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东汉末年的思想发展 东汉末年礼教有哪些人物

导语:东汉末年的思想发展 东汉末年礼教有哪些人物

目录导航:

  1. 东汉末年的思想发展
  2. 封建礼教始于何时
  3. 你知道哪些孝敬父母的典范举出一个人物来
  4. 任姓有哪些名人
东汉末年的思想发展

佛教从东汉末年传入了中国,在汉末三国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大范围内普遍传播。

曹魏建国后,西域诸国就开始遣使纳贡,其中就有很多西域僧人进入魏国翻译佛经、传法,促进了中原佛教的发展。

此时的南方,很多的僧人踏海而来,进入东吴传法。

东吴孙权在江南地区大兴佛法,建造了很多的寺庙,建业也就成为了与洛阳并列的两大佛教中心。

玄理的发展

1.魏晋时期

这个时代社会上士族的崛起是魏晋时期一个独特的现象。神之既往,魏晋时期的伦理思想主要集中在对个别名士诸如阮籍,嵇康,郭襄等人的研究上,一方面他们确实有著作留存下来以供后人研究,另一方面,他们也确实得风气之先,能为后世开一路径,探讨其意义。

2. 人们尚清谈重玄理

魏晋人士尚清谈重玄理是众所周知的,这无疑是得力于整个士族的推行与践履换句话说,玄学的风行只在孤高和寡的境地。所幸的是,这一群体纵然没有专门著作留下,但在《世说新语》这一本书以及史家编纂的史书及诸如《颜氏家训》之类的个人著作中。

我们通过对他们言行的记录得以看到更广大范围和更全面的魏晋时期伦理思想的面貌。这需要做的是甄别拣选的工作,或许可以让我们更切实更直观地看到儒家伦理观念的崩塌所带来的整个社会的巨大变动,当然还有潜流在这之后的涌动不息的个人生命意识的觉醒和自我价值的彰显。

3.思想观念的变化

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固然外部的环境对此有着显著并难以抹去的影响,但真正影响整个士族言行的乃是根植在他们内心深处的独特的人生观。因此,在整个时代背景的映衬下,探寻他们言辞行为的根源,便成了本文的取径所在。这种内外兼顾的论述,或许更让人清楚地了解士族存在的历史意义及其所折射出来的不自觉的启蒙意义。

伦理学视域下的士族

1. 士族与庶族内涵的界定

魏晋时期是士族影响最大的一个历史阶段,也是狭隘意义上士族的存在时间。确切地说,士族在东汉之际已经出现,并且在东汉政权的建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此时的士族并没有如魏晋时期那样主导整个社会的发展,仍然是听命于王室政权的一个群体。

但是士族与单纯的士和宗族是有着不同历史内涵和意义的概念,也并非是二者简单的结合,士族乃是综合了“士”在文化上的意义和“宗族”在政治上的意义而形成的群体。因此,在士族身上便蕴含着两个方面的优势:一个是“士志于道”的文化担当意识,一个便是将此种意识具体落实到政治上的治国平天下的机遇,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在其位,谋其政”的现实层面。

在魏晋时期经常看到后期的大族仍然被早期的大族所瞧不起这样的现象。桓温曾想与王氏族内的人结束婚姻便受到了反对,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证实士族的评价标准并非“一以贯之”,而是已经逐渐改变了。

2. 士族之间内涵的界定

所谓的士族包括三方面的评价标准,即官宦的情况、人口繁衍的情况和文化教育的情况。而符合这三方面因素的有很多士族,但是,大士族,也即高门士族才是其中的主干,它们不仅官阶高显,族人众多,而且所受文化熏陶也要远高于一般的士族。

它包括更细分意义上的名门望族和一般大士族,而那些普遍意义上的一般士族并非我们所要研究的对象。那种一般意义上的士族不足以左右社会时局的转变,或者影响一代之风气,而他们振拔于社会之中下层,担当起社会变革的力量时,时间已经推进到了南朝以及隋唐,这已经越出文章所规定的期限了。

士族人生观及其人生价值之时代背景

1.政治背景

士族作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是从东汉政权的建立开始的,或者至早可以追溯到西汉后期。在之后数百年之间的发展进程中,士族通过不同的手段不断巩固并加强他们的政治力量,以保证他们各方面的利益需求和自身的发展。

不过,士族作为一个能左右政治动向的主导群体是在魏晋时期的。曹魏时代,曹操重名法之治,已有弊端出现,后继者通过对礼教的褒扬逐渐形成了儒法合流的政治理念。魏文帝曹丕登基之后逐渐改变了其父亲曹操的一些政治措施,试图以礼教来扭转名法之治的弊端,显然是有意识尊崇礼教的。

2. 经济背景

伴随着士族在政治上的保证和权力的强化而来的,还有他们对经济利益的追逐,也就是努力营求士族庄园经济的发展。庄园经济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当时主要是地主割据势力的私家领地,魏晋以降,庄园经济有了更大程度的发展,甚至出现了“坞壁”这一种以佃客和部曲为主要支撑力量的变化的有别于正常门阀庄园的庄园。

士族庄园经济的发展是与士族在政治方面权力的强化是有必然联系的。具体而看,世家大族不仅在政治上享受很大的特权,同时,政府还在经济上给予他们提供一系列的政策和法律的优待,

主要是荫客制和荫亲属制等荫户特权,同时还免去他们的各种徭役,这无疑都保证了庄园经济力量的持续发展,也给士族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物质基础,凭着优越的生活条件,士族的清谈、品藻才得以实现。

3. 思想背景

通过对传统礼制的反动,他们试图建构自己心目中所向往的理想秩序。不过,尽管起初玄风大畅,玄学流行,以致后来道教出现;继而佛教传入,译经大畅,佛学流布,宗派林立,儒家学说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排挤,但是就总的情势而言,

儒家的伦常观念还是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思想之中,而为人们所依循的准则,总体上而言,在魏晋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下,士族们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实现着对传统礼教的批判和扬弃,同时,也不断丰富并促进了教学说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自此,儒家学说虽然仍然作为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但是,它已经改变不了不同学说的齐头并进了。这是探究士族人生观的整体的思想背景,有助于看清当时的整个社会或者是思想界的具体状况。

结语

总的而言,政治的保护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安全自由的氛围,经济上的独立则无疑使他们不再为生活奔波,以便一心谈玄,而这两者都够成了他们在思想上的追求的基础。在这三股不同的学说的交互影响之下,魏晋士族的人生观便显得异常驳杂,

而且他们的人生价值也导向了不同的轨道。魏晋士族的人生观就其本身而言,乃是一定时期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建筑在相应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并不能凭空地来看待和评价它,而应该联系到特定时代的背景,将其放在思想史的发展脉络中去认识它的不足和长处。

封建礼教始于何时

封建礼教源于西周的礼乐制,礼乐制中规定了社会中各个阶层应该遵守的礼仪。

成书于东汉章帝时期的《白虎通义》的出现标志着封建礼教的正式形成。

《白虎通义》在董仲舒的基础上,对三统说作了更详尽的发挥,认为“三统”是“本于天”的,“正朔有三。伺本?天有三统,谓三微之月也。明王者当奉顺而成之,故受命各统一正也”,指出“三统”循环,变的只是形式,旧王朝灭亡了,新王朝成立了。正朔、服色、都城等可以改变,但“三纲”、“五常”的大道却不能改,肯定“王者有改道之文,无改道之质”,三统循环论实际不止是封建一统不变论。关于性命论,书中认为,人是天研生,是“天之贵物”,人体象八封。人性生于阳,人情生于阴,人的寿命分为“寿命”、“遭命”、“随命”,三命均为天定。

提出了“三纲”、“六纪”的伦理金条,“三纲”是“署为数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六纪”为“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认为“三纲法天地人,六纪法六合”,“六纪”是从“三纲”而来,是“三纲”之纪,把封建社会的伦理关系说成合乎天意的、永恒的自然关系。

你知道哪些孝敬父母的典范举出一个人物来

事例一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事例三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事例四

老一辈革命家朱德著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宋庆龄孝心至诚,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李鹏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鹏夫妇总要带上母亲喜爱的食物,到母亲处请安问好。

事例五

在全国以实施“跨世纪教育工程”而著称的上海建平中学,一个13岁少年的题为《妈妈,我就是你的眼睛》的发言,使全国女市长考察团的26位成员潸然泪下。这位同学9岁时,母亲双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过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较多责任和义务,为了买一盘母亲喜欢的沪剧磁带,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头整整跑了6个小时!

任姓有哪些名人

任不齐:(前545-前468):字子选,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著有《任子遗书》十二篇:《三才》、《为学》、《忠孝》、《言行》、《治道》、《进贤》、《刑赏》、《礼教》、《乐训》、《燕居》、《问答》(上、下篇)。

任鄙:(生卒年不详):任不齐五世孙,生活在距今二千三百年左右,秦始皇前的秦武王时代。著名勇士。《史记》有秦人谚语记载:“力则任鄙,智则樗里。”任鄙当时是大力士,“扛鼎抃牛者”。

任嚣:(前?-前208):任不齐七世孙,秦始皇二十五年秦首次进兵岭南失利后,任嚣、赵佗率军再入岭南,于秦始皇三十三年统一岭南。首任南海郡尉,并节制岭南南海、象郡、桂林三郡,故称“东南一尉”。以番禺(今广州)为郡治,在今仓边路附近修筑番禺城,史称任嚣城。前208年病逝。

1、任昉:南朝梁著名文学家,仕宋、齐、梁三代。当时以表、奏、书、启诸体散文擅名,而沈约以诗著称,时人号曰"任笔沈诗"。藏书多至万余卷,与沈约、王僧儒并称为三大藏书家。

2、任仁发:元朝水利家、画家。他曾主持修吴凇江、大都通惠河、青浦、练湖和海堤工程。善画马,其鞍马与赵孟頫齐名。著名的《二马图》是他的代表之作。

3、任光(公元?-29):字伯卿,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初为乡啬夫、郡县吏。后归降绿林农民起义军。随刘秀参加昆阳之战,击破王寻、王邑等新莽军。后任信都太守,坚守孤城,拒王郎以迎刘秀。被刘秀任为左大将军,封武成侯。

4、任延(生卒年不详):字长孙,宛城(今河南南阳)人,东汉名吏。十二岁时,熟读《春秋》、《易经》等,有“任圣童”之称。

5、任询(公元1133-1204):字君谟,号龙岩,又号南麓先生,易州(今河北易县)人。金代著名书画家。父贵,有才,善画,喜谈兵,宣、政间游江、浙。询生于虔州,为人慷慨多大节。书为当时第一,画亦入妙品。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83018.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第一个黑人何时被带进美国的?受到了怎样的待遇 非洲黑人奴隶历史下一篇:朝鲜面积大还是韩国面积大 历史的韩国领土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