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为了一根玉米棒子 为了一根玉米棒子 赫鲁晓夫亲自访美 为何他要大力推广玉米

导语:赫鲁晓夫为了一根玉米芯亲自访美。他为什么大力推广玉米?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一提到前苏联第三任领导人赫鲁晓夫,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他一生最大的标签可能就是「 ”玉米狂魔”。 苏联式农业革命 众所周知,苏联的发展模式一直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和农业所占比并不大。这样就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由于粮食产量不足,造成畜牧业也无法扩大。 更要命的是,由于二战的波及,苏联农业遭受了

赫鲁晓夫为了一根玉米芯亲自访美。他为什么大力推广玉米?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一提到前苏联第三任领导人赫鲁晓夫,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他一生最大的标签可能就是「 ”玉米狂魔”。 苏联式农业革命 众所周知,苏联的发展模式一直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和农业所占比并不大。这样就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由于粮食产量不足,造成畜牧业也无法扩大。 更要命的是,由于二战的波及,苏联农业遭受了几乎毁灭性的打击,据统计, 苏联 50 年代初的粮食产量仅相当于 1913 年的水平, 单位面积产量也仅是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 ,有劳动能力的农民数量从 1941 年的近1819万人锐减到1945 年的1143万人。 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很久,苏联高层也在想办法。赫鲁晓夫是乌克兰人,他发现玉米的产量很大。如果在苏联大面积推广玉米,那既可以解决粮食问题,同时又可以提高畜牧业产值。 1949年,赫鲁晓夫在乌克兰地区种植了200万公顷玉米。就在这一年,苏联的农业遭受了自然灾害,只有乌克兰地区获得了大丰收。这一情况让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十分高兴,随后赫鲁晓夫建议在全国推广玉米种植。但斯大林更热衷于种植小麦,毕竟面包更重要。 1953年,斯大林病逝,赫鲁晓夫通过纵横捭阖的斗争和雷厉风行的铁腕手段,才将政敌一一打倒,最终成为苏联新一任领袖。 上台后他正视苏联农业的严重问题,并对农村情况进行了实际调查。在9月的苏共中央全会上,他作了题为《进一步发展苏联农业的措施》的报告,分析了苏联的农业困境,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这一报告拉开了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大幕。 在赫鲁晓夫的推动下,苏联的玉米种植面积由1953年的350万公顷扩大到1955年的1800万公顷。然而这快速扩大的玉米种植面积,还远远没有达到赫鲁晓夫的预期,在赫鲁晓夫的计划中,到1960年要让苏联拥有2800万公顷的玉米种植面积,彻底解决人和牲畜的吃饭问题。 赫鲁晓夫美国之旅 赫鲁晓夫之所以这么热衷玉米,跟一个国家分不开,那就是美国。 当时,美国是世界上玉米种植最发达的国家,赫鲁晓夫命令苏联驻美国的工作人员尽可能的获得美国玉米种植,而且搜集美国种植玉米经验的资料。 赫鲁晓夫认为,俄罗斯的耕地面积远远超过美国,只要俄罗斯都种上玉米,苏联一定会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粮食出口国。 不得不说,抛开其它因素不谈,赫鲁晓夫的初衷是好的,但可惜的是自然规律并不会因为他的个人意志而转移。 1959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邀请其访美,他也是欣然前往。他一直对美国的玉米带很有兴趣,执政之初就号召向美国学习。 赫鲁晓夫在美访问了13天,转了7个城市,与艾森豪威尔在戴维营举行了三天会谈。通过会谈,两国签订了文化交流协定,建立了「 ”热线”联系。这一张照片是赫鲁晓夫在艾森豪威尔参观林肯纪念堂。 在美国访问期间,赫鲁晓夫专门观察了美国的玉米种植和家禽饲养情况。 这一张照片是9月23日,赫鲁晓夫在美方人员的陪同下参观加斯特农场,美方人员正向他介绍农场情况。加斯特位于爱荷华州。 这一张照片是赫鲁晓夫一行人在参观农场,他提起一只鸡,正接受记者的采访。在农场,他抚摸着一头猪,抱怨它长得太肥了;他又抓过一只火鸡,抱怨它长得太小了。 赫鲁晓夫在接受采访时说:「 ”我父母亲都是贫苦的农民。我早年长期在乌克兰工作……放过猪,养过鸡,打过工。14岁在工厂中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钳工。” 赫鲁晓夫来到加斯特农场后,当他看到一望无际的玉米丰收景象时,十分高兴,认为美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尤其是玉米种植。美专家对赫鲁晓夫讲解了玉米带和畜牧业带如何良性循环时,他极力称赞该农场,手持玉米棒子大笑。从美返回苏联后,他下令在苏联大面积种植玉米。 玉米梦破碎 这次美国之行更加坚定了赫鲁晓夫推广玉米种植的决心,于是乎,苏联的玉米种植面积在1962年达到3700万公顷, 约占当年全苏播种总面积的1/6 以上。 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苏联兴起了一股全面「 ”玉米热” :农业部创办了《玉米》科学杂志 ,乌克兰建立了玉米研究所,农机部也加紧设计播种玉米的专门设备。 社会上出现了玉米食品店,「 ”玉米魔法师”电影,还有模仿玉米果穗的圆舞。甚至连列宁的「 ”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也改成了「 ”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玉米化”。 然而,玉米之神似乎不再眷顾赫鲁晓夫。多年实践证明:全国各地大种特种玉米,虽然运动开头产量有所增加,某些地区甚至取得过「 ”巨大胜利”。但从总体情况看, 效果并不理想。无论是作谷物的玉米,还是作饲料的秸秆,都要比预期的单位面积产量低得多。 后来才发现,有的领导为了拍赫鲁晓夫的马屁,不顾客观事实,在那些无法种植玉米的地区推广玉米。苏联的气候差异很大,除了东欧地区之外,很大地区根本就不适合种植玉米。玉米播种以后,要么是直接不发芽,有的是没有玉米棒子。 1963年,即赫鲁晓夫改革后期,苏联粮食出现严重危机,导致苏联第一次不得不进口西方的粮食。 1964年, 「 ”玉米热” 成了赫鲁晓夫的政治笑柄,他的外号从「 ”农学家”变为了「 ”古古鲁沙”,也就在这一年,赫鲁晓夫宣布「 ”主动辞职”,他的玉米,他的垦荒,他的农业改革都落下了大幕。 虽然日后赫鲁晓夫经常被嘲笑为「 ”玉米帝”,但改革其实还是收到了一定成效,到 1965 年,粮食年产量达到100-110亿普特; 牛奶达到1亿500 万吨;羊毛55万吨;蛋370亿枚。如果把农业的各项产量与1952年比,其实际成果还是显着的,并没有美国人吹嘘的那么严重。 在赫鲁晓夫看来,这小小的玉米承载的是他救国的梦想,所以他宁愿背负着傻子、玉米棒子的骂名也要把玉米计划推广下去。当然最后的结局告诉我们,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虽然赫鲁晓夫已经预料到了玉米在一些寒冷地区的种植肯定是会失败的,但是他没有想到会有那么多地方失败。而下面各级单位的假数据欺瞒又给他营造了一幅形式一片大好的景象,使得赫鲁晓夫错失改变计划的机会,这是他一开始就预想不到的。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苏定方 苏定方下一篇:求八上生物地理历史一些容易考到的难题 求八上生物地理历史一些容易考到的难题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