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古代科举趣事多 古代科举趣事多 先讲一两个

导语:古代科举有很多有趣的东西。先说下面一两个书面材料,是边肖给大家收集整理的。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马上就要高考了,回首往昔,现在还能依稀记得当时的情景。在此预祝高考学子们金榜题名。虽然高考和古代的科举有所不同,但还是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今天主要讲一下科举中的趣事。 说起科举制度,是古代寒门子弟进入国家机构的为唯一途径,更是改变命运的最佳道路。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

古代科举有很多有趣的东西。先说下面一两个书面材料,是边肖给大家收集整理的。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马上就要高考了,回首往昔,现在还能依稀记得当时的情景。在此预祝高考学子们金榜题名。虽然高考和古代的科举有所不同,但还是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今天主要讲一下科举中的趣事。 说起科举制度,是古代寒门子弟进入国家机构的为唯一途径,更是改变命运的最佳道路。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而且是隋炀帝最先推出的,可不能看低了他,他为寒门子弟大开方便之门,有机会参加国家大事的决定。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共分三类为:一等称进士及第;也就是我们所知道的,状元,榜眼,探花。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根据国家需要确定录取人数。当然,也有一个都没有录取的情况,比如,唐朝唐明皇时期,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当丞相的时候,就做出这样的荒唐事情,而且唐明皇也是昏聩的够格,居然相信了这样的鬼话。 先不说其他的不快的事情,从古代来看,只要能考上进士,那绝对是读书人中的尖子,那头甲更是精英中的精英。仅仅拿唐朝来说,人口最多的时候有五千万人,唐朝存在260多年,每三年科举一次,每次录取50人左右,总共才录取4000多点,唐诗的光辉照耀一千多年,那个盛世总是让人怀念。一千多年来,总是有很多的科举趣事,我们列举一二,仅作消遣。 第一个清朝前期,为了国家选拔人才,国家规定,童生的考试至少要录取三名。这个规定本没有什么难度,一个县找几个读书人还是有的。但是有个偏远的县,在一次选拔中却只有三个人报名,考试结束之后,考官看到答卷,惊讶不已,脑袋发懵。只见第一个考生只写了两个字「 ”且去”,第二个考生,把考题原原本本的抄写了一遍,第三个考生,更是绝了,直接交了白卷。这个考官也是无奈,按照国家规定只能把他们三个全部录取。录取总是要写评语的,这些评语真是妙趣横生,也可以说是胡诌乱造。考官就简单的分了,一二三名,第一名,评语为「 ”但观「 ”且去”二字,与千万言中,缩减为二字,浓缩的都是精华,可以说此考生必定满腹经纶”。第二名的评语是「 ”书写工整,而且毫无差错,心思细致,足见是个可造之才”。第三名是个白卷,评语为「 ”胸中有千言,而无落笔成墨,不轻易下笔,可见行事小心谨慎”。考官的评语真是妙不可言。 第二个是蒲松龄,在他19岁时考童子试,成绩名列前茅,可以说是少年多才智。后来考举人、进士时却没有那么幸运了,屡试不中,让人懊恼不已。蒲松龄更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更加苦读诗书,闻鸡起舞,挑灯夜读。并将「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当成座右铭,真是让人印象深刻,决心坚定。有一次参加科举考试,看到题目之后,想着真是太简单了,于是,奋笔疾书,洋洋洒洒几千言,最后发现「 ”越幅”了,简单来说,就是第一页写完,直接写到第三页了,第二页是空白的。蒲松龄,感到很糟糕,没有补救办法了,又想想就释怀了,毕竟不是第一次落榜了。想想也没有太大关系了,现在,满脑子都是狐狸和美人的故事。蒲松龄一生未中科举,但给我们留下了一本书《聊斋志异》,翻阅细细品读,不禁赞叹作者的奇思怪想。蒲松龄的故事「 ”严肃的”告诉我们,考试的时候,要看清楚了再答卷,不然,你也有写一本书的能力了。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石勒不计前嫌 东晋传奇皇帝石勒不计前嫌的故事是怎样的下一篇:三国霸气名言 三国演义中句句经典名言,你最喜欢哪一句?吕布最霸气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