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被「 ”演绎”的汉臣:看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在正史中的宦海沉浮

导语:被“”解读的陈晗:看周培公、姚启胜、李光地在正史上的沉浮。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看过电视剧《康熙王朝》的朋友,对于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这三人并不陌生。 周培公,手握康熙「 ”老师”伍次友的推荐信,却流落在京城街头

被“”解读的陈晗:看周培公、姚启胜、李光地在正史上的沉浮。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

看过电视剧《康熙王朝》的朋友,对于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这三人并不陌生。 周培公,手握康熙「 ”老师”伍次友的推荐信,却流落在京城街头,机缘巧合下被康熙皇帝发现并给予了重用。而周培公也不负众望,在国家最为困难的时候挺身而出,帮助康熙迅速平定了察哈尔的叛乱,随后劝降王辅臣,并在南下同吴三桂的作战中不断取胜,是平定「 ”三藩之乱”的重要功臣,可谓是居功至伟。然而,由于周培公是汉臣,遭到了康熙皇帝的猜疑以及朝中满洲大臣的嫉妒,最后被调任盛京提督,在冰天雪地中郁郁而终。而他在临终前,向康熙皇帝进献了穷尽其十年心血绘制的《皇舆全图》,这也让康熙懊悔不已。 姚启圣,虽得到了周培公的推荐,但其桀骜不驯、尖酸刻薄的性格并不为康熙所喜欢,然而此时的康熙皇帝或许是处于对周培公的愧疚,同时也是看中姚启圣的能力,还是对其予以了重用。而姚启圣也在收复台湾的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堪称「 ”首功之臣”。最终他也被康熙皇帝封为了西湖侯,并被赐予了一座皇家行宫,姚启圣就此开始颐养天年,算是得以善终。 李光地,他先是随同姚启圣和施琅收复了台湾,之后被康熙皇帝调入上书房,但却接连遭遇打击,而李光地的心性也就此发生了转变,并且成功借助权谋扳倒了明珠和索额图。尽管这样的结果是康熙皇帝想要看到的,但是李光地的行为却遭到了康熙皇帝的厌恶,最终被发配到了台湾,出任台澎知县,并且表示不愿再归来,算是以客死他乡收场。 上述内容仅仅是影视作品的演绎,真正的历史上,他们三人的实际情况还是与《康熙王朝》有着诸多的不同,特别是在最终的人物结局上,真可谓是大相径庭。 《康熙王朝》中,结局最好的姚启圣,在正史中恰恰是结局最为落魄与悲惨的,相对应的是,郁郁不得志的周培公和李光地,却是得到了信任与重用,并且都是以善终收场。 这三人在正史中究竟有着怎样的表现和结局,这里给大家做个介绍。 周培公,劝降王辅臣的功臣。 历史上的周培公,并不像《康熙王朝》中那样,由他担任主将,图海是副将。相反当时图海已经是内阁的大学士兼任吏部尚书,更是被康熙封为了抚远大将军,要知道这一职务在清朝仅有图海、福全、胤禵、年羹尧等少数亲贵重臣才能担任的,而周培公当时仅仅是图海帐下一个非常普通的幕僚而已。 周培公对于图海,乃至对于康熙皇帝最大的功绩便在劝降了王辅臣。 王辅臣本是吴三桂的旧部,「 ”三藩之乱”爆发后,他杀掉经略陕西的莫洛,占据陕甘及四川部分地区,并且在吴三桂与康熙之间,采取了「 ”首鼠两端”的策略,成为了朝廷的巨大隐患,于是康熙皇帝派图海前去征讨王辅臣。 就在图海准备全力进攻王辅臣的时候,周培公却向图海提议,由自己前去平凉,劝降王辅臣。 图海在听过周培公的建议后表示了赞同,当即将此事汇报给了康熙皇帝,康熙皇帝也对周培公是大加赞赏,并且嘉封周培公为参议道台、衔一品,赐穿黄马褂,携带谕降诏书,前往平凉招抚。 周培公经过与王辅臣的深入交谈,王辅臣决定归顺清朝,从而使得西北问题得以顺利解决,康熙也能安心派兵南下,不用再顾忌王辅臣对自己形成夹击与掣肘之势,直接加快了平定三藩之乱的进程。 此后,康熙皇帝将周培公升任为山东登莱道,并诰封其母孙氏为贞烈恭人,加赠夫人衔,其父封赠为朝烈大夫,加赠中奉大夫衔。 然而,在登莱道任上,周培公只做了三年便离任了,其原因并不是受到了康熙皇帝的猜忌,而是他与总部不和主动辞职回乡,而这一辞就让周培公阔别政坛八年之久。 直到康熙二十九年,大清王朝与准噶尔汗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康熙皇帝也准备亲征噶尔丹。此时的周培公,向康熙进献了平定准噶尔的条陈,并且为康熙所采纳,于是康熙让周培公复出,担任盛京提督的职务,在协助康熙署理盛京东进大军事务的同时,命其做好侧翼的防卫工作。 直到康熙四十年,周培公在盛京提督的任上去世,享年六十九岁。而他也算是寿终正寝,并且是以善终收场,并没有像《康熙王朝》中那样郁郁而终。 姚启圣,收复台湾的首功之臣却遭遇到了「 ”恩将仇报”。 历史上的姚启圣,并没有像《康熙王朝》中的那般,一路从地方督抚的位置上,被贬谪成为从九品的「 ”弼马温”,他只是因为违反「 ”禁海令”被罢免,而他当时也仅仅是广东香山知县。 康熙十二年,吴三桂在云南发动叛变,「 ”三藩之乱”爆发。一年之后的康熙十三年,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发动叛乱,联合盘踞在台湾的郑氏集团,迅速占领了福建全境,并且开始向浙江发动进攻。康熙这面则是派自己的堂哥、礼亲王代善之后康亲王杰书,带领大军前往浙江进行平叛。 此时正在家中赋闲的姚启圣,自筹军需,招兵买马,很快拉起了一只几百人的队伍,开始对抗叛军,随后这支部队头靠在了康亲王杰书麾下,并跟随其南征北战。康熙十五年,朝廷军队攻克仙霞关,正式进入福建,并先后占领多地,耿精忠眼见无法与杰书大军对抗,因而选择了投降,重新归顺朝廷。 而在整个征讨耿精忠的过程中,姚启圣不仅领兵有方,并且积极督办军需,监造器械,为顺利平叛立下了大功,进而在康熙十七年,被康熙皇帝提拔为福建总督。 在彻底平定「 ”三藩之乱”之乱后,康熙皇帝也开始着手解决台湾问题。就在姚启圣被康熙升任为福建总督的同时,他也被康熙皇帝授予全权负责平台事宜的职责,在期间,姚启圣一方面进行军需筹措,为武力平台做着准备,另一方面在抵御郑氏集团袭扰的同时,也在对台湾统治集团内部进行这瓦解。 康熙二十二年,康熙皇帝终于下定决心通过武力方式收复台湾,但是在平台主帅的人选问题上,朝廷上下的意见一致僵持不下。 这个时候的姚启圣,可以说是力排众议,举荐施琅带兵平台。 然而对于姚启圣的提议,朝中反对声音颇为激烈,其原因在于施琅此前三次与郑氏集团交手,均已失败告终,再加上施琅与郑氏家族有着血海深仇,施琅一旦成功登岛,恐将广开杀戮。 可是姚启圣却力保施琅,并且不惜为此用身家性命做担保。于是,在姚启圣的力荐以及朝中少部分官员的支持下,康熙最终还是同意让施琅带兵平台。 然而施琅却是以「 ”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对于保举他的「 ”恩人”姚启圣,施琅真可谓「 ”恩将仇报”。 施琅担心姚启圣与自己争夺平台功劳,进而上疏给康熙皇帝,要求将「 ”二人协同平台”,改为由他自己的「 ”一人独断”,独自率领军队收复台湾,康熙皇帝为了平台大局,予以了同意。姚启圣也没有同施琅计较,继续在军需供给上,给予大军支持。 不仅如此,就在施琅率部攻克澎湖,迫使郑氏集团投降后,施琅便又向康熙皇帝上疏弹劾姚启圣支援不利,有碍平台。于此同时,在与施琅关系交好的权臣明珠的带领下,朝中官员也纷纷上疏弹劾姚启圣。 就这样,收复台湾的全部功劳都落在了施琅身上,施琅也得到了康熙皇帝的重赏,被封为靖海侯。而不惜以全部身家作保举荐施琅,并且为大军平台积极调度支援的姚启圣,却没有得到太多的封赏。 康熙二十二年,姚启圣在困苦与疾病中去世,终年六十。由于家中过于贫困,以至于他的儿子要通过卖地为姚启圣筹措丧葬费用,当年的堂堂地方督抚,如今沦落到这步田地,也不禁让人感到惋惜。 李光地,康熙朝时期的重要汉臣。 《雍正王朝》中,李光地的人物设定上的问题还是很多的,其中最典型的就是「 ”张冠李戴”。 李光地刚刚出场,就带着一群受到「 ”通海案”牵连的孩子拦下容妃的轿子告状请命,而历史上真正为福建「 ”通海案”进行请命和翻案的,是被康熙誉为「 ”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即大于成龙。 而此后,李光地因为不满明珠、索额图等人把持朝政,结党营私,进而弹劾其二人任人唯亲,而在正史中,做这件事情的是另一个叫于成龙的官员,即小于成龙,正是他弹劾明珠及其党羽佛伦、余国柱等人,才导致了明珠的倒台。 历史上的李光地真正为康熙皇帝所知是在「 ”三藩之乱”的时候。 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反清,并且将包括福建总督范承谟在内的一众官员全部缉拿,不投降效力的尽皆处死。由于此时的李光地正在福建省亲,非常不幸的被耿精忠所抓。 李光地一边搪塞耿精忠,一边想方法逃脱,并且为康熙皇帝上密折表明忠心,让康熙皇帝对其是刮目相看。之后,康亲王杰书带兵进入福建,成功解救下了李光地,李光地则开始带兵征战,为平定福建等地的叛乱立下了大功。 康熙十九年,李光地回到北京,担任内阁学士之职,并且由此开始一直在北京任职,期间虽经历起伏,但是依旧得到了康熙皇帝的信任与器重,官职也在稳步提升。 康熙四十四年,李光地被康熙皇帝着升为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真正成为了「 ”李相”,而他也是康熙朝非旗籍的汉人官员做到的最高职务。 康熙五十五年,李光地去世,享年七十七岁 。康熙皇帝非常痛心,不仅派自己的皇子五阿哥恒亲王胤祺前往吊唁,赏赐千两金,并且为其上谥号「 ”文贞”,这是级别非常高的谥号。到了雍正初年,李光地又被加赠太子太傅,祀贤良祠,可以说也算是享尽身后的荣耀。 综上所述,这三人中,姚启圣的仕途最为坎坷,同时结局也是最令人同情和叹息的,而周培公能够一介幕僚身份劝降王辅臣,并成为清朝「 ”龙兴之地”——盛京的提督,也可称为传奇。相较于这两位,不管是在世时候的官职还是死后的荣耀,李光地都要显赫许多。 只不过,这三人的仕途经历与最终结局都与《康熙王朝》中演绎的可谓是大相径庭。毕竟这影视作品,大家看看就好,想要了解真正的史实,还是要从史书上获取。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顺治皇帝只活了24岁 却有17个孩子 是怎么做到的下一篇:李广利又称贰师将军 是因为率领第二师吗 来谈谈古代将军的称呼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