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着名历史学家 着名教育家 中国历史学家朱维铮简介

导语:朱维铮,祖籍江苏无锡。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留校任教。朱先生是中国经学史、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学术史、中国史学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近代史等诸多领域的著名历史学家。他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2006年获得德国汉堡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这是汉堡大学授予中国人的第一个荣誉博士学位,也是继季羡林之后德国高等院校授予中国人

朱维铮,祖籍江苏无锡。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留校任教。朱先生是中国经学史、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学术史、中国史学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近代史等诸多领域的著名历史学家。他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2006年获得德国汉堡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这是汉堡大学授予中国人的第一个荣誉博士学位,也是继季羡林之后德国高等院校授予中国人的第二个荣誉博士学位。

他师从陈守时先生和周予同先生,继承了复旦优良的历史传统。他早年的学术能力和成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他是20世纪80年代文化史研究的主要倡导者、开拓者和建设者,主持了许多重要典籍的校勘、编撰和校对工作,是推动国际文化历史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先驱。2012年3月10日去世,享年76岁。

学术生活

朱维铮于1936年7月14日出生于江苏无锡。1955年进入复旦大学历史系,1960年中国古代史专业毕业,留校担任讲师、副教授,1988年晋升教授。2006年,他被德国汉堡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这是汉堡大学授予中国人的第一个荣誉博士,也是继季羡林之后德国高等院校授予中国人的第二个荣誉博士。曾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所学术顾问、社会科学高级研究所顾问、中国历史学会原理事、国际儒家协会原副会长兼顾问、上海海峡两岸学术文化交流促进会原常务理事、上海徐光启研究会会长、《北美亚洲评论》顾问。

朱维铮师从著名学者陈寿实、周予同,在中国经学史、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史学、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学术史、中国近代史等诸多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他被公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史、思想史、学术史研究的开创者之一,推动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先驱。他继承了复旦优良的历史传统,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朱维铮早年深受学术界前辈的喜爱。留校初期担任陈守时教授的助教。1962年发表《政府军制度化过程中的西魏北周特殊矛盾及其解决办法:兼论政府军的来源和性质》一文,备受关注。后调任周予同教授学术助理,协助编辑教育部委托的《中国历史文选》,期间学习经典,渗透古今。作为国内高校文科专业的首选教材,这本书用了几十年,反复修订,累计发行量超过50万册。

朱维铮是中国经学史研究的重要继承者。他继承了和的钱。无论是艰难的环境还是喧嚣的喧嚣,他长期坚守经学史领域,整理了大量的经学史研究资料,培养了一批经学史研究人才,成为当今国内外最成功的经学史家之一。他主编的《周予同经学史文选》是经学史领域的重要文献。曾受邀参与《经学与经学史》主编,担任《经学与经学史》校勘主编,其作品作为后来者的指南。他在《独尊儒术的转折过程》、《中国儒家经典与中国文化》、《中国儒家经典史十讲》等文章中指出,儒家经典史是中国中世纪统治主义的历史,儒家经典的演变具有明显的“学随术变”的特点,儒家经典史与中国边疆史密切相关。这些观点继承和发展了周予同的经学史思想。

朱维铮被学术界视为国内文化史研究的主要奠基人。1980年,他和复旦大学历史系的同事们成立了第一个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室,为开拓中国思想文化史领域做出了巨大努力。他与教授共同主持编辑了28个中国文化史系列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学术意义。1986年,复旦大学举办了第一届中国文化国际研讨会,这是1976年以后在中国举办的第一届中国文化国际研讨会,具有划时代的影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组织编纂了五卷《中国文化研究文集》,汇集了最优秀的学者和学者。他花了30年时间写《走出中世纪》、《语气未定的传统》、《走出中世纪》等。,以独特的眼光,新颖的思想,深刻的技巧,影响了几代学者。《走出中世纪》出版后不久就被翻译成英文,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反响。

两人都是中国史学领域的。朱维铮继承了陈寅恪、陈守实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发展了中国史学,成为复旦史系的特色。2005年,他领导了“中国史学的历史进程”项目,并向复旦大学百年校庆赠送了学术礼物。著有《史学史三题》、《班固、知人论世考》、《历史观史:民族病与体质病——司马迁、传说》、《史家与正史:汉刘史家之争》、《历史编纂:过程与形式》、《班昭考》等。,和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朱维铮十分重视明末以来传教士和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转化,以及他们在传统政治演变中的作用。他推动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中西交通史、中国基督教史、宗教史等领域的研究,也为晚明以来的政治史和思想文化史研究引入了新的视角。1993年主持“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国际研讨会”,之后编辑出版《基督教与现代文化》。还主持整理出版了《马集》、《利玛窦汉译本集》、《徐光启全集》等重要文献,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奠定了权威的资料基础。

晚清及近代学术史研究是朱维铮毕生致力的领域之一。他对晚清经典和现代文学的旗手康有为、古代文学的殿堂级人物章太炎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主编、校订康有为《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卷》,与他人合作编辑、注释章太炎《文选》,收藏《章太炎全集》第三卷,并三次收藏梁启超《清代两种学史》,并认真注释,成为当代入门读物。与钱钟书先生合作编辑了《中国近代著名学术丛书》,并为每本书写了长篇介绍。十篇引论及相关理论被收录为《追寻真正的文明:晚清学术史》,代表了他在清代学术史领域的成就。为纪念“戊戌变法”一百周年,他与台湾作家龙应台合作编辑了《改革的旧梦》,该书成为活动期间的畅销书。

在他的最后几年里,他用半个世纪的学术经验努力写作,对中国近代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出版了《重读近代史》。作者通过考证、微笔和通笔,揭示了现代汉语困境的根源,许多观点发人深省。

此外,还著有文化史上的通俗作品《壶中春秋》,参与编纂《中国近现代史资料简编》、《孔子思想体系》等著作,并担任《学术收藏林》、《九州学术林》编委。

朱维铮先生主政历史57年,早年获得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精髓。他长期以来研究经典著作,成就卓越,精通现代诠释学。

坚持从历史本身去解释历史。他将清代“实事求是”的朴素学风与现代学术理性和客观性的科学精神相结合,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在中国文化史研究的方法论上,他主张区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区分“历史的孔子”和“孔子的历史”。他认为,我们应该回到历史环境中去寻找当事人的真实经历,回答当时的问题,以回应当代人的利益。他善于发现新的领域,用新的眼光审视旧的问题,他关于重新认识中国近代史起点的论点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重视。他拒绝高头讲座的说教,反对故弄玄虚的矜持,善于用大手写小文章,用精炼的文字讲解,让人看得懂。

朱维铮先生当了五十二年老师,从未离开过教学第一线。他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和教育家。他坚持言传身教。王先生一直对自己说:“虽然我不是名师,但我可以做一个严厉的老师;名师未必高徒,严师或许尚有几个。”他不拘一格,落后。王老师培养学生、学者指点迷津,不少成了出类拔萃的家庭;许多海外学者一直是欧美汉学的领军人物。从2008年开始,他开设了本科通识教育课程《历史上的中国与世界》,从战略上的优势地位出发,引领初学者。2011年12月中旬,已经肺癌晚期的王老师,接受放疗后坚持上课,早早去了教师休息室,坐了半个小时,一丝不苟地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两节课。

朱维铮先生一生坚持不懈地追求真理,以学术为生命。去世前两年开始修订《走出中世纪》和《语气未定的传统》两本书。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病床上校对样本,注解全是纸。他一生自尊心很强,延续了老一辈学者的风格。课间喝水一定要背对着学生;批改学生稿件,用红笔泼墨;讲课犀利爽朗,温文尔雅。海外学者称赞王先生为“低调大师”,他谦虚地称自己为“中国历史研究的实践者”。他践行人生,履行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与王元化先生共同倡导“有学术思想,有学术思维”。晚年,王先生欣然出任上海电视台《大师》栏目学术顾问,带病工作,帮助栏目选题、策划、审稿,弘扬学风,启迪社会。

朱维铮先生在学术界和思想界奋斗了半个多世纪,从未离开复旦大学。他的生活,思想,感情都融入了复旦。他独立思考、实事求是的批判精神、开明的历史学家品格、嫉恶如仇、正直的学者品格,是复旦人永恒的精神财富,将引导复旦的文化历史传统发扬光大,激励全校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教授课程

讲授《经学史》、《中国古代文献史》等课程。

社会责任

中国历史学会会员、国际儒家协会顾问、孔子基金会顾问、上海海峡两岸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徐光启研究会会长、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安徽大学兼职教授、《九州林雪》执行主编、《北美亚洲评论》顾问等。、和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自1987年以来,他被邀请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海德堡大学、哥廷根大学、韩国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省大学等著名的海外大学。,并一度在台北担任学者。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中国历史学家 着名教育家 中国历史学家朱维铮简介下一篇:朱维铮 有关于朱维铮的成就及事迹有哪些 有关于他的着作有多少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