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韩天衡 探幽索微 濯古来新--韩天衡书法篆刻臆说

导语:探幽索微 濯古来新--韩天衡书法篆刻臆说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探幽索微 濯古来新--韩天衡书法篆刻臆说   “传统万岁,出新只是万岁加一岁。”  

探幽索微 濯古来新--韩天衡书法篆刻臆说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探幽索微 濯古来新--韩天衡书法篆刻臆说

  “传统万岁,出新只是万岁加一岁。”

  ——韩天衡语

  学习中国书画篆刻艺术,可以有许多不同的途径,但不管具体如何去实践,也不管有无名师的耳提面命、直接的师承,最终都应殊途同归——其艺术具有传统和民族的内涵,又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其格调应具有高品味的文化气质,书画篆刻本身也应有相当的技术。如果在诗书画印这些门类均能达到一定的水准,其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是许多单打一学艺者终身无法体会到的,更无须奢谈与大师们齐肩了。衡量一个艺术家是否大师级的,我想这个法则今天以至以后一段时间内,也是具有积极指导意义的。

  书画篆刻大家中,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来楚生等前辈成功的道路,很耐人寻味,也使得我个人深受启发,他们的共同点均是在篆刻、书法中站在了艺术的颠峰,。海上名家韩天衡先生似乎也正是走的这样一条艺术大道,而他的书画篆刻在今天均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峰,起码韩先生的篆刻艺术已无可厚非地站在了大家的行列中去。

  一

  “师古不泥,师人不奴,洗心涤迹,变通演化,方能在古人、他人之外,有自己一席地。”

  ——豆庐印说

  论韩先生书法,以行草、篆书造诣为最高。童衍方先生谓韩书为“摇字”,得韩先生引为知音,我体会这“摇”,是韩先生在书法线条中强调一个“动”字,有了动感,其线条便呈生命活力。曾农髯品沈寐叟书法“工处在摇,妙处在生,胜人处在不稳”。其不稳论似可移来论韩先生书法。昔王觉斯在章法上以大幅度左右摇摆冲突,造成章法上的不稳,是针对明季以后出现的超长条幅而采取的相应对策。惟其不稳,便使整个章法产生跌宕错落,欹侧生姿之态,此也成为了王觉斯本人书法的一大特色。

  试观韩天衡先生行草,许多字大小悬殊,正因为如此,使字势顿生险境,出现不稳状,韩先生以粗重的线条来谐调之,其中尤以捺划和走之最有特色,使其不稳而稳,化险为夷。或问,此处说稳,岂不前后矛盾?非也。须知敢于制造矛盾,还须善于解决矛盾,不稳为其表象,真稳为其根本。韩先生行草的章法不作大幅度的动荡处理,而是似春风拂动柳枝般摇曳飘逸,一派生机,但仅如此,又易坠入柔媚一格,为韩先生不取,便以劲利笔法为之,而一变为刚健婀娜了。

  历代书篆者不乏其人,明代以前大多奉二李为唯一正宗,故无大建树。玉筋、铁线篆固是一格,然人人如此便觉乏味之极。赵宦光曾试图在篆书上有所创造,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形成气候。至邓石如出,以隶法,篆额熔入篆书中,使篆书艺术大为改观,别调新弹,以至有清一代乃至当代,篆书大家辈出,山人功不可没。

  但我注意到一个现象,即篆书大家中许多人同时又多为篆刻大家,非在篆刻上有独到建树者,其篆书大多不可观。个人认为部分原因是篆书这一独特书体本身已非实用书体,书者渐少。一般书家也只是偶有涉猎,博一正草隶篆兼擅之虚名。金石考据家书篆可谓准确严谨,然少艺术韵味。非篆刻家者又有几人肯在篆书上用功一辈子?有论者云篆书最易学,原因是只有中锋用笔。此言部分在理,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要使篆书间架大致立起不是难事,而想把篆书写有独到面目且被众人首肯,就不是一件易事了,这就同乐器中笛子同一理,入手易要精到实难。如果一辈子在二李圈子里转,则超度无门。篆刻家与其他书篆者不同,他不仅使用篆体机会较一般书家为多,更因为他为了丰富印面篆字,而会吸取一切传世和出土的金石资料来充实印章艺术,如赵之谦之运用镜铭、篆额、封泥、吉金等入印,更重要的是篆刻家书篆往往能得一“趣”字,“趣”味又往往来自于篆刻的实践,一般言印从书出,其实书从印出亦不乏其例,诸如印章中意到笔不到屈曲填密、笔划增减,均有引入篆书的成功例证,因此篆书与篆刻的关系应是互补的,是互为影响、共同提高的,只是比例的大小罢了。在这点上,韩先生的草篆是很好的范例,韩先生篆书面目亦以小篆为立身根本,揉入汉碑篆额的成份,其它如诏版权量、瓦壁文字均有不同程度的吸收,我们在韩先生篆书中,不难看到许多屈曲盘绕的笔划,如“∽”等,均可理解为从鸟虫篆印中吸取的营养。这些夸张的笔划的引入,为其篆书增添了装饰美,富有华贵色彩,也使韩先生的篆书与他人之间产生了不同点。再加之行笔上疾徐交替,线条粗细对比,强调顿挫,并时时杂以迟涩的绞锋运用,使其篆书线条既呈“屋漏痕”般万岁枯藤的质感,又有“折钗股”“金错刀”般的爽利劲建,这一切特征清晰地反映了韩派草篆的风格。

  二

  “盲目顺着前人的走向是刻板者,有意反着前人的走向是机敏者。四面探索自向突破则是大智慧者。”

  豆庐印说

  我试图把印人艺术造诣深浅拟作水。有涓涓细流者、有小河者、有深潭湖泊者、有大江大河者直至大海。小溪小河之谓,指学有渊源,能传摹篆刻外在形式,仅具皮相者言;碧潭深湖者指其外呈静止状,然有造化深者其深也不可测,更有个别潜龙蛰伏其内也未可知,其更具世外高人之相;大江大河者,乃篆刻艺术生存、发展所依赖之生命线,戏比王朝制度,乃各路诸侯是也,然亦有大小强弱之分。至于大海,表现为它的兼容量,它的宽广无边,它的内在资源之丰富,是篆刻艺术生命衍生的摇篮。纵观整个中国篆刻艺术,古时只有古玺、汉印达到了大海的程度,而在以后成千上万的印人中,则只有赵之谦、吴昌硕及当代韩天衡等为数不多的印人具有大海的品质。

  在篆刻界只知秦汉,步趋于那赵吴黄后尘的时候,韩天衡先生以他那别开生面的印风,给整个沉闷的印坛带来了充足的氧气与新鲜血液,许多人惊奇地发现印章原来还有这样多的刻法。于是一拥而学韩印为时髦,及至“韩流滚滚”。

  我理解的韩印,传统是其生命,出新则是灵魂。韩先生的重视传统,实非口号,而是几十年坚持不懈地探索,身体力行,包立民先生言韩印“七分艺事三分天”可谓知言。韩先生在印章艺术的涉猎面之广,面目众多,实在令人感叹其创造力的活跃。我们大致翻阅一下他的印谱,便能信手拈出许多实例:“清峰”、“筱白”师吴让之;“刘吉”、“季和”学汉玉印;“咏春”、“茗琰”拟完白山人;“百年树人”、“安太平”、“百家争鸣”仿封泥;“黄印富荣”参牧甫意;“潭伊丽”、“杨基煌”用元朱文法;“拙不易”文仿砖文;“乐者”从秦印出;“高广之玺”则直接师承古玺,更有押印,肖形印,草书入印者。至于鸟虫篆印,更是精采纷呈,美不胜收,叹为观止。“黄一刀”、“云飞楼”、“奇崛”、“俨少”、“沈”、“壮云楼”这类印,我们可看作韩印个人风格的代表,它们均是印人书出的产物,在具体线条上又都充满了封泥、瓦当文字的趣味,意境高古,耐人寻味,具有创造性。

  刀法犹如书法中之笔法,是传递篆刻思想的一个具体手段,也是形成印家自身风格的一个重要特征,大师无不在刀法上有独到的心得。韩先生刻印尚浅,善用披削法,是从吴让之处师承而来。浅刻易进退裕如,左右逢源。得随意真趣,前人有品吴让之刀法为“神游太虚,若无其事”,信是知言。试观老农驭牛犁田,似也可悟得刀法。“筱白”、“知白堂”、“熙齐”等印堪称用刀范例。近来韩先生于用刀又有心得,自称“一刀半”,实例如“黎明净土”。

  和黄士陵用刀在刻某些笔划上有意冲出界线、以破其线条过于光洁相反,韩先生刻白文印时,则有意在许多笔划转折处不使刻足,留有细小空白形成若断非断、似连非连的刀笔互见的艺术效果。从“春洋”、“百事顺心”印我们可体会什么是笔短意长,而“徐昌酩”、“张登山”、“味闲”则出奇制胜,“有容乃大”构思奇巧,“贵久”、“黄一刀”、“多歧亡羊”追求布局上的挪让、正欹,有意制造矛盾冲突,以破平局,背水一战,至死地而后生。与此类印相比,“日日吟馆”、“林世宇印”、“知白守黑”等印其佳处全在于气度的恢宏上,得一派苍茫浑厚之气,真可谓集“雄、变、韵”于一印中。

  残破是篆刻中常用手法之一,吴昌硕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常常能化腐朽为神奇。韩先生于此亦有会心处,诸如“百乐斋印”之“斋印”二字之间的残破处理,使得全印浑然一体,气息贯通。而“辛未”一印的成功,则全在于印底的残破处理上。残并手法虽能较好地解决笔画过于琐碎之弊,但应有度,不可有碍字义的识读,在并笔残破中留有细微的朱地至为重要,它不仅仅是交代了笔画的结构,更可看成是打破僵局、画龙点睛,起死回生的“气眼”所在。这和黄宾虹先生水墨中的留白有异曲同工之妙,此类手法中,以“百乐斋印”为佳作。

  在朱文中留有朱地,亦可看作同白文残破一理,如“庚午”、“奇崛”、“华村”印之运用。

  在第三届西泠印社篆刻评展中,由韩先生提出设立边款奖,取得了许多印家的共识,从这点也可看出韩先生的艺术远见,印章本身只有方寸之地,施展已属不易,边款即可看作是印文创作的延伸、生发,有识者岂肯放过此用武之地。韩先生十分重视边款的创作,并早有专文论述,其边款实践亦是可圈可点,刀法犀利劲猛,字法缜密严谨。阳刻篆书款则更具特色,“意与古会”一印边款犹如三代吉金拓片,捧读再三,难以释卷。在边款的文字中,韩先生有许多创作随感镌刻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之论,细细品味,获益匪浅。

  三

  “格古韵新”,是谢稚柳先生为《韩天衡新古典书画印选》一书的题词,准确地概括了韩先生的书画篆刻艺术。韩天衡先生的存在,是篆刻艺术的幸事,这不仅是指他做过《历代印学论文选》、《中国印学年表》这种对印坛功德无量的事情,而更是指他个人的奋斗轨迹与成功的经验,将给当代艺术界众多学子以无穷的启迪。在后学借鉴和学习韩先生艺术的同时,应记取韩先生“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肺腑警句,斯为善学。

  韩天衡先生在春秋年华即已取得了丰硕成果,可谓大器早成,在以后的岁月里,韩先生在艺术创作上还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呢?我们有理由期待着。

以上内容由本站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流淌的美好时光》变言情剧,好是好但就是少了点感觉下一篇:《流淌的美好时光》评价怎么样?郑爽能诠释好一部另类偶像剧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