演奏方法不同

古琴以左手按弦,右手拨弦,弹奏时,可以同时拨动两根琴弦作和音弹奏。

古筝以右手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拨弦,左手控制弦的张力。

一是形制不同

琴小弦少,筝大弦多。古琴一般通长120厘米,最宽处约20厘米,七弦,弦下无品、柱、码支撑,琴面髹漆。古筝一般通长163厘米,最宽处约34厘米,二十一弦,弦下有码柱支撑,筝面部髹漆。 二是音色不同

古琴是长弦震动,琴体发音,所以音色松沉低缓,余味悠长,古朴典雅。古筝弦下因为有琴码,所以音色相对比较洪亮,淳厚华丽,悠扬悦耳。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以《沧海一声笑》为例,上网搜索相对应的古琴曲与古筝曲,来听一下古琴与古筝乐感的差别。

三是历史渊源不同

“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在古代,古琴在乐器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其演奏者多为王公贵族、文人士大夫,如齐桓公、唐玄宗、宋徽宗、孔子、蔡邕、桓谭、嵇康、白居易、欧阳修等人,他们均擅长琴艺。文人爱琴,视琴为高雅脱俗的象征,这是因为琴乐可以反映人心、舒张人性,可以成为他们与内心对话、与社会和自然相交融的载体。

如果说古琴是超脱于凡尘之外的,那古筝就是能食得人间烟火的。筝乐更偏向民间俗乐,弹筝人的身份来自社会各阶层,有普通百姓、乐伎、商贩等,偶尔有文人也多是听他人演奏而非自己演奏。

乐器只是表达音乐的工具,并无本质差别,总结来说:古琴,悦心;古筝,悦耳。古琴,孤高深邃;古筝,雅俗共赏。两者各有千秋,小伙伴们可根据自己的审美喜好来欣赏和学习。

从外观上看,古琴和古筝却是有一点像,都是长条状,但仔细分辨一下,你会发现它们的区别,古筝通常大一些,差不多1.6米,而古琴稍小,1.2米左右,古筝上面的弦要多一些,主流是21根,而古琴的弦少,主流是7根,所以又称七弦古琴。 古筝的形状更像一个长盒子,中间的空的,而古琴从外观上给人的感觉是浑然一体的,线条更流畅一点。

从起源来看,古琴要比古筝要古老,相传三皇五帝时代就有了古琴,从史料及考古来看至少在商周时代就有了古琴,而古筝则稍微晚一点,差不多是在战国时代的秦国出现的,筝有一种说法就叫真秦音也。

从音律看,古琴虽然只有7根弦,但一弦多音,音域广,而古筝的弦差不多一弦一音。音色方面,古琴音低而清,古筝 的音高而亮,所以有一种说法叫古琴悦己而古筝悦人,古筝取悦他人动听,适合女孩子弹,而古琴深沉内涵,适合男孩弹。

从制作工艺来看,古琴的制作相对特殊复杂,制作工期长,面板较厚有漆胎保护,而古筝制作工艺相对简单,板身偏薄 ,没有漆胎保护。所以古琴的使用时间比较长,传世的唐宋时期古琴还可以弹奏,明清时代的古琴就更多了,而古筝的使用 寿命较短,传世极少。

最重要的也是区别最大的是古琴和古筝的地位、受重视程度的不同,古琴从一开始就受到名人雅士统治阶级的重视,君 子四艺“琴棋书画”琴为首,古琴是体现一个人的修为,世人莫不以高尚的琴德和高超的琴艺为荣。从先秦圣贤孔子开始, 古琴就一直代表着高雅、内涵和节操。各时期古琴文化一直繁荣,名琴和名曲也不断涌现。而古筝相对而言就逊色一点,不 过现在古筝艺术也是蓬勃发展,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琴和筝都是古代的乐器,二者可从外形及声音上加以区别。从外形上看,古筝一般比较长,而古琴一般要比古筝微短一些,琴弦上也有区别,古筝有21根琴弦,古琴一般只有7根琴弦,古筝上有琴马,古琴则不放琴马;声音上,古筝比古琴明亮,古琴则相对低沉浑厚。

它们的区别主要有四点:

首先,琴与筝虽然都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但古琴产生于3000多年前,传说为“伏羲”、“神农氏”所造。而古筝则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代,据今已有2000年多年的历史了,相传是一个叫婉无义的人,将一个瑟传给二个女儿,二个女儿都争着要,不小心摔成两瓣了,所以叫筝。

其次,古琴与古筝的外形也不同。古琴是用一整块木头做成的,长约120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4~6厘米,琴面系有七根弦,古称"七弦琴",属弹拨乐器类的"无码乐器";而古筝则由框板、面板和底板构成。长160厘米,宽38厘米,厚14厘米,最早有5根弦,后来逐渐发展为12、13、16、21弦,现在还有24弦和26弦筝,常用的为21弦,琴弦均匀排列于筝面上,每根弦均由人字形的弦马支起,属弹拨乐器类的"有码乐器"。

第三,它们的音域也不同:古琴只有七根弦,一弦多音,音域宽达四个多八度,音色含蓄而深沉,古朴而典雅,表现力异常丰富。而古筝有21弦,基本上是一弦1-2个音,同一弦中移动弦码(柱),可以调整音高。音域宽广,达4个八度,音量宏大,音色华丽、淳厚优美,悠扬悦耳。

此外,古琴曲与古筝曲的记谱法也不同。古琴琴谱自成一格,古时称为"文字谱",唐朝以后称“减字谱";而古筝古时多用"工尺谱",现今多用"简谱"、"五线谱"。

乐府是民歌,属于民间文学对吗

乐府成为诗名以后,作 为朝廷音乐机构表演曲目含义依然保留下来,宋代以前凡称乐府者,一定与朝廷音乐机构有关;歌诗泛指一切有音乐舞蹈表演的诗歌,只有作为朝廷音乐机构表演曲目的歌诗才能称之为乐府;歌行出自乐府但又不等同于乐府,带有音乐性质,但又偏重体裁而言,具有乐府体裁的特点,但又七言非乐府长歌;区分乐府和词主要看 句式如何,若是齐言,属于乐府诗,若是长短句,属于曲子词;

有些乐府来自民歌,但乐府作为宫廷乐章,不宜再称作民歌,只有少数杂歌谣辞例外;乐府虽与音乐有关,却与音乐文学不相等同,具有音乐形态的乐府属于音乐文学,已经失去音乐形态的拟古乐府和准备获得音乐形态的新题乐府不能视为音乐文学。

乐府是汉武帝刘彻正式设立的专门掌管音乐的官署。从汉初到武帝,由于采取了一些列措施,汉王朝出现了一个比较安定的局面,西北方少数民族的音乐及外乐不断传入,从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看,都有可能也有需要建立地主阶级的“乐教”系统。乐府就是为了适应这一情况而设立的。

它的任务是采集歌辞、训练乐工、制作乐谱。将采集的歌辞予以配乐,供统治者祭祀及朝会宴饮时演奏之用。从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以“观风俗,知薄厚”,武帝“采歌夜诵”,以考察“政教得失”等记载来看,说明当时设立乐府,不仅是供统治者敬神、享乐,也是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的。

乐府机构存在论一百多年,到哀帝刘欣时被废止。但并不能因此就消除乐府建立以来的影响。从武帝以后,已形成一种采集民间歌谣的传统,直至东汉光五帝刘秀、和帝刘肇时还保留着“观纳风谣”的习惯。现存的汉代乐府民歌,并不完全是官家所保存的,也有私家收藏的,于此也可见“采诗”的影响深远。 “乐府”这一名词,以后就由机关名称变为诗体名称,广义地说,人们连那种“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袭用乐府旧题并不入乐的诗,都统称为“乐府”。这些保存下来的作品被宋人郭茂倩收编在《乐府诗集》中。

乐府是按乐曲的性质分类的,其中如《鼓吹曲》、《相和歌》、《杂曲歌词》等都是。它们较多地来自民歌“俗乐”。 汉代在文学上是辞赋独盛,而文人诗歌则往往显得苍白无力,可是,民间乐府却成了当时诗歌领域里一朵独放的奇葩。

内容上,它比较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作品中且出现了处于低层的反抗者的形象,形式上,它冲破了《诗经》四言的格式,兼以杂言,显得错落有致,便于表达复杂的情节。乐府诗所具有的现实性和政治性,以及形式自由变化的多样性,都对后世诗歌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在中国文学史上显示了它特有的光彩。

乐府,中国古代民歌音乐。乐府是古代音乐机关,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公元前112年,正式成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汉魏六朝以乐府民歌闻名。“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其中采集了大量民歌,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今保存的汉乐府民歌的五六十首,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如《战城南》、《东门行》、《十五从军征》、《陌上桑》等,其文体较《诗经》,《楚辞》更为活泼自由,发展了五言体、七言体及长短句等,并多以叙事为主,塑造了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孔雀东南飞》(又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木兰辞》是汉魏以来乐府中叙事民歌的优秀代表作,称为乐府双璧。

不同朝代的汉乐府代表什么

汉乐府就是指汉时乐府官署所采制的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据《汉书。艺文志》载,“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可见这部分作品乃是汉乐府之精华。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100卷,分12类(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歌辞,横吹歌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氏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著录,是收罗汉迄五代乐府最为完备的一部诗集。

《乐府诗集》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与人民生活,用犀利的言辞表现爱恨情感,较为倾向现实主义风格。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不同《诗经》的浪漫主义手法,它开诗歌现实主义新风。

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斜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斜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不同于《诗经》的是,它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新风。

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

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汉乐府在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地位,其与诗经、楚辞可鼎足而立。

汉乐府分为:

1、郊庙歌辞:主要是贵族文人为祭祀而作的乐歌,华丽典雅。如《安世房中歌》十七章(楚音)、《郊祀歌》十九章等。音乐主要采用秦国音乐和楚国音乐。

2、鼓吹曲辞:又叫短箫铙歌,是汉初从北方民族传入的北狄乐。歌辞是后来补写的,内容庞杂。主要是民间创作。

3、相和歌辞:音乐是各地采来的俗乐,歌辞也多是“街陌谣讴”。其中有许多优秀作品,是汉乐府中的精华。

4、杂曲歌辞:其中乐调多不知所起。因无可归类,就自成一类。里面有一部分优秀民歌。

简述汉乐府的成立及其兴废历程

乐府初设于秦,为当时"少府"下辖的一个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汉初,乐府并没有保留下来。

到了汉武帝时,在定郊祭礼乐时重建乐府,它的职责是采集汉族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乐府最早是建立在秦代,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承秦制,建立了乐府机构,掌管俗乐,使其达到空前的繁荣。乐府的从建立到罢黜,共经历了106年的历史,到了汉成帝时,乐府机构的分工之精细,乐工人数之繁多,音乐技术之高超,是中国音乐史上前所未有。

但到了汉哀帝时期,由于国势的衰弱,政府的腐败,统治者为巩固西汉王朝的统治,提倡节俭,罢免乐府,认为乐府之音乃为靡靡之音,是为亡国之隐患。

汉乐府是中国古代音乐的一种形式,最早出现在秦代。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承秦制,建立了乐府机构,掌管俗乐,使其达到空前的繁荣。

早期由汉高祖刘邦确立在他的家乡教唱《大风歌》形成一百二十人的最早编制。中期经过汉武帝重组改革,规模扩大横跨全国多达八百名工作人员,多位民间艺人。

晚期汉哀帝即位,由于当时政府财政空缺取消乐府,从此不再有乐府机构 。

乐府在两汉时期是负责干什么的 三个

乐府是古代音乐机关,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公元前112年,正式成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汉魏六朝以乐府民歌闻名。“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其中采集了大量民歌,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今保存的汉乐府民歌的五六十首,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

乐府在两汉时期主要负责三个方面的工作:

1. 音乐演奏:乐府作为官方的音乐机构,主要负责宫廷和祭祀等场合的音乐演奏。

2. 歌谣创作:乐府也是创作歌谣的重要机构,创作的歌谣内容涉及社会生活、历史事件、爱情等多个方面,具有很高的文学和艺术价值。

3. 教育培训:乐府还负责培养音乐人才,传授音乐技艺和音乐理论知识,使得乐府成为当时最重要的音乐教育机构之一。

汉代乐府以管理民间俗乐为主,主要任务是“采诗夜诵”,即收集、整理民间歌谣,同时也“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汉书•礼乐志》),即承担写作歌词、研究音乐理论、编配伴奏、制作朝廷典礼所用的乐章等任务。

通过乐府搜集整理的民歌包括来自“赵、代、秦、楚”等广阔地域内的不同风格,从《汉书•艺文志》所录西汉民歌的篇目和汉哀帝罢乐府时所列乐工的职责范围来看,乐府收集的民歌,范围遍及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甚至包括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和西域各地的音乐。


1 在两汉时期,乐府是负责诗歌创作和收集、编纂的机构。
2 乐府的主要任务是收集和整理民间歌谣、乐曲和舞蹈等艺术形式,同时也承担着书写、编辑和传承汉朝官方的乐章、乐曲和音乐文化的工作。
3 此外,乐府还是汉朝官方娱乐活动、礼仪文化和文艺教育的重要场所和机构,为古代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 乐府在两汉时期负责编写、传承和演唱文学作品,特别是民歌和乐曲。
2 这个时期的乐府诗歌以五绝、七绝为主,主题涉及爱情、思乡、政治、儒家思想等,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人民文化色彩。
3 乐府诗歌在文艺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不仅是唐诗的重要源头之一,还对后世宋元诗词和民间文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乐府是两汉时期的一种文学组织,主要负责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收集和整理民间诗歌:乐府的主要职责是收集和整理民间诗歌,并将其发扬光大。当时,许多民间诗歌都是口头传承的,没有正式的文字记录。乐府的存在,使得这些诗歌得以被收集整理,并形成了一种正式的文学体裁。

创作和发表新的乐府诗歌:乐府不仅收集整理民间诗歌,还创作和发表了许多新的乐府诗歌。这些诗歌大多是以音乐伴奏的形式演唱,因此被称为“乐府诗”。

培养文学人才:乐府还负责培养和选拔文学人才。当时,文学人才多半是通过考试选拔而来。乐府则是为这些人才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同时也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分享


1. 乐府在两汉时期是主要负责编写、传唱民间歌曲和音乐的司令部。
2. 乐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和推广,成为了一种集民间艺术和官方文化于一体的形式。
3. 乐府的创作主题丰富多彩,包括了爱情、战争、祭祀、怀才不遇等方面,在文化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和价值。

“乐府”是两汉时期的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有两个:

一是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演奏;

二是采集民歌。后来,乐府就成了民歌的代名词。

汉乐府,指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初设于秦,是当时少府下辖中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正式成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1、 专门给达官显贵训练舞娘的地方。在一些重要的场合,都需要舞娘歌舞助兴。

2、 编写歌曲诗歌的地方,比如最有名那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 存放乐器的地方,比如编钟。

乐府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诗歌体裁,主要流行于两汉时期。乐府最初是指乐队和府署,后来被用来指代官方机构中的音乐和文化部门。在两汉时期,乐府主要负责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编辑音乐:乐府负责编纂和编辑音乐,创作各种音乐作品,如歌谣、民间音乐等,以供官方和民间使用。

收集民间文艺:乐府也负责收集民间文艺作品,如民歌、民谣、故事等,以宣扬民间文化和促进国家文化的多元化。

教育普及:乐府还负责在社会各个层面进行文化教育的普及,包括在学校、宫廷和寺庙中举办音乐、文学和戏剧表演等活动,使广大人民受到文化熏陶和教育。

总之,乐府在两汉时期是非常重要的文化机构,对于宣扬民间文化、促进文化多元化和普及文化教育有着重要的贡献。

汉乐府指什么

汉乐府是指汉代时期流传下来的一种诗歌形式,它的形式多样,包括叙事、抒情、咏物、议论等多种类型。这些诗歌大都以民间歌谣、山歌等形式流传,因此也被称为“乐府诗”。乐府之“乐”意指歌唱音乐,府则是指收藏之意,乐府因此也有收集音乐诗歌的意思。

汉乐府的创作范围较广,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风俗、历史等多个领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民间的生产生活、风土人情、爱情婚姻、感情交往等。在乐府中,往往还能体现出汉代人民的智慧和才情。

汉乐府的代表作品有《长歌行》、《孔雀东南飞》、《木兰诗》、《洛神赋》等,这些诗歌不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文化、历史、社会等方面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汉乐府就是指汉时乐府官署所采制的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据《汉书。艺文志》载,“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可见这部分作品乃是汉乐府之精华。

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100卷,分12类(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歌辞,横吹歌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氏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著录,是收罗汉迄五代乐府最为完备的一部诗集。《乐府诗集》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与人民生活,用犀利的言辞表现爱恨情感,较为倾向现实主义风格。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不同《诗经》的浪漫主义手法,它开诗歌现实主义新风。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都是汉乐府民歌,后者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汉乐府,指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初设于秦,是当时少府下辖的机构,正式成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乐府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1.指汉族民歌音乐。

2.乐府是自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后人统称为汉乐府。后来乐府成为了一种诗歌体裁(1976年在秦始皇陵区出土了一件钮钟,上书错金铭文:“乐府”,2000年在西安秦遗址出土“乐府承印”封泥一枚,进一步肯定了这一史实,而非始于汉武帝时期。)

根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到了唐代,这些诗歌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这种形式却相沿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唐代诗人作乐府诗,有沿用乐府旧题以写时事,以抒发自己情感的,如《塞上曲》《关山月》等,也有即事名篇,无复依傍,自制新题以反映现实生活

宋代时,郭茂倩将所有乐府诗歌汇集到一起,编成《乐府诗集》,如《木兰诗》(南北朝时期)。

3.叙事手法

两汉乐府诗中有叙事诗,也有抒情诗,而以叙事诗的成就更为突出。

《诗经》、《楚辞》基本都是抒情诗,抒情过程中也时而穿插叙事,但叙事附属于抒情。

两汉乐府叙事诗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两汉乐府诗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主体在选择叙事对象时,善于发现富有诗意的镜头,及时摄入画面。

4.诗体演变

两汉乐府诗对中国古代诗歌样式的嬗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实现了由四言诗向杂言诗和五言诗的过渡。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诗歌样式的变革往往和流行乐曲的声调有关。两汉乐府诗最初是配乐演唱的,它之所以在诗体形式上不同于《诗经》的四言句,既是诗歌本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有乐曲的因素发挥作用。

5.特色

汉乐府多属民间歌辞,语言朴实自然,回旋反复,形象鲜明,音调和谐,文字活泼,保持了口语的真面目,有音无义的字也一并保留。另一特色,是叙事诗的逐步发展,描写深刻,叙事详尽,情节较完整,人物形象较具体生动,并出现符合人物性格的对白,以及用对白推动情节。

汉乐府诗句长短不一,二至八言都有,以五言句式为主,形式自由变化,参差错落,不拘一格。有句式整齐的齐言诗,也有错综参差的杂言诗。篇幅长短均有,最长的达三百五十余句,短的则仅数句。汉乐府押韵灵活,有句句押韵,有隔句押韵,也有隔两句、三句押韵的。

乐府是什么团体

乐府”是秦代兴起的国家音乐机构。1976年秦始皇陵区出土的错金银钮钟上就刻有“乐府”字样的铭文,说明了乐府机构的渊源。汉袭秦制,汉惠帝时朝廷设有“乐府令”之职。汉武帝时,“乐府’的规模和职能得到进一步充实。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可见汉武帝扩建乐府的目的是广泛采集全国各地的俗曲,以此来了解民情风俗考察政治得失,同时也反映出汉初统治者爱好民间俗乐的倾向。

乐府是汉代主管宫廷音乐的机构,它隶属九卿之少府。据《汉书》记载,至少在汉惠帝时,乐府就建立了,不过最初乐府只负责宫廷雅乐。到了汉武帝时,“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这时乐府开始在民间采秦乐府钟风,收集各种民歌,一则考察民情,一则以供娱乐,音乐家李延年就曾主管此事。上世纪70年代,陕西出土秦代编钟,上刻有“乐府”二字,足见乐府在秦朝便已设置,汉乐府乃是承袭秦制。到西汉末年,哀帝取消乐府,从此历代宫廷音乐机构再也没有叫过“乐府”。

为什么说汉代是我国古代舞蹈发展史的集大成的时代

汉代是舞蹈史上的一大高峰,主要就表现在伎乐的繁荣上。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新的表演形式,如著名的角抵百戏、相和大曲;一些著名的舞蹈节目,如《盘鼓舞》、《巾舞》、《巴渝舞》;一些在历史上留下了姓名的乐舞伎人。这些都标志着我国的乐舞文化已进入了繁盛期。

汉代舞蹈艺术作为古代舞蹈史上第二个集大成的时代及关键环节。它上承夏商周的宫廷雅乐舞和民间百姓的散舞,下启唐宋古典舞和元明清的戏曲,杂技等,作为带有儒学思想的汉代舞蹈艺术总体呈广收兼蓄,技艺并重的特质,为后朝及现代舞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汉代是我国历史上统治时间较长的朝代,同时也是我国舞蹈艺术的第二个集大成时代,“百戏”是当时最盛行的表演艺术形式。其中最著名的舞蹈名目有《盘鼓舞》、《巾舞》、《bǐng@①舞》、《拂舞》、《铎舞》。

考察历史我们会发现《巾舞》是今日《长婴》的源头。《bǐng@①舞》是一种鼓舞,如同今日的太平鼓。《拂舞》是执拂而舞,我们现在见到的戏曲中神仙、和尚、尼姑等角色常常拂尘舞蹈,也许与这种古老的传统有关。《铎舞》是执铃而舞,至今土家族还有《八宝铜玲鼓》,藏族“热巴”也有摇铃动作。汉族《巫舞》也有摇铃的痕迹。古今映证就会发现,我国许多种民间舞都有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在这千百年的历史之中相互影响,不断发展,积累了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82185.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古法琉璃里面哪个是最贵重的 古代的琉璃有多贵下一篇:昆明米线的焖肉帽子怎么做 昆明哪买古代帽子多的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