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北宋为抵御骑兵入侵 北宋为抵御骑兵入侵 在边境地区植树造林 辽国用无赖方法反制

导语:北宋时期,为了抵御骑兵入侵,在边境地区进行植树造林。辽国用流氓手段反击了以下文字材料,这些材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打草谷这个名词始于我国历史上五代时期建立的辽国,可打草谷这种方式在自古以来的游牧政权中一直比较常见,打草谷说穿了就是抢劫。游牧民族会放牧但不会生产,在冬季牧草减少,牛、羊这些游牧民族主要依赖的口粮大规模减少时,为了生存,他们都会南下到中原的边境地区来打劫中原老

北宋时期,为了抵御骑兵入侵,在边境地区进行植树造林。辽国用流氓手段反击了以下文字材料,这些材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

打草谷这个名词始于我国历史上五代时期建立的辽国,可打草谷这种方式在自古以来的游牧政权中一直比较常见,打草谷说穿了就是抢劫。游牧民族会放牧但不会生产,在冬季牧草减少,牛、羊这些游牧民族主要依赖的口粮大规模减少时,为了生存,他们都会南下到中原的边境地区来打劫中原老百姓,而且一来就是成群结队的大规模有组织性的来抢劫,让长城以内的老百姓苦不堪言,并且中原老百姓也会拼命抵抗,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政权的战争主因就在于此。 辽国的主体民族契丹族和夷族都是游牧民族,他们就极其擅长打草谷,但也曾因打草谷的习惯丢失掉中原地区的统治权。辽国的第二位皇帝辽太宗耶律德光在位时,曾经率领军队打进中原重镇开封,当时辽国几乎已经将整个中原地区纳入统治区域,但辽国军队没能抵挡住中原地区大量财富的诱惑,在占领的地区开始打草谷,肆无忌惮的抢劫中原地区老百姓的财富。 《辽史》中辽太宗耶律德光的本纪里就有多处记载辽军入中原后"纵兵大掠"的记录,也因为此,激起了中原地区老百姓的激烈反抗,最终导致辽国无法在中原地区维持统治,不得不退回到北方。耶律德光曾当众检讨为什么没能在中原站住脚,他总结了三条原因,其中两条都是因为抢劫: 顾谓侍臣曰:"朕此行有三失:纵兵掠刍粟,一也;括民私财,二也;不遽遣诸节度还镇,三也。" 辽国对中原地区大规模的打草谷到北宋的宋真宗时期就基本上禁止了,因为两国签订了一个保证了两国之间百年和平的《澶渊之盟》,辽国借此获得了大量的长期的经济利益。在此条约签订后,北宋和辽国这两国之间一直到宋徽宗执政早期都没有发生过战争,当世两大国,特别是其中还有一个是以游牧为主体的掠夺型大国,能和平共处一百多年,在古代可谓是奇迹。 依靠《澶渊之盟》的协议,辽国除了每年从北宋拿到大量的岁币外,还得到了和北宋贸易的机会,物质的获取并不困难,所以打草谷应该就没有必要了,而且辽国也知道虽然北宋念念不忘夺回燕云十六州,但无论从北宋当时的国策来讲,还是两军的战力对比,北宋都不可能对辽国造成实际上的威胁。 并且在两国签订合约后,北宋一方受限于士大夫群体的意志和战力上的落后,也的确没有主动挑衅过辽国,一直是以防御的姿态对待两国边界地区。不过北宋没有主动挑衅辽国,但辽国却在这百年间还是一直以打草谷的名义保持着一种小规模的边境入侵作战,或数十骑兵为一队,或一百来骑兵为一队,不停的以小规模的入侵方式挑逗北宋。 辽国为何在盟约签订且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经济利益后,还要频频地在北宋边界地区搞小规模的打草谷?小规模的劫掠也不能给辽国带来实际上的财富,万一真激怒北宋朝野再起战端反而得不偿失,辽国为何要冒着毁坏盟约的名义搞这种小动作? 其实,辽国的这种坏心思来源于北宋的一种防御政策。长城以北的河北地区,也就是北宋和辽国边界的主要防御地区全是大平原,适合骑兵冲锋,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是当之无愧的王者,但恰恰北宋没有多少骑兵,是因为没有合适的养马地导致没有办法大规模培养骑兵,因此在大平原的战斗中处于绝对下风,因此在两国的交界地区如何采用合适的防御手段就成为了北宋要伤脑筋的事情。 如果两国还处于敌对状态,那很简单,大规模的修筑城池、堡垒,大规模的驻军就可以了,虽然很费财力也是不得不做的事情。可两国签订和平盟约后,北宋再大规模的修建防御措施就会很被动,也不方便直接在边界地区驻扎大军,但辽国的骑兵优势太强,一点点防备都没有,如果辽国哪天脑抽了撕毁盟约,就可以利用骑兵优势快速的杀到黄河边,直接威胁北宋首都汴京。 在不方便修建防御堡垒和大规模驻军在边界的情况下,如何防范辽军突然杀到眼皮子底下?北宋想了两个办法,一个是鼓励生活在边界地域的老百姓多种水田,多多开挖田渠,人为的大规模制造出断裂式的地带,缓解骑兵快速冲锋的连续性。 另一个是鼓励边界驻军多植树造林,并且严令禁止在边界地区砍伐树木。试图用大量树林挡住辽军能迅速南下的通道,即便挡不住,也可以延迟辽军入侵的时间,让后方的防御有更多的准备: "北边地近西山,势渐高仰,不可为塘泊之处,向闻差官领兵遍植榆柳,冀其成长,以制敌骑"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北宋用种田和植树的方式人为的制造缓冲区,辽国就更直接,用小规模打草谷的方式定时摧毁这些田渠和树林,基本上只要田渠快有了一定规模,或者小树快长成的时候,辽国的打草谷队伍就会出动,这些打草谷的队伍规模维持在一定的人数,人数不多既不刺激北宋政府的神经,又能完成清除田渠和树林的任务。 如此往返,辽人来的规模又小,且打草谷本来就是游牧民族习惯了的打劫方式,北宋朝廷责问的话完全可以把责任推到边境地区的小部落身上去。北宋无法以此为由大规模反击,又不能有效地建立起完善的大自然防御,北宋边防始终处于辽国的骑兵威胁之下,无奈也只好始终以低姿态保持两国间的和平状态,大量的给辽国贵族提供他们享乐所需要的物质和钱财,辽国没花多少精力就将北宋牵制得死死的。 因此,北宋和辽国虽然签订了《澶渊之盟》,没有了大规模的战争,但辽国却在表面和平的一百多年间不停地用小规模的打草谷有意的清理北宋的边防线。一直到宋徽宗时期金国崛起,辽国无力两面作战时才放弃这种打草谷的方式,直至灭亡。而消灭掉辽国的金国却不搞这种小打小闹,他们直接大军南下,并且只用了两次南下作战就灭亡了北宋。 可笑的是,靖康年间金国南下的初衷也仅仅只是为了打草谷,说白了,就是为了抢钱抢粮抢女人而来,只不过规模大了点,却一个不小心就把虚弱的北宋给灭掉了。至于后世的清朝更是依靠多次大规模的有组织性的打草谷才逐渐强大起来。不得不承认,在冷兵器时代,对于游牧民族这种来去如风的抢劫方式实在是很难找到制衡的方法,直到热武器的出现和大规模有效使用,游牧民族纵横中国北方的时代才逐渐消失于历史的舞台。 参考文献:《辽史》《宋史》《庆元条发事类》《宋会要·刑法》等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半小时漫画中国史》是否能让我们更了解历史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是否能让我们更了解历史下一篇:闽南地区有哪些近代史英雄人物 闽南地区有哪些近代史英雄人物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