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为何女子们都特别希望嫁给做盐商的人呢?

导语:文章介绍了盐商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形象变迁,从诟病到获得尊重和赞扬。他们利用财富肌肉展示自己,但也开始把财富用于公益事业。最终成为民间领袖,推动社会发展。

天下没有不可战胜的国家,但随着朝代的更替,盐商财富似乎从未改变。明代山西、安徽盐商的资产超过7.8亿白银。如果财富来的恰到好处,那就好。经营盐业往往利润极其丰厚,比当代的房地产业还要差。难怪白居易以来的诗人攻击他们。

盐商的生活确实被诟病。进去的时候敲钟,出来的时候骑马,堪比现代有钱有势的悍马车队。路人没有羡慕,只有讥讽。不过仔细想想,盐商也是要做生意的。如果你住在家里,买菜走路,吃粥,一切都很简单,没问题;而从事商业活动时就不是这样了。开一辆千里之外的车或者留在市场里,吃鱼翅燕窝或者辣小龙虾都是很重要的。

财富和财富往往是相互吸引的,揭示财富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拥抱财富。当你在商务会议上省钱时,人们会回报你,节省与你的合作。还不如给小店买个大合同。盐商对此极为精明和精通,所以他们利用一切机会不遗余力地展示他们的财富肌肉。他们在会客时,常奉越女,抱吴姬,香极;吃山珍海味,吃海鲜,囤山河——结果越来越被刘清鄙视。

随着时代的进步,盐商的形象不再低下。如果说唐朝盐商形象有点差,那就是长高了。

盐商站在财富的顶端,在指点江山的时候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没有极限,公益事业没有极限,所以他们应该把看似无限的财富用在社会事业上。毕竟大家的好是真的好。

他们开始贡献个人财富帮助穷人,架桥铺路,热心公益事业。到了元明之际,盐商的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像饕餮暴发户,而是逐渐成为同甘共苦,共享一方平安的民间领袖。比如明代郑德嘉靖年间淮北大盐商黄英,从小爱读书,眼光独到,懂得大义,通过商业交往实践认识到供求与价格的关系,精辟地解释了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现象。富起来后,他对穷人更有礼貌,更有救济,一辈子也不停歇。盐商王在雍正年间水灾成灾时,也带了几万斤大米来帮助灾民;歉收后,大量大米被运输和分发,拯救了近10万人。盐商王福光捐助了数千美元用于救济工作……这样的事迹数不胜数。

因为他们总是做好事,所以他们的好事也体现在文学创作上。晚明小说《石头记》里写的是一个江西盐商买了一个妃子,但她并没有被盐商的财富所诱惑。虽然她因为经济拮据不得不离开丈夫,但她仍然忠于自己的童贞,根本不想和盐商住在一起。盐商知道她的难处后,慷慨地让她回家,成全了这对可怜却恩爱的夫妻。

长期以来,这样一群富有、有文化、有胆识、有爱心的盐商,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和新社会风尚的引领者。他们的形象越来越鲜明,彻底抹去了前朝盐商在人们心中留下的污点。

就算是帅女人,结婚也是哭着嫁给盐商一样的人:浅红色的衬衫和裙子,浅浅的打扮和嘴唇,只为了浑身苍白,将来还能给卖盐的。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baike/4786.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孟达犯了什么错误,为何最后会被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位大佬联手算计?下一篇:严宪:魏晋时期很出名的一位女性,能一眼看穿司马懿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