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孟子的生平有哪些经历?他的主张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导语: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东周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其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曹魏、晋代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子展等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生卒年月因史传未记载而有许多的说法,其中又以《孟子世家谱》上所记载之生于周烈王四年(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89年)较为多数学者所采用。  孟子之弟子万章与其余弟子著有《孟子

孟子,生于邹国,东周战国时期儒学的代表人物。它的字号在汉代以前没有记载在古籍中,但在曹魏、晋代以后,出现了子车、子居、玉子、子占等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附上的,不一定可信。关于生卒年的说法很多,因为史传中没有记载,其中《孟子家谱》的记载被大多数学者采用,即四年前生于周,二十六年前死于。

孟子的弟子万章和其他弟子写了《孟子》。继承和发扬孔子思想,成为继孔子之后的下一代儒家大师,拥有“亚圣”的光荣称号,与孔子并称“孔孟”。

生活

据说孟子是长子孟庆福的后代,而孟庆福的儿子敖还有一个家族,即氏,或氏、孟氏。鲁穆公八年,齐国攻破粮城孟,氏子孙四散。孟子的祖先从鲁国迁到邹州,所以孟子从此成为邹族。相传其父姓励,字公宜;他母亲的姓也叫苏和李。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把他抚养成人,而孟母被严格控制。他的“孟母三招”“断机教子”的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亲教育的典范。子思是一个老师,但是根据历史研究发现,子思在孟子出生前几十年就去世了,所以说子思是《史记》中记载的被子思所聘的大师更可信。

孟子曾经模仿孔子,带领弟子游说其他国家。但是当时没有被其他国家接受,退下来和弟子商量。《孟子》有七篇传世,题目是:《梁》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起伏;离娄;万章上下起伏;“告子”上下;《奉献》上下。他的理论出发点是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称孟子、论语、大学和中庸为“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考试的必修内容。孟子的文章振振有词,细节丰富,气势磅礴,长于论辩。

孟子的思想主要分为政治哲学即仁,人生哲学即性善。

性善论和性恶论

主要项目:人性、善性、恶性、心理利己主义

先秦儒家非常重视人性的善恶。在中国人性论史上,孟子最早提出了性善论。他认为人性本善,就像水一样往下流,这是不争的事实。孟子认为,人人生来都具有最基本的共同先天,即“性本善”或“不宽容他人”,或同情他人。比如他说,当人们突然看到一个孩子掉进井里,就会产生恐惧和同情。这种怜悯不是为了讨好这个孩子的父母,也不是为了在老乡朋友中获得好名声,更不是为了仇恨名誉免于倾家荡产,而是来源于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叫做“忍无可忍之心”。

“同情别人”也叫“同情”。另外还有“羞恶之心”、“听天由命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心是孟子阐述人性善的基础。孟子认为,人与兽的区别很小,只是因为人有这些“心”。没有这些“心”,一个人就不能算人。在他看来,如果他不善于为人,那不是天性使然,而是因为他抛弃了自己的天性,没能很好地保持,所以永远不能说他没有这样“好”的天性。所以,如果人有不良的思想和行为,就应该闭门造车,检查自己是否已经放弃了那些天赋异禀的“心”,努力寻找这些“心”来还原人性。这就是孟子所说的“求心安”,后世称之为“复性”。如果你反省自己,一切都符合天资的道德观念,那就是最大的幸福,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诚而反身,乐而为大”。

孟子的性善论对传统思想有很大影响。宋以后流传的《三字经》第一句话是“立命,性本善。”性善论也成为后来儒家的正统观念。

先秦儒家中,有一派反对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这个学派的代表是荀子。荀子提出了著名的“人性本恶,善者伪”的论点。在他看来,生而为人的本性就是饿了就想吃,冷了就想穿暖,累了就想休息,这才是人性的真实表现。在他看来,“善利”、“恶恶”、“善性情”都是人类天生的情欲,都是人类恶的表现。善的道德意识是人为加工的结果。这种人为加工叫“假”。

荀子首次用“性”和“伪”的范畴来解释人性与社会道德的关系,反对人性的道德化,强调“性”与“伪”的区别,认为人性是基于生理功能的物质生活的欲望,而社会道德规范对这种欲望进行制约和调节,二者是对立的。同时,二者又是统一的,“无性,假而不加;没有虚假,性就不可能自我美丽。假性,然后圣人之名”。意味着没有自然的本性,社会道德的人为加工是无法强加的;没有人为的加工,人性是无法由恶变善的。圣人的作用是将“性”与“伪”结合统一。

荀子全面论述了“性”与“伪”的对立统一,强调人性的改造,提出了“化自然为伪”和“画人可于”的观点,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改变自己的本性,成为圣人。荀子的性恶观对法家影响很大,但从未成为儒家的正统观念。傅斯年认为荀子的说法与孔子相似,但孔孟对性的看法不同,这种不同“宋儒心知肚明,非宋儒敢明说”。

政治思想

人本思想

“民贵,社次之,王轻。”意思是人民第一,国家第二,君主最后。孟子认为君主首先要照顾人民,执政者要保护人民的权利。这就是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同意,如果君主没有办法,人民有权推翻政权。孟子认为,要获得政治权力,一个人应该有爱人民的心,并有法律手段。而且,政权要靠舆论。如果上级的德行和政治不被人民接受,上级就失去了继续执政的资格。孟子还引用大臣的誓言:“天以己为民,天听己和民”,告诫人们要重视人心。正因为如此,韩曙的《文艺志》只把孟子放在《斋藤优子略》中作为一个子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

五代十国后蜀时期,后蜀宗师孟昶命人在包括《孟子》在内的11部楷书经典上刻石,这可能是孟子被纳入经典的开端。到南宋孝宗时,朱称《孟子》、《论语》、《大学》、《中庸》为“四书”,成为“十三经”之一。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命三六和我们删节《孟子》中的相关内容。比如在“专文”中,删去“民贵,国次之,王轻。”十字架。还有,“专文”,删除“我知道现在杀亲人的分量:杀父,人也杀父;杀人的兄弟也杀了自己的兄弟。但这不是自杀,一只耳朵。”七句话。还有,“离娄”,删掉“如果你把我当兄弟姐妹,那我就把你当中心;如果你把我当狗和马,那我就把你当中国人;如果君主视大臣如草芥,那么大臣就视君主为报复。”六句话。

仁政与王道

孟子主张君主实行仁政,奉行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人之心”,但有“不忍人之政”。只要君主宣扬自己的仁德,所谓“老少咸宜”,就是仁政,从顾家到关心百姓。

实行仁政的具体措施是“为王”,使人民富裕幸福,即“保民为王”,人民自然拥护君主,国家自然富强稳定。

孟子到底是崇尚王道还是崇尚道德,众说纷纭。从《马王堆帛书》、《五行》这两部郭店建思孟派的代表著作来看,孟子崇尚善道、德道。《五行》说:仁义礼智皆四行,善亦善;仁、义、礼、智、圣、五行、德、德。好道,人道也;美德,天堂也是。《少年问易》总结了《易经》中的德与德,说所谓德与德,就是博爱、健康、公平、正义、诚实、守信、文明、和谐、创新、民主、法治。

他身后位置的变化

孟子是儒家思想最重要的代表之一。《韩曙·楚原·王传赞》说:“自孔子死后,有许多人写杂文。只有孟梦...有良好的历史,并有进入古代和现代,他的话补充了世界。”但孟子在宋朝之前地位并不是很高,甚至有一首打油诗讽刺孟子:“乞丐有过两个老婆吗?隔壁有多少只鸡?当时尚有了周,你在说什么?”。自中唐韩愈撰写《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陶同”的人以来,出现了一场孟子的“升级运动”,孟子的为人地位和著作地位逐渐上升,取代颜回成为“亚洲圣人”。宋神宗熙宁四年,孟子首次被纳入科举考试。元丰六年,孟子第一次被正式命名为“邹国公”,次年被批准分享夫子庙。之后,孟子升级为儒家经典。南宋朱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二为一,实际地位甚至高于《五经》。元至顺元年,孟子被封为“亚圣公”,后称“亚圣”,排名仅次于孔子。明朝朱元璋编辑《孟子节日随笔》,删除了《孟子》中“民为贵,国为次,君为轻”,“贼者谓夫,闻其婚,未闻其杀君”等章节和句子。.朱元璋曾说:“今天就让这位老人好起来!”越南学者张在文章中说:“对于一个士大夫来说,非尧舜之道,非,非孔孟之道,不可描述。”

海外影响

孟子对明治维新的创始人吉田松阴有一定的影响。因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被判绞刑的战犯东条氏秀树在狱中也引用了孟子的话:“忠厚之人,天之道;如果你老老实实地想,人之道也”。

估价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评论孟子,说孟子是孔子的继承人,圣人之道在孟子之后失传,使孟子在道教中与孔子有同等地位。

北宋苏洵著《苏评孟子》两卷

南宋陆象山认为,孟子通过先大而全知天,所谓“大”字,是指“原心”或理。

明太祖命令大学生刘三武删除《孟子》,并编一段《孟子》。

明代王阳明:心理学的巅峰。

朱文集收录《孟子节略》,删去《孟子》中的章句,如“民为贵,国为次,君为少”。

傅斯年认为,孟子的逻辑功夫远不及荀子,其论性善的言论是“放而不用法”。“孟子的话应该在淳于髡之上,在荀卿之下。"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第四次中东战争 第四次中东战争:20世纪最大规模的一场坦克厮杀下一篇: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 世界上最危险的四个地方 进去的人都没好下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