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张仲景著作 张仲景的作品《伤寒杂病论》

导语:本文介绍了张仲景的医学贡献,包括他开创的中医辩证法、反治疗法、辨证论治理论等。他编纂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在医学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张仲景的医学观点和品德对于中国古代医学和现代医学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张仲景的作品《伤寒杂病论

有关张仲景医学上最出名的,莫过于他开创了中医发展过程的点睛之笔“辩证法”。用药在于精,直达病根,但不是像现代西医一样。他主张同一种病的不同症状就要不同的疗法,但是如何区别就要参照辩证法了。

张仲景照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里的辩证治疗法对后世医学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使用凉性的药物治疗热性的病,用热性的药物治疗凉性的病,这就是属于“反治疗法”。但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治疗手段都是治疗的手段,该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治疗方式,就要不仅仅看病人表现出来的症状,而要望闻问切和医生自己的经验分析,以此判断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手段,然后才能开处方。张仲景提出“透出现象看本质”,要找到病因,才能彻底根治,这就是“辨证论治”。它建立在医生本人有着雄厚的医学知识积攒和辩证基础上,否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种浅显的治疗方式,建立了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

中医被世人知道就是这个时候,望闻问切,科学的整治方式,也是中国医学在世界医学上有着超然地位的奠基。整部《伤寒杂病论》就是一部用药的纠正之书,减少了误诊率,被后世称为医方始祖。

张仲景还注重方剂的收录,他精选了三百多种病症对应的方剂配比,顺序。很多都是很据实践经验得出来的,极大地提高了行医的效率。

医圣张仲景医品介绍

张仲景在医学上有很高建树,在大堂上坐诊被称为坐堂医生。因为接触了大量的病人和案例,他的医术更加精湛。张仲景同时搜集很多民间的偏方和许多医生的方剂疗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认识来研究,再在病人身上不断实践。

张仲景雕塑

不仅如此,他为人还特别谦虚,为了拜访名师,不畏惧路途遥远,不在乎旅途劳累,到了地方第一时间就要去拜师取经。当时襄阳城有个绰号叫做“王神仙”的神医,他在医性和医道上都很有研究,有着自己独到的体会。张仲景将他的药性和医学都学得透透彻彻,然后融入了自己的理论之中。

当时面临战乱,一些庸医横空出世趁火打劫,给病人看病也不诊脉,随便对视几眼就开始抓药,不管把人治成什么样,只知道赚钱,草菅人命。还有一些有技术的医生不给百姓看病,他们多是追逐权势荣耀。当时瘟疫流行,死在伤寒上更是不计其数,不光是平常百姓,达官贵人家也是一样。张仲景自己的家族原本有200多人,十年之后死的就剩70多人了,十之八九都在伤寒上。这些都让张仲景十分气愤,痛定决心要找出治疗伤寒的方法,来拯救天下黎民苍生,能够控制瘟疫的发展态势。

于是他辞官来到了岭南,开始避世研究医学,然后编纂医书,他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更多的人懂得医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情况。为了百姓也能看懂,他特地用的都是一些朴素的语言,包括药材都用图画在旁边注释,最后终于写成了十六卷的《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写完这本书之后没多久,便与世长辞,遗体由人运回故乡。

医圣张仲景的简介

张仲景在性格上十分沉稳坚定,能够吃苦耐劳,他常常看医书到天亮,然后白天接着坐诊。他提倡行医者应该终身学习,因为当时有很多医生就只倚靠前人总结出来的医学经典,不思进取,不会辩证的发展自己的医学观点

张仲景雕像

他知道这样对于医学界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他在《伤寒杂病论》的序文里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最好的,就是有天分。然后好学是次之,最后是博览群书,强行记忆的人。”张仲景用孔子的话证明,这世界上天才是有,但是很少,而且他张仲景不是天才之列。没有天才能么办呢,就只能靠着自己的勤学苦练了呗,勤能补拙嘛。他还在书中写出,学习是要从小就培养的,只有一直爱好医学,并且按照孔子的话学无止境,就一定可以有建树。

张仲景影响世人的还有他朴实无华的学风,他从不用晦涩难懂的辞藻,为了让看这本书的人能够很轻易的看懂,正是因为他这样的品格,才让《伤寒杂病论》在后世的影响十分巨大。他诊病的时候,认认真真,一丝不苟,遇到疑问了,一定要不断的求证,直到弄明白了为止。

张仲景的医学理论对于中国古代医学包括现代医学都影响深远,人们为了纪念他,在南阳修建了医圣祠,在涅阳建了医圣故居。人们只要经过这里,都会进去烧一炷香,然后表达对他的敬意。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29840.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海鸣威自杀 海明威家族自杀下一篇:双乳山 贵州奇观双乳峰,山峰凸起酷似女性双乳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