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历史剧中泛滥的武装带:官兵制服根本分不清国家

导语:本文介绍了武装带和武装乐队的历史起源和区别,以及其在中国军队中的使用情况。同时指出了电影和电视节目中对于军装的不准确描绘。

武装乐队我也不知道怎么定义,但今天看到也不难。只要你走在街上,看看站在各单位门口的保安。大部分都是武装团伙。

武装腰带只供军官使用。过去,军官们在腰带的左侧佩戴军刀。为了防止重军刀掉落腰带影响军容,放置了肩带将腰带斜挂在右肩和左肩。肩带的带子是武装带。后来,军装很少佩戴军刀,但武装带并不随军刀一起从军官身上取下。因为士兵们把武装乐队绑得比皮带还英勇,所以他们被保留了下来。

有人把我的军事外带叫做武装带,这是不对的。武装带和外带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有肩带,后者没有肩带。还有就是腰带有宽有窄,而武装带里的腰带都是宽的。如果是扣扣的,都是双排扣的。国民政府时期的武装带,也就是俗称的斜带。当时如果我们说“这小子前途好,他有个斜跨带。”。意思是这个人从军人晋升为军官,因为一般只有军官才有资格佩戴武装腰带,而军人通常只能佩戴腰带。

中国士兵从1922年开始捆绑他们的武装团伙,当时他们在军队服役并遵守军纪。冯军在第一次直接战争中战败后,开始实施一系列军事改革。不仅其军事思想、组织、军需制度与旧北洋制度不同,甚至其军装的装饰方式也不同,包括采用武装乐队,开创了中国士兵佩戴武装乐队的先例。但关中的北洋直皖部和西南军阀的川滇粤桂军部自始至终都采用旧北洋制,北洋军装是从日军移植过来的,军刀直接挂在内腰带上,所以没有武装腰带配置。至于电视剧里的北洋军部武装乐队,比如央视正在播出的《笑的起因》,还有几年前看到的一部反映李烈钧讨要袁的电视剧里的反袁军部武装乐队,只能归结于导演们的自我捏造。

黄埔建军时,王伯龄主持的军装设计也将军装作为师生制服的组成部分,成为大革命中的一大亮点。后来虽然换了制服,但武装乐队还是保留了下来,直到抗日战争胜利,武装乐队才从中国军人的腰上解放出来。

武装带起源于西方军队。它们在上世纪上半叶流行,二战后基本被废除。今天除了韩国等少数国家的军事和国内大部分单位的安全,在军事上是非常少见的。

然而,善于开玩笑的导演们似乎并没有和解。历史上无论中国军人的武装腰带什么时候开始绑或者不绑,都会因为好看而无限延长。从辛亥革命的人民军队,到1949年还在对抗新中国的国军残余,都是死死绑在一起的。反正绑总比不绑好,不管他的历史是真是假。不仅如此,许多电影和电视节目也把一个人与从未系过武装腰带的日本侵略者联系在一起。好像不这样,就不能展现日本的威望和美好。所以有一个妖怪戴着北洋军的肩章,就像《笑里藏刀》里一样,戴着国军时期的军乐队,张口就是“北平”“北平”;所以《梁健》里有一个楚云菲这样的妖怪,戴着一顶不知名国家的军帽,穿着一件似乎是美军风格领袖的制服,戴着抗战国军胜利后才有的帽子和衣领,戴着抗战国军胜利前使用的武装腰带;所以有日本鬼子不知道穿哪个国家的军装,比如东宁特种遗产队和梁健。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lishi/13839.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芈月传》未播先惹官司 小说作者起诉索赔1元下一篇:西汉多少年 太子刘据如果不死的话,西汉还能延续多少年?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