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清朝京官调任地方官 一般担任什么官职

导语:清京官转地方官,一般担任什么官职?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对于清朝前期的官员而言,担任京官或者地方官,实际没有太大区别。京官事务简单,可按明确章程办事,责任较轻。地方官事务繁杂,责任较重,却是山高皇帝远,约束较少。

清京官转地方官,一般担任什么官职?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对于清朝前期的官员而言,担任京官或者地方官,实际没有太大区别。京官事务简单,可按明确章程办事,责任较轻。地方官事务繁杂,责任较重,却是山高皇帝远,约束较少。 但是,从雍正年间开始,地方官逐渐成为官员眼中的香饽饽。因为地方官能拿到远高于京官收入数十倍乃至上百倍的养廉银,很难有官员不动心。 在朝廷眼中,地方官需要素质更强的官员担任。清朝为此也是绞尽脑汁,一方面从人员选拔上提高地方官的总体素质,另一面将能力较差或没有从政经验的官员调到京城历练考察。 乾隆八年,朝廷颁布诏令,对于那些已经担任州县官职的官员,如果感觉自己才具平庸,没有办法处理好地方事务,情愿担任小京官的人,可以申请调任翰林院詹事、翰林院詹事、博士等京官职位。 这种对京官与地方官的不同态度,将很大程度影响京官调任地方官后的任职。朝廷会倾向选择那些跟地方官职权相似,又有足够能力的京官。比如部院主事,这是京官中的低级官职,很多州县官员上任前,都会在主事职位上历练。 尤其是户部、吏部、刑部。这三个部院分别掌握财政、人事和刑名。对于那些底层州县官员而言,如果上任前能够处理这三种公务,将来大有益处。 而且,对于京官来说,想要调任地方,能力资质一般不能太差。同样是低级京官中的教习跟笔帖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教习以教书为主,跟一般教师先生不同,教习的学生都是来自翰林院、国子监或八旗学校等官办学校。翰林院的学生最低都是进士,能给这些人讲课,本事自然不低。 国子监是清朝最高学府,八旗学校是清朝专门成立,用来教育八旗子弟。朝廷为他们挑选的教师,能力同样不会太差。 教习主要从进士、贡士、举人等有科举功名的人中选拔。他们在教学三年或六年后,在考核表现优异的情况下,可以担任低级京官,或调派州县官员。 笔贴式主要由八旗子弟担任,少部分是六品官阶,大部分是六品以下,主要从事文书工作,相当于秘书。 很多笔帖式实际能力并不高,他们更多依靠出身。跟侍卫相似,笔帖式升官极快,属于专为八旗子弟提供的仕途高速路。 因为州县官员需要有更强能力的人担任。所以,在选拔州县官员时,教习会多于笔帖式。清朝京官调任地方官时,一般会选择跟原有官阶相近的官职进行任免。对于中层京官而言,也是如此。 像郎中,员外郎,翰林院编修、庶吉士,检讨,内阁中书,典籍,都察院御史,六科给事中这些京官职位调任地方时,以知府、同知,通判等府级官职为主。 但是,清朝官职数量基本固定,每年能够空缺的官职也比较有限。在具体调任时,往往会有浮动。一些中层京官调任地方官时,也可能担任知县。 除执行一般规例外,同样无法忽略皇帝的意见。尤其在中高级官员的任免上,皇帝干预更大。清朝时,四品以上官职的任免,都要由皇帝决定。即便是州县级别的官员,皇帝也可能直接干预,委派心腹亲信担任。 当然,皇帝也不会频繁打破原有制度,或者过分违反原有规例,否则制度本身就没有存在的价值。 雍正提拔李卫时,李卫原本在京城担任户部郎中,而他调任地方时,也只是被授予盐驿道的职位,等李卫在盐驿道位置上做出成绩后,雍正才把他提拔到布政使这样的省级官职上。 高级官员也是如此,它们调任时,一般也是担任对应级别的地方官职位。李卫担任尚书后,被调任直隶总督。 不过,高级官员的调任一般不会完全固定。因为皇帝对他们比较熟悉,可能会让他们担任某些特殊官职,处理某些特殊事务。 总结而言,清朝京官调任地方官时,主要依据一般惯例任职,但也要考虑到皇帝意见,以及具体官职空缺的情况,授予京官具体职位。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脑洞外星人,一个研究地球历史的外星人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乐问五千年:为什么这三大名将 被称为魏蜀吴各自的战神代表下一篇:宋朝这届最有名的科举榜单有多牛 让人看后直呼阵容太强

文章评论