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茅元仪是谁?上马能提兵,下马能领民

导语:茅元仪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当过兵的人大多都知道这样一句顺口溜——“瞎参谋、烂干事”,讽刺的是部队中某些不务正业,只知道媚上欺下的机关人员,而这种人正是一线的指战员们最为鄙视和不屑的角色。  虽然这句话有它的实际意义,但在真正的战争中,“参谋”这个职位却是极为重要的:他们不仅负责收集、整理、分析敌我双方的各种资料和信息,为指挥员提供参考,还要向所属的部队布置具体的作战

你喜欢毛袁遗的故事吗?今天边肖给大家详细讲解一下~

大多数当过兵的人都知道这样一句话——“瞎参谋,坏军官”。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部队里有些人并不老老实实做事,只知道拍马屁骗人的官员,而这种人是前线指挥员最鄙视和不屑的角色。

虽然这句话有其现实意义,但在现实战争中,“参谋”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他们不仅负责收集、整理和分析敌我双方的各种数据和信息,为指挥员提供参考,而且还为自己的部队安排具体的作战任务,这是联系指挥中心和一线队伍的关键。

其实从古至今,我军也扮演过类似参谋的角色。在我们非常熟悉的《长勺之战》中,曹刿对齐鲁军队实力的判断和战斗时机的把握起到了参谋的作用。至于三国中的郭嘉、于迅等所谓“谋士”,他们不仅在战时出谋划策,平时还以政府官员的身份掌管政治。所谓“上马养兵,下马领民”,可以称之为“兼职”参谋。

随着历史的演进,“幕僚”的角色出现了。这些人都是文武官员自己雇佣的,相当于私人顾问。这种情况在明清时期变得更加普遍。官员,或大或小,身边基本都有一两个这样的人。

说实话,在明清的参谋群体中,基本上都有“猪队友”——这种情况其实很合理

如果这些人真的有能力有见识,那一定是考上了当官。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些人平时给出的馊主意都还行,如果真的动手打起来,恐怕就不是很轻了。

当然这一行人很多,总会有少数例外。明朝头号极客徐许巍文昌,除了考试什么都玩。诗画书法不仅是古今之作,而且辅佐闽浙总督胡宗宪,在平定“嘉靖倭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万历二十一年,一代传奇“参谋官”徐渭病逝。然而,上帝大概认为“参谋”的工作需要人来继承。于是,在徐渭死后的第二年,又诞生了一位杰出的明朝参谋。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英雄——毛袁遗。

一个“灵魂柔弱而坚强”的少年

万历二十二年秋,毛袁遗生于河南淅川县。父亲是当时西川县令毛国嘉,祖父是当时著名的藏书家、文学评论家毛坤。至今仍在使用的“唐宋八大家”一词,出自毛坤所著《唐宋八大家》。

据记载,虽然毛袁遗早年体弱多病,年轻时差点病死,但毛坤非常喜欢这个孙子。毛袁遗七八岁时,曾亲自教他《尚书》等儒家经典。“十一岁学杂文,十三四岁学古文”,走的是一条很标准的“学而为善则官”之路。

然而,奇怪的是,尽管毛袁遗出身于一个儿子家庭,有家庭背景,但他并没有像历史上其他儿子家庭的儿女那样走上仕途,而是在战场上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原因是什么?

翻翻毛坤的简历,似乎找到了答案——虽然毛坤以文学著称,但从27岁做学问到44岁被革职,他在十几年的仕途中,以武官的身份出现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先后担任广西军事准备助理特使和著名政府。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毛坤也是胡宗宪的幕僚之一。

所以这样的场景很有可能发生:太阳落山的时候,毛坤和毛写完一天作业之后,我爷爷会给孙子讲那些金哥铁马,他们年轻的时候跟着胡巡抚和徐军师,在东南边境以保家卫国,还有戚继光和于。这时,年轻的毛才知道什么是祖国,什么是每个人的责任。

在毛这样的熏陶下,慢慢长大了。虽然他的身体总是生病:“从七八岁开始,三四月就生病了”,但这个生病的身体里包含的是一个非常强大的灵魂。

万历三十五年,毛任卒。第二年,年仅十四岁的毛袁遗回到家乡——浙江湖州。这一年湖州遭遇大灾,太守召集富商乡绅捐款赈灾,无人响应。这时,年仅14岁的毛袁遗站起来说:“放下你的袖子”,“散你的家去卖芒果”。湖州太守称赞他:“鲁紫晶不过分!”,拿他和把小米送给他的鲁肃比。

一个没有加冕的少年能有这样的英雄气概和勇气,恐怕和他爷爷毛坤的言行息息相关。

第二,从“不及格学生”到“军事科学家”

毛袁遗对灾民的慷慨很快就传开了,有一段时间,毛袁遗过了一个很好的“名人”瘾。

但历史证明,“名”在科举考试中往往起到“负”的作用。从到唐寅,有无数人栽在“少年成名”上,而毛自然逃不出这个怪圈。

万历三十九年至天启元年的十年间,毛袁遗共参加了四次科举考试,均以孙山著名,失败率为100%。

当通往考试的路越走越远时,毛袁遗也郁闷得要死。第四回之后,他还一下子写了十首诗,叫做《布地》,并把它们发泄得淋漓尽致。

可能有人会说:“这样的人才屡败屡战,科举真的不公平!”不过,在我看来,至少这最后一次,毛一点也不委屈:因为这一年,他潜心编写了三年的军事著作《武备志》终于问世了。

——其他人都在努力学习历史书的子集,但毛袁遗却躲在家里编历史书。如果他不不及格,科举真的不公平!

其实到了明代,文人写艺书已经成为时尚,但大多水平还算一般,并不比“纸上谈兵”的赵括好多少。

但毛虽然也是一位“纸上谈兵”的军事家,但他谈的是水平、高度和思想——仅从篇幅上看,这本书《武备志》就多达240卷,200多万字,对明朝以前两千多年的军事思想和军事著作作了很大的总结,堪称当时的军事百科全书。

据记载,毛袁遗在编纂时只参考了2000多本书,包括军事原著、历史地理、兵器科学、医学、占卜、农业等许多门类。甚至很多武术地图都有相关记载,为研究古代军事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

从这一点来看,毛多次辜负了袁遗。虽然对他自己来说是任重而道远,但对后世很多学者来说确实是莫大的幸事。

这本书《武备志》一出,立刻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毛袁遗的名字再一次在执政党和在野党之间流传,执政党和在野党的很多重要官员都推荐他去朝鲜做官。据当时内阁首辅写给的《商汉相公书》中毛自述,在《武备志》出版后的两年内,他是一个“服十二明之旨,允四用”的“红人”。

虽然他被多方推荐,毛却一一拒绝了袁遗。原因很简单:在他看来,这些推荐他的大臣们的能力大多真的很平庸。简单来说就是“看不上”!

3.伯乐和千里马

在毛袁遗看来,他就像一匹千里马,只有伯乐才能发现他的真正价值。

好在毛袁遗没有等太久——天启三年,被称为“明末第一美男子”的兵部尚书兼季辽监工孙承宗找到了他。从此,毛正式走上了他的“参谋”之路。

在跟随孙承宗的那些年里,毛袁遗不仅帮助孙承宗“修长城9号和45号堡,训练11万...将土地扩大400英里,并开放屯5000公顷”,而且还帮助修建了著名的“关宁防线”。他还在南方各地造船,招募勇士,准备海军大师,成为孙承宗的重要助手之一。

崇祯二年,皇太极率重兵突破遵化,为京师。在这个紧要关头,朝廷不得不再次动用孙承宗,让他镇守北京最后一道防线通州。

当时8金j后已经绕过通州,逼近北京。孙承宗、毛二十四骑,轻取后金军包围圈,进入通州,四处招兵,终于成功击退后金军。

毛袁遗作为孙承宗的“高官”之一,无疑为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到了明末,连孙承宗都保护不了自己,更何况是“参谋官”毛袁遗。没过多久,他就被解除了副总指挥的职务,派往福州“守边”。从那以后,毛袁遗再也没有真正得到为朝廷效力和施展所学的机会。

崇祯十一年,清兵大举入侵,孙承宗在家乡高阳县对敌作战,以致殉国。得知这个消息后,毛袁遗觉得自己没有办法报效国家,郁郁寡欢,终日饮酒泄愤。崇祯十三年,毛袁遗愤而死,享年47岁。

清军入关后,毛袁遗因为没有名气,参加了清军战争,被清史家“选择性遗忘”,吴北之也一度被禁书,直至道光年间。

明末乱世中,毛袁遗虽然只是一个小人物,但他的人物、事件和著作却值得后人缅怀和称颂。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楚霸王项羽自刎的乌江是现在的哪里?下一篇:欧阳修为什么一直跟狄青过不去?事情的真相是什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