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历史上真的有“三顾茅庐”吗?史书上是如何记载的呢?

导语:关于诸葛亮出山,历来有两种说法,即“顾茅庐”和“志愿”。“三顾茅庐”这句话出自《三国诸葛亮传》:“先主明,隔三趟见。”这种说法可以在诸葛亮的《师表》中找到。“始皇帝对大臣并不刻薄,他以自己为耻。三陈固在草地上。”《三国志·诸葛亮传》中,《魏略》、《九州春秋》被认为是

关于诸葛亮出山,历来有两种说法,即“顾茅庐”和“志愿”。

“三顾茅庐”这句话出自《三国诸葛亮传》:“先主明,隔三趟见。”这种说法可以在诸葛亮的《师表》中找到。“始皇帝对大臣并不刻薄,他以自己为耻。三陈固在草地上。”《三国志·诸葛亮传》中,《魏略》、《九州春秋》被认为是诸葛亮的“自荐”:“明北见备,备而明不老,幼而待商。”也就是说,诸葛亮不仅仅是一个“志愿兵”,一开始并没有得到重用。

对于这两种说法,裴松之认为“三心二意”是真的,但同时又很惊讶两种观点截然相反。易中天先生认为两种理论可以并存,前面是“自荐”,后面是“关注山寨”。为什么?

第一,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石国。国士以天下为己任,总想着力挽狂澜,救民于水火。诸葛亮出山后,先“败阵而纳之职,受命危矣”。后来他多次北伐,“复兴汉朝,还旧都”。诸葛亮一直在等待机会,不会向腐败的儒家学习。所谓“你活在乱世,不求文大为诸侯。”是谦虚的发言,不是诸葛亮的真实想法。

第二,诸葛亮潜心修炼,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提并论。齐桓公视管仲为父,事事求教。不得不与会合,并以弱颜伐他的兵力,连齐七十余城,几乎一起濒死。这说明诸葛亮自视甚高,一直在等一个能给自己一个完整舞台的明师。当时他只选择了曹操、孙权、刘表、刘备,诸葛亮不会选择前三个。诸葛亮不会选择曹操。这是因为兴平元年,曹操和陶谦争夺徐州。“谦兵失,数万人亡,泗水不流。”很多伤亡都是曹操大屠杀造成的,给附近的人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诸葛亮的叔叔诸葛玄此时带领全家逃离徐州;还有一点就是曹操这个时候帐下人才济济,诸葛亮很难有大作为。诸葛亮没有选择孙权。史料留下了记载。赤壁之战后,张昭向孙权推荐诸葛亮。诸葛亮不肯留下。他还说:“孙将军可以说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人,但他可以辉煌但不辉煌。我不会留下的。”诸葛亮也不会选刘表。刘表没有野心,不是乱世英雄。

第三,刘备正好符合诸葛亮的要求。首先,刘备是公认的乱世枭雄,人缘很好,能成就大事;其次,刘备是汉朝的后裔,有血统优势,这对于想复兴汉朝一辈子的诸葛亮来说很重要;再次,刘备身边没有一流的侍郎,关羽张飞都是缺乏政治远见的武将,诸葛亮有施展抱负的舞台。

第四,刘备也瞧不起故作清高的文人。据《三国志》记载,陈登川、徐飞、刘备谈天下,刘备说:“你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皇帝失位。他希望你为国家担忧,忘记家庭,他有拯救世界的意图。然而,你什么也不能说,这是龙源的禁忌。你为什么要和你说话?小人若欲卧百尺楼上,卧于地,何以上下之间为恶?”刘备严肃批评徐飞征土地、求教。

另外,刘备未必能指认诸葛亮。刘备确实有识人的能力,但主要针对赵云、魏延等武将,文士庞统只任县令;蜀汉末年大臣蒋光度长史时,因“不顾一切”差点被刘备杀死,因诸葛亮苦苦哀求而幸免于难。刘备也没有纡尊降贵求才的先例,不会因为徐叔的推荐就急着去拜访一个年轻卑微的陌生年轻人。相反,诸葛亮自告奋勇,提出了加强刘备集团的办法,所以刘备才特别敬重他。之后诸葛亮回到隆中,因为看到刘备在新野无所事事,没有委以重任。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薄姬曾是项羽的妃子,为何刘邦没杀反而把她收入后宫?下一篇:康熙是如何在近百个孙子中,一眼相中乾隆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