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咸水湾 黄河文化—甜水井咸水湾

导语:本文讲述了中国某村庄在干旱条件下的生存情况,村民们靠着挖土井和盐水湾艰难地获取水源,并且介绍了现在随着引黄工程的发展,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的情况。

“香井,咸水海湾,挑水的人不断。一次接两个大桶,安心三天五天。吃的喝的洗的都靠它。如果没有井湾,很难生存。”这是一首童年的顺口溜,至今还在耳边回响,让我回想起早年的那些场景...

虽然我的家乡位于黄河下游,但它离黄河有十多英里。由于早年引黄事业相当落后,黄河水来自上游王庄引黄闸,经过几次改道,勉强到达村西的水沟,往往十倍不引水,所以干旱一直是老乡们生活中最大的问题。尤其是家乡的土地,是黄河淤塞退入海的土地。土地的碱化在加剧,大部分地下水都是咸的。只有村西黄河“龙摇尾巴”形成的老河沟底才能挖出甜水。就我记忆所及,村里的人都是靠村里的盐水湾洗地,而吃水则靠村西老河沟底挖的坑。所以大多数家庭都配有咸水箱和甜水箱。家乡人在干旱的艰难困苦中生存下来。

村里盐水湾的水基本都是雨季进口的。因为长期囤积,又咸又脏,所以根本不能喝,只能用来洗和喝动物。记得有一年夏天,接连下了几天大雨,村外一片汪洋,村里的茅舍猪圈都和盐水湾相连,几天后界限才清晰。雨季是人们喝水的最佳时间,因为村外的河流低洼地区或坑里有大量积水。但是好景不长,很快就缺水了。

每到旱季,土井挖得越来越深,最深的可以达到十几米,水少得可怜。日夜挑水的人排起了长队,有时在一英里外卸货。甜井里提水不容易。来回四五英里需要很长时间。深井蘸水会让很多人担心。又深又陡的井壁很滑,所以小心翼翼地走到井底,耐心地等待泉水渗出,每隔几分钟往桶里舀一点,等桶满了再用尽全力慢慢提起来,挑出来沉淀在甜水箱里,桶底就会掉一层厚厚的泥沙。甜井里运水最困难的时候是冬天。因为台阶上的冰,一不小心就会滑到井底,弄得一身泥水。所以,人在隆冬去甜井提水的时候,总会穿一件破棉袄,以防不测。

因为甜井里的水经常供不应求,所以村民们经常出于绝望而吃盐水湾里的水。盐水煮沸后,漂浮着棕绿色的泡沫,散发出难闻的气味。每当我妈蒸干粮,开锅的时候,炉排下的蒸馏水就会让我恶心呕吐。咸水湾的水虽然脏,却成了村民们赖以生存的水源。每年夏天,女人们都聚集在海湾边,洗被褥、棉衣、穿脏衣服,从早到晚都可以听到洗衣的敲打声。海湾的树枝上拉着无数的绳子,上面覆盖着五颜六色的织物和裤子。同时,它也是人们游泳和降温的主要场所。白天是顽童的世界,晚上是大人的领域。我在盐水湾学会了游泳。

随着引黄工程的不断发展,家乡人民的干旱条件逐渐得到改善。一是建了一个水库,由肩扛水改为手推车推水。更可喜的是,几年前,村里建了一个干净的水池和水塔。家家户户接上自来水,打开水龙头,清甜的水就会喷出来。

水是生命之源,孕育生命,一切生命都依赖它。和谐水是基础,关键在人。人与水的故事是无穷无尽的。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baike/301777.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卷起千堆雪 黄河文化—“卷起千堆雪”所感下一篇: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丰富胡同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