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既不神圣 既不神圣 也不罗马 更非帝国的内部组成

导语:它既不是神圣的,也不是罗马的,更不是帝国的内部构成。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关于神圣罗马帝国的内容,不少人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伏尔泰最着名的那句名言——「 ”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 不过,这个神圣罗马帝国,自从公元962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加冕称帝开始,到1806年,最后一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也是奥地利帝国皇帝的弗朗茨二世,被拿破仑削去了帝位,被迫宣布辞去

它既不是神圣的,也不是罗马的,更不是帝国的内部构成。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

关于神圣罗马帝国的内容,不少人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伏尔泰最着名的那句名言——「 ”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 不过,这个神圣罗马帝国,自从公元962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加冕称帝开始,到1806年,最后一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也是奥地利帝国皇帝的弗朗茨二世,被拿破仑削去了帝位,被迫宣布辞去神圣罗马帝国帝位,神圣罗马帝国解散。 从962到1806,这个帝国已经延续了近900年,也是奇迹啊。 今天跟大家聊一下她的内部组成。 以下内容由合作作者边城玫女小姐撰写。 神圣罗马帝国的内部组成,一向以复杂着称。 玫儿在这儿,简单为大家介绍下帝国的内部组成。 神圣罗马帝国简述 神圣罗马帝国,由萨克森家族的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建立。 帝国初期为正常的统一国家;但是它在历史上的的大部分时间,是一个「 ”徒有国家之名”,实际由数百个更小的「 ”公国、侯国、伯国、自治城市、主教国、教会领地”组成的松散政治集合体,帝国内的这些政治实体都具有相对独立的主权。 因此,帝国早期是由拥有实际权力的皇帝来统治,中世纪时演变成仅仅承认神圣罗马皇帝为最高权威,皇帝需要七大选帝侯选举而非世袭;在帝国中后期,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通过皇室联姻和金钱贿赂长期垄断神圣罗马帝国皇位长达400年之久,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也成为帝国的实际上的首都。 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被法兰西帝国的拿破仑一世强制解散,原本的神圣罗马皇帝退位并转移皇位至奥地利帝国。 帝国的疆域变迁——GIF动图 帝国名字的演变 843年,查理帝国分裂。东部被称为东法兰克王国 919年,萨克森公爵捕鸟者亨利被选举为东法兰克国王,将国号改为德意志王国 962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加冕为罗马皇帝,建立罗马帝国 1157年,皇帝腓特烈一世在国号前面加上「 ”神圣”,强调其神圣性,反应了他对意大利和罗马教皇的野心,国号改为神圣罗马帝国 1512年,在科隆的帝国议会后,因为失去了大量非德意志的领地,于是将国号改为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 法国哲学家伏尔泰在1756年的着作《论各民族的精神与风俗·第70章》,谈到了这个国名,他讽刺地说:「 ”这个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的家伙,既不是神圣的,也不是罗马的,更不是一个帝国。” 开国皇帝奥托一世,亮瞎我的钛合金狗眼 帝国的王冠组成 所谓帝国,意味着该国的国家元首,头衔是皇帝,爵位最高级。 既然有皇帝,那么下面肯定管辖着几个国王。帝国又拥有哪些王冠呢? 早期的帝国内部,拥有四顶王冠:德意志、意大利、波西米亚、勃艮第。我们也可以看成,帝国是由这四个王国组成: 1150年组成帝国的四大王国 德意志王国:位于今德国、荷兰、卢森堡、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前身是843年,查理帝国三分后的东法兰克王国。此时东法兰王国境内有四大公国:萨克森、弗兰肯、士瓦本和巴伐利亚。919年,萨克森公爵捕鸟者亨利当选为东法兰国王。他将国号改为德意志王国。936年,捕鸟者亨利的儿子奥托一世即位。951年,奥托一世征服意大利。962年,奥托一世在德意志、意大利两国基础上成立神圣罗马帝国。从此,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兼任德意志与意大利两国国王,成为定制。直到帝国灭亡,七大选帝侯之美因茨大主教,还是名义上的德意志王国相。 意大利王国:位于今意大利北部。前身是568年,伦巴底人建立的伦巴底王国。774年,法兰克人击败伦巴底人,在原地建立了意大利王国,为查理帝国的分封国。843年,查理帝国三分后,中法兰克王国继承皇-冠,以意大利为主体,加上洛林与勃艮第。855年,中法兰克王国再次三分,意大利王国彻底独立。但由于意大利的加洛林王室传承绝嗣,意大利王国迅速衰弱,王位更替频繁,最终在951年,被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夺取了意大利王冠。962年,奥托一世在德意志、意大利两国基础上成立神圣罗马帝国。从此,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兼任德意志与意大利两国国王,成为定制。直到帝国灭亡,七大选帝侯之科隆大主教,还是名义上的意大利王国相。 波西米亚王国:位于今捷克。前身是870年,波西米亚人建立的波西米亚公国。随着波西米亚人的日益壮大,逐渐成为了帝国东北部的边患。1004年,亚罗米尔为了与哥哥波列斯拉夫三世争夺波西米亚公爵位,答应将波希米亚成为神圣罗马帝国藩属诱使皇帝亨利二世支持。亨利二世也为了永久消除波西米亚人给帝国带来的威胁,同意将波西米亚公国纳入帝国内部。1198年,奥托卡一世从公爵升级为世袭国王。因为他支持多位帝国皇帝的皇位争夺战,作为回报,1212年,皇帝腓特烈二世于西西里岛发布金玺诏书:承认波希米亚王位由贵族选举产生,帝国不加以干涉;波希米亚王国可在帝国范围之外,享有独立地位,自铸货币,有权任命主教,并且在帝国境内三百多个大小诸候国中,波希米亚居有首席地位。1437年开始,哈布斯堡家族夺得波西米亚王冠,并在1526年世袭此头衔,这意味着帝国皇帝身兼了第四顶王冠。 勃艮第王国:位于今天的法国东南部、瑞士西部、意大利西北部。前身是855年,从中法兰克王国分出来的上、下勃艮第王国。933年,上勃艮第王国吞并下勃艮第王国后,又称阿尔勒王国。本是一个独立国家,但在1032年王室绝嗣后,王位传给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康拉德二世。也许是因为地理位置偏远,阿尔勒王国并入帝国后,并不受到重视。1254年,皇帝康德拉四世死后,勃艮第王冠被撤销,意味着勃艮第王国被解散。该国领地的大部分,后世被法国蚕食。但是直到帝国灭亡,七大选帝侯之特里尔大主教,还是名义上的勃艮第王国相。 查理帝国的两次分裂 由此可见,德意志、意大利、波西米亚、勃艮第这四个王国,德意志、波西米亚、勃艮第三个都是挂名的,并没有真正的具有实权王国政府。唯独波西米亚王国,是帝国内部真正独立的,具有实权的王国。 1453年,皇帝腓特烈三世,将自己的奥地利公爵,升级为奥地利大公。从此,意味着奥地利大公国,成为了帝国唯一的大公国,凌驾于其他公国之上,仅次于波西米亚王国。 帝国的爵位组成 神圣罗马帝国,如果按照爵位等级,自皇帝以下,只有一个真正的国王,就是波西米亚王。紧接其后的是奥地利大公。其次才是其他的公爵们。 公爵是帝国最重要的诸侯。起源于日耳曼各支军队的指挥官,也就是各大部落的首领。后来,公爵演变为君主在各地区的王权代表。 着名公爵如下: 巴尔公爵、巴伐利亚公爵、布拉班特公爵、不伦瑞克-吕讷堡公爵、勃艮第公爵、弗兰肯公爵、于利希-贝格公爵、克恩顿公爵、卢森堡公爵、林堡公爵、梅克伦堡公爵、拿骚公爵、波美拉尼亚公爵、萨克森公爵、士瓦本公爵、符腾堡公爵 公爵以下,是一系列基本平级的爵位:主权亲王、边疆伯爵、封邦伯爵、行宫伯爵、自由伯爵。这些爵位,大部分都以伯爵后缀,因为它们都是从较大伯爵发展起来的,渐渐的可以管辖更多的小伯爵,从而可以看成是较小的公爵了。因为它们比伯爵大,比公爵小,按照中国习惯,翻译为侯爵。其实,帝国的侯爵,虽然爵位比公爵低,但是权力和公爵一样。无论公国还是侯国,都是由许多伯国组成。 各类侯爵举例: 主权亲王:安尔哈特亲王、列支敦士登亲王、奥兰治亲王、罗伊斯-格赖茨亲王、萨勒姆亲王、韦登亲王、瓦尔德克和皮尔蒙特亲王 边疆伯爵、藩侯:安特卫普藩侯、巴登藩侯、勃兰登堡藩侯、迈森藩侯、沃格兰藩侯 封邦伯爵、方伯:黑森方伯、松德高方伯、图尔高方伯、图林根方伯 行宫伯爵、宫伯:莱茵兰宫伯、图宾根宫伯 自由伯爵,只有一个:勃艮第伯爵,他和勃艮第公爵、勃艮第国王是三个不同爵位。 侯爵以下,是伯爵。伯国以下的封建领地,自主权比较少。伯国开始,拥有较大的自主权。所以,伯国是帝国最基础的组成单位。伯国的英文单词county,也可以翻译为「 ”县”。也就是说,在欧洲人眼里,一个县,以前就是一个伯爵领地。 帝国的伯爵太多了,就不举例了。 这里再格外说一个爵位,也叫大公,它与奥地利的大公不是同一个词,只是中文翻译一样。大公意为「 ”公爵之首”;大公意为「 ”大的公爵”。大公是1806年,法国灭亡神圣罗马帝国后,帝国内部的诸侯国,就成了各自独立的国家。于是,较大的公国就纷纷自称大公国。我们可以把大公国,看成是公国在帝国灭亡后的独立版。最显着的代表就是卢森堡大公国。卢森堡是持续到今天仅存的大公国。今天欧洲其他三个被中文翻译的大公国:安道尔、列支敦士登、摩纳哥,实际上国家君主的头衔,都只是主权亲王,也就是说,这三国实际上只是侯国,爵位级别远比卢森堡低。 Karl IV. ,查理四世 我们分析下查理四世的头衔: Römisch-deutscher Kaiser: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是帝国史上最重要的皇帝之一,他发布了黄金诏书,奠定了帝国由大诸侯组成的格局。 Römisch-deutscher König:罗马人民的国王,也叫德意志国王。这是皇帝的两大附属王冠。 König von Italien:意大利国王。这是皇帝的两大附属王冠。 König von Böhmen:波西米亚国王。这是他最重要的爵位。因为波西米亚王国,才是他可以掌控的最大领地。 Markgraf von Mähren:摩拉维亚侯爵。这是波西米亚国王的附属爵位。摩拉维亚侯国,是波西米亚境内的封地。 Graf von Luxemburg:卢森堡伯爵。这是祖传的爵位,也是家族的根本。他们家族世代繁衍在卢森堡,史称卢森堡家族。1353年,他将卢森堡伯爵传给儿子,同时升级为公爵。1815年,拿破仑战争后,升级为大公爵,一直流传到今天。 帝国议会的组成 神圣罗马帝国的审议与立法机构是「 ”帝国议会”。但除了帝国议会外,几乎没有其他的正式帝国行政机构。 帝国议会起源于查理帝国时期的「 ”宫廷集会”:皇帝组织大贵族们不定期的会谈。有史可载的第一次会议,777年查理大帝在帕德博恩召开。 919年,在弗里茨拉尔召开的会议上,东法兰克王国的各位公爵选举了捕鸟者亨利为第一任德意志国王。 1146年,施派尔会议,决定参加第二次十字军东征。 1158年,远征意大利后,隆卡格利亚会议,决定了帝国中央集权的持续衰弱及地方诸侯的实力增长。 1181年,埃尔福特会议,皇帝亨利六世流放了对手狮子亨利。 1190年,施瓦本哈尔会议,废除下洛林公国。 1193年,施派尔会议,审判英国国王狮心王理查一世,让英国王室以四年的收入,赎回自己国王。 1356年,纽伦堡会议,皇帝查理四世颁布了「 ”黄金诏书”,奠定了领地主权的原则,即各领主大公对其领地拥有极大程度的自治主权,帝国皇帝由七大帝选候选举产生。从此之后,帝国议会就已经渐渐的失去其作用。 以上这些皆非官方定制的议会,直到1489年,「 ”宫廷集会”才正式定名「 ”帝国议会”。并且在其中分为不同的议事团。议事团一开始只有两团,分别由各选帝侯及其他公爵与亲王们组成。稍后,各帝国自由城市也在议会中被接纳成为议会中的第三个议事团。 1495年,沃木斯议会,颁布了帝国改革法案,试图对帝国进行改革并避免帝国解体,然并卵。 1505年,科隆议会,仲裁兰茨胡特继承战争,巴伐利亚宣告统一。 1507年,康士坦兹议会,承认神圣罗马帝国的统一性,并且成立了帝国法院。 1521年,沃木斯议会,马丁·路德被审判及宣告为异端。 1530年,奥格斯堡议会,新教徒提出《奥格斯堡信条》。 1555年,奥格斯堡议会,停止帝国内战,正式允许路德宗和天主教共存于帝国。 帝国议会的招开地点不停变换,直到1663年于雷根斯堡招开永久议会后才保持于固定地点举办,直到帝国灭亡。 马丁·路德在1521年的沃木斯议会上 选帝侯的组成 选举德意志君主的制度源自于古日耳曼人时期的选举部落首领风俗,后被法兰克人继承并保留下来。随着法兰西王国王权的加强,王位世袭制取代了选举制,惟德意志仍然保留了国王选举制。任何拥有自由身的人都能参与选举国王,但投票权仅限于那些有地位和名望的贵族。一小部分诸侯在1125年的罗马人的国王选举大会上支持萨克森公爵洛泰尔,洛泰尔以承认他们的地位换取他们的支持。不久,国王由特定人选举产生的制度被确立下来,一个由部分诸侯组成的专门团队握有选举权。选举团在1152年和1198年两次被提及。来自于教宗乌尔班四世的一封信建议实行古老的法则,罗马人的国王应由七个诸侯选举产生。他们是: 三个教会诸侯:美茵茨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科隆大主教 四个世俗诸侯:波西米亚国王、莱茵兰-普法尔茨侯爵、萨克森-维腾堡公爵、勃兰登堡侯爵。 三个大主教的教区是德意志境内最古老和具有权势的主教教座,自东法兰克四大公爵时代就承袭重要职务。四大世俗诸侯则代表东法兰克王国时期的四大民族:法兰克人、萨克森人、施瓦本人、巴伐利亚人。弗兰肯公国和施瓦本公国在13世纪时已灭亡,莱茵兰-普法尔茨侯爵和勃兰登堡侯爵分别成为了此两国的继任者,而阿斯坎尼家族的萨克森公国因诸子继承而分裂为数个以萨克森为名的小公国,其选侯席位则由主支萨克森-维腾堡公国获得。 1356年,卢森堡家族的查理四世皇帝为了谋求诸侯对其子继承王位的承认,在纽伦堡制订了着名的宪章「 ”黄金诏书”,正式确认大封建诸侯选举「 ”罗马人民的国王”的合法性。诏书以反对俗世的七宗罪为宗教依据,确立了帝国的七个选帝侯。他们分别是三个教会选帝侯:美因茨大主教,科隆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和四个世俗选帝侯:波西米亚国王、莱茵-普法尔茨侯爵、萨克森-维腾堡公爵、勃兰登堡侯爵。七选侯选举出来的人只能称「 ”罗马人民的国王”,只有经过罗马教宗加冕后的「 ”罗马人民的国王”,才能使用「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头衔。 选侯团中成员和数量在17世纪前一直没有变化。1621年,普法尔茨选侯腓特烈五世在波西米亚战争后被皇帝斐迪南二世废黜选侯资格,斐迪南二世将选侯转赐其表亲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但未允许其子孙继承选侯;在1648年战后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莱茵-普法尔茨伯爵被重新授予为选侯,巴伐利亚公爵依然保留选侯席位,但普法尔茨选侯的地位和权利低于其余七位,在八位选侯中居于末位。至此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长幼两系都跻身选侯行列,双方不再构成潜在威胁。在哈布斯堡家族掌权时,选帝侯常能左右未来继承人的去留,甚至干涉王权。 1685年,普法尔茨-西默尔恩支系绝嗣,普法尔茨-诺依堡支系继承选侯,由于后者信奉天主教,使得选侯中的新教和天主教比例失衡。为了维持选侯中新教和天主教的平衡,皇帝利奥波德一世于1692年授予不伦瑞克-吕讷堡公爵恩斯特·奥古斯特一世选帝侯地位,使得选侯增加到九位,但帝国议会在1708年才予以承认。1706年,巴伐利亚选侯和科隆选侯由于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支持法兰西王国,因此被废黜选侯资格,在1714年后的巴登条约后才恢复选侯资格。1777年巴伐利亚选侯绝嗣,其领地因继承移转于普法尔茨选侯,两者合二为一。 拿破仑在19世纪初期对帝国的进犯导致选侯成员发生了一系列变化。1801年,《吕内维尔和约》割让莱茵河左岸给法国,造成特里尔、科隆选侯权的断绝及美因茨选侯权移转于雷根斯堡大主教。 1803年,帝国议会为符腾堡公爵、巴登侯爵、黑森-卡塞尔侯爵及萨尔茨堡公爵创设四个选侯权,选侯数量达到十位,但此四邦未曾行使权力。根据1805年普雷斯堡和约的条件,萨尔茨堡选侯国并入奥地利,其选侯权由维尔茨堡大公继承。截止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解体,新任选侯从未行使投票权,从未被皇帝确认。 七大选帝侯的徽章 帝国人口的组成 962年,帝国有470万人口 1000年,帝国有700万人口 1100年,帝国有820万人口 1200年,帝国有1020万人口 1600年,帝国有2300万人口 1618年,帝国有2500万人口 自1618年6月26日至1648年10月29日的三十年战争造成当时神圣罗马帝国境内很多地区60%的人口消失,最严重的波美拉尼亚65%、最轻微的西里西亚25%。到1648年10月《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签订时,神圣罗马帝国境内还剩下人口1000余万。 1800年,帝国大约有2700万人口,其中奥地利人900万,普鲁士人400万,巴伐利亚人350万,萨克森人110万。 根据Bairoch P等人1988年着作的《 800-1850年的欧洲城市人口》,神圣罗马帝国超过两万人口的城市如下: 从表上可知:帝国最繁华的地区,在佛兰德。德国上榜的城市并不多,甚至我们可以这样说,德国部分,是帝国内部最荒凉的,尤其是普鲁士的核心:勃兰登堡地区。 帝国语言的组成 帝国官方语言是拉丁语,但也仅仅流行在上层,比如皇室、贵族、教会。在帝国各地区的社会文化中各有自己的语言。 大约在18世纪时,德语才成为帝国通用语言。但即使这样,帝国内部的普通群众,还无法互相顺畅的交流。因为此时还没有诞生统一的德语。 在帝国南部,人们一直使用高地德语,比如奥地利、巴伐利亚、符腾堡等地,甚至哈布斯堡皇室的日常语言都是。 在帝国中部,人们说的是中部德语,比如萨克森、黑森、图林根等地。 在帝国北部,人们说的是低地德语,比如普鲁士、波美拉尼亚等地。 在荷兰大部及比利时北部,人们说的是低地法兰克语,也就是今天荷兰语的前身。 在荷兰北部及德国北海沿岸,人们说的是弗里斯兰语,至今仍是荷兰的弗里斯兰省的官方语言。 近代德语方言分布 马丁路德翻译圣经时,他的翻译实际上是基于一个已经发展出来的早期新高地德语,这方言是当时最广为人所知的方言。早期新高地德语的时代一直持续到十八世纪中期一个广为人知的标准出现为止,也就是日后统一了德语书写的「 ”标准德语”。 19世纪起,标准德语在德国境内逐渐取代各地的传统方言,成为了德语的「 ”普通话”。 帝国宗教的组成 直到1555年,罗马天主教一直是帝国唯一的官方宗教。皇帝一直是罗马天主教徒。 路德新教在1555年《奥格斯堡合约》中被正式承认,加尔文主义在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合约》中被正式承认。这两个教派是唯一官方认可的新教教派,而其他各种新教忏悔,如再洗礼,阿米尼亚主义等,在帝国内部非法共存。 一般来说,帝国北部新教徒居多,南部天主教徒居多。 《奥格斯堡合约》封面 神圣罗马帝国的内部组成,玫儿就讲到这儿吧~~ 欢迎大家的关注 ~@^_^@~ 注:本文出现的外文,如无特殊说明,都是德语。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 看完三件事: 如果您觉得这篇内容对你挺有启发,我想邀请您帮我三个忙: 1. 点赞、转发, 让更多的人也能看到这篇内容 2. 关注我和专栏, 让我们成为长期关系 3. 关注微信公众号「起点作家HK君」, 第一时间阅读我专栏的最新课程,也欢迎向我投稿,谢谢 衷心感谢您的支持!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港币兑美元的历史汇率 港币兑美元的历史汇率下一篇:卡尔宾斯基的故事 卡尔宾斯基的故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