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古代碎银子是如何产生的 碎银的定价又有什么标准

导语:古代黄金数量稀少,白银起到硬通货的作用。普通人根本买不起银子,于是“碎银”应运而生。在制作碎银和重铸碎银的过程中,银匠店非常刁钻,有的偷工减料,有的以次充好,甚至还加铅。明清时期常用的器具——碎银勺,成为国家税收和物价定价的标准。

我还不知道:古碎银的读者们,下面的小系列会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然后往下看~

古代黄金数量稀少,白银起到硬通货的作用。朝廷统一铸造的银锭从52、52甚至102不等。普通人根本买不起银子。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铜币。就算是富家子弟也不能带着大银锭出门,太重了,其次很多店都找不到。于是,“碎银”应运而生。

在正常的商品交易中,古人大多使用铜币,只有高消费、大面额的交易才使用白银。但是大块的银比较重,不方便留在体内。不小心偷工减料,几天生活费就泡汤了。这时候,碎银诞生了!随身携带一些小而轻的银屑不是很方便吗?那么,碎银是怎么来的呢?一种方法是把整块银切成小块使用,或者直接把整块银压碎,或者敲掉一个角。

碎银通常是在积累一定量的碎银后,铸造成银锭。银匠给别人铸银成锭后,收取加工费,这叫火钱。在制作碎银和重铸碎银的过程中,银匠店非常刁钻,有的偷工减料,有的以次充好,甚至还加铅。

那怎么判断碎银的重量呢?明清时期有经验的铺子伙计通常都是练这个手艺的,手里拿着一块碎银子,称重就能知道轻重。普通人也是,经常会携带一个专门用来碎银的勺子,这是一个很小的袖珍秤。测量精度为一厘米,五厘米以下的银屑可以精确称重。即使药店买药,通常也是用来称药材的。它是明清时期人们常用的器具。

当时因为它的地位,国家税收和一般物价还是以它为标准的。即使在乾隆时代铸造技术提高,许多银锭的成色超过它之后,大家还是用它的银号来定价商品。清末上海流行的二七宝银锭,重52两加水227,即52两银子。除以98,他们得了53两银子,也就是规银的重量,也就是这52两是按98规银计算的,是用来算53两银子的。

综上所述,碎银在具体使用过程中是非常复杂的,重量也不是只用手就能测出的。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7034.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太后下嫁 “太后下嫁”是怎么回事?孝庄文皇后的传奇人生!下一篇:蔡锷与小凤仙 蔡锷与小凤仙到底怎样?揭秘小凤仙人生结局!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