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武威的历史沿革 武威的历史沿革

导语:武威的历史沿革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先秦时期,凉州区墨竹子和天竺县东平的马家窑文化,凉州区黄娘台和海沧庙的齐家文化,民勤县的沙井子文化和古浪县的暖泉,证明武威先民从此在此繁衍生息。周是永州,春秋以前被西戎占领。秦魏月氏居民牧场。前174年,匈奴打败月氏,占领河西。匈奴休屠王,建臧城。据武威清代著名史学家张舒《凉州地方志备考》“前126年,改凉州,地寒因金。”凉州得

武威的历史沿革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

先秦时期,凉州区墨竹子和天竺县东平的马家窑文化,凉州区黄娘台和海沧庙的齐家文化,民勤县的沙井子文化和古浪县的暖泉,证明武威先民从此在此繁衍生息。

周是永州,春秋以前被西戎占领。

秦魏月氏居民牧场。

前174年,匈奴打败月氏,占领河西。

匈奴休屠王,建臧城。

据武威清代著名史学家张舒《凉州地方志备考》“前126年,改凉州,地寒因金。”凉州得名。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出甘肃右击匈奴,将整个河西走廊纳入西汉。

公元前106年,设立武威县、酒泉县、张掖县、敦煌县,武威县辖10县,以古藏为治地。

三国时,公元220年10月,曹丕重置凉州,治武威等七郡,武威县内的古藏县,武威县治九郡。

西晋时,马龙为武威郡太守,辖7郡。

东晋十六国时期,河西进入“五凉政权”时期,武威县辖九县,其中古藏县曾是前凉、后凉、南凉、北凉的都城。

隋朝先设凉州,607年改为武威县,郡治为古藏。

617年7月,司马懿和李贵派遣武威县杨颖府的军队与隋朝作战,占领河西,建立大良国,建立古藏为都。

619年被李渊灭。

唐初,仍建于隋朝。627年,唐朝10路,凉州属陇右路。

742年,凉州改为武威县。

公元764年,武威被吐蕃占领。

五代宋元时期,是西凉府。

其中西夏占领武威,武威是西夏的辅县。

明明设置了凉州禁卫。

清初攻明制。

1724年,凉州卫、镇反卫、永昌卫撤销,分别设武威县、范缜县、永昌县;撤出古浪寿余1000户,设立古浪县;撤庄郎卫,设平樊郡,设庄郎庭。

同时设立凉州政府治理武威、永昌、范缜、古浪、平番等县及庄浪堂,政府治理武威县。

民国时期,先废政府和国家,立路。

武威、永昌、范缜、古浪、平番、张掖、东乐、山丹、付逸属于干良路。

后来,在废弃的道路上设立了一个行政督察区。

从1934年到1943年,该省先后设立了行政监督区。

1936年7月1日,设立第六行政监察区,辖武威、民乐、民勤、永昌、山丹、张掖、临泽、古浪等县,行政所在地为武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成立了永登县天竺区委员会和天竺区办事处。

1949年10月14日,武威区行政督察处成立,辖武威、永登、景泰、古浪、民勤、永昌等县。

1950年1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决定将永登县天竺区办事处改为天竺自治区。

同年5月23日,甘肃省人民政府下令撤销张掖特区,张掖、民乐、山丹三县划归武威特区。

武威地区辖武威、景泰、张掖、民乐、山丹、永昌、古浪、民勤、永登等县及天祝自治区。

1953年12月23日,天祝自治区更名为天祝藏族自治区。

1955年7月17日,天祝藏族自治区更名为天祝藏族自治县。

同年10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武威、酒泉合并,形成张掖特区。

1958年12月20日,古浪县建制撤销,古浪县行政区域并入天祝藏族自治县。

1961年11月25日,国务院决定恢复武威特区,12月15日恢复古浪县建制。

恢复后的武威地区辖武威、民勤、永昌、古浪和天祝藏族自治县。

1963年10月24日,国务院决定将永登县、景泰县划归武威特区。

1969年7月,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划入武威特区。

1970年3月25日,永登县划归兰州市。

1979年7月1日,国务院决定将阿拉善右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1981年2月,永昌县划分为武威地区,由新成立的金昌管辖。

1985年4月1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武威县,设立武威市。

同年5月14日,景泰县划归白银市。

至今武威地区辖武威市和民勤、古浪、天祝等县。

2001年5月9日,国务院同意取消武威地区和县级武威市,建立地级武威市。

市人民政府驻新成立的凉州区。

凉州区设立在武威市,武威市县级行政区域作为凉州区行政区域。

武威市辖民勤县、古浪县、天祝藏族自治县、凉州区。

中共武威市委于8月1日成立。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吕蒙为什么执意杀关羽 吕蒙为何一定要逼死关羽,他又是怎么死的?被毒杀吗?下一篇:芭蕉树 千万别种!十种招鬼的树,芭蕉树易招惹阴秽之物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