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保甲制度 民国保甲制度兴起的历史考察

导语:本文探讨了保甲制度的历史渊源和兴起过程,阐明了其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客观历史意义。特别是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嘉宝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近十年的保护体系,对于稳定社会、控制人民政权起到了严格的控制作用。

作者:王云骏

[本文摘自]《江海杂志》,1997年第2期,第131-136页

【作者简介】王云军,男,1963年出生,现为江苏省社会科学协会理事、副教授,南京大学历史系在职博士生。

保甲制度不仅是中国传统的户籍管理制度,也是中国历史上为了应对战争、控制人民政权而实行的人口管理军事化制度。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中国历史的源头。然而,保甲制度已成为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人口管理制度,并为世界所熟知。没有什么比南京国民政府发起并自20世纪30年代起在全国强行推行的“嘉宝运动”更好的了。本文旨在考察民国时期保甲制度的兴起过程,阐明其历史原因,并希望进一步揭示其客观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个

与现代社会组织以个人为要素的方式不同,保甲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持久的社会治理手段,其最本质的特征是“户”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长期以来,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占据主导地位。儒家的政治理论是把国家关系和宗法关系融合在一起,把家庭观念融入到君主国和大一统的关系中。这样,保甲制度对全国起到了严格的控制作用。民国初年,由于西方以个人为社会组织单位的政治观的影响,保甲制度一度被废弃。但一些地方实力派在所辖地区仍实行类似的制度,如广东的“许可与A制”、广西的“村与A制”、云南的“团与A制”、北方许多省份的“邻制”。1928年10月,国民党第二届中央常务委员会第一百七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下级工作方案》,把嘉宝运动列为七大民族运动之一。

1931年6月国民党对工农红军进行军事“围剿”时,蒋介石以军委主席的身份监督江西,认为“剿共”无效的原因之一是人民不拥护政府。为此,在“剿匪总指挥部”党委内成立了地方防卫厅,研究保甲制度,起草法律法规,先在江西试行。蒋介石亲自指定江西修水等四十三县组成,撤销了原有的鲁、街坊等自治组织。次年,鄂豫皖三省“然而”指挥部颁布了《然而区各县嘉宝户口编查规定》,规定10户为A,10 A为保障,联保坐在一起。1934年,国民党“中央政治局”第432次会议决定,由行政院命令各省市办理地方保险。据此,行政院于同年12月通知各省,保险制度普遍实行。于是,保甲制度从“剿匪区”被推至全国。

保险制度的基本形式是十进制,10户为一,10户为一,10户以上为乡镇。在具体实施中,采取了灵活的办法,规定“甲的设立以十户为原则,不少于六户,多于十五户”,“保险的设立以十户为原则,不少于六户,多于十五户”,“村的划分以十保为原则,不少于六保,多于十五保。”保监保办公室由一名官员、一名副常宝和一名民政、安全、经济和文化官员组成。常宝还是国保民兵的队长和国保国立学校的校长。和乡长一样,他也是行政、军事、文学“三位一体”。保甲制度非常重视嘉宝长的人选,并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担任嘉宝长。第一,20岁以下的;2.在当地居住不满两年的;3.宣布危害中华民国的行为已被判处徒刑;四、被剥夺公权尚未恢复的;5.那些曾经从准平反中为赤匪协会悔过,没有拿出忠实事实的人;六、鸦片和麻醉药品;七、无合法职业和无永久性生产;八、行为不对。”这些规定都保证了昌必须代表地主和富人的利益,通过尽力巩固自己的统治基础,牢牢地控制人民,“使每一个昌也能当政治警察”。

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实施的嘉宝保护体系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近十年。大部分省份都是以年的《嘉宝县域查账条例》为依据,但也根据当地情况,制定了编制嘉宝的地方性法规。还有一些省份,虽然秉承了中央护甲的精神,但在具体名称和执行上并不完全相同。例如,1935年1月的《绥远省政府试点嘉宝暂行条例》规定,“有组织的嘉宝暂时仍使用原有的自治组织,以户为单位,户主为户,户以上为邻,邻以上为乡镇,镇以上为县。”“乡长和常宝班一样,邻近的乡长和阿昌班一样。”《嘉宝》的编纂时间因省而异,在1934年和1935年达到高潮。国民政府江苏省主席陈亲自审定了《江苏省办理案》,其中规定:“为了稳定社会,充实人民自卫力量,政府命令镇南通、盐城、淮阴、东海、铜山五个行政检查区所属县从今年4月1日起进行试点,其他县从今年11月起全部进行试点。”地方长官的重视程度和实施范围之广可见一斑。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lishi/301528.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台儿庄战役意义 新桂系的抗日主张及李宗仁在台儿庄战役中的作用*下一篇:西化派 “论”与“派”:文化论战中的全盘西化思潮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