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隋唐科举制度确立 唐朝诗赋进入科举的时间

导语:隋唐科举制度的确立为唐朝诗赋进入科举提供了机会。随着科举制度的建立,唐朝开始重视文学才华,诗赋成为了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这一改变为唐朝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目录导航:

  1. 隋唐科举制度确立
  2.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3. 科举制诞生于哪年
  4.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科举制度开始于历史哪个朝代
  5. 为什么苏东坡主张科举考试的诗赋
  6. 中国的科举制度从哪个朝代开始实行
隋唐科举制度确立

科举制度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隋唐时期是科举制度的确立时期。

隋唐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后来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到了唐朝,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了考试的人数;武则天时期增设殿试、武举。发展到唐玄宗时代,进一步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科举制度进一步确立和完善。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1、科举制的创立:隋朝

(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为改变此弊端,隋朝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2)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

完善措施: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3、科举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4、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朝末年,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它起源于汉朝,经过了多个朝代的发展和完善,最终在明清时期达到了全盛时期,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1.汉朝:汉武帝开创了科举制度,设立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考试,以选拔人才。

2.唐朝:唐朝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得到完善,考试科目增多,考试内容也更加严格。

3.宋朝:宋朝时期,科举制度成为了政治和文化的核心,考试难度大大增加,考试科目也更加复杂。

4.元朝:元朝时期,科举制度开始衰落,考试标准下降,贪污和舞弊现象严重。

5.明朝:明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重新改革和完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考试内容更加丰富,考试标准更加严格。

6.清朝:清朝时期,科举制度继续得到完善,考试科目更加广泛,考试标准更加严格,但由于科举制度的局限性,清朝后期开始逐渐被西方的教育制度所替代。

科举制度在隋朝时建立,为了能够加强皇权的统治,执政者用科举制度代替了原来的政治制度,并且开设进士科运用考试的方式来选拔官员。但是当时的体制并不完善,到了唐朝的时候科举制度逐渐完善,被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种类别,武则天时期还曾经出现过武举,到了宋朝科举制度出现改革,这个时期明确了考试时间,建立了防止徇私舞弊的系统,在考试内容上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明朝时期科举制度进入鼎盛时期,明朝时期科举考试被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举办的时间是每三年一次,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第一名的称呼叫做会元,这一阶段的监考官一般由忠臣担任,通过会试之后贡士要参加殿试,也是最高级别的考试,在这一过程中没有落与不落之分,只有名次之分。科举制发展到清朝的时候弊端越来越凸显,八股文取士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越来越僵化,最终科举制度被统治者废除。

科举制诞生于哪年

1 科举制诞生于唐朝2 唐朝时期,为了选拔人才,设立了科举制度。
这个制度以考试为主要手段,通过选拔有才华的人,为朝廷选才和普及教育做出了贡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的形式也不断变化,例如明朝规定必须学习四书五经,清朝增加了贡士和会试等环节。
3 科举制度的出现,使得人们有了通过考试、努力学习来实现社会晋升的机会,也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制度。

科举制诞生于唐朝,具体时间为公元605年。

这一制度的出现是为了选拔人才,提高官员素质,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人才选拔不再依赖于家世和财富,而是通过考试选拔,从而使得社会上升通道更加公平,也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繁荣和政治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科举制度的实施,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设立考试科目:

科举制度的核心是考试,唐朝时期,考试科目主要包括经义、礼制、文学等。

2.选拔优秀人才:

通过考试选拔优秀人才,这些人才可以成为官员,为国家服务。

3.推动文化繁荣: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文化繁荣,人们开始注重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

4.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得到加强,从而使得国家更加稳定。

总之,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重要事件,它为中国的文化繁荣和政治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科举制度开始于历史哪个朝代

始于隋朝。隋王朝统治者借鉴历史上各种选举制度,推行了“举贤良”、“僻举”、“荐举”、“九品官人法”等等措施,广泛地选举官吏。隋王朝的中央集权机构是“三省六部制”。在选举中,不论由何种方式选拔的人才,最后都由中央直接任命,一官一职,“一命免、拜,必归吏部”。这样,吏部选举,不仅责任重大,而且事务繁多。各地人才汇聚京城,“萃处京畿”等候选举。由于吏部难以合理任用,不能人尽其才,显露了原有选举方式的局限性。因此“隋氏罢中正”,扬弃了历史上的各种选举法,结合现实政治的需要,改造出适合自己要求的新型的选举制。

隋朝的科举每年一次,工商不得入仕,应举者必须由地方州县或朝廷高级官员举荐。具体举荐的渠道有两条:一是由在京五品以上官员举荐;一是地方州、郡长官如总管、刺史(一般在五品上下)举送。由吏部主考,分科选举,考“口试”、“策试”和“试杂文”。各科考试后分甲乙等,分等录取后再分等级授予官职。

科举制最早起源于隋朝。刚开始的时候隋文帝用考试的办法来考核官员,后来隋炀帝用这种方式来选拔天下有才能得读书人,科举制正式确立下来,从此以后历朝历代都用这种方式来选拔人才!

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唐朝时,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明经、进士两科是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在唐朝贞观年间还开创了殿试,武则天时期还产生了武举。

科举考试会场,图片来源于网络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代确立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誉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元代开始,科举考试中落,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

明朝时期科举制开始僵化。以前的科举制是为了选拔人才,明代以后的科举制为了控制思想选拔统治者所需要的奴才!

图片来源于网络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人享有种种特权。科举制发展到清代,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些都是我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了解,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很期待与您一起探讨哦!

大家好,我是千书入道。

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王朝历经了1000多年,开始于隋炀帝时期,大家都知道以前的中国选举官员是怎么选举的?最开始的时候是举孝廉,谁孝顺谁就可以当官。东汉以前的墓都富得流油啊。跟这个有很大关系。恨不得把三分之二的财富都埋在地下。

后面又是九品中正制,谁有背景谁就当官。

再到隋朝的时候,隋炀帝为了制约士族(贵族)的势力,开创了科举制度。不过科举制度真正大兴还是在唐朝。

到了宋朝,文人的地位那简直就是太高了。

当然科举制度为中国的平民阶层提供了上升渠道,在当时是很先进的。

科举分为县试,乡试,会试,殿式。

县试是在各县府举行,考起秀才。

乡试是在各府州举行,考起举人。

会试由礼部举行,每三年举办一次。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取三甲若干。

科举制度,又称科举,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基本制度。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持续了1300多年。 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

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创建于隋朝,自隋唐科举制度确立以来,平民通过读书考试获取入仕机会,基本就是靠科举。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据史载,开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应为开皇七年(587年),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隋炀帝大业三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叫试策。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变化有过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对于科举的开创,史学界有异议。历史学家俞大纲、唐长孺、何忠礼、金铮等认为唐朝开创了科举。




科举制度起于隋朝时期,终于清末,是1300年年间,国家取士大典,网罗天下英才为朝廷所用。

科举制度产生之前,实施的是魏晋时期创立的九品中正制,这个制度最大的特点是门第阶级森严,出身是做官的第一要素,所谓上品无寒士,下品无高门,投胎真正成了一门学问。生于士族大阀,这一辈子高官得坐骏马得骑。生于寒门,就自求多福吧。

经过三百年战乱,隋文帝一统江山,天下平定,为加强中央集权,网络底层英才,隋炀帝创立了科举制。李唐代隋以后,保留了科举制度,并发扬光大,并最终成了之后1300年国家取士最重要的手段。

为什么苏东坡主张科举考试的诗赋

因为唐代科举进士科以重诗赋著称,那时即有“进士浮薄请罢之”的论谈。宋初进士以诗赋、经义、策论、杂文并试,多侧重诗赋,逐场黜落。随着范仲淹、王安石的科举改革,关于是否用诗赋取士的问题,支持和反对的名士各自为阵,争议颇多。

以王安石为代表的贬诗赋人士观点

宋初的庆历年间,教育改革家范仲淹就主张降低诗赋考试在科举取士中的地位,他认为诗赋讲求声韵对仗,以此来试士,限制了博学多识之士的才思,难以选取具有真才实学的人。在他的“庆历兴学”改革中,规定科举考试“先策、次论、次诗赋”,将试策、论放在优先的位置上,而试诗赋则次之,受到当时守旧势力代表扬察等人攻击,认为凭诗赋考试易评定高下,而策论却常常回答广泛、不着边际,难以评定成绩高下。庆历新政之后,程颐、司马光等人都对诗赋取士加以鞭挞,而且讨论也更为激烈

中国的科举制度从哪个朝代开始实行

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

科举制度的历程:

1、发展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创立完善科举的关键人物。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2、改革时期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但后期导致选官过冗过滥。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

3、中落时期

1238年,戊戌选试录取4030人。后因故中止,至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才再次开办。

元代的科举基本沿袭宋代,用“经义”、“经疑”为题述文。科举分为地方的乡试,和在京师进行的会试及殿试。元代科举只考一科,但分成左右榜。

元朝自仁宗至顺帝时灭亡止,科举停办两次,共举办过十六次,取进士1139人,国子学录取284人,总计1423人。但元科举所选人材通常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元中产生的影响也不大。

4、鼎盛时期

元朝灭亡后,明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明代以前,学院只是为科举培养人才的方法之一。到了明代,进学院却成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

5、废除灭亡

19世纪80年代后,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科举制度发生改变。1888年,清政府准设算学科取士,首次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荐举经时济变之才。同时,应康有为等建议,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严禁凭楷法优劣定高下。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91140.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汉武帝时候的西汉版图到底有多大,包括现在的哪些国家 西汉到现在有多少年历史下一篇:皇太极活了多少岁 历史皇太极咋死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