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宋代点茶 宋代点茶丨一碗碧汤见情怀

导语:宋代点茶丨一碗碧汤见情怀。本文介绍了宋代点茶的仪式与茶文化知识,并分享了现代复原的宋式点茶体验。同时探讨了和香与点茶的共通之处,提醒人们注重艺术修为的培养。

宋代点茶丨一碗碧汤见情怀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宋代点茶丨一碗碧汤见情怀

  编者语丨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极具标志性的朝代,焚香、品茗等雅致之事遍及社会各个阶层,此中意趣令人怀想至今,有志者对其进行的传承与复原更值得推崇。且看红袖女如何在一场宋式雅集中,为我们呈现这种闲逸的思古之情。

  晚来骤雨风正凉。花影星芒,香意阑珊。

  襦裙不知环佩响。今夕何夕,千古千裳。

  豆蔻柏叶又红檀。添字丁香,云霏袅然。

  抹茶天目新一盏。碧宇浮沫,宋事绵长。

  ——《大观茶室添香记》

  乙未年辛巳月

  上篇丨红袖添香

  六月夏夜,风雨间歇,适合闲人、闲事、闲情。有幸得谷神子胡老师所邀,近日与阿兰若老师共同赴约,品饮几近失传的宋代点茶。酣然而归,无酒亦醉。

  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有云:“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致力于复兴宋朝传统文化的胡老师,擅书画,好汉服,将藏身于广州美院僻静之所的书房,也命名为“大观茶室”。

  依着雨意步入期间,只见茶室内有茶有香有画有琴,各式清雅的宋代瓷器、或璀璨夺目的天目建盏、漆器茶托等,令人叹为观止。胡老师伉俪都是躬身力行、制作推广汉服的先行者,许多朋友早已慕名而来,新裳而归。我们亦乐在其中。着汉服,行雅事,焚香品茗,畅叙幽情。言笑晏晏间,也就如沐宋风了。

▲图:宋徽宗赵佶《听琴图》。松风吟动,焚香雅聚

  宋代“四般闲事”,焚香为首。既然红袖在侧,则来添香。虽在华藏老师身前随习,却并未真正去和香。只因深知和香乃格局之事,情志之延,并非简单调配。香之魂,关乎功力与修为,亦缺不得炮制与窖藏,否则终难逃一丝纷乱。此夜,只当玩味便罢。

  胡老师提议,宋时风行“禅茶一味”,和香主题不如说禅,并取其飘然灵动之感。此意甚好。

  红袖凝神静视桌前的十数种原材香粉,思忖片刻。便以西藏天木香为主骨,取其绵柔深远,柔中有韧,使一切禅意有处可落;印度白檀与红檀是沉静的,在醇厚中稳住心性;雨夜清逸,侧柏叶会在沁人的清香中,拓开时空的想象,九里香与薄荷,则诉说旷远的悠凉;豆蔻温暖,生动了它那过于清冷的体态;添一字丁香,不多不少,活化了它的灵魂。将这一款香,命名为“云逸”。

  宋式青瓷香炉,莲花香篆,“云逸”香粉。红袖行香时,心中只有满满的敬意与宁静。一炉篆香袅然升起,烟云相与还。在清逸中有几缕凉苦,一分暖甜,幸还隐约可见禅的水影,彷如书法的灵动曼妙。心下自知,和香之路,漫漫远修啊。

  ▼ 阿兰若评香 ▽

  红袖是首次现场即兴和香,依骨肉气血之局摹“逸”意,凝神默然和其神韵。此香雅致,轻盈悠远,心旷神怡。虽言其心念未必能达呼形喝象,但运用华藏老师骨肉气血神的配伍之法,香气已具生命特质。我现场品之,照我这么挑剔,也感此香可人。所以有法无法,有传承无传承,是十分不同的。

  下篇丨宋代点茶

  红袖添香开场,点茶才是当晚的主角。首次品尝宋代点茶,也同胡老师学习了许多茶文化知识,受益匪浅。

▲图:阿兰若。大观茶室,汉服新试。翩翩古风,落落英气

  唐代煎茶,宋代点茶,明代泡茶,历代饮茶法各有千秋,中国人总是不拘泥一格,却也使得许多传统没能保存下来,实是憾事。

  “光是宋代点茶就有各种体系,如今日本抹茶道也仅是传承了当时的其中一种点茶法而已,并不能代表全貌。”

  胡老师对此是有发言权的。目前国内能将唐宋茶文化仪轨复原得如此系统而规范者,寥寥无几。今年四月他便参与了由美国孔子学院、“茶人茶事”摄制组拍摄的《中国茶文化之旅》,将“四般闲事”宋式点茶茶会,完美地呈现给全美电视观众。

  有感于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之志,心生景仰与敬佩。当真正观赏到那娴熟雅致的点茶时,内心的感动和愉悦,已是醉了。

▲图:胡老师展示南宋名画《罗汉图》,讲解宋代点茶,还原茶事礼仪

  省略掉繁复的“罗碾”程序,绿茶茶末早已备好。煎水入瓶;茶末两勺,置于天目茶碗;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再注水,以竹筅用力前后旋转击拂;再注水,再击拂,如此反复多次。依《大观茶论》为七次,“七汤以分轻清重浊,相稀稠得中,可欲则止。”

  “宋代点茶一般是只打一碗,再各人分饮。今晚为你们人手一碗,这可算是宋代的贵宾礼仪了。”我与阿兰若老师各自双手恭谨接过茶托,非常荣幸地享受了如此高规格的待遇。

  细细品赏茶汤那碧绿绵软的姿态,水质浓稠,茶乳融合,真真是绝可怜爱,不忍下手啊。依宋茶礼仪,左手端住茶托,右手握起大盏的茶碗,浅浅一口连着茶沫啜饮下去,满口生香。先是微涩的松软,茶沫绵绵地留在唇齿间,继而一股清新、甘甜的豆香盈满嘴角,仿佛置身于五月青青稻田,远处的山冈有风吹动松林,送来山川野外的自然清冽,心胸为之一洗,沛然充盈。

▲图:录制《中国茶文化之旅》节目,全美电视播出

  “好茶!一碗有情怀的茶!”喝完赞完,我与阿兰若老师也来学习初次点茶:温碗,调膏,点茶……最难的是无法掌控好茶筅击拂的手势和力度,以致手臂酥麻、一碗茶汤也多有空心泡沫。自点自饮,口中的涩感稍微强烈,豆香味道也不那么明显,终是差了许多。点茶看似简单,实则非常考验功力和悟性啊。

  这也正如和香一般,和香师的修为体现出一种画龙点睛的驾驭能力。如果缺乏格局,只关注一招一式,天下知识与技艺何时穷尽?即使学得了招式,也容易落入“有术无学”的境地。任何一种艺术门类也都理同如此。

  回过头来细想,心内不仅莞尔:一碗好茶果然是一碗好茶,一款好香也果然是一款好香啊!

▲图:中国宋代点茶工具

▲图:红袖女。大观茶室,汉服新试。巧笑倩兮,温柔婉兮

红袖女 文学硕士,中国和合香文化传播者,事香美学实践者,华藏香学会《红袖添香》丛书执行主编。师从香学名家华藏赵本勇,倡导一种因香韵而古典平和、因书韵而睿智通达的现代经典生活方式。

以上内容由本站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lishi/37472.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秦岭神树》张起灵为什么不认识吴邪?张起灵为什么出现在秦岭?下一篇:《陈情令》薛洋和晓星尘是什么结局?薛洋和晓星尘是什么关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