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明朝一次10级大地震 明朝一次10级大地震 超过83万人遇难 究竟是史实 还是谣言

导语:明朝一次10级地震,死亡83万多人。是历史事实还是谣言?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明嘉靖三十四年,即公元1555年。 这一年的腊月十二,一如既往的寒冷,而陕西省华州的百姓们,仍旧一如往常的安稳。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却致使山崩地裂,大地之上,顿时响彻哀嚎,硝烟弥漫过后,原本富饶的华州小城,几乎被夷为平地。 史书有载,地震发生之时,「 ”屋瓦暴响,有万马奔腾之状。

明朝一次10级地震,死亡83万多人。是历史事实还是谣言?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明嘉靖三十四年,即公元1555年。 这一年的腊月十二,一如既往的寒冷,而陕西省华州的百姓们,仍旧一如往常的安稳。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却致使山崩地裂,大地之上,顿时响彻哀嚎,硝烟弥漫过后,原本富饶的华州小城,几乎被夷为平地。 史书有载,地震发生之时,「 ”屋瓦暴响,有万马奔腾之状。” 另有记录,称这场地震共造成「 ”八十三万人遇难。” 《明实录》嘉靖卷:十二月壬寅,是日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如雷,鸡犬鸣吠。……或地裂泉涌,中有鱼物。或城郭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连震数次,河渭泛涨……【压死官吏军民奏报有名者八十三万有奇】。 陕西华县大地震破坏范围示意图 那么这场被记载于《明实录》中的特大地震,究竟是否如史书中所言,有将近83万人丧生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明确一个概念: 地震的评级。 在古代,人们对于地震的认知十分有限,并未建立起完备的系统化评定标准,如我们常说的「 ”里氏x级地震”等,所以在记录地震灾害时,只能通过大段的文字描述,来表达出地震的严重程度,而无法准确的进行评级。 至于地震评级的重要性,所影响的方面可谓非常之深远。 因为震级是一种对于地震大小的宏观表示,根据每一次地震发生后的损害情况为地震评级,能最大程度为灾后救援提供数据参考,以便决策层针对地震等级制定高效的救援方案,同时也可积累地震数据,为创建地震预警模型提供数值,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在发生新的相关灾害时,尽最大可能的降低人员与财产损失。 然而在古代,与地震相关的知识与应对措施极为有限,所以古人并未建立起系统的评级标准,再加上交通与技术等各方面条件的不足,因此一旦古代某地发生地震,对于灾后救援工作来说,将会十分困难。 华县大地震复原泥塑 于此也延伸出一个复杂的问题,即各地的人们对地震发生前后的所见所闻不同,导致人们对于地震发生后所作出的总结也不同,进一步导致最终汇聚的数据存在多种差异,甚至不实。 数据一旦不实,势必就会影响灾后救援的投入,从而影响史书中的记载真实性,这也给后人研究当时的自然灾害历史成因,以及总结历史经验等方面,带来一定困难。 如本文所说的「 ”华州大地震”,在《明实录》中的记载,是达到骇人听闻的「 ”八十三万人”,这显然是当时的朝廷官员,根据下属的汇报进行统计,从而得出的结论,然而考虑到古代的交通状况,信息传递效率等多方面因素,尤其是地震发生之后的交通状况十分堪忧,所以对于灾后的伤亡统计,并不能达到十分理想的精准数值。 而在亲身经理华州大地震的官员秦可大看来,此次地震的遇难人数远非八十三万之巨,因此他在《地震记》中写道: 受祸之大,潼蒲之死者记七,同华之死者记六,渭南之死者计五,临潼之死者计四,省城之死者计三,而其他州县,则以地之所剥削近远分浅深矣。 据亲历华州大地震的秦可大统计,主要受灾的地区遇难人数相加在一起,大概在25万左右,其余州县虽同样受到灾害,但很明显造成的损失比主要的受灾地区要小的多,且我们从上文的描述中也能看出,秦可大在记录罹难人数时,采取的是递减的方法,潼蒲地区的死难者最多,为七万,再往下以此类推。 所以这就和《明实录》中记载的「 ”八十三万人”存在巨大差距。 华县大地震复原泥塑 史学历来讲究「 ”孤证难立”,因此结合这两则史料,我们就能发现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 当时的地震统计数据存在巨大误差,作为官方正史,《明实录》中的记载与亲身经历地震者所撰写的笔记迥然不同。 那么历史上所谓的「 ”华州大地震导致八十三万人遇难”,究竟是否为真呢? 要分析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地震发生后的破坏程度 我们先来看《地震记》中的记载,即秦可大的亲身见闻: 是夜,予自梦中摇撼惊醒,身反复不能贴褥,闻近榻器具,若人推坠,屋瓦暴响,有万马奔腾之状,初疑妖祟,俄顷间头所触墙划然倒矣,始悟之,此地震也。 其实这一段描写,我个人认为十分生动,秦可大先是在睡梦中被摇撼惊醒,起初身体反复无法紧贴被褥,就好像乘车颠簸在起伏的山路上,而后又听见靠近床边的器具纷纷衰落,就好像有人在用力往下推,与此同时头顶的屋瓦不断发出暴响,继而砸落在地,下一句实属惊心动魄: 有万马奔腾之状。 然后秦可大下意识以为是「 ”妖祟”。 这两个字直接反应出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当第一时间发生地震时,秦可大这类受过教育的读书人,甚至是朝廷要员,都没能第一时间意识到发生地震,甚至以为是妖怪作祟,足以可见,当时人们对于自然灾害的认知并不清晰,甚至还停留在神话传说的层面,即使不是完全的迷信,但也并非完全开化。 直到房屋的砖墙开始倒塌,秦可大这才恍然大悟: 此地震也! 通过这段看似简短的描述,我们已知数个关键点: 第一,人体有明显震感。 根据「 ”里氏地震分级表”来判断,当人体有明显震感时,应为里氏4级地震,即里氏规模 4.0—4.9之间,人体能明显感知到地震释放的能量。 是夜,予自梦中摇撼惊醒,身反复不能贴褥 第二,物体摇晃出声,衰落。 很明显,秦可大在被震感惊醒后,听到靠近窗边的器物摔落,就好像有人推动。 这也直接说明了地震的级数,用现代标准来评定,也应属于里氏4级及以上等级的地震。 第三,房屋倒塌。 最后迫使秦可大恍然大悟的要素,正是「 ”俄顷间头所触墙划然倒矣”,这证明地震的强度已经超出正常范围。 三点总结来看,我们就能得知华县大地震的地震评级,应是在里氏4级及以上等级的地震。 再结合《明实录》中的骇人描述: 或地裂泉涌,中有鱼物。或城郭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连震数次,河渭泛涨,华岳终南山鸣。 文中多次用到「 ”地裂泉涌”,「 ”房屋陷入地中”,「 ”连震数次”等惊人的词语,显然这场地震已经造成了十分剧烈的次生灾害,如大地开裂,余震不断,河水暴涨等,众所周知地震的发生不仅会导致房屋倒塌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其发生后导致的次生灾害,也同样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如因为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洪涝决堤等,都是足以造成重大伤亡的延伸灾害。 另外还有《华阴县志》中的描述作为补充: 声如雷,鸡犬鸣吠,河渭涨壅,数日华岳鸣。其初发也,自潼关蒲坂奋暴,突撞如波涛沸腾,四面溃散,随各以方向慢缓,而受祸亦差异焉。 那么再结合「 ”里氏地震分级表”来看,能够对方圆数百公里范围内多个城市造成严重损害,以及改变地貌特征等特点,这场华县地震已经相当于里氏8级及以上等级大地震。 其破坏程度,综上所述,可见一斑。 但即使如此,与有史以来发生的8级及以上特大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相对比,明嘉靖年间发生的这次华县大地震,在《明实录》中记载的伤亡人数,即83万人,仍然存在巨大疑点,甚至可以说是匪夷所思。 不过正因《明实录》中的这一句「 ”压死官吏军民奏报有名者八十三万有奇”,也令「 ”华县大地震”冠绝世界震灾之首,自古到今始终争议不休。 既然我们能大概判定当时的地震等级,那么接下来就要提出另一个关键的论据: 第二,受灾地区的人口增长对比 众所周知历朝历代都会统计人口,这是属于民生经济的基本操作,也是一国之本。 所以我们如果能够找到当年陕西地区的总人口记载,也就能从侧面分析出实际的受灾人数,还原历史以真相。 按照《中国人口史》的统计,明朝年间的陕西地区总人口,自洪武二十六年到万历六年,这一跨度将近200年的时间内,人口增长的比率存在明显差异。 洪武二十六年,即公元1393年,陕西共有1805661人。 1393年,1805661人。 到了弘治四年,即公元1491年,过了这100年,人口从180余万增长到了3048057人,共增长120余万人,涨幅达70%左右,也就是说弘治四年的陕西地区,比洪武二十六年增加了120万人口。 1393年,1805661人。 1491年,3048057人。 我们通过这两组数据可以看出,1393年——1491年的这100年内,陕西地区共增长了大概120万人左右。 3048057-1805661=1242496 然而自从1491年开始,再到地震发生二十年后的万历六年,即公元1575年,这一时期内,人口仅增长了50万人,总人口为3505291人。 1491年,3048057人。 1575年,3505291人。 3505291-3048057=457234 所以大家看出问题了吗? 按照洪武二十六年到弘治四年之间的增长比率,100年内增长120万人,平均下来每年增长1.2万人。 可是从1491年到1575年,也同样是将近100年的时间里,却只增长了50万人口,平均每年仅增长5000人左右。 从原先的每年增长1.2万人,再到后来的每年只增长5000人,中间存在7000人的巨大差距。 这表明人口增长在这将近100年的时间里,遭受到了巨大阻碍,从而出现了增长放缓,乃至停滞不涨的现象。 若按照原本的正常增长速度来算,100年的时间应增长120万人左右,那么就应该是: 304万人+120万人=424万人。 这是人口增长未收到阻碍的正常数值范围。 然而或许是由于大地震的发生,导致从1491年往后100年,即1575年,并未增长到424万人,反而只有350万人,距离1491年时的304万人,只增长了50余万人。 比之洪武二十六年到弘治四年间增长的120万人来看,往后的这100年,少增长了60余万人。 那么即使将整个陕西省内少增的这60余万人,都算作地震中的伤亡人数,距离《明实录》中的83万人,依然存在20多万人的巨大悬殊。 更何况100年内的人口增长速度放缓,还包含其他各种因素,如洪涝,干旱,粮食减产,疾病,瘟疫等其他天灾,都会导致人口增长的速度放缓,肯定不会完全是因为一场地震,所以这少增的60余万人中,保守估计,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口,并未单纯因地震而停止增长。 假设不发生地震,正常情况下的人口增长速度,就还是每100年增长120万人,到了1575年,人口应比100年前多了120万人,可是现在只多了50余万,对比之前的比率,显然少了60余万人。 即,人口少增60万。 这也就意味着,《明实录》中所说的伤亡83万人,与实际的人口少增不符,即使将全省少增人数,即60余万人全部算做在地震中的伤亡人员,那也不足83万人。 另外再根据明朝官修地理百科《大明一统志》中的统计,天顺,嘉靖,隆庆三个时期内,陕西省内各县人口平均维持在6——9万人,即陕西省内每个县的人口最多不会超过10万。 《陕西省志·地震志》 通过将以上数据进行汇总,再结合《地震记》和各县县志的记载,与《明实录》中的83万伤亡人数来对比,我们不难发现,陕西省在华县大地震中的死亡人数并未超过39万,即使加上周边地区以及次生灾害造成的二次伤亡,也不会超过45万人。 所以据此我们又能进一步推测,华县大地震合理的伤亡人数区间,应在39万人——45万人之间,而非《明实录》中所说的「 ”83万人”,如果真是将近100万人遇难,那么这种层次的灾害,已经远超里氏10级,甚至能够评定为里氏11级特大地震,不说人类历史,我想即使放眼恐龙时代以后的地球历史,也实属罕见。 而且还有一则奇闻,上个世纪末,即1988年,于苏联亚美尼亚境内的斯皮塔克地区,也曾发生一次特大地震,然而有关的伤亡人数却一变再变,从最初的新闻报导遇难人数达10万人,再到第二天改为7万,最终通过多方核实,确定只有2万人丧生。 1988年苏联亚美尼亚大地震 这还是在通讯技术与交通条件相对发达的20世纪末,尚且出现如此之大的误差,那么在通行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的古代,不会出现丝毫误差吗? 至于我国上世纪所发生的一次特大地震,也可作为参考依据,大家通过对比明朝时与上世纪的两次地震中的人口密度,便可明白哪一方的数据更为真实,但因涉及话题敏感,便不再展开讨论。 总而言之,震铄古今的华县大地震伤亡巨大,这是不可争辩的史实。 但在此史实之中,却存在大量疑点,且人为统计的误差较大,然而即使如此,如我们上文所分析出的伤亡人数范围,达39万至50万人之间,也实属举世罕见的地震灾害,为古今中外所不能及也,由此也可想见特大地震所带给人们的伤痛与残酷。 —————— 关注作者:钱品聚,了解更多历史与文化趣闻,带您发现更大的世界~! 参考文献: 《明实录》嘉靖卷:十二月壬寅,是日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如雷,鸡犬鸣吠。……或地裂泉涌,中有鱼物。或城郭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连震数次,河渭泛涨……压死官吏军民奏报有名者八十三万有奇。 《地震记》:受祸之大,潼蒲之死者记七,同华之死者记六,渭南之死者计五,临潼之死者计四,省城之死者计三,而其他州县,则以地之所剥削近远分浅深矣。 《地震记》:是夜,予自梦中摇撼惊醒,身反复不能贴褥,闻近榻器具,若人推坠,屋瓦暴响,有万马奔腾之状,初疑妖祟,俄顷间头所触墙划然倒矣,始悟之,此地震也。 《明实录》:或地裂泉涌,中有鱼物。或城郭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连震数次,河渭泛涨,华岳终南山鸣。 《华阴县志》:声如雷,鸡犬鸣吠,河渭涨壅,数日华岳鸣。其初发也,自潼关蒲坂奋暴,突撞如波涛沸腾,四面溃散,随各以方向慢缓,而受祸亦差异焉。 《大明一统志》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朱家岗保卫战的结果如何 朱家岗保卫战的过程是什么样的下一篇:赵构是昏君吗 宋高宗赵构到底是不是昏君?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