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罗斯福和丘吉尔选择在卡萨布兰卡登陆的背后其实经历了3次选择 罗斯福和丘吉尔选择在卡萨布兰卡登陆的背后其实经历了3次选择

导语:罗斯福和丘吉尔选择在卡萨布兰卡着陆,但他们实际上经历了三次选择。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一下!二战时期,开辟第二战场一直是在东线死扛希特勒大军的斯大林对于英美的最大要求,而这种要求也催生出了许多战例,比如说战况激烈的诺曼底登陆战以及战况不那么激烈的西西里登陆战。不过除了这两次战役以外,我们往往会遗漏了盟军另一次在开辟第二战场上的努力,这场战斗的发生地名气很大,但不是因为战斗

罗斯福和丘吉尔选择在卡萨布兰卡着陆,但他们实际上经历了三次选择。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一下!

二战时期,开辟第二战场一直是在东线死扛希特勒大军的斯大林对于英美的最大要求,而这种要求也催生出了许多战例,比如说战况激烈的诺曼底登陆战以及战况不那么激烈的西西里登陆战。不过除了这两次战役以外,我们往往会遗漏了盟军另一次在开辟第二战场上的努力,这场战斗的发生地名气很大,但不是因为战斗本身,而是来自于同名电影。 它就是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在电影里卡萨布兰卡是一座拥有着英格丽·褒曼左侧轮廓的浪漫城市,而在历史中,卡萨布兰卡除了是欧洲难民逃往新大陆的中转站,更是轴心和盟军势力暗流涌动的角力场。 《卡萨布兰卡》剧照 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历史教材乃至许多史书对事件的描述总是一笔带过,甚至不如某些权谋剧有看点,这里我们就要替历史做一些辩驳了,要知道艺术来源与生活,就拿冰与火之歌来说,中间有多少红白玫瑰战争影子,又有多少古英格兰七王国的故事,就连北境的长城也是出自哈德良长城。很明显历史中的跌宕起伏并不会比小说和影视作品中的少,我们今天要说的盟军为了在卡萨布兰卡附近登陆北非开辟第二战场所做出的准备也是同样曲折复杂。 选择欧洲还是非洲? 登陆北非的计划是由英国首相丘吉尔在1941年的圣诞节提出来的,当时的英军正在沙漠之狐隆美尔的打击下勉强维持着防御,而斯大林的钢铁洪流还没有成型,苏联西部的工业区大面积沦陷,英国人和苏联人难得站在了一边。 所以当丘吉尔在华盛顿提出这个名为「 ”体育家”的作战计划时,罗斯福深表同意,因为无论是从缓解英苏压力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在地中海南岸获得立足之地,威胁北侧的轴心国意大利这一角度出发,这个行动都有着重要影响。更何况从英军非洲战场统帅的战报来看,隆美尔的部队战力装备并不充沛,具备战而胜之的操作空间。 罗斯福 但当他关起门来和参谋部的智囊们讨论时,他却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因为他的参谋长们似乎远远低估了横扫欧洲的德军战力。相比于在非洲迂回的战术,他们更倾向于直接在欧洲大陆尝试登陆作战,一鼓作气打到柏林。美国人这种轻率的态度已经让他们在珍珠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而现在他们似乎又要重蹈覆辙了。 不仅是总参谋长马歇尔将军,就连前线指挥作战的美军欧洲战场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少将也对这一个越过英吉利海峡,在诺曼底登陆的作战计划表示了认可。即使英国人认为过早进入欧洲战场,可能会陷入先遣队全军覆没的风险,罗斯福还是在手下将领的推动下表示要权力推动这个新的计划。 美军意向的登陆地点瑟堡 看起来似乎诺曼底登陆提前两年出现的趋势不可阻挡了,所幸这些固执的美军高官还是改变了自己的想法,也不至于让反法西斯战争陷入危机。转折的出现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战争的主导权,丘吉尔提议已经改名为「 ”火炬”的非洲登陆计划由美国人来出任最高指挥官,而这个人选就是艾森豪威尔。相比于去支援更遥远的中东并让美军处于英国指挥官的指挥下或者是在诺曼底依靠并不全身心支持登陆的不列颠人发起战役,在北非让美军来统筹乐于配合的英军进行作战无疑更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 而另一个原因则是隆美尔给出的,顶着一个编制不全的德械装甲师,注意是德械装甲师不是德械头盔师,和几个装备齐全了也是弟弟的意大利步兵师不仅防住了装备人数都占优的英军对昔兰尼加的进攻,而且还在1942年6月21日前一路反推到了阿拉曼一线。埃及的存亡无疑对于英军有着重大的意义,假使没有了苏伊士运河,英国人目前在地中海的优势极有可能消失,而且德国人也能顺利进入中东获得最为重要的油气产地,再进一步就能有机会和亚洲的日军汇合,这当然也是美国人不想看到的局面。 隆美尔 于是反复讨论了半年多的非洲登陆战终于被确定要执行了,漫长的过程中甚至连行动代号的名字都变了三次。从「 ”体育家”到「 ”超级体育家”再到「 ”火炬”,宋朝的皇帝们都没你们这么会改名字。 选择大西洋沿岸还是地中海沿岸? 就像程序员修补bug一般,当你修复了一个bug的时候,往往会有更多的bug涌现出来,当下摆在英美双方面前的分歧就是从哪里动手进行这个外科手术。 我们可以先来看一下当时从摩洛哥到埃及的势力分布,摩洛哥是西班牙和法国的保护国,除了北部沿海处于西班牙控制下,其余大部分都是法国的势力范围,而当时西班牙是德国的非交战同盟者,也就是略微偏向于轴心却又不参与实际战斗的国家,而法国战败后则在一战英雄贝当的组织下成立了维希法国,并且控制了包括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在内的法属非洲,维希法国虽然是傀儡政府,但由殖民地武装力量独立性,以及国仇家恨下对德国人的反感,法属非洲当局还是属于可以争夺的范畴。在阿尔及利亚西侧的是隆美尔赖以发起攻击的后勤基地意属突尼斯和利比亚,他的攻击方向正是非洲大陆东端的英属埃及。 弄明白了北非的现状后,我们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为了最快扭转北非的不利战局,登陆地点离突尼斯越近越好。但这也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来自轴心国的反噬也会比较剧烈,在盟军内部英美双方再次意见想左。急着解决埃及危机的英国人倾向于直捣黄龙,在地中海南岸登陆。而美国人则认为这样的挑衅这一地区的法国人和西班牙人,会让本可以争取到自己阵营的势力成为前进路上的阻碍,因此他们倾向于选择位于大西洋沿岸的卡萨布兰卡登陆。而这距离突尼斯这一战略要点有一千六百公里之多,一时间,关于登陆地点的选择又成了僵局。 为了让唐宁街十号通过方案,艾森豪威尔提出了折中方案,他主张登陆同时在地中海沿岸和大西洋沿岸展开。主战场为卡萨布兰卡,而副战场在阿尔及利亚的波尼,虽然距离比塞大的轴心国基地只有250公里,但是美军只计划在波尼投入小规模作战部队,战斗目标也是蜻蜓点水,仅限于夺取机场。 艾森豪威尔 但英国人马上就弄明白了艾森豪威尔敷衍的态度,因为在波尼的投入远不能让盟军达到迅速向突尼斯推进的目的 。为了让罗斯福明白登陆点和突尼斯的距离决定了隆美尔军队和苏伊士运河的距离,他们动用了参谋部所有的专家,写了一篇篇论文,不对应该是报告,给到罗斯福,报告内容具体是什么我们并不知晓。 但是美方随后提出了一个偏向英国人的登陆计划,在这个计划里没有卡萨布兰卡的影子,美军会在奥兰登陆,英军将在阿尔及尔和波尼登陆,三个地点全都分布在地中海南岸。但就像英国人不同意第一方案,美国的参谋部也不认可这个完全没有侧翼支撑,把赌注都压到阿尔及利亚的方案。 看着英美再次陷入论文辩论的僵局,斯大林可是看不下去了,说好的第二战场呢,说好的1942年大动作呢,这让已经使斯大林产生了对北非战场关注的丘吉尔极度挂不住面子。最终替盟军下定决心的还是罗斯福,他替盟军的作战定下了基调。8月30日,罗斯福在回复英国首相的电报中表示: 无论如何,我们必须有一个登陆方向是在大西洋海岸。 斯大林 不过和最后的计划相比,美国人对于进攻的节奏显然有不同理解,他们认为德国人并不能迅速对盟军在摩洛哥的行动作出反应,因而他们希望在完成卡萨布兰卡登陆后的一两周内再发动阿尔及利亚地区登陆作战。 这当然和英军的计划南辕北辙,这种认知偏差产生的原因其实在于对法属非洲当局态度的理解不同。因为英国人认为这种被动等待阿尔及利亚的法国人站队显然是极为不可靠的,一旦德国人迅速施压那整个阿尔及利亚将成为盟军进攻突尼斯的第一道障碍,最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将法国在该区域的中心城市阿尔及尔摆到和卡萨布兰卡一样重要的地位上来。 为了让美军意识到这一点,丘吉尔曲线救国,表示愿意在所有的登陆行动中都让英军处于从属地位,他在9月15日回复罗斯福的电报中这样说道: 在整个火炬作战中,我都把我自己当做是你的助手。 年轻时的丘吉尔 最终英美双方确定了卡萨布兰卡为主,奥兰和阿尔及尔为辅的作战计划,其中卡萨布兰卡以巴顿指挥的2.45万美军负责,奥兰方向的美军则有1.85万人,突击阿尔及尔的则是英美混编的0.9万人,三支部队中登陆作战的基本都是美军,就连混编的阿尔及尔也是美军打头阵,这么处理其实都是为了尽量少得引起法国方面的抵抗。 选择戴高乐还是达尔朗? 当然英美双方为了争取法属非洲当局理解而做出的努力远不止这些,为了树立一个可靠的法国方面的抵抗核心,减轻盟军在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的阻力,他们试探了所有可能内心偏向盟军的法国官员,这里面有几位关键人物,法国在北非的总司令余安一直处于摇摆中,相比于做戴高乐他更乐意成为佛朗哥,看形势发展再决定自己转向哪一边,相比之下他的几个手下无疑更为靠谱,马斯特将军作为阿尔及尔的法军指挥官,承担了维希法国内部的抵抗派和盟军沟通的责任,而卡萨布兰卡地区的法军指挥官贝陶将军也在美军登陆时第一时间去接管了拉巴特的营地。 但无论是贝陶还是马斯特都承载不了法属非洲领袖的角色,本来在伦敦倒是有一个现成的人选,那就是自由法国的领导人戴高乐将军,但问题是他在1940年背叛贝当的行为以及在其他法属非洲夺取殖民地的行为都令那些在维希法国任职的人感到不爽,由他出任这个领袖角色就像让英军充当主力作战一样,将会引起维希法国部队大范围的抵抗。 戴高乐 于是美国人首先接触了维希法国的三军总司令达尔朗上将,但这位贝当元帅的继承人有着和戴高乐完全相反的问题,作为一个维希法国的在职高官,他和希特勒接触的时间显然要多于和罗斯福的,为什么不说丘吉尔,因为他可是下令攻击维希法国舰队的人,不是冤家不聚首,怎么还会有信任。 所以两个人选一个美国人和法属非洲当局并不信任,另一个成分不清也不信任英国人,都不能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盟军找到了第三候选人——吉劳德将军,这位将军目前赋闲在家,从履历上来看,法军投降前他一直在作战直到被俘虏,就算到了战俘营他也发挥了打不死小强的精神,在几个月前竟然逃出生天,到了维希法国控制区住了下来,当然他能活下来也是因为表示了对贝当政府的支持。 这位曾经的战争英雄再次走出舒适区的条件是美军提供援助,帮助他解放整个法国,当然也包括任命他为联军总司令,当然这项承诺不可能得到兑现,不然还要艾森豪威尔什么事。甚至他连法军总司令都没当上,因为大局已定的时候比他级别更高的达尔朗停止了摇摆,美国人自然选择了价值更高的。 于是从1941年12月25日到1942年11月8日,酝酿了接近一年的非洲登陆作战计划终于落地执行了,这里面经历欧洲和非洲的选择,经历了大西洋海岸还是地中海海岸的摇摆,就连要树立的法国方面领袖也经历了达尔朗到戴高乐到吉劳德再到达尔朗的轮回,而这一切可能仅仅是历史课本里简简单单的一句:1942年11月8日,盟军登陆北非,扭转了反法西斯联盟在非洲战场的颓势。 就像电影《卡萨布兰卡》成功了,却没有多少人会去想电影里埋藏的故事,当亨弗莱·鲍嘉饰演的极端利己的里克向爱情低头,开枪打死德军少校,帮助维克多夫妇登上飞离卡萨布兰卡的飞机时,他就把自己丢给了未知的命运,而这在盟军尚未介入的摩洛哥极有可能就是直面死亡的抉择。虽然电影尾声雷诺警长的存在可以动用一些权力帮助他们摆脱卡萨布兰卡的深坑,但是江湖那么大谁又能保证自己不湿到脚。换一个角度来说,又有谁能保证逃到美国的捷克抵抗运动人维克多在战后不会遭遇布拉格某季节运动的牵连,而这只是影藏在电影背后的冰山一角。 就连一部电影都会有这么多细致末梢没有被摆到银幕上说,何况是卷宗多如牛毛的历史,我们上面还没说到假如西班牙挥军南下占领直布罗陀,假如法属非洲的武装力量没有摇摆,假如希特勒愿意在之前多给两到三个装甲师,非洲战场的局面又会有什么不一样。一句话来总结不是历史不好看,只是看的不够多,只要心中有T,开啥都是涡轮增压。 更多内容请点击关注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雍正文人风 雍正文人风 乾隆农家乐 唐英:我都能驾驭下一篇:正章帝 历史上有甄嬛这个人吗 允礼和甄嬛历史真实故事存在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