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朱维铮 有关于朱维铮的成就及事迹有哪些 有关于他的着作有多少

导语:个人实现 曾任中国历史学会理事、国际儒家协会顾问、上海海峡两岸学术文化交流促进会常务理事。目前还担任九州学术森林执行编委会委员、多家学术文化机构的学术顾问。 20年来,他先后十五次受聘于多伦多大学、印第安纳大学、慕尼黑大学、哥廷根大学、海德堡大学、埃森高级文化学院、韩国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台湾省大学担任客座教授。他以

个人实现

曾任中国历史学会理事、国际儒家协会顾问、上海海峡两岸学术文化交流促进会常务理事。目前还担任九州学术森林执行编委会委员、多家学术文化机构的学术顾问。

20年来,他先后十五次受聘于多伦多大学、印第安纳大学、慕尼黑大学、哥廷根大学、海德堡大学、埃森高级文化学院、韩国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台湾省大学担任客座教授。他以前是台北的学者。2006年被德国汉堡大学授予名誉哲学博士。近几年在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站担任《重读近代史》专栏作家。

曾主持编纂《中国文化研究文集》、《中国文化史丛书》、《近代中国书院名家丛书》、《典籍传世》等,以及《传统文化再评价》、《基督教与现代文化》、《儒学与未来社会》等国际学术团体讨论集。曾任儒藏五经主编。

发表了大约200篇历史论文和讲座。除上述著作外,还有《章太炎选集》、《章太炎全集》第三卷、《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纲要》第五十四卷的注释本。主编诗集《马集》、《利玛窦汉译集》、《许光启全集》等。有海外版,也有英文版。

品行

朱维铮不仅是中国学术界的“异类”,也是大学校园里不可多得的景观。他在课堂上说的话,可能学生一个接一个记不住。最让人难忘的是他的风度,犀利,引经据典的博大,警句的深刻。当然,还有朱维铮对现实的一贯关注和大胆表达,给一代又一代的学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从学术史的角度看,朱维铮是晚清经学大师孙诒让的弟子,也是章太炎、梁启超、陈寅恪的学术传人。朱维铮的学习世界是由真实的学习资源和优势共同创造的,几个特殊的机会是他学习生活的外在原因。

我不后悔写作组的生活

一个机会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刚刚毕业并留在学校的朱维铮曾担任陈守实教授的助教。继陈守时之后,朱维铮认真研读了《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原著,极大地丰富了他的理论修养。更重要的是,陈寿实授意的马克思,并没有和后来的教条混为一谈。这是朱维铮的运气。

后来,很多人认为朱维铮的学习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反叛,而是异类。这实际上是对朱维铮学术的误解。在学术基础上,朱维铮所坚持的是“历史唯物主义”,但他所坚持的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缺乏“认证”,他是跟随陈寿实直接从马克思主义原始密码中获得的,这一点可以从上个世纪几篇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文章中了解到。

奠定朱维铮学术基础的第二个特殊机会是他遇到了周予同。周予同在20世纪60年代主持编写《中国历史文选》,刚毕业的朱维铮有幸帮他借书或查找资料。当时没有现在方便的检索工具,解注初稿繁琐的检索、阅读和写作,让朱维铮不知不觉熟悉了古籍,学会了学习方法。

名师出高徒。陈守实、周予同,以及复旦更多名师的指点,使朱维铮成为一名优秀的学院派青年。然而,突如其来的“文化大革命”却牵扯到复旦的一大批有学问的老、中、青学者,如朱维铮。

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一下子进入了上海乃至全国的政治高层,朱维铮后来为此付出了十几年的“牛棚”代价。然而,根据朱维铮的说法,他对写作小组的生活并不后悔,因为确实有一群博学的专家,朱维铮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学习方法和写作实践。长期以来,他喜欢向学生吹嘘自己是“文学培训班”毕业的。

“牛棚”生涯迫使朱维铮借书解闷。无聊的时候看书,是中国文人的老路子。此外,他还不知不觉地接受了十多年的训练,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朱维铮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成了一个有用的人,被派去帮助工农兵注释章太炎的作品。这个特殊的机会不仅给了朱维铮一个适当的方式来展示他的才华,也为他后来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基础。文化大革命后,朱维铮与另一位复旦人才蒋亦华合作出版了《章太炎选集》。虽然这只是一部选本,但它的解释和注释体现了两位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

学者的运气

在20世纪80年代的最初几年里,朱维铮与蒋亦华和李华兴的“三个火枪手”结合在一起,使他们迅速提高了学术排名。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组合,他们的合作作品确实展示了他们的洞察力。复旦的中国思想文化史专业在全国高校迅速崛起,成为重要的重镇。后来南北学者合作出版了《中国文化研究文集》,在上海召开了中国文化国际会议,逐渐引发了中国文化研究的热潮。在这一系列学术活动中,朱维铮是一个重要人物。

就个人研究而言,朱维铮在20世纪80年代有几项重要任务。首先,孔子思想体系是以蔡尚思的名义发表的。这本书从历史的角度重新评价了孔子的思想,特别是根据历代特别是清代学者的研究,对孔子经历的考证极大地改变了以前的中国思想史和孔子研究。它是新时期积极评价孔子价值的重要著作,在儒家思想和中国研究中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朱维铮值得一说的另一件工作是收集和仔细修改周予同的儒家经典史论文。理所当然,朱维铮不是周予同唯一的助手或学生,只有朱维铮致力于这项工作,这不仅传播了周予同在经学史上的成就,也表明了朱维铮自己对经学史的看法。作为序言,《经学五十年史》其实是朱维铮经学史研究的代表作,他后来的《经学十讲》等相关著作其实并没有超出这篇长文的规范。

当然,在80年代,朱维铮也有一篇关于经学史的重要文章,专门考察了汉武帝“独儒”的转折过程。这篇文章发表在一个非常专业的论文集中,但在圈内获得了很高的声誉,被誉为中国经学史研究的典范之作。

也许是因为跟随周予同编撰《中国历史文选》,朱维铮一生对“选学”有着天然的兴趣,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许多人认为这些选择是对他天赋的浪费,但朱维铮一如既往地喜欢它们。梁启超的两种清学史,章太炎的《晏殊》、《鉴论》,以及他编纂的一大套“中国近代学术名”,虽然耗尽了朱维铮的精力,却为学者们提供了难得的奇书。这是读者的运气,尽管浪费了朱维铮的天才。

传世作品

也许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朱维铮留下的传世作品太少了。以他的才华和勤奋,真的应该留下更多的作品。朱维铮后来可能厌倦了自己的名气,所以不敢轻易出手。最能表达他的知识和观点的《中国史学史》和《中国经史》还没有出版。他说前者至少30次,后者不少于10次。个人觉得他对这些太关注了,就一遍又一遍的复习补品。

现在,在市场上看到的并为朱维铮赢得巨大声誉的是《走出中世纪》的续集,以及《语气未定的传统》、《寻找真正的文明》、《壶中春秋》等。这些作品给人的印象是小题目,只是类似读书笔记的作品。事实上,这些作品,尤其是《走出中世纪》还在继续,真正代表了朱维铮对中国文明和历史的看法。如果要准确评价这些作品在中国学术史上的意义,不妨将这些作品与章太炎的《易经》和《评论》相比较。根据朱维铮的分析,章太炎的零散作品不仅展示了作者对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广阔视野,也蕴含着作者对创建中国历史文化新阐释体系的雄心和尝试。

朱维铮对章太炎的评价其实是丈夫是自我指导的。他对这些作品的自我感觉就像他对章太炎的评价一样。零散的短篇小说组合深刻而深刻,真实地反映了朱维铮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整体观照,蕴含着作者重构中国历史文化阐释体系的学术抱负。

在朱维铮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的兴趣转向观察中国现代政治史。他为报刊杂志写了一系列随笔,后来被收为《重读近代史》。这本新书反映了朱维铮这一代学者对中国近代史的新看法,其中许多确实令人耳目一新。但实事求是的说,因为作者年纪大了,没有办法多看原始文献,跟踪最新研究。作者的观点只是那一代人的创新,是作者的天才猜想,并不像《走出中世纪》那样体现整体的学术超越。

主要工作

1.《孔子思想体系》,与蔡尚思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6月。

2.朱维铮《周予同经学史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

3.梁启超和朱维铮,《梁启超的两种清代学术史》,包括《清代学术概论》和《近三百年来的中国学术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9月。

4.《走出中世纪》,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

5.《十大史学家十大丛书》,与裴汝成合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8月。

6.《语气未定的传统》,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3月。

7.寻找真正的文明——论晚清学术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

8.《清代概论》,梁启超著,朱维铮指导,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月。

9.《改革旧梦录》,龙应台主编,台省“未完成的革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1月。

10.《锅里的春秋》,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4月。

11.《中国经学史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

12.《马传》,有限公司,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

13.《走出中世纪》的更新版于2007年4月和2009年7月收录于中国图书馆。

14.《走出中世纪2》,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

15.梁启超《清代概论》,朱维铮学校笔记,中华书局,2010年1月。

16.《周予同经学史》,朱维铮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2月。

17.重读《近代史》,中西出版社,2010年8月。

18.《未定调的传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着名历史学家 着名教育家 中国历史学家朱维铮简介下一篇:张伯伦资料 球星张伯伦到底能牛到什么程度 从五件事情就可以看出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