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清朝皇帝是如何对待西方科学的 为什么清朝会轻视科学文化 清朝皇帝是如何对待西方科学的 为什么清朝会轻视科学文化

导语:清朝皇帝是如何对待西方科学的?为什么清朝轻视科学文化?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今天,边肖将向你展示清朝皇帝是如何对待西方科学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中国人普遍对清朝评价不高。主要原因是清朝闭关锁国,愚昧保守,最终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落后和挨打。然而清初却不是这样。满族人以“夷弟”身份进入中原,一开始没有中原文化的条条框框,也没有自重的保守思想。相反,满族人刚打开山海关大门的

清朝皇帝是如何对待西方科学的?为什么清朝轻视科学文化?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今天,边肖将向你展示清朝皇帝是如何对待西方科学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中国人普遍对清朝评价不高。主要原因是清朝闭关锁国,愚昧保守,最终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落后和挨打。然而清初却不是这样。

满族人以“夷弟”身份进入中原,一开始没有中原文化的条条框框,也没有自重的保守思想。相反,满族人刚打开山海关大门的时候,就像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一样看着眼前的新世界,对各种文化充满了好奇。

进入北京后,顺治皇帝第一次见到金发碧眼的欧洲人,一群在皇家天文台工作的传教士。汤若望是最好的老人之一。

汤若望1592年出生于德国科隆,1619年作为天主教传教士来到澳门。几年后,明朝派人到澳门购买火炮,汤若望趁机进入中国大陆当火炮专家——这似乎有点奇怪,但当时在中国的西方传教士往往有多重身份:他们既是传教士又是科学家,传播神学和科学。这原本是一种传教策略,旨在让更多的中国人对天主教产生兴趣。然而,几百年后,这些人经常被中国人作为科学家提及,但他们的传教职责却被遗忘了。

汤若望是这样一位传教士和科学家。他掌握了明朝急需的火炮铸造技术,曾奉崇祯之命造大炮20门;他精通数学、天文、地理、机械等多门学科。他写了许多关于科学技术的专门书籍,并首次向中国介绍了许多西方科技成果。特别是在数学和天文学方面,汤若望有很高的造诣,所以他在明代长期为秦田健工作。

清朝入关后,汤若望受到他的天文才能的保护,奉命修改清朝历法。就在那年9月的一天,汤若望准确地预测了当天的日食,这让从未见过世面的满族君主和官员们大吃一惊。从此,顺治皇帝被汤若望圈起来,甚至把汤若望当成“玛法”,满语是“爷爷”的意思。

约翰·亚当·沙尔·冯·贝尔

据史料记载,从1656年到1657年,顺治共二十四次造访汤若望的寓所,完全超出了君臣的礼遇。每次开会,顺治总是缠着汤若望讲解他感兴趣的问题,比如日食月食原理,彗星,流星,以及各种物理现象。年轻的顺治完全被汤若望清新的学识和纯真的性格所吸引,以至于后来顺治听不进大臣的劝告,几句“玛法”就能扭转干坤。甚至在立太子的问题上,顺治听从了“玛法”的意见,选择了患过天花的康熙。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是,如此重大的国家大事是由外国人决定的。

康熙帝

不过顺治对西方科学基本是好奇的。康熙朝皇帝对待科学的态度是从好奇到研究,从研究到研究。康熙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顺治更强。无论走到哪里,都被一群欧洲人围着,他们负责给皇帝讲解数学、几何、物理。像皇帝的国师一样,这些外教受到了特殊的礼遇。

康熙是真的喜欢西学。甚至在行军打仗期间,他也坚持用仪器计算数学公式,测量经纬度和天文现象。你可能不知道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知道欧几里得几何和现代天文学原理的皇帝。他还支持中西学者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测绘技术绘制中国地图,比当时的欧洲地图更精确。

康熙的老师:费迪南·韦尔比斯特

更难能可贵的是,康熙隐约预感到,西方科学迟早会通过欧洲人的引进和自己的研究改变世界。他焦虑地说:“西方国家几千年后都会遭受中国的折磨。”事实证明,康熙的预测只对了一半。西方国家确实成为中国的一大难题,但这一次不是“几千年后”,而是不到200年。

正是这种时间上的误判,让康熙在现实中感觉不到危机感。康熙以后,西方科学没有在中国普及。除了给皇帝讲学,欧洲人的主要工作仍然是观察天文学和修改秦田健的历法。他们也写了很多科学著作,但是读者很少。

其实康熙爱西方科学而不使用,还有一个根本原因:除了科学,他对儒家思想也很着迷。

从康熙开始,满族开始全面汉化,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和推崇。康熙皇帝是第一个在北京长大的满族皇帝。从他开始,满族对儒家这种中原正统文化的研究就走上了正轨。随着宋明儒学向理学的发展,它呈现出井然有序的面貌和深刻的内容。它宣告宇宙中有一种“道”,可以解释从古至今的一切现象,解决从自然到社会的一切问题。康熙对此深信不疑。他坚信,理学是治国安邦的终极真理。“除非是这样,否则我们无法知道天人合一。否则,我们不能在枕头上对待所有的国家。否则,我们不能对世界实行仁政。不然我们内外不能一家。”。

总之,在康熙眼里,儒家是“道”,西方科学只是“术”。重“道”轻“术”一直是儒家的陋习,虽然这种“道”既不能造大炮,也不能画地图。

到雍正时期,皇帝对中原文化的推崇更进一步。雍正帝历史上第一次让孔子的祖先称王,成为第一个向孔子俯首称臣的皇帝。这是为了收买汉族文人,但也反映了他对儒家文化的真诚信念。同时雍正对西方科学和仪器完全不感兴趣。

满清完全汉化,完成于乾隆朝。甘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深造诣和掌握,不仅超过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位皇帝,就连大多数汉族学者也远远落后。同时,他穷尽中国传统智慧和战术,创造“盛世”,使他对中国文化的优越性无比自信。在他的视野里,世界是封闭的,静止的,清朝是世界的中心,外国都是“番邦”、“蛮夷”,所以根本没有文明。

甘龙汉服巷

乾隆虽然爱好广泛,对西方人带来的东西也有点兴趣,但他只是把这些东西当作自己享乐的“玩具”。乾隆从来不掩饰他对科学的嘲讽态度。他眼中的传教士不再是他爷爷康熙的老师,而是和弄臣没什么区别。正是从乾隆朝开始,西方科技完全沦为“奇技巧术”,从此成为西方科技的代名词,直到清末。对西方科学的研究不仅不被提倡,还被视为“一扇迷途的门”和“一件玩物”。

不难理解为什么1793年,当麦卡特尼率领英国使团访华时,乾隆表现出如此惊人的愚蠢和傲慢。

马嘉尔尼带来了当时英国最先进的科技成果:蒸汽机、织布机、地球仪、天体运行仪、能装备110门大炮的“君主”号战舰模型,以及做工精良的火枪、连珠炮、榴弹炮等。当然,手工艺品如自鸣钟和音乐盒是不可或缺的。当英国舰队出发时,他们不断想象中国人看到这些礼物会有多惊讶。看到了这些世界上最先进的东西,乾隆一定会毫不犹豫地答应他们的要求:正式建交,互派使节,扩大贸易。

然而,英国遭遇了世界外交史上最尴尬的失败。乾隆听说英国使团的到来,真的很高兴,但他只把他们当作远道而来朝贡的“蛮夷”,这是装点乾隆盛世的喜事。所以英国使团到了北京之后,就和那些贡国一起被乾隆接收了。虽然这种安排让英国人不高兴,但与送礼物时的尴尬相比算不了什么——

甘龙看了几遍礼物清单,甚至没有看到所有真实的东西,所以他开始评论道:这些东西在你的小国家很少见,但事实上,我们中国已经有了。

除了故意表现出傲慢之外,乾隆特别失望。他觉得英国人不应该送这些笨重的铁家伙,而应该送更精致的“小玩意”,比如自鸣钟、音乐盒。

这次采访后,乾隆致信英国,明确拒绝建交请求,称中国什么都有,连平等贸易都不用进行。他还苦口婆心地劝英国国王“身心好”,永远臣服。

从此那些让英国人引以为傲的礼物被锁在圆明园里,无人问津,直到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发现枪和器械还完好无损地躺在那里。令他们惊讶的是,这些60多年前的武器比清军与之作战的武器还要精良。

乾隆以后,清朝皇帝几乎与西方科学绝缘。嘉庆、道光,乾隆以后,几乎完全堕落成中世纪那种守功业,一心一意按圣人之言治国,读四书五经,讲“天”讲“性”的大师。一个由传统文化支撑的完整宇宙已经在他们的脑海中建立起来,没有给西方文明留下一寸空。

嘉庆一直认为,西方钟表的价值应该以铜和铁的重量来衡量,而玻璃的价值应该与制造玻璃的沙子的价值相近。这些东西都是“没用的东西”,唯一有用的东西就是食物。

鸦片战争

至于道光,虽然和父辈祖辈一样勤快熟读儒家经典,甚至节俭到抠门的地步,但依然无法阻止英国人加强舰船和枪炮。更不可思议的是,清朝和英国打了两年仗,皇帝对这个敌人还是一无所知,只好问大臣:

英国在哪里,离中国有多远?

从英国到中国需要经过几个国家?

吕宋和这次随英国来的英国是什么关系?

听说英国女王才二十多岁。为什么她被推为国家元首?

… ...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重大利好不涨主力在下什么棋 重大利好不涨主力在下什么棋下一篇:历史上最窝囊的皇帝 遗臭万年 历史上最窝囊的皇帝 遗臭万年 丢尽华夏民族的脸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